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奥威尔返回英国,在东部海滨小镇南沃尔德的父母家蜗居了五年,期间曾结识一位牧师的女儿布伦达·索凯尔德,两人长年保持通信,谈论奥威尔的作品。奥威尔曾向姑娘求婚,但惨遭拒绝。这段遭遇,连同奥威尔前往肯特郡采啤酒花的打工生涯以及在一所私学当教师的经历,共同成就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牧师的女儿》。
小城女孩多萝西的父亲在英国东部小镇奈普山的圣阿瑟尔斯坦教堂担任牧师,他早年丧妻,性情乖戾,以折磨女儿和仆女为乐。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多萝西自幼便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奉行自我约束,却因生活孤单,与镇里声名狼藉的浪子沃波顿先生成为朋友。一晚她受邀至沃波顿先生家作客,后者尝试勾引多萝西未遂,但被镇里喜欢散播谣言的桑普利尔太太目睹到沃波顿先生在门口强抱多萝西的情形。多萝西回到家里,昏昏睡去。当她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而对于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又为何在此全都失去了记忆。多萝西不知道的是,以她为主角的一场狗血私奔大戏正在全英国的报纸上成篇累牍地刊载,而她自己的人生和信仰也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第一章
一
五斗柜上的闹钟叮铃铃响了起来,就像一个小型定时炸弹那么吓人。多萝西从恼人的噩梦中惊醒过来,然后仰面望着漆黑的夜色,觉得疲惫不堪。
闹钟继续响个不停,但声音不是很大,如果你不将它摁停的话,会一直响上五分钟左右。多萝西觉得全身从头到脚都在疼痛,不禁觉得自己有点可怜,又觉得自己实在是狡猾可鄙。每天早上起床时她总得经历这么一番心理斗争。她把头埋在被子里,以为能对烦人的闹钟声充耳不闻。她与身体的疲惫进行着挣扎,不过,和往常一样,心里面的另一个她开始规劝自己,“加油,多萝西,起床啦!不要再睡下去啦!《箴言》第六章第九节 。”接着,她想到如果闹钟声一直响下去的话会把父亲吵醒的。她连忙跳下床,拿起五斗柜上的闹钟,将声音关掉。闹钟就摆在五斗柜上,这样她要关掉声音就一定得下床。在漆黑中她跪在床边,开始向上帝祈祷,但她的双脚觉得一片冰冷,根本无法专心。
现在才凌晨五点半,虽然是八月份,天气却很冷。多萝西(她的全名是多萝西·赫尔,是萨福克郡奈普山圣·阿瑟尔斯坦教堂的牧师查尔斯·赫尔的独女)穿上她那件旧法兰绒晨衣,摸黑走下楼。楼下弥漫着寒冽的灰尘味、湿石膏味和昨天的晚餐烤比目鱼的味道。从二楼过道的两边,她可以听到父亲和埃伦有如轮唱赞美诗一般的打鼾声。埃伦是家里包办杂务的女仆。多萝西小心地摸索着——因为厨房的餐桌会冷不防在黑暗中顶到你的盆骨——走进了厨房里,点亮壁炉架上的蜡烛。她的身体还觉得很痛,而且很疲惫,但她跪在地上,清理出壁炉里的灰烬。
厨房里的火很难点着。烟囱修得歪歪扭扭的,因此总是会堵塞,得倒一杯煤油助燃才能把火烧旺起来,就像一个酒鬼早上得喝上一杯杜松子酒。多萝西先给父亲烧一壶水刮脸,然后上楼给浴缸放水准备洗澡。埃伦沉重而年轻的鼾声仍响个不停,醒来的时候她干活还是蛮勤快的,但一定得睡到早上七点才起床,天王老子也叫不醒她。
多萝西尽可能慢地往浴缸里放满水——如果水龙头开得太大,溅水的声音总是会吵醒父亲——然后站在那儿看着那缸清水发呆,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讨厌洗冷水澡,而正是因为这样,她规定自己从四月到十一月必须洗冷水澡。她伸手探了探水温——水冰凉彻骨——和往常一样,她在心里鼓励自己勇敢向前。“加油,多萝西!踏进浴缸!不要害怕!”然后她毅然决然地踏进浴缸,坐了下去,让冰冷的水漫上她的身体,只露出头发在水面上,她已经把头发盘好扎在脑后。接着她从水里探出头,喘着粗气扭动着身躯,还没等她喘过气来,她想起自己的备忘录就放在晨衣的口袋里,她得通读一遍。她伸手拿出纸条,靠在浴缸边上,冰冷的水淹没她的腰际。就着椅子上的蜡烛的微光,她读了一遍备忘录,内容如下:
七点钟圣餐礼。
陶太太刚生孩子,得去探望她。
早餐:熏肉。得向父亲要钱。
问埃伦父亲的药酒泡的是什么材料。备注:去索尔派的店里询问帘布的价钱。
探访皮夫人,给她送《每日邮报》上面的治疗风湿的当归茶方子。给乐太太送玉米面。
十二点钟,排练《查理一世》。备注:订半磅胶水和一罐铝漆。
午餐(被划掉了)正餐……?
派发教区杂志。备注:方太太欠三先令六便士。
下午四点半母亲团契茶点时间,别忘了两码半的薄窗帘布。
为教会摘花。备注:买一罐巴素擦铜水。
晚餐:炒蛋。
帮父亲打布道稿,新的色带打字机呢?
备注:豌豆田杂草太多了,要锄掉。
多萝西跨出浴缸,用一块比餐巾大不了多少的毛巾擦干净身体——在这个教区他们买不起大小合适的毛巾——把头发解了下来,分成两股披在锁骨上。她那一头金发很密,发质很好,显得特别苍白,但她的父亲不许她把头发剪短,因为头发是她唯一长得好看的部位。她个头中等偏瘦,但很有力气,身材也很好,不过长相就难以恭维了,脸庞干瘪苍白,长相平凡,眼睛黯淡无神,鼻子又太尖。如果仔细端详的话,你可以看到眼睛的周围长了鱼尾纹,嘴角边不说话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疲惫。现在这还算不上一张老处女的脸,但再过几年就会变成那样。不过,陌生人总是会把她的年龄猜小几岁(她还没满二十八岁),因为她的眼神几乎就像孩童一样天真。她的左前臂密布着红色的小斑点,似乎是蚊虫叮咬的痕迹。
多萝西又穿上她那件晨衣,刷完牙——当然只是用清水,圣餐礼之前不能用牙膏刷牙。说到底,她要么就是破了斋戒,要么就是没有破斋戒,在这一点上,那些罗马天主教徒还是不含糊的——这时她的动作骤然咯噔了一下,停了下来,放下了牙刷。她的五脏六腑感觉到一股致命的痛苦,那是真切的肉体上的痛苦。
她惊愕地记起了一件事,任何人早上记得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都会有这种反应。家里拖欠屠夫卡基尔的账单已经七个月了,欠的钱可不少——大概得有十九英镑或二十英镑,可能根本没有还清这笔钱的希望——这是折磨她的生活最痛苦的一件事。这件事日日夜夜就潜伏在她的脑海里,随时准备着跳出来折磨她。一想起屠夫卡基尔的账单,其它数额较小的账单也纷纷从回忆中跳出来,她根本不敢去计算总共拖欠了人家多少钱。她不由自主地开始在心里祈祷:“上帝,我恳求您,今天不要让卡基尔再来催账!”但她立刻觉得这样的祈祷实在是太市侩了,是在亵渎神明,于是她恳求上帝的原谅。接着,她穿上晨衣,跑到楼下厨房那里,希望忘记账单这件事。
和往常一样,火灭了。多萝西用煤油点着了火,双手沾满了脏兮兮的煤灰,然后焦虑地守在那儿等着水壶里的水烧开。六点十五分父亲就要用水刮胡子。多萝西端着水盆上楼,敲着父亲的房门,她晚了七分钟。
“进来,进来!”一个含糊又不耐烦的声音说道。
房间遮着厚厚的窗帘,空气很闷,弥漫着一股男性的气息。
牧师点着了床头柜上的蜡烛,正侧身躺在床上,看着他那刚从枕头下拿出来的金表。他灰白的头发像蓟花的冠毛一样浓密,那双明亮的黑色眼眸越过肩膀不耐烦地盯着多萝西。
“早安,父亲。”
牧师的声音很含糊——戴上假牙之前他的声音总是显得很苍老而口齿不清——“多萝西,我希望早上你能把埃伦叫醒,要不你自己就得准时。”
“我很抱歉,父亲,厨房里的火老是会灭掉。”
“好了!把水放在梳妆台上,然后把窗帘拉开。”
现在是白天了,却是乌云密布的阴天。多萝西快步走回自己的房间,迅速穿好衣服,一周七天有六天穿衣服得这么快。房间里只有一块小方镜,但她从来没有用过。她把金十字架挂在脖子上——只是一个金十字架,没有耶稣受难像,阿门!——将头发盘在脑后,往上面胡乱插了几根发卡,只花了大概三分钟胡乱披上几件衣服(灰色的毛线衫、磨得光光的爱尔兰粗呢大衣和裙子、一双和大衣与裙子不相衬的长袜,外加一双很破旧的鞋子)。去教堂之前她得整理好饭厅和父亲的书房,还得练习好圣餐礼的祷告,光是这个就起码得花二十分钟的时间。
乔治·奥威尔的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几乎是“反乌托邦”和“政治寓言”的代名词。他的《1984》和《动物庄园》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我们理解极权主义和宣传机制的经典文本。然而,在这些广为人知的作品之外,奥威尔还有着更为丰富和多维度的创作,试图展现一个更加复杂和 nuanced 的世界。他并非仅仅是一个冷峻的社会批判者,他的笔下也流淌着对个体生存困境、社会阶层流动以及人性深处挣扎的细致描摹。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仿佛他用最犀利的语言,将我们置于那个时代的某些角落,逼迫我们去审视那些被遮蔽的真相。他对于语言的精炼运用,对于人物内心细微变化的捕捉,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力。每一次重读奥威尔,都会有新的体悟,仿佛每次都能从他那里获得更深刻的洞见,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永恒的人类困境。他的文字,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迪,让我们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看到暗流涌动,也让我们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微弱的希望。
评分阅读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破灭、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社会剧变的时代。他的文字,往往带着一种不妥协的尖锐,毫不留情地揭示权力如何腐蚀人心,语言如何被扭曲以控制思想。然而,抛开那些更为人所熟知的政治寓言,奥威尔的作品还展现了他对普通人生活困境的深刻同情。他笔下的角色,常常是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的欲望、失落和对尊严的渴望。这种对个体生命质感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在批判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尤其着迷于他对于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描绘,那种真实得近乎残酷的细节,让人不禁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有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正在经历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阴影,也折射出人性中那些共通的脆弱与坚韧。
评分乔治·奥威尔,一个名字,仿佛就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一种对真相毫不妥协的追求。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关于极权主义的经典,早已成为了我们理解政治和社会运作的基石。它们所揭示的权力如何腐蚀,语言如何被扭曲,以及思想如何被禁锢,至今仍振聋发聩。然而,奥威尔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他的文字,也常常流露出对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对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尊严的刻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它们放大,从而展现出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真实面貌。他的作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光影,也映照出人性中永恒的矛盾与抗争。每一次阅读奥威尔,都是一次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自身思考能力的挑战,让我们在警惕中,更加珍惜独立思考的权利和人性的尊严。
评分我对乔治·奥威尔的印象,最初来源于那些关于“老大哥”和“猪”的传说,它们如同警钟一般,时刻提醒着人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思想的禁锢。他的作品,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剖析了极权主义的本质,以及语言如何成为控制的工具。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他的文字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然而,深入了解奥威尔,你会发现他远不止于此。他的目光同样聚焦于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命运,却在生活的细节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他对于社会不公、阶层固化以及个体尊严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饱含着一种悲悯的情怀。他的文字,常常有一种质朴而有力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引发深刻的思考。读他的书,就像是在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独立思考和对人性良善的坚守是多么重要。
评分乔治·奥威尔,这个名字本身就仿佛自带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深入人心的《1984》和《动物庄园》,早已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参照系。它们所构建的极权主义图景,以及对语言操纵的深刻洞察,无疑是其文学遗产中最耀眼的部分。然而,作为一位作家,奥威尔的创作远不止于此。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可能不那么广为人知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他对更广泛的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他对个体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细腻探究。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不寻常的细节,并将它们放大,从而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肌理。这种将宏观议题微观化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不失可读性。每一次翻开奥威尔的书,总能从中获得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他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评分绝对的好书,绝对的好书,奥威尔的作品,有一本收一本
评分一切愤怒和挣扎都是徒劳的。
评分收到书了。世界读书日搞活动买的。
评分京东的书种类颇为齐全,物流速度也不错。
评分奥威尔,先知,开启第三只眼的人。好不容易等到上译出全集,必收。
评分牧师的女儿/奥威尔小说全集
评分书很不错支持,京东不错,支持
评分这套书一共九本,书质量不是很好,有的书封面磨损严重
评分一切愤怒和挣扎都是徒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