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

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连红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屠杀
  • 历史
  • 回忆录
  • 明妮·魏特琳
  • 战争
  • 幸存者
  • 个人经历
  • 二战
  • 见证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15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5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京不会忘记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主要内容包括:以金女大为家、倡议筹建安全区难民所、日军在金女大的性暴行、女难民的守护神、“辛德勒名单”、为了南京的未来、沉重的负荷击倒了她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一位来自美国的传奇女教师,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委员和南京国际安全区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人们仍习惯称“金女大”)难民所所长,她的名字叫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又译为明妮·沃特林,中文名华群,时人称其“华小姐”)。

目录

以金女大为家
倡议筹建安全区难民所
日军在金女大的性暴行
女难民的守护神
“辛德勒名单”
为了南京的未来
沉重的负荷击倒了她
永远的哀思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规定,惭有滞留南京的美国妇女及儿童都必须撤离南京,但由于魏特琳等人坚持说自己身负重任,不能立即撤离,美国大使馆的官员勉强同意她暂时不撤离。但到了8月27日晚上,美国大使馆再次给魏特琳送来一封措辞强硬的信,要求所有的美国公民撤离南京,同时通知魏特琳,美国大使馆要求美籍妇女第二天必须撤离南京,如果魏特琳不撤离南京,今后发生的一切事情,美国大使馆将不负责任。魏特琳虽然很感激美国大使馆通知她撤离,但她认为自己不能离开南京,她在日记中写道:“因为这意味着正承受巨大压力的吴博士除了要做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外,还将不得不承担应由我做的那份工作。我觉得我在金女大18年的经历,以及与邻居14年的交往经验,使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之中的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9月4日,美国大使馆官员佩克再次建议魏特琳离开南京。
  作为基督教徒,魏特琳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带着孩子的母亲应该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如果身体能够承受目前压力的话,我们其他人应该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最大的感情投资是与年轻的教会成员友好合作的关系——当人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离开,在我看来这是丢掉了一次需要我们服务的绝佳机会。当然我们应该自己承担留下的风险,并使传教董事会和大使馆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9月20日上午,美国大使馆官员帕克斯顿来到金女大,向魏特琳通报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的“通告”,告诉她日本将对南京进行大轰炸的消息,并劝魏特琳暂时离开南京几天,以免发生意外。几个小时后,魏特琳给美国大使馆的帕克斯顿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自己不撤离南京的决心。她在信中说:“我认为如果城里所有的使馆都降下国旗并撤走人员,这将是一个悲剧,因为这意味着日本甚至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南京进行无情的、毫无顾忌地狂轰滥炸,我希望日本飞机无法得到这种满足。”同时,魏特琳还清楚地向美国大使馆表示,她是自愿冒险留下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希望使美国政府或是金女大感到为难,一切责任都由她自己承担。12月3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打来电话,要魏特琳必须在三项选择中选一项,签上自己的名字。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迷雾之城:旧金山的百年变迁》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绝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迷雾之城:旧金山的百年变迁》 聚焦一个城市的灵魂与骨骼 《迷雾之城:旧金山的百年变迁》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一幅以时间为画笔,以金门海峡的雾气为底色,精心描摹的旧金山浮世绘。本书深入剖析了这座城市如何在地震、淘金热、文化革命、科技浪潮等多重巨大冲击下,不断重塑其身份、建筑风貌与社会结构的过程。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和历史学家的严谨,带领读者穿梭于电车叮当作响的陡峭街道,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触摸那些镌刻着挣扎与辉煌的砖石。 第一部分:诞生与野蛮生长——淘金热的黄金幻影(1849-1890)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遥远的1849年,聚焦于一场彻底改变了北美大陆西海岸命运的事件——淘金热。旧金山,彼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殖民地小镇——耶尔巴布埃纳(Yerba Buena),在一夜之间被来自全球的冒险家、投机者和梦想家所淹没。 1. 混乱中的秩序建立: 详细记述了“飞地”社会的诞生。在缺乏有效政府监管的情况下,各种自发性的民间组织、私刑陪审团和早期金融机构如何野蛮地搭建起一个运转的社会框架。我们探讨了早期工匠、商人和流浪汉群体之间的权力动态,以及他们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粗暴的武力来巩固财富。 2. 基础设施的诞生与危机: 淘金热带来的爆炸性人口增长,对供水、住房和卫生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通过详尽的档案研究,揭示了早期城市规划的窘迫与挣扎。从简陋的木板房到初步的石砌建筑,城市形态如何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扭曲变形。同时,书中特别探讨了对华裔移民群体早期生活的记录,他们如何被排斥在主流经济体系之外,却又在餐饮和洗衣等关键服务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因此招致了早期排华运动的残酷打击。 3. 财富的集聚与早期的权力核心: 描述了那些通过土地投机、航运垄断和金融操作迅速崛起的“银行家贵族”。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圈层以及对城市政治的隐性控制,为后世的“波西米亚人”和科技巨头奠定了财富基础与权力逻辑。 第二部分:灰烬中的重生——地震、重建与进步主义的冲击(1900-1940) 1906年4月18日清晨的世纪大地震与随之而来的大火,是旧金山历史的分水岭。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场灾难如何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以及在重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矛盾与进步主义思潮。 1. 废墟之上的新蓝图: 详细分析了地震后重建委员会的决策过程。面对“如何重建”这一关乎城市灵魂的问题,出现了激进的现代主义者和保守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争夺。我们审视了城市建筑规范的演变,以及新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区如何反映出20世纪初美国对效率和秩序的追求。 2. 交通革命:桥梁与隧道: 这一时期,旧金山的地理限制被前所未有地突破。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金门大桥和海湾大桥的宏伟工程。这些不仅仅是土木工程的奇迹,更是对地理孤岛心态的挑战,是美国国家意志投射到西海岸的象征。书中详述了工程背后的政治博弈、劳工的艰辛以及对金融杠杆的运用。 3. 大萧条与“码头工人”文化: 深入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旧金山经济的沉重打击。码头工人大罢工(如1934年西海岸大罢工)如何塑造了城市左翼政治的传统,并为后来的社会运动埋下了伏笔。我们探讨了城市中无家可归者、失业者和临时工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景象与上层阶级的优雅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浪潮的交汇与文化的反叛(1945-1980) 二战后,旧金山从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转变为全球文化和思潮的前沿阵地。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二战后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以及旧金山如何成为这些挑战的发源地。 1. 垮掉的一代与北滩的咖啡馆文化: 详尽记录了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等作家如何聚集在北滩(North Beach)地区。他们对消费主义、军事干预和中产阶级虚伪的反思,如何通过诗歌、爵士乐和非传统的生活方式,构筑起一种反文化的精神高地。 2. 嬉皮士的“爱之夏”与海特-阿什伯里(Haight-Ashbury): 深入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花童”运动的兴起与衰落。本书侧重于研究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战后婴儿潮一代对主流价值观的集体疏离,以及社区内部的理想主义与随之而来的毒品、商业化侵蚀之间的张力。 3. 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奠基: 旧金山在同性恋权利运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从卡斯特罗区的形成,到早期政治组织的建立,再到 Harvey Milk 等早期民选官员的崛起,本书以严谨的视角记录了该群体如何从社会边缘走向政治舞台,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暴力与歧视。 第四部分:硅谷的阴影与全球化(1980至今) 旧金山不再仅仅是文化与思潮的中心,它与南部的圣何塞(硅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地理核心。 1. 科技的红利与阶级固化: 探讨了互联网和生物技术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这座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经济面貌。新技术带来的巨额财富如何加剧了住房危机,使“宜居之地”迅速演变为“天价城市”。本书分析了科技精英、传统服务业工人和长期居住的艺术家群体之间日益扩大的隔阂。 2. 城市景观的去历史化: 随着新资本的涌入,城市景观的快速迭代引发了对“城市身份流失”的担忧。本书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改造的哲学——从19世纪的“野蛮扩张”到20世纪初的“系统规划”,再到如今由风险投资驱动的“即时迭代”,探讨了这些变化对城市肌理产生的深远影响。 3. 当代社会问题的聚焦: 最后,本书直面旧金山在光鲜外表下暴露出的尖锐社会问题:从公共卫生危机到露宿街头现象的恶化,再到对科技公司社会责任的持续拷问。作者试图总结,一个建立在持续动荡和“推倒重来”逻辑上的城市,如何处理其历史遗留问题和无法逃避的未来挑战。 结语:雾与金的永恒辩证 《迷雾之城》最终将读者带回金门大桥下的海湾。旧金山是一个关于“机遇与陷阱”、“创新与遗忘”的永恒辩证之地。它证明了一个事实:任何城市,无论其地貌如何独特,其真正的灵魂始终存在于那些在历史的每一次巨变中,既是受害者又是塑造者的人民身上。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透镜,帮助读者理解这座“湾区之珠”的复杂、迷人与令人心碎的真实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当我沉浸其中之后,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多么有力量的书。明妮·魏特琳这个人物,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所能爆发出的惊人能量。书中的描写,不乏对残酷现实的直面,但更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在绝望中闪烁的人性之光。我被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所吸引,仿佛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坚持。南京这座城市,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和情感的载体。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读来既震撼,又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故事串联而成,而这些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评分

这本《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读完之后,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人物命运的交织,真的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反复回想那些字里行间的细节,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书里对战争的描绘,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冰冷笔触,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展现出战争最残忍、最直接的伤害。明妮·魏特琳这个名字,我之前并不熟悉,但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她的人物形象变得如此立体和真实。我能感受到她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她内心的挣扎,以及她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书中的很多场景,比如那些关于生存、关于抵抗、关于救赎的片段,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身处那个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的生活,也让我对那些曾经为和平付出过巨大代价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勇气、关于爱、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刻探讨。它让我认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也从未熄灭。

评分

当我翻开《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期待,只是被书名所吸引。然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明妮·魏特琳这个名字,逐渐从一个陌生的符号,变成了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我看到了她在那个艰难岁月中,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去坚持。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既有让人窒息的压抑,也有在缝隙中悄然滋生的希望。作者的叙事风格很特别,它不煽情,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澎湃。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人性选择的描写所打动,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都暴露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铭记”二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警醒。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发自内心的、长久的回响。我不得不说,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和还原,做得非常出色,让整个故事的基调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明妮·魏特琳这个角色,她并非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正是这份普通,让她身上那种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善良,显得尤为可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人性的多重展现,有黑暗角落里的苟且,也有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微光。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审视和思考。南京这个城市,在这本书里,也仿佛拥有了生命,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与书中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我感觉,我通过这本书,窥见了历史的一角,也触摸到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情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一直留在心里,提醒你,有些记忆,永远不应该被忘记。

评分

最近读完《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充满了太多的苦难和不确定,但即便如此,人物身上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美好的追求,却从未被磨灭。明妮·魏特琳这个名字,如今在我脑海里已经不再陌生,她仿佛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的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生存、顽强抵抗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没有过度的渲染,却充满了力量,能够直击人心。书中的一些对话,一些细节的描写,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声。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个体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善意,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改变。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残酷,也照出了人性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