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曾国藩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曾国藩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丛林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晚清
  • 人物年谱
  • 历史
  • 传记
  • 清史
  • 名人
  • 政治
  • 文化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3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23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8
套装数量:2
字数:14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名臣,在军事、政务和人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颇具历史影响。《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曾国藩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按时间顺序,系统展示谱主的生平履历。资料上以其本人所留奏稿、批牍、书札(含家书)、日记、诗文等多种门类的丰富文献为核心,兼取与之密切关联的其他人员的文献(包括相关著述),以及上谕等多种官书,内容丰赡而翔实。其资料性凸显的同时亦不失较强的学术性,这既体现在对史料的细鉴精选,又见之于诸多辨疑纠讹之处,还反映在整体设计上的妥适追求。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曾国藩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对了解曾国藩,体察与之紧相牵缠的那段历史,都将有切实助益。

作者简介

  董丛林(1952-),河北盐山人。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供职于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晚清湘淮集团群体及要员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出版《曾国藩传》《胡林翼政迹与人生》《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等十余部著作;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吴汝纶弃官从教辨析》《胡林翼与湘系势力的崛起》《领袖导向与湘淮系势力的异流》《“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说略》《张之洞与袁世凯比较论》等一百多篇论文。

目录

上卷
谱前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1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3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4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5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6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7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8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 9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 10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 12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 14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 15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 16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 18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 20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21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 22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23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 24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 25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26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 27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 28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29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30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 31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32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 33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 34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35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 36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 37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 38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 39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40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 41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 42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 43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 44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 45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 46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 47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 48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 49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 50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51岁

下卷
同治元年(壬戌1862) 52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 53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 54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 55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 56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 57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58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59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60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6l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62岁
附录一 征引及直接参用书目
附录二 人物名号首出简明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曾国藩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
  三月十五日(4月26日)国潢弟到来,兄弟“相见极欢”。时国藩“职务繁巨,不遑兼顾家事”,悉委弟经理。(《年谱》,第15页)
  三月中旬父麟书应县上之请,至县帮办公务,涉及制订钱粮章程、征收清欠等事。(《三代家书》,第8-9页)此后数月间,他与国潢儿皆间或涉此。如麟书本年七月初八日谕国华、国葆信中言:“初九日予可以归家,本月下旬,予与潢男大约皆要出门料理公务。此次公务劳苦甚大,将来一劳可以永逸,天子之恩也,县主之政也,湘乡编氓之福也。事至今冬始能告成,在外切勿轻言,至嘱,至嘱!”(《三代家书》,第10-11页)
  四月初四日(5月15日)上《条陈日讲事宜疏》。因三月初二日所上疏中,有效法本朝先帝“逐日进讲”之说,上谕令“详议以闻”,故有是疏,分条细陈。其“考定日讲设官之制”“讲官员数”“每日进讲员数”“讲官应用何项人”四条,要旨为:“于现在记注官之外,别添一项人作日讲官”;“其现在之起居注官,只于衔上裁去日讲两字(按:原称”日讲起居注官“),其余不改,以循雍正、乾隆以来之例,庶名实相符”;“今即将讲官与记注官分作两项,似可循康熙九年之例,定为满洲讲官四员、汉讲官八员”;“拟请除大学士、掌院学士双六部、都察院职事较繁,无庸充补讲官外,其余内阁学士及九卿科道之由科甲出身者,准其与翰、詹两衙门一体充补讲官”。另还胪列“定保举讲官之法”“进讲之地”“进讲之仪”“进讲之时”“所讲之书”“所讲之道”“复讲之法”“纂成讲书”“讲官体制”“进讲年数”等条,连前凡十四条。(《全集》奏稿之一,第10-15页)
  四月反清起义的湖南新宁人李元(沅)发(在本邑)被俘。最后被解京杀害。(《年谱》,第15页)
  五月初二日(6月11日)第五女生,旋殇。(《年谱》,第15页)
  是月因旨令部院九卿各举贤才,国藩疏荐五人,奏称:“李棠阶以学政归家,囊橐萧然,品学纯粹,可备讲幄之选;吴廷栋不欺屋漏,才能干济,远识深谋,可当大任;王庆云闳才精识,脚脚踏实,可膺疆圉之寄,严正基洞悉民隐,才能济变;江忠源忠义耿耿,爱民如子。”(《年谱》,第15-16页)
  六月初四日(7月12日)奉旨兼署工部左侍郎。(《年谱》,第16页)
  六月十四日(7月22日)奉派为朝考拔贡阅卷大臣,是科取士二百余人。(《年谱》,第16页)
  七月国葆弟以县试案首入湘乡县学(中秀才),与国藩入学之年岁同,都是在23岁上。(《年谱》,第16页)
  是月国藩“每绾部务,悉取则例博综详考,准以事理之宜。事至,剖断无滞。其在工部,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予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年谱》,第16页)
  八月十一日(9月16日)“召见,询以工部职务”,国藩“奏对详悉,移时乃退”。(《年谱》,第16页)
  八月二十一日(9月26日)奉派为“考试国子监学正学录阅卷大臣”。是考取士五十名,引见记名者二十人。(《年谱》,第16页)
  九月十四日(10月18日)父亲信中,告出助县中钱漕征收事:“今年湘乡钱粮三仓,邑尊朱石翘父台兴利除弊,请予出力帮办,上忙较常年收得数倍好,下忙将必收得齐。南漕九月十八日开征,粮书弊窦务除,民间输将争先。予初十日到县,十八日完清钱漕,十九日即归。此刻钱漕,征之自官,完之自民,催之自差,书吏经手办理,必有整齐之象,画一之规。予数月奔走,费钱费力不惜者,因有此好官,得成好事。各都绅耆皆踊跃从事,所以易易也。”(《三代家书》,第11页)
  九月十八日(10月22日)护送道光帝灵柩“奉安慕陵(按:在清西陵)”,被“钦派梓宫前恭捧册宝大臣”,至二十四日“飨奠礼毕”。(《年谱》,第16页)
  ……

前言/序言

  晚清湘系集团及其领袖人物,是本人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之一。曾国藩是湘系集团的奠基人和肇造者,并成为军政业绩显赫的晚清重臣、名臣,同时在“人文”方面的表现亦颇突显,是那个时代“修齐治平”有机结合、全面体现的一个典型人物,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前几年笔者撰就《曾国藩传》,已由人民出版社推出三版并多次印刷,或可说明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一定关注。这对笔者自然是鼓励,同时也是自我检查和反思研究工作的一种督促。
  检查起来,《曾国藩传》之外,笔者还选编了几种曾国藩的文集,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曾国藩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国藩督直文选》(燕山大学出版社),以及后世研究、评说曾国藩之文章选辑《正反曾国藩》(东方出版社)等,还有关于曾国藩及其相连带的湘、淮系群体或要员的数十篇论文,似可说已能构成一个系列。不过,在本书出版之前,曾国藩年谱类著作对笔者来说还属缺项。尽管撰写《曾国藩传》时,首先需要对传主的生平履历有一个概要梳理,形成年表式简谱之类的东西作为依傍,但在当时毕竟没有形诸正式出版的文字。尽管相关草稿对随后选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曾国藩卷》依然提供了不少方便,并且经推敲修改附于该书之后,但毕竟比较简略(约万字),且不是独立发表。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负责“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的任雅君女士约稿,为本书的编撰提供了初始契机,而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获批,则为本书顺利出版进一步提供了有力支持,感谢之语置于“后记”中表达,这里只道明自己有幸得此“成全”的机缘。要不,如此一百数十万字的长篇何敢贸然操作?
  当然,即使完成了本书,自己的相关研究系列也绝不敢说“完璧”,但诚可减少一个大类上的空缺,在原有的组合体中,又增添了一块起码体量上不小、聊可充填一面的“粗坯”。自知生性愚钝,昧于世故,但对学术还是由衷热爱,能潜心而为,不管成绩如何,得将职业与志趣爱好相吻合,而不是抵牾脱节,觉得是生命中的莫大幸运,也是聊以自慰的一种“资本”。向来不敢侈谈高远之志,但尚能怀抱一颗素心,尽可能地避离嚣杂,也不羡浮华,心定气闲且量力而行地做点真正喜欢的学事,对于自己来说,这也许说得上佳境。就是在此中享受学海采撷的苦乐,收获的丰歉倒不必紧紧挂心,惯常如此。此书也同样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的。
  无论如何,本书既然面世,就有了向尊敬的读者求教的机会,盼能多获赐教,匡我不逮,不胜感谢!特别需要说明,本书作为“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中的一种,基本体例风格(如突出资料性)和相关要则上,自然要与丛书的整体要求统一,至于本书具体技术方面的把握原则和相关事项,在“凡例与说明”中有所交代,是否恰当对全书来说亦颇紧要,请读者师友也加意审查指教。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左宗棠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 第一册 卷一至卷五 内容提要 本卷《左宗棠年谱长编》是“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的又一重要力作,聚焦于晚清中兴名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1812—1885)波澜壮阔的一生。全书以严谨的年谱体例为基础,汇集了海量的清宫档案、奏折、信函、日记、幕府文献以及相关地方志史料,力求全面、立体、细致地勾勒出左宗棠从湘乡寒门士子到封疆大吏、创办福州船政局、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的历史轨迹。 卷一:少年崛起与幕府生涯(1812—1852) 本卷详细记载了左宗棠早年的家世背景、贫寒的求学经历及其在道光年间的数次科举失利。重点展现了其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受到魏源、贺长龄等湖南学者的影响,逐渐接触并关注“经世致用”之学。 1847年后,左宗棠开始进入长沙政坛,先后担任湖南巡抚张亮行、署理两江总督裕泰的幕僚。卷中细致梳理了他作为幕客期间,如何深入参与湖南地方治理的各个层面,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通过对其与王闿运等文人交往的书信记录,可以窥见其在内政、水利、教育等方面的初步构想。特别关注其在幕府中对湘军崛起的观察与思考,为其日后独当一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卷二:湘军创立与早期战功(1853—1857)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左宗棠抓住历史机遇,于1853年在长沙组建湘军水陆各部,开启了其军事生涯的辉煌篇章。本卷详述了湘军的募兵、训练、经费筹措等具体细节。 重点记载了左宗棠率军与太平军在江西、安徽一带的拉锯战。尽管初期战事多有波折,但通过对安庆保卫战等关键战役的梳理,展现了左宗棠卓越的军事组织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此阶段的叙事着重于他如何平衡朝廷旨意、湘军内部派系以及地方士绅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确立起在湘军中的绝对权威。 卷三:闽浙总督与洋务先声(1858—1863) 1858年,左宗棠被擢升为福建巡抚,后署理闽浙总督,这是他由地方武装统帅转向封疆大吏的关键转折点。卷中详尽记录了他主持福建地方政务的方方面面。 焦点集中在洋务运动的早期实践上。左宗棠深知海防和富强之要,力排众议,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近代化军事工程学府——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局)。本卷首次公开了大量关于船政局创建过程中的选址、技术引进、人才派遣(如第一批赴法留学学习造船)的原始档案。同时,本卷也记录了他如何利用海防经费平定省内的叛乱势力,确保后方稳定。 卷四:两江总督与长江战局(1864—1867) 太平天国覆灭后,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负责处理战后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善后事宜。这一时期,他面临的是重建秩序、恢复生产、处理湘军与淮军(李鸿章所部)关系等艰巨任务。 本卷着重分析了左宗棠在“恤鳏寡,赈灾荒,兴水利”等方面的举措,展现了他“以民生为本”的施政理念。同时,详细记录了他与李鸿章在长江流域的军政合作与微妙的权力制衡。此阶段的记载也开始触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督抚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策略。 卷五:陕甘总督与平叛准备(1868—1874) 1868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这标志着他战略重心转向西北。西北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回民起义和捻军残余的威胁。本卷详细记录了他初到陕西后的困境:财政枯竭、军心不稳、地方派系林立。 本卷的重头戏是左宗棠为平定陕甘回乱所做的周密准备。他坚持“先易后难、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着力整顿军务,强调“治标须先治本”,即治理地方腐败、稳定民心是军事行动的基础。通过对《筹办陕甘军务折片》的梳理,清晰展现了他如何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西北军政体系,并逐步集结起平定西部动乱的强大力量。本卷为后续平定新疆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第二册 卷六至卷十 内容提要 第二册继续深入探讨左宗棠军事生涯的巅峰——收复新疆的壮举,以及其晚年转向海防、外交和主持洋务运动的最后阶段。通过对大量通信和奏报的分析,揭示了左宗棠在面临巨大争议和财政压力下,如何坚持其战略远见,最终实现维护国家统一的宏愿。 卷六:收复新疆之役:西征序曲(1875—1876) 本卷详述了收复新疆的复杂背景,包括沙俄势力的渗透、阿古柏政权的割据,以及朝廷内部对于是否出兵新疆的激烈争论(“急于收复”与“暂缓进军”之辩)。左宗棠力排众议,坚持“非先清内地,无以图全疆”的战略,说服朝廷下达进军命令。 重点记载了西征军的组建与后勤保障的艰难。收复新疆对后勤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卷通过军需官的报告,细致描述了粮草、弹药、马匹穿越戈壁沙漠的困难,以及左宗棠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和引入新式技术(如骆驼队改良、电报线的铺设)来解决这一“天堑”难题。 卷七:转战西域:平定北疆(1877—1878) 本卷是西征军事行动的核心记录。详细描绘了左宗棠部如何采取分进合击之策,依次攻克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最终彻底翦除阿古柏在北疆的统治。 卷中对俘获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后的处理、对当地回民与维吾尔族民众的安抚政策有详细的文献记录。左宗棠在军事胜利后,如何迅速着手当地的行政恢复、屯垦戍边、划分州县等一系列“善后大局”,展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之外的卓越地方治理能力。本卷的叙述风格着重于描绘西北边疆的地理环境与战争的残酷性。 卷八:平定南疆与新疆建省(1879—1880) 收复南疆(喀什噶尔)是西征的最后阶段。本卷记载了左宗棠的部队如何越过天山,对南疆形成战略包围。重点分析了对浩罕势力(沙俄支持的势力)的周旋与驱逐,确保了新疆全境的彻底统一。 新疆的行政管理问题是此阶段的焦点。本卷收录了左宗棠力荐刘锦堂等官员前往治理的奏折,以及他提出的关于新疆建省的详细设想和行政区划方案。这些内容为清末西北边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接的史料依据。 卷九:海防新论与主持洋务(1881—1884) 平定新疆后,左宗棠的重心转向东南海防建设与洋务事业的全面推进。本卷记录了他与李鸿章在“海防”与“塞防”问题上的长期辩论,以及他最终如何利用其威望,推动朝廷重视海防的战略转移。 本卷重点呈现左宗棠参与创办的另一大洋务事业——兰州制造局(机器局)的筹建过程。通过对档案的梳理,展现了左宗棠在技术人才引进、设备采购标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同时,本卷也记录了他对近代教育体系,特别是军事教育体系改革的思考。 卷十:晚年与谢幕(1885年) 本卷记载了左宗棠晚年所遭遇的挫折,特别是中法战争前夕,他力图调兵赴援福建,但因积劳成疾,未能成行。本卷详细记录了他病情加重后的奏报、家人的照料以及与朝廷、友人的最后通信。 最后一章细致复原了左宗棠于1885年溘然长逝的场景,包括其遗嘱的起草、身后事的安排,以及朝廷的哀荣与民间反应。本卷通过对遗稿、挽联的整理,全面总结了左宗棠一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实干救国”的晚清精神。 总结 《左宗棠年谱长编》全书上下两册,以无可辩驳的史料支撑,构建起一座坚实的史学丰碑,是研究晚清政治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及边疆史不可或缺的权威性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拿到《曾国藩年谱长编》,就被其压手的重量和封面的古朴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沉甸甸的历史文物,承载着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作者以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将曾国藩的一生,从他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他离世的那一年为止,事无巨细地一一梳理,仿佛在为我们描绘一幅巨大而精密的晚清历史画卷。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于曾国藩治军的描述。从最初组织团练,到后来创建湘军,直至最终剿灭太平天国,每一个关键的军事节点,都得到了详尽的记录和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曾国藩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官员,成长为一代名将,其战略思想、治军经验,乃至对士兵的激励方式,都在年谱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人叹为观止。 书中对于曾国藩在政治上的运筹帷幄,也做了深入的阐释。晚清政治舞台的复杂与凶险,通过年谱中的记载,仿佛历历在目。曾国藩如何在帝王权术的夹缝中生存,如何处理与朝廷重臣的关系,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又巧妙地运用政治手腕,这些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官场运作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让我意外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曾国藩的争议之处。作者在考证史料的同时,也会对一些历史评价进行审慎的探讨,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曾国藩。这种不偏不倚的治学态度,使得这套书在严肃性之余,更增添了一份可信度。 《曾国藩年谱长编》是一部集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阅读价值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的绝佳途径,更让我们得以窥见晚清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套书,无疑是研究晚清历史、了解曾国藩的必读之作。

评分

初次翻阅《曾国藩年谱长编》,便被其厚重史料和细致考证所折服。这套书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态度,将曾国藩的生平事迹,以年为轴,细致描绘,仿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触可及的历史场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史料,对每一条记载都力求准确,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我尤为惊叹于书中对曾国藩军事生涯的深入剖析。从早年督师到后期统帅湘军,书中详细记载了每一次战役的谋划、执行与结果,并对战役背后的战略战术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曾国藩如何从一名普通的读书人,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名将,其军事才能与治军方略,在字里行间得以生动展现。 此外,书中对曾国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绘。晚清政局的复杂多变,官场的尔虞我诈,都在年谱中得以一一呈现。曾国藩如何在政治漩涡中自处,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处理与朝廷的关系,这些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的解读,既不回避其争议,也肯定其历史功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关于曾国藩的日常生活、个人爱好、家庭关系等方面的记载。这些“生活化”的细节,使得这位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的情感起伏,他的处世哲学,他的温情与坚持,都在这些篇章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曾国藩年谱长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它以其详实的史料、深刻的分析、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曾国藩,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晚清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评分

初次接触《曾国藩年谱长编》,便被其宏大的体量和严谨的梳理所震撼。这套书仿佛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将曾国藩的一生,从童年求学到晚年身故,以年为单位,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对每一条记载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曾国藩思想演变的梳理。作者通过不同时期曾国藩的言行、著作和书信,清晰地勾勒出其思想从早期的经世致用,到后期对儒家伦理的深化理解,再到晚年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反思。这种对思想脉络的追踪,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曾国藩的决策动机,以及他为何会在特定历史时刻做出那些看似矛盾的选择。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曾国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时,常常会插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相关人物的反应。这使得我们不仅看到了曾国藩的视角,也能够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例如,在描述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时,书中不仅仅聚焦于曾国藩的军事部署,还会提及当时朝廷的疑虑、其他官员的看法,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历史更具厚重感。 书中还涉及了大量关于曾国藩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他对戏曲诗文的鉴赏,以及他对教育的重视等方面的记载。这些内容虽然看似与政治军事领域有所偏离,但恰恰是构建曾国藩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看到,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的情感。 《曾国藩年谱长编》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曾国藩个人生平的详尽记录,更是对晚清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一次深入透视。通过这套书,我们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曾国藩,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为中国近代史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捧读《曾国藩年谱长编》,最先触动我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套书与其说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部为晚清中国留下的宏大注脚。作者耗费心血,将曾国藩一生如织的经纬一一铺陈,从其呱呱坠地到告别人世,事无巨细,皆有记载。其史料的搜集之精、考证之细,令人望而生敬。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曾国藩军事生涯的详尽描摹。太平天国运动那段混乱而激烈的岁月,在年谱中被还原得格外清晰。每一场战役的部署、每一次得失的分析,都透露出曾国藩作为军事统帅的深谋远虑与战略眼光。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胜败,更着重于分析了曾国藩如何从一个“书生”成长为一代名将,其治军之道、练兵之法,以及如何整合地方势力,一步步构建起湘军这支擎天之柱,读来颇具启示。 此外,书中对曾国藩在政治漩涡中的表现,也做了深刻的剖析。晚清时期的政治斗争之复杂,官场之险恶,通过年谱中的事件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曾国藩如何在权力中心周旋,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在维护朝廷统治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些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官场运作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作者对其官场智慧的解读,既有肯定,也有审慎的评价,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曾国藩的日常生活、家庭交往、师友互动的细节。这些“琐碎”的记载,反而让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习惯,他与家人朋友的温情与疏离,都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中兴名臣”在政治舞台之外,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这种人文关怀,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灵魂。 这套《曾国藩年谱长编》无疑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为研究曾国藩本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晚清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阅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曾国藩年谱长编》,便被其厚重与严谨所吸引。作者以近乎考古式的细致,将曾国藩一生中的每一段岁月、每一次重大决策、每一次内心挣扎,都细致入微地梳理出来。我尤其惊叹于作者搜集史料的广博,从各类奏折、信函、日记,到地方志、杂记,乃至当时士人的评论,可谓包罗万象。这种铺陈使得曾国藩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个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晚清时代,跟随曾国藩的脚步,一同经历湘军的崛起、太平天国的覆灭,以及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沉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曾国藩在不同历史节点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他对曾国藩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治学之道,乃至其为人处世的哲学,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既不回避其争议之处,也肯定其历史功绩。 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坚持。他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承受的巨大压力;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圆融与智慧;他在内心深处,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与反思,都通过年谱的形式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曾国藩在深夜灯下批阅奏折时的疲惫,以及在战前筹谋时的决断。这种代入感,是许多普通历史读物难以给予的。 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曾国藩个人的研究。它更是晚清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生态、军事格局、文化思潮以及士人的精神面貌。通过曾国藩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那些试图挽救危局的努力。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充满矛盾与转型的时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曾国藩年谱长编》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力作。它以其史料之翔实、分析之深入、呈现之生动,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晚清历史和曾国藩其人其事的绝佳窗口。无论是对历史研究者,还是对历史爱好者,这本书都将带来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知识。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伟人的成长轨迹,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自营商品与服务一如既往的好!超级赞!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自营商品与服务一如既往的好!超级赞!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自营商品与服务一如既往的好!超级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