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是浮华尘世中的智者,是孤独的清醒者和痛苦的思考者。
在阅尽繁华饱览悲欢后,他将目光转向佛门,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
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内容简介
从风流才子到佛门高僧,弘一法师留给世人的,除了种种关于遁世的遐想猜测,还有一份让人感慨万千、肃然虔敬的济世慈悲。
视世俗生活为虚幻的镜花水月,弘一宁愿选择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以聚集全部的心智升华灵魂。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
本书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传记,寻迹其追寻、开悟与放下的全过程,看他如何在短短数十年演绎两世别样人生。
目录
第一章 故园·才华横溢少年郎
第一节生于乱世富贵家 003
第二节少不谙事的时光 010
第三节婚事,母命难为 016
第四节报国无门的乱世书生 024
第二章 风月·翩翩浊世佳公子
第一节南迁,别离天津 033
第二节城南文社、城南草堂 040
第三节意气风发“天涯五友” 047
第四节北上,故园不复 055
第五节投身南洋公学 063
第三章 留学·茕茕孑立他乡客
第一节业未成,母先逝 077
第二节孤身东渡日本 085
第三节在异国天空下闪耀 093
第四节归国,现实满目疮痍 099
第五节与“第二妻” 106
第四章 为师·全知全能先驱者
第一节西洋艺术第一人 115
第二节做了《太平洋画报》编辑 124
第三节执教生涯 130
第四节与弟子之交 138
第五章 出家·繁华落尽断尘人
第一节万千情绪,一曲《送别》 149
第二节虎跑寺断食 155
第三节出家始末 162
第四节孤苦的修行 171
第六章 皈依·戒律精严苦行僧
第一节灵魂的皈依 179
第二节护法护国之僧人 186
第三节《护生画集》出版,了却心愿 193
第四节辗转,辗转 201
第七章 永寂·半生为佛慈悲师
第一节友聚,作《清凉歌集》 211
第二节风雨飘摇到惠安 221
第三节生死顿悟 228
第四节战火中最后的奔走 237
第五节悲欣交集,浮生尽 242
后记 247
精彩书摘
第四节归国,现实满目疮痍
满江红
皎皎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
居日五年,他成就斐然。求学四年,他成绩突出,名列前茅,在同班的五名本科生中,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1910年,学校因他杰出的表现授予他精勤者证书。
191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美术学校毕业。4月,他买了回归故里的船票。离乡已经四年了,这一次,他满载而归,除了学富五车的文艺知识,还有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之心,以及一位堪称红颜的日籍妻子。
每一位远赴他乡求学的学子,在那些独自一人奋斗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海峡另一岸的祖国,思念那故国的景、故国的人。他们忍受着白眼和落寞,吞下寂寥与心酸,只为了学成这一日,只为了回归故里这一天。
他带着满满的思念,带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回到那熟悉的国、熟悉的家。他希望那里已经有所改变,希望等着自己的是一片广阔的舞台,希望自己有用武之地。
站在游轮的甲板上,天是蓝的,海是咸的,风是缠绵的。他极目远眺,只觉思绪万千,回头望,三十一载,人生已过去大半。他觉得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佛塔,在既定的轨道上螺旋上升,他活过一轮又一轮,每一轮都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自己。
回国,他的人生开始全新的一轮,他不知那片天空是否辽阔,也不知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处,他只知,如今的他和五年前截然不同,他是全新的,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
岸近了,他嗅到了久违的气息,这是属于祖国的独特气味。又见上海,这个被称为十里洋场的城市,给了他最幸福的几年,回忆蔓延,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思绪把整个心房全部填满。
他把日籍爱妻安顿在上海,便起身回天津城。那里有他明媒正娶的妻,虽然本来就没几分的爱意早已在时光的洪流里消磨殆尽,但她却仍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
故园依旧立在那里,几年的雨打风吹虽然已使这座宅院显露出一丝沧桑的色彩,但却没有吹断那封建的礼教,那守旧的传统依旧将李氏家族紧紧束缚。
他跨进大门,在满屋迎候的人中,他看到了站在角落看着他的妻子。四年的光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点点印记,但却影响不了她周身端秀娴静的气质。她穿越人群望向自己,带着思念与渴望,泪眼婆娑,他是她一生一世的夫君,是她放不下的念想。
这样真挚的目光,让他不敢对视。她是自己的妻,却不是自己的爱人。他的爱人,在上海等着他。封建传统的门当户对,把她推向他,却没把爱情推向他,这一生,他终究是要负她的。
他看向妻子身边的两个孩子,他们一左一右,伴在她的身边,却用怯怯的眼光看着自己。他走时,他们还小,少不更事的年纪,他们已不记得他,父亲这个词语,仅仅成了一个简单的称谓。
他走向他们,妻子慌着拉起他们的小手,把他们拽到身前来,低声命令道:“快,叫爹啊。”
可是,那两个孩子,只是怯怯地沉默着,死命往母亲的身后躲。
他顿住脚步,这是他的孩子,视他为陌生人的孩子。被封建家庭锁住童年自由的孩子,从他们身上,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让他害怕了,他们会不会像自己一样,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自由自在地活着?想到这里,他不自觉地向后退了一步。
家道中落,早在庚子之乱后,清王朝加强了对盐商的控制,以此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盐商们只有拿出比原来多好多的资金才能将生意维持下去,不得已,李家放弃了曾经利润丰厚的盐商生意,在1902年的时候,李文熙将内黄引地出让,彻底放弃了盐商身份。
不再贩盐,这意味着李家只有银钱业一种生意。只是好景不长,1903年,因为银根短缺,爆发了银色风潮,李家的桐达号也牵涉其中;1909年,源丰股票号炒股失败,李家损失十万;1911年的春天,义善源票号也失败倒闭,李家再次损失十万;这一年,勉勉强强支撑着的桐达号再也撑不下去了,只得宣告歇业……至此,李家生意每况愈下,再也无法恢复元气。
富贵终如草上霜,十二岁写下的诗句一语成谶,他心里不免五味杂陈。如此乱世,民族堪忧,朝不保夕,李家的未来生计,前景堪忧。只是多年来,他一直将金钱置之度外,对李家生意不甚了解,对经营之道更是向未留心,一切变故他都无能为力。
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事。应老友周啸麟之邀,他担任了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绘画教员。他摩拳擦掌,想要在春蚕吐丝的教师生涯中,将西洋的美术理念融进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中。
只是,命运总爱往他头上泼凉水,他很快意识到,传统守旧的中国人对西洋绘画了解甚浅,将画中的大胆开放视为不知羞耻。那幅他挂在书房的油画《出浴》,便在家中激起了千层浪,在天津城掀起轩然大波。
在天津的文化圈子里,姑且不是欣赏一类,真正见识过西洋画作的所谓文人雅士也是屈指可数。他们不知塞尚、马蒂斯,不知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不知蒙娜丽莎、文艺复兴……这些他爱的美妙事物,如今只是对牛弹琴的存在。
他只觉自己从云端跌落到另一个时空,那些所谓的用文艺教化世人的凌云壮志,突然变成了一个笑话,远远地嘲弄着他。这位从日本东京上野美术学院回来的高才生,想要当画家的理想有些无力地瘫软下去。
躲进小楼,他的日子回到了从前,简单纯粹。除了去学堂授课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消磨在了他那间洋书房里,弹琴作画、会师见友、备课学习……
他见着了他,袁希濂,“天涯五友”中的老大哥,他也留学归来,在天津城任法官。那段日子,他们凑在一起,谈往昔,谈天地,他仿佛回到了城南草堂——他们义结金兰的光景,才情勃发的光景,恣肆流溢的光景……原来,多年后,那些游离在边缘的记忆这么容易便被唤出,原来自己记得如此清晰。
袁希濂已经走了,他坐在安静下来的洋书房里,心被回忆填满,为何身在自幼成长的老家,还会感觉心头漂浮着淡淡的乡愁?
几场秋雨几分寒,年过三十,他早已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面对宛如迷局的时事,面对起义暴动的革命,他清醒沉着,那一腔爱国热忱犹在,那一颗怀世救国之心犹在,只是他却不肯介入那激烈旋转的旋涡之中。他不愿像革命党人那样,奔赴在反抗斗争的最前线,正如他不愿像王国维那样,自沉昆明湖,视革命如洪水猛兽。
他只愿孤独着,做自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迫退位,腐朽的清王朝终于结束,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
在他有生之年,那些他曾经为之奔走抗争的救国大业,竟以这样的方式现出自由的曙光。大抵是家道原因,父亲和二哥文熙皆是进士,家中贩盐也属半官性质,耳濡目染间对清王朝有不能忘情之处。曾经他只想改变腐朽的清王朝,从未想要使它消亡,可是年复一年的大失所望,他渐渐明白这是大势所趋。
也罢,四季更替,王朝兴亡,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他铺纸研磨,挥笔间,一首《满江红》跃然纸上,满屋墨香久久不散。慷慨激昂之情,荡气回肠之势,胸中块垒一扫而光。
好男儿,头颅抛,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
……
前言/序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一曲《送别》,一段愁肠,道尽无数离别苦。这首至今广为流传的歌曲的词作者就是中国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他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师,在人生短短数十年的时光里,演绎了两世别样人生。
前半生,他生于乱世,却成长在有“桐达李家”之称的富贵门楣。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风流才子,琴棋书画、金石戏曲,无一不精,更将古代书法推至极致;他是全知全能的艺术先驱,“西洋艺术第一人”,最早将话剧、西洋音乐等引入中国,人体写生课的中国首创者,五线谱作曲的中国第一人;他是老师,教学严谨,与学生亦师亦友,丰子恺、刘质平、曹聚仁、吴梦非都曾师从于他。如果人生继续走下去,等待他的将是艺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命运却在巅峰的时刻发生转折,在乱世不安的动荡里,在西湖无限的春色里,他寂静转身,选择皈依佛门,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世。
人生最难莫过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关于出家的原因,李叔同并不愿多说。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这样解释:“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纵观弘一法师的一生,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心灵精神的人,不断探索自我、探索世界,以求达到生命的提升与完善。他的出家不因看破红尘、规避喧嚣,而是源自对自我更高的追求。
丰子恺也曾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中提及:“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少年时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作画时,像个美术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做和尚,像个高僧。”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红尘一切放下得彻底,皈依便是灵魂的皈依,选择最苦的修行,做最深的弘扬。他是大师,所谓大师不仅是对佛法的深谙,更是求善求美的慈悲心性,是众生平等的济世襟怀,是“念佛不忘救国”的家国大爱。
人生无非,悲欣交集。1942年10月13日,大师圆寂,然而他的智慧和传奇却还在那里,等待后人去探寻与缅怀。
弘一法师传:爱是慈悲 作者: [此处可填写原书作者,若无特定作者,可留空或写“佚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原书出版社,若无特定出版社,可留空或写“某知名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平装 (视具体版本情况) 页数: 约 500 页 (估计篇幅) --- 内容概述:探寻时代洪流中的儒释道融合与个体精神蜕变 《弘一法师传:爱是慈悲》并非一部简单的宗教人物传记,它深度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一位集艺术大师、教育家、佛学泰斗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李叔同(弘一法师)——其复杂而深刻的生命轨迹。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经,以法师细腻的个人心路历程为纬,力图展现其“由翩翩浊世佳公子,终成青灯古佛中弘一上人”的独特精神升华过程。 全书内容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饱满、富有生命张力的弘一大师形象: 第一部分:艺术的黄金时代——从“江南才子”到“一代宗师” (约占全书 30%) 本部分着重描绘李叔同早年游历上海、日本的艺术生涯,详述其在诗、词、曲、戏剧、书法、绘画等领域所达到的巅峰成就,并探讨这些世俗艺术造诣如何为他日后的佛学修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重点章节探讨: 1. “二十文章”的少年: 详细梳理李叔同在天津、上海求学期间的家世背景、师承关系以及他如何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脱颖而出。重点分析其早期诗歌中的悲剧意识与对传统文人精神的继承。 2. 戏剧革新的先驱: 深入剖析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如何引进西方戏剧理念,创办“春柳社”,并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推向新的高度。此处将引用大量社友回忆录及早期戏单、剧照作为佐证,还原其舞台上的风采与影响力。 3. 丹青与翰墨的境界: 详述其在绘画(尤其是对人物神态的捕捉)和书法(从早期狂放的魏碑到后期内敛的宋体、魏晋风骨)上的转变。重点分析“一笔书”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探讨艺术的极致是否已触及某种形而上的探求。 此部分核心立意: 展现李叔同作为“世间最美男子”和“艺术天才”的强大吸引力与世俗成就,为理解他后来的“出世”提供必要的张力背景。 第二部分:精神的十字路口——儒释道的交汇与抉择 (约占全书 40%) 本部分是全书的学术与精神核心,集中笔墨描绘李叔同在人到中年时,面对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困境以及哲学思辨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最终的皈依。 重点章节探讨: 1. 国学大师的袍泽: 详述李叔同在杭州、南京等地任教期间,与蔡元培、黄炎培等教育界巨擘的交往,以及他对新式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重点梳理他如何将儒家伦理、道家自然观融入日常教导之中。 2. 佛法的召唤与初探: 详细追踪他接触佛教的轨迹,从早年对禅宗的兴趣,到正式依止冶开老和尚,剃度出家的过程。此处将重点辨析,李叔同的“出家”是逃避,还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积极追寻。 3. 戒律与生活的磨合: 深入分析弘一法师在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等地的早期僧涯生活。探讨他如何以极大的毅力去适应清苦的僧团生活,并将艺术家的敏感性转化为对戒律的虔诚遵守。强调其初期在“持戒”上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以区别于一般文人出家的随意性。 此部分核心立意: 探讨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崩塌和西方思潮涌入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宗教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并论证弘一法师的抉择是基于深刻的哲学思辨而非一时冲动。 第三部分:慈悲的实践与不朽的遗响 (约占全书 30%) 最后一部分,着重描述弘一法师晚年以闽南为核心的弘法足迹,聚焦于其“慈悲”思想的具体实践,以及他对后世禅宗及书法艺术的影响。 重点章节探讨: 1. 闽南弘法与药石精神: 详细记录法师在福建、广东等地为民请命、济世救难的事迹。重点阐述“济贫恤孤”的实际行动,以及他如何以佛法中的“药石”观念,为苦难民众提供精神抚慰。 2. “悲欣交集”的书法: 集中探讨弘一法师晚年书法的核心特征——质朴、浑厚、充满内省的力量。分析其将佛法偈语、格言写成对联,以“劝世”为主要目的的书写实践,展示书法如何成为其慈悲精神的外化载体。 3. 最后的足音: 还原其生命最后阶段——在温州、泉州一带的行化过程,特别是他圆寂前夕的法语和遗嘱,探讨其对弟子和后学者的精神嘱托,总结其“爱是慈悲”的核心思想体系。 此部分核心立意: 总结弘一法师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艺术史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确立其作为一位以慈悲为怀、实践知行合一的典范形象。 ---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 1. 史料的交叉印证: 整合了早期日记、书信、同时代人回忆录(如夏丏尊、丰子恺等),力求还原事件的真实情境与人物的复杂动机。 2. 跨学科的视野: 将艺术史、教育史、宗教史等多重视角融入传记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避免了传统传记的单一化解读。 3. 哲理的深入挖掘: 重点剖析李叔同在不同人生阶段如何解决“出世与入世”、“艺术与宗教”、“个体与时代”之间的根本矛盾,展现其超越时代的精神深度。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传统文化、佛教艺术以及生命哲学有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位高僧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中,寻求内心宁静与道德完满的指引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