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坛,叶永烈具备“双重身份”,既是纪实文学的主将,又是科普、科幻文学的“主力舰”。《华丽转身》是作者的长篇自传。作者从1951年11岁时发表第一篇作品,在60多年间写出3000万字的作品。作者在《华丽转身》中,讲述了这3000万字的作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从科普作家“华丽转身”而成为纪实文学作家,又成为长篇小说作家,他是怎么做到的?叶永烈的纪实作品大都涉及中国当代的重大政治题材,但大多能够顺利出版,他有什么诀窍?作者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对于每一位读者都是生动的启示。
内页插图
目录
小引:怎样“估价”自己?
序:60年写作的艰辛
第一章 温州小娃
我的故乡温州
殷实的叶家
“阿桃的儿子”
出生在温州英国教会医院
我的名字
度过童年的咸孚大楼
差一点断了舌头
父亲出任瓯海医院院长
我家珍藏的《申江战焰图》
父亲给我文学启蒙
父亲的古董书桌
细心是永远需要的
“少将”照片吓走国民党特务
打入我家的中共地下党员
红旗在温州城头飘扬
第二章 文学幼苗
我曾经作文不及格
最初的兴趣是绘画和演戏
小诗的发表影响我的一生
启蒙恩师杨奔
九山湖畔八角亭
金鱼情缘
集邮的乐趣
“影戏”和音乐使我入迷
历史和文学的召唤
平生第一次采访
好书伴我成长
不动笔墨不看书
我也喜爱数、理、化
17岁考取北京大学
第三章 北大岁月
“阶级斗争”第一课
傅鹰领我步入化学之门
化学系是“动手派”
写诗“发烧友”
父亲蒙尘
兄长蒙冤
在“大炼钢铁”的日子里
“战斗在硫酸塔下”
邵阳是我科普创作的起点
第一本书的诞生
千里迢迢回故乡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成名作”
我的科幻启蒙
写出《小灵通的奇遇》
拜访恩师高士其
向陈望道先生请教
北大图书馆的灯光
在光谱仪旁度过的日子
从不显山露水
天差地别的朋辈命运
怀念北京大学老校长
第四章 电影春秋
有缘千里来相会
第一次见到她
杨家的身世
订婚的故事
紫藤灿灿双燕飞
新婚别
“跳槽”到电影厂
“影片总检阅”
“半路出家”学编导
她第一次到上海
终于在上海安家
15年的上海弄堂生活
听张春桥的报告
初为人父
突然遭到抄家
父亲最后的日子
“美专”趣话
“秘密”重新写书
“研究”恐龙蛋
成为“三军统帅” 导演
为毛泽东拍“内片”
“中央直接交办”的任务
给不听话的“演员”拍戏
拍摄《京剧唱腔音乐》
第五章 荣誉纷至
黄镇部长授予我1000元奖金
《文汇报》最早“发现”了我
当选“先进生产者”
《小灵通漫游未来》走红
象棋和陆军棋的启示
方毅副总理的关怀
获得电影“百花奖”
完成第一部长篇文学传记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拍摄《失踪的哥哥》受挫
在钱学森指导下拍摄《向宇宙进军》
进入宇航员训练基地
当选全国青联常委
陈逸飞给我们画速写
车祸使我离开电影厂
在罗布泊追踪彭加木
韩素音关注《腐蚀》
《黑影》遭到政治性“大批判”
第六章 华丽转身
在《收获》发表小说《青黄之间》
上海狱中录音采访徐景贤
关于专业作家的大讨论
“考”上上海作协专业作家
写出长篇传记《爱国的“叛国者”》
“写字师傅”也要评级
在“沉思斋”中沉思
探索“文化大革命”进行曲
《浩劫》一书在桂林受挫
“四人帮传”相继问世
闯进了中国政治的“百慕大”
公安部长送我照相机
《巴金的梦》进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
长篇小说“重返人间”三部曲
第七章 畅销并盗版着
作家出版社推出《叶永烈自选集》
亲历“深圳文稿竞价”
《叶永烈自选集》热烈的首发式
应聘《中华五千年》系列片总主笔
出任巨片《大闹天宫》编剧
畅销并盗版着
“十指打天下”
卷入签名售书热潮
《科学家故事100个》畅销的故事
15次成为全国书市嘉宾
“叩开”台北书展、香港书展的大门
担任“送书大使”
冒用我的名字的伪书达80多种
历史的绝响
第八章 三度空间
两大爱好:旅游和摄影
两个儿子到美国留学
在星条旗下接受采访
在“9·11”发生时赶往纽约
浓浓的俄罗斯情结
与“乌克兰妹妹”喜相逢
走遍台澎金马
写出“叶永烈看世界”26卷
《伦敦礼帽下的风度与坚硬》风波
第九章 亲历“癌病房”
遐迩闻名的医院
紧张的发条突然松弛
第一次打击
逃脱癌症阴影
癌症阴云再袭来
不得不四处求医
梁启超的肾癌风波
“末代皇帝”也死于肾癌
吴阶平切肾之后依然长寿
人住上海肿瘤医院
癌病房生活素描
这里拒绝红包
下床行走如同“太空行走”
走过风雨,前面就是阳光
形形色色的墓志铭
第十章 《钱学森》幕后故事
在北京举行《钱学森》首发式
钱学森不符合我的“三原则”
大病之后力不从心
决意另行独立采访
我写钱学森的三条“准则”
《走近钱学森》受到广泛关注
在北京进行密集性采访
“拼命三郎”式的作家
这本书是美味的“红烧肉”
钱永刚极其细致的审阅
对于敏感问题的反复斟酌
在开印前才定下书名
还原钱学森普通人的一面
尾声又一次华丽转身
推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我的心跟上海脉搏同步跃动
我的上海情结
“180度大转弯”
一气呵成《东方华尔街》
又一部长篇小说《海峡柔情》
我爱散文我写散文
“年终大盘点”
出版28卷《叶永烈科普全集》
作品的四个方阵
天边一抹亮丽的晚霞
后记
精彩书摘
《华丽转身》:
如今,我家无猫也无狗。阳台上倒是挂着一只鹦鹉,会学嘴,却不必喂食 那是我从美国洛杉矶带回来的电子鹦鹉。
这倒不是我不喜欢养宠物,只是一直处于高度的忙碌之中,没有工夫领略那份闲情逸致。
不过,在花鸟虫鱼之中,我曾经偏爱过那文静优雅的金鱼。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家迁往一座小院。院子里有一幢小楼,两层、三开间,我家与徐先生两家居住,每家一半。小楼前有个30多平方米的小院,小院里有一口水井。最使我着迷的是,小院里有七八口大缸,缸里养着上百条金鱼!
小时候,我在玻璃缸里养过金鱼。玻璃缸太小,没多久,金鱼都呜呼哀哉了。然而这个小院的这些大缸,每口的直径有一米左右,对于金鱼来说是非常宽敞的“豪宅”。缸壁长满厚厚的青苔。金红色的“朝天眼”,五颜六色的“珍珠鱼”,浑身花斑的“球鱼”,轻轻甩着尾巴,悠然自得地在缸中遨游。我不由得看着入神了。
这些金鱼是徐先生的宠物。正巧,徐先生要调到温州的郊县瑞安工作,他只有两个女儿,名叫蓝田、红叶,都不会养金鱼。徐先生正愁爱物无人照料。见到我如此喜欢金鱼,竟然慷慨地把所有的金鱼连同鱼缸都送给了我!
我喜出望外。
从此,在放学之后,我便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照料金鱼。
最经常性的“工作”,是捞鱼虫。我自己动手,把旧的长统袜缝在铁丝框上,再把铁丝框安装在竹竿顶端,便做好了捞鱼虫的工具。
如今在温州市区,很少见到河。那些河全给填了,变成柏油马路。那时候离我家不足百米,就有一条很长的河。河上架着石板桥,桥头是一棵百年老榕树。夏日,浓荫之下,河风徐徐,桥头是人们纳凉的最佳去处。
河面上,常常唐集着一团团红棕色的鱼虫。万千鱼虫攒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手中的竹竿伸向这些咖啡色的“云朵”,来回扫荡。没多久,那长统袜底’都就挤满了成团的鱼虫。
我忒好心,生怕饿了金鱼。我把成团的鱼虫扔进金鱼缸。密密麻麻,鱼缸里到处是鱼虫。看到金鱼不住地张口吞噬鱼虫,我开心极了。
第二天早上,一条条可爱的金鱼直挺挺地肚皮朝天,漂在水面,使我大吃一惊!
通过这次“血”的教训,我才明白,金鱼是“馋老板”,从不“节制饮食”,直到撑死为止。
我赶紧把一口鱼缸里的鱼虫捞净,把尚未死去的金鱼集中到那里,让它们饿上几天。
从此,我给金鱼喂养鱼虫,总是适可而止。
在阳光下,鱼缸四壁的青苔不住地冒着小气泡。自从上了生物课,我明白那是青苔在进行光合作用,一个个小气泡就是青苔“吐”出氧气。这些氧气溶解在水里,可以供给金鱼呼吸。
夏日,常常看到金鱼浮在水面,不住地“喘气”。这表明水中的氧气不够了。于是,我给鱼缸换新水。
换水,是一项“大工程”。要把一个个鱼缸里的陈水舀出去,然后从水井里提起一桶桶新水,倒进鱼缸。好在那时候家里的用水,是我每天从水井里提上来,倒进水桶,再挑到厨房,倒进大缸。有了这样的“锻炼”,所以给七八个鱼缸换水,虽然吃力,也还吃得消。
换上新水之后,见到金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我也分享到无限的快乐。
到了冬日,金鱼通常静卧缸底,一动不动。如果不是鱼鳃在扇动,鱼儿们如同死去一般。我喜欢轻轻敲敲鱼缸,金鱼马上闻声起舞。
虽然温州乃“温暖之州”,但是严冬时偶尔也会遇上鱼缸表面结上一层薄冰。我赶紧把薄冰敲碎,生怕金鱼闷死。
养金鱼最有兴味的季节是春夏之交。这时,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像天女散花似的,从尾部撒出透明的一粒粒鱼卵。鱼卵粘在缸壁的青苔上。不过,如果晚来一步,这些鱼卵就会被金鱼吃得精光。所以,在金鱼产卵的季节,我必须时常巡视鱼缸。一旦发现金鱼产卵,等到产卵结束,就把公鱼、婆鱼都迁移到别的鱼缸,以保护鱼卵。
此后每日观看鱼卵的变化:小小的透明的鱼卵里,出现黑点。黑点渐渐变大。最后,黑点钻出鱼卵,一条针尖细小的黑色小金鱼就游了出来。
在鱼卵孵化的过程中,据说最怕声响。所以我来到鱼缸旁边观察,总是蹑手蹑脚,更不敢大声说话。
然而,天公不作美。春夏之交偏偏多惊雷。雷声响过之后,看到粘在青苔上的鱼卵变白了,就叹息连连 因为鱼卵被雷声“吓”死了。
直到后来发现没有响雷,鱼卵也成片变白,方知不是雷声“吓”死鱼卵。
刚刚孵化的小金鱼,脑袋是三角形的,拖着一根急速摆动的小尾巴。渐渐的,两只眼睛闪着金光,凸现在三角脑袋的两侧。
这时候的小金鱼,还不能吃鱼虫,因为鱼虫比它的嘴巴还大。我请母亲煮个鸡蛋,我吃蛋白,而蛋黄则用来喂小金鱼 把蛋黄用纱布裹起来,放在鱼缸里慢慢地捏,细细的蛋黄粉末从纱布空隙里捏出来,在水中飘荡。
小金鱼吃着蛋末,吃着青苔,一天一个样,迅速长大。到了夏日能够吃鱼虫的时候,更是日长夜大。
小金鱼最初全是黑色。渐渐地褪去黑色,有的变红,有的变白,有的变花,也有的一直保持黑色。‘
鱼缸里变得异常热闹。一对金鱼能够产下几百条小鱼,顿时“人丁兴旺”。只是小鱼的死亡率很高,能够成长为大鱼的并不多。
金鱼一旦生病,鱼鳞就竖了起来。我赶紧把生病的鱼隔离起来,放进“隔离病房” 小缸。在小缸的水中,放进一点点食盐。在盐水中“静养”数日,金鱼的鳞渐渐平服,表明已经日渐康复了。
……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不含“华丽转身”相关内容,力求详实自然,字数约1500字。 --- 《星河遗迹: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 类型:硬科幻、太空探索、古代文明考古 作者:[此处留空,待定] 引言:时间的尽头,文明的起点 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不断向外扩张的未来纪元,星际航行已不再是神话,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越是深入宇宙的黑暗角落,人类就越是感到自身的渺小与知识的贫瘠。我们自诩为宇宙的智慧生命,却在浩瀚的时空中,不断撞见那些沉默的、宏伟的、远超我们理解能力的遗迹。 《星河遗迹: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不是一个关于英雄拯救宇宙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认知边界的艰难探索,一次对“时间”和“存在”哲学命题的硬核叩问。本书聚焦于“先驱者文明”(The Progenitors)——一个在宇宙诞生之初便已达到技术奇点,随后又神秘彻底消亡的超级文明。 第一部:深空信号与“零点”漂移 故事始于太阳系外围,位于奥尔特云边缘,隶属于地球联合探索局(UEA)的深空监测站“俄耳甫斯”。首席分析师,天体物理学家林霄,在一次例行的背景辐射扫描中,截获了一个被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信号——一个具有复杂数学结构和量子纠缠特征的超远距离脉冲。 这个信号的源头指向银河系一个被命名为“寂静之喉”的星团。该星团位于星图的空白地带,被认为是不适合恒星形成的气体和尘埃云。然而,数据分析显示,信号的延迟时间意味着它至少在七百万年前就已经发出,其编码方式结合了弦理论的最新进展和一种人类尚未发现的“时空耦合技术”。 林霄和他的团队发现,这个信号并非简单的问候,而是一个警告,或者说,一个复杂的坐标系——指向一个位于银河系旋臂边缘、距离地球约八万光年的区域,一个被编号为“R-714”的星系。UEA高层对这一发现的态度不一,恐惧于未知力量的干扰,但探索的渴望最终占据了上风。一支由顶尖科学家、安全专家和工程兵组成的精锐队伍,被秘密组建,搭载着人类最先进的“曲率引擎驱动舰”——“赫尔墨斯号”,踏上了征程。 第二部:熵增的建筑师 “赫尔墨斯号”的旅程漫长而艰辛,跨越了数个已知星系团。在接近“寂静之喉”的过程中,船员们开始经历一系列与时间感相关的异常现象,时间流速的微小波动,使得船载原子钟的同步性不断受到挑战。 最终,“赫尔墨斯号”抵达了信号的真正发射点:一个被包裹在巨大、非自然物质结构中的行星系统。这个结构,被命名为“围城”(The Enclosure),它不是一个戴森球,而是一个远超戴森球尺度的结构体,似乎是为了将整个恒星乃至星系,置于某种受控的、静止的状态。 进入“围城”内部,船员们发现的不是一片死寂,而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但彻底静止的文明现场。先驱者文明的城市,漂浮在没有空气的真空之中,宏伟的晶体建筑群展现出惊人的几何学美感。这里的技术水平,已经模糊了工程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调查的核心围绕着一座被称作“方舟图书馆”的巨型结构展开。这座图书馆并未储存书籍,而是以某种形式的负熵流体存储了整个文明的知识和历史。然而,当林霄的团队试图接入数据核心时,他们发现数据已经被“清除”——不是被破坏,而是以一种更高维度的方式被“收回”了。 第三部:逻辑的尽头与宇宙的修复 在“方舟图书馆”的深处,团队发现了一个唯一的、可被人类理解的残留物:一个持续运行的、小型化的全息投影装置。这个装置向他们展示了先驱者文明的终结。 他们发现,先驱者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毁于他们对宇宙基本法则的过度干预。他们发现了一种可以“编辑”宇宙常数的技术,并试图利用这种技术,在宇宙热寂到来之前,构建一个“永恒的局部时空泡”。然而,他们的实验失控了。他们的干预在微观层面上引发了无法逆转的“逻辑熵增”——宇宙的底层算法开始出错,导致所有被影响的物理定律开始崩溃。 为了阻止这场波及整个宇宙的逻辑灾难,先驱者文明的最后一代成员做出了一个极端选择:自我抹除。他们不是死亡,而是将自身的意识、科技、乃至存在本身,以一种“反向信息流”的方式,逆着时间上传,将其存在的痕迹从当前宇宙中彻底抽离,只留下必要的“警示信息”——即最初林霄收到的信号。 “赫尔墨斯号”的船员们面临一个道德困境:他们是否应该尝试逆转先驱者的操作,释放被封存的力量,还是尊重这个远超他们理解的文明所做的最终牺牲? 尾声:回响与抉择 在他们试图理解这一切的过程中,当地星系突然开始不稳定,外部的“围城”结构开始瓦解,暗示着“逻辑熵增”的残余影响正在扩散。时间变得极不稳定。林霄意识到,如果他们带回完整的先驱者数据,人类文明可能会重蹈覆辙,或者,更有可能的是,根本无法应对这股力量。 最终,林霄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销毁了所有关于“编辑宇宙常数”的工程学数据,只将先驱者文明的哲学思考、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以及他们自我牺牲的记录带回。 “赫尔墨斯号”在接近极限的曲率跳跃中逃离了即将崩塌的“寂静之喉”。当他们返回地球时,世界已经习惯了没有“先驱者”的宇宙。这本书的结尾,探讨的是人类在拥有了无限的知识与力量的诱惑面前,如何定义自身的“智慧”——是无止境的索取与征服,还是懂得在宏大的宇宙叙事中,学会克制与敬畏。 《星河遗迹》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并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向何方”的读者的作品。它将带领您穿越最冷酷的科学逻辑,直面最深沉的哲学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