公共心理学是体现师范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育科学素质的使命,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在面向教师教育类专业特色的同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在加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专业性、应用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共分15章,以普通心理学内容为主,包含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内容。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本书增加了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将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学科*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材中,既能完成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覆盖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全部心理类知识点,有助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更好地备考。
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各章内容涵盖知识要点、正文、阅读资料、复习思考题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等。在正文的编写中,本书尽可能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未尽之意采用阅读资料、附录的形式进行补充。补充资料和附录的内容多样,既有心理学小测验和心理学动态介绍,也有对所学理论的应用示例。这样既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又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本书的可读性更强。
本书适合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作为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亦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还可以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用书和其他对心理学感兴趣者的自学教材。
第2章科学的心理观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古代,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和机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现象,不能揭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如感觉、记忆、思维、睡眠、做梦及觉醒等都是与身体有特殊关系的灵魂的活动,认为灵魂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超自然的东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唯物主义心理观出现,于是在心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
2.1.1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在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物质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心理决定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的产物。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错误和荒谬的。
唯心主义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存在于世界之外的“绝对观念”或“宇宙精神”决定的,都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观念”的产物。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绝对观念”发展而来的。
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客观事物都是由个人的感知、思维,即心理决定的,是心理的产物。我国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明朝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也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是观念的集合”等。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绝对观念”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心理、“绝对观念”产生客观事物。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错误和荒谬的。
2.1.2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虽然有各种说法,但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是身体的机能,是在一定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心和物之间的关系。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战国时期的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谓之天情。”他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精神,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精神现象的产生是与身体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时的范缜(约450—515)也指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又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就是说物质的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物质身体的作用,是从属于物质身体的。身体死亡了,精神也就必然随之消失。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1619—1692)说:“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他认为心理现象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辨别和感受。明代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和“泥丸之宫,神灵所集”的论断。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著名论断,这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表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能正确阐明心理现象。如法国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J.O.LaMettrie,1709—1751)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德国的毕希纳(L.Büchner,1824—1899)、福格特(K.Vogt,1817—1895)等人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出思想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些朴素、机械的唯物论观点是缺乏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不到人的社会实质,看不到心理活动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及其能动性,而把人看成机器,把人产生心理活动看成像机器的功能一样,仍然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心理的本质。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长期以来人类的认识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对人的心理实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2.2科学的心理观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2.2.1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产生的?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发现心脏停止跳动时,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于是就认为心脏是精神活动的器官。直到18世纪前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体会到人入睡后,心脏虽仍在跳动,却不能反映外界现实;人在醉酒、药物麻醉或脑受损伤时,心脏几乎无变化,人的心理却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或人脑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特别是临床方面的经验与发现,证实了脑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功能。例如,法国医生布洛卡于1861年发现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有“语言运动中枢”,若该区受损伤,人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随后,人们又发现大脑额叶中回有“书写中枢”,额叶上回后部有“言语听觉中枢”,如果这些部位受损伤,相应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障碍等。这些临床的经验与事实都进一步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3)“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使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7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儿提出了“反射”的思想,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不随意活动都是借助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对外界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即反射。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推广到人的一切活动领域,认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命的全部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这一理解,对于心理现象的科学说明是一个飞跃。1900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人脑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2.2.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人类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实践的自然界,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事物,如生产劳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最主要的源泉。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甚至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如孙悟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虽然十分离奇,但是构成这些形象的原始材料仍然来自客观现实。因此可以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
第1版前言
本书是为师范院校学生编写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亦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还可以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用书和其他对心理学感兴趣者的自学教材。
公共心理学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一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师范类学生教育科学素质的使命,对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公共心理学具有新的特点,怎样才能体现该课程在高等师范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是公共课心理学这门课程所面临的新挑战。本书力图建立适合综合性大学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的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
《心理学导论》,顾名思义,即心理学的入门书,专为初学心理学的学生编写。作为一本教材,应该做到深入浅出地、系统地阐述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新的研究成果,把实用性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尽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兴趣,易学易懂,为学生今后学习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作者编写本书的主旨。
本书在构想与撰写期间,始终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学导论》遵循专业化与大众化兼顾的原则。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大学心理学的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必须与师范大学专业教育水准相符合,做到专业化。另外,为适应学生的需要,并使心理学的正确知识广为流传,本书力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做到大众化。心理学是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成长的共同需要。但是很多学生表示,在接触到心理学这门课的知识之后,有“见山不是山”的感觉,甚至有人失望地表示,大学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并不是他们原本所想象的心理学。为此,本书在取材与撰写时,除在文字上力求深入浅出之外,在举例说明时也尽量求取生活化。
第二,在教材内容上,本书遵循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从心理学性质的一个层面看,心理学应属学术性的学科。心理学的理论不仅涉及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哲学以及精神医学等各方面的专门知识,而且其本身也是学派众多、理论纷争且专门术语含义抽象。从心理学性质的另一个层面看,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总离不开人的生活实践。在学习心理学的人中,真正以研究为目的的专攻者很少,而希望由此获得有关生活实用知识者却甚多。因此,本书在内容陈述上,力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以使学习者经由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了解自己,认识别人,洞察世界,从而在精神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并进而影响和促进其学习、生活和工作。
第三,在教材结构上,本书遵循实用性、创新性和操作性并重原则。在加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突破传统局限,更新教材内容,建立适合综合性大学自身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的心理学体系、结构和内容。除了正文之外,本书还设计了各章的知识要点、阅读资料、复习思考题等。根据公共课任务重、课时少的特点,全书正文的编写尽可能地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未尽之意采用阅读资料、附录的形式进行补充。补充资料和附录长短不拘,内容多样,既有心理学的小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心理学小测验和心理学动态介绍,还有对所学理论的应用示例,有的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和延伸。这样既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又增加了趣味性,使本书可读性更强。
本书各章执笔分别是:张朝(山东理工大学)、李天思(潍坊学院)编写了第1、3、4、5、6章;于宗富(山东理工大学)、孙宏伟(潍坊医学院)、徐运国(济南职业学院)编写了第2、7、9章;陈一平(山东理工大学)、王瑶(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写了第8、13、14章;程巍(滨州学院)、范喜庆(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张朝编写了第10、11、12章;张朝还编写了附录。本书由张朝、李天思、孙宏伟任主编,陈一平、于宗富、程巍任副主编。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山东理工大学谭秀森副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各兄弟院校的专家、同行及相关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魏峥教授、王有爱院长、姜运生副院长、司淑梅科长及有关人员的帮助。此外,本书还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编者的水平,本书可能存在遗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予以修订,使本书渐臻成熟。
编者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很有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上的厚重感。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但“心理学导论(第2版)”和“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字样,清楚地表明了它的身份和定位。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这让我能够迅速地对全书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最基础的“心理学的定义与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始,逐步深入到“感知与意识”、“情绪与动机”、“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语言”等认知过程,再到“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更广阔的领域。特别吸引我的是,作为一本教师教育系列的教材,它显然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教育应用视角。例如,关于“学习理论”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不同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要点,并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关于“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便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手感厚实,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全面,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尤其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评分这本《心理学导论(第2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封面设计以蓝色为主调,显得非常专业且沉稳,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但“心理学导论”和“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字样清晰地传达了其核心信息。当我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极其详尽的目录,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心理学这个广阔领域的全貌。从最基础的“心理学是什么”、“研究方法”等入门内容,到“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动机”等个体心理过程,再到“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更宏观的视角,内容覆盖面相当广泛。尤其令我感到兴奋的是,作为一本“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它必然会在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学习理论”的各种学派,并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关于“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我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便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引起视觉疲劳。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内容严谨、条理清晰,并且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专业教材。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心理学导论(第2版)》时,它的外观设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实用”和“专业”。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就是一本规规矩矩的教材。封面上“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字样,让我立刻明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基础心理学入门书,更是专门为未来教师群体量身打造的。翻开书,目录的清晰程度让我非常满意,它像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了解心理学领域的广阔天地。从最基础的“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意识”、“情绪”、“动机”、“学习”、“记忆”、“思维”等个体心理过程。更重要的是,目录中包含了“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心理”等章节,这些内容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质感,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严谨、逻辑性强,并且充满了对教育实践的关照,是一本非常值得作为教师教育领域核心教材的书籍。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阶段,尤其是想了解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场景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较简洁,颜色偏向于沉稳的蓝色,书名和副标题“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非常醒目。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尽的目录,它清晰地展现了本书内容的层次和范围。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到认知、情绪、动机等核心主题,再到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重要分支,覆盖面非常广。最令我欣喜的是,它明确地将“教师教育”作为其定位,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会包含大量关于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比如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等。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部分,希望能够了解到更深入的理论解释,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技巧。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使是密集的专业术语,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非常光滑的,而是带有一定质感的,印刷清晰,色彩柔和,整体阅读体验相当不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并且紧密贴合教育实践需求,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学校开学不久,正准备为接下来的课程做一些预习。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但“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这几个字,让我立刻就觉得它和我目前的需求非常契合。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书页的纸质略带米黄色,触感温润,不刺眼,这对我来说是个加分项,毕竟要读的书不少,舒适的阅读体验很重要。目录部分的设计也很有条理,章节划分清晰,从基础概念如“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流派”到具体的心理学分支,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内容覆盖面相当广。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在基础理论之后,还专门设置了一些与教育紧密相关的章节,例如“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等等,这些内容无疑是为我们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量身定制的。我个人对“认知心理学”部分的内容格外好奇,比如记忆的机制、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另外,我也注意到书中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科学地研究和分析教育现象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排版也让我觉得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即使是密集的专业术语,也不会让人产生阅读上的压迫感。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且紧密结合了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稳重、专业的印象,蓝色调为主,配合清晰的书名和“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副标题,立刻就传达了它的定位。翻开扉页,目录的编排是我首先关注的重点,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展示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到“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再到“情绪、动机、意志”等情感意志活动,以及“个体心理发展”、“社会互动”和“人格”等更广阔的范畴,都涵盖得十分到位。而“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标签,则让我更加期待书中关于教育应用的内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例如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同时,我也对“发展心理学”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对于我们未来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并且紧密结合了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心理学入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教材。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一种朴实而又不失专业的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蓝色和白色的搭配,给人一种宁静而理性的感觉。“心理学导论(第2版)”清晰地标注着,而“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副标题则直接点明了其特殊定位,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翻开书,目录的设置非常直观,它如同一个详尽的路线图,引导读者一步步探索心理学的奥秘。从最基础的“心理学是什么”、“如何研究心理学”开始,逐步深入到“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动机”等个体心理过程。令我格外高兴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重要分支,这些都是理解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教师教育教材,我期待书中能够重点讲解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如何关注学生的情绪健康和心理发展。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出色,摸上去手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刚刚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全面、结构清晰,并且充满了对教育实践的关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第一眼印象,就是那种严谨的学术风格。封面设计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就是一本规规矩矩的教材,但“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字样,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和侧重点有了明确的预期。翻开书,目录的设计非常细致,几乎涵盖了心理学领域的所有重要内容。从最基础的“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研究方法”,到“感觉与知觉”、“注意与意识”、“记忆”、“思维与语言”,再到“情绪与动机”、“能力”、“人格”等,内容非常全面。我尤其关注的是,作为一本教师教育教材,它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必然会融入大量的教育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学习理论”的各种学派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通过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来塑造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或者如何运用认知主义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构建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关于“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我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摸上去有种厚实感,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并且非常贴合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拿到这本《心理学导论(第2版)》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封面的设计风格,一种非常扎实、传统的教材样式。没有绚丽的色彩或复杂的插图,但“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字样却非常醒目,直接点明了其目标读者群。翻开书,目录的设计非常详细,几乎囊括了心理学的所有基础和前沿领域,从“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到“认知过程”、“情绪与动机”,再到“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让我尤其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专门强调了“教育”这一维度。我非常期待在“学习”和“认知”章节中,能够找到关于学习理论的详尽介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我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便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很高,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纸,而是略带磨砂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并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尤其对于我们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皮给我一种非常朴实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老派”。封面设计上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色彩也偏向于沉稳的蓝色调,书名和作者信息清晰地排布着。我拿到的是“第2版”,封面上醒目地标注着“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这让我对它的定位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它可能更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翻开扉页,是熟悉的大学教材的格式,版权信息、印刷信息等等,一切都很规范。然后就是目录,目录的编排非常详细,几乎将全书的章节内容都概括了出来,这对于提前了解书的内容结构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目录中包含了一些我熟悉的心理学基础概念,比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觉与意识”、“学习”、“记忆”、“思维与语言”等等,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更具应用性的章节,比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异常心理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定位也意味着,在这些基础概念之后,很可能会有专门探讨“教育心理学”或者“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类章节,我对此非常期待。我拿到这本书是因为我正在准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而心理学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本权威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不错,纸张的手感也很好,不是那种非常光滑、容易反光的纸,而是带有一定纹理的,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总的来说,第一印象就是一本非常扎实、内容全面、适合学习的心理学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