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汉字

画说汉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浦寅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文化
  • 历史
  • 语言
  • 教育
  • 科普
  • 图文
  • 传统文化
  • 识字
  • 文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2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6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1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国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文化读本,书中通过对汉字来源、字形演变、字意引申的解读,让读者对汉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每个汉字均匹配作者亲自手书的书画作品或珍贵图片,生动有趣,充满中国味道。全部内容分为象形字、会意字、主题字组、叠加字、十二生肖、吉祥字、诗歌共7部分,全彩印制。

作者简介

  浦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字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汉字创意艺术家。先后担任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制片人、央视《艺术人生》总策划、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有话就说》总策划、央视《夜线》《第十演播室》总策划。并在央视、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多个地方卫视的电视栏目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文化评论员。浦寅的身份总是在变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警察、教师、大型国企老总秘书、高新企业高管、私营企业老板、境外媒体国内高管等等,期间还曾辞去一切公职在家读书三年。丰富的阅历和庞杂的知识成就了浦寅从事一个新鲜的行业:职业电视节目策划人。不从属于任何单位,像一个游方郎中,穿梭于京城各大媒体,策划各类电视节目。先后担任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制片人,央视《艺术人生》总策划,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有话就说》总策划,央视《夜线》《第十演播室》总策划。并在央视、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多个地方卫视的电视栏目,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文化评论员。现场用毛笔书写汉字,用汉字的寓意解释、评论社会热点,是老浦文化点评的一大特色。自媒体时代,老浦拿起毛笔,在自家书房录制自媒体视频《老浦识字》,每期讲解一个汉字,致力于用传统文化的视角,洞悉当代的社会万象。2013年10月,在新华社手机电视台创办《老浦拆字评天下》,每期通过一个汉字评论社会热点。2015年1月,用同样的方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每天用一个汉字评论文艺新闻。作为受到传统文化多年熏陶,同时具有很强当代意识的文化学者,老浦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根据汉字甲骨文、金文的造型,开发了自己独特的汉字创意作品。这样的艺术创作还得到了国际艺术大师周氏山作的悉心指点。2014年4月17日,浦寅应邀前往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举办了为期15天的《画说汉字》象形文字展览。这个展览是2014年联合国中文日的主要活动,共展出浦寅象形文字创意作品60幅,联合国代理总干事穆勒出席开幕式,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2014年11月,浦寅在北京中外首工美术馆举办了《汉字的魅力》汉字创意作品展,展出新作100幅,获得各方好评,许多家长带孩子前来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展览中多幅作品被藏家收藏。2017年2月13日,浦寅在“得到”APP上的专栏《老浦识字》上线,受到热烈欢迎。

目录

象形字(THE PICTOGRAPHIC CHARACTER)/015
会意字(IDEOGRAPHIC CHARACTERS)/067
主题字组(COMPOSITE WORDS)/139
叠加字(COMPOUND IDEOGRAPHS(IDENTIEAL COMPONENTS))/151
十二生肖(TWELVE ZODIAC SIGNS)/171
吉祥字(AUSPICIOUS WORDS)/197

前言/序言

  序言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长着四只眼,名叫仓颉的智者创造了汉字。成功之日,天上降下粟米雨,似乎是上天在向人类祝贺,鬼神在夜晚哭泣,似乎对人类掌握文字感到惊恐。这个故事显示了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态度,也是联合国选择农历“谷雨”节气举办中文日活动的由来。
  汉字是目前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伴随着代代中国人的繁衍,汉字的使用从未中断。直到今天,汉字仍在电脑、手机中被方便地使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国古代的先民描摹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动物以及人的形态,创造了最早的汉字,契刻在陶器、龟甲、兽骨上。这里展示的许多古老的汉字,高度简洁明晰,任何人都能够直接辨识。
  作为人类生活的记录,早期的汉字反映了先民的许多生活图景和精神生活,体现了原始的世界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由于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从一开始,汉字的书写就具有美感。历经数千年,汉字书法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人们把善于书写汉字的人称为书法家,伟大的书法家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尊崇。儿童从小就练习书法。在中国,人们往往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来评判他的个性和文化修养。
  今天,汉字不仅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在世界上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汉字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提笔忘字甚至不再用笔写字,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常态。不仅如此,原本寓意丰富的汉字原意,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了解。老浦在手机应用“得到”App上办了一个付费专栏《老浦识字》,很多用户都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因为在掌握汉字原意的问题上,家长和孩子处在同一条起跑线。经常有小学生用户向老浦报告:这个字的知识已经分享给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这本书收集了老浦2014年赴联合国举办《画说汉字》展览的主要作品,还收集了一些近期创作的汉字象形创意作品,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展现汉字甲骨文、金文原意,推广汉字文化。
  真诚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帮助您打开汉字之门,了解汉字,喜爱汉字。

《墨韵千年:汉字流变与艺术探索》 内容梗概: 《墨韵千年:汉字流变与艺术探索》是一部深度挖掘汉字发展脉络,并将其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融会贯通的专题著作。本书并非仅从字形演变或溯源考证的角度展开,而是着眼于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如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产生深刻的互动与共生关系。本书旨在揭示汉字内在的审美张力,阐释其作为艺术语言的丰富可能性,并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 第一章:象形之初,意境之始——从甲骨文到金文的视觉想象 本章将回溯汉字的源头,聚焦于甲骨文和金文这两个早期阶段。然而,本书并非枯燥地罗列字形,而是着力于分析这些古老文字所蕴含的原始视觉智慧。我们将探讨甲骨文如何以高度提炼的笔画,捕捉自然万物的形态,例如“日”、“月”、“山”、“水”等字,其本身就是微缩的写意画。分析金文中牲畜、器物等象形字的线条律动,如何暗示着早期工匠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质世界的观察方式。本书将强调,在这些最古老的汉字中,实用性和艺术性并非对立,而是浑然一体。我们会引入一些出土文物图片,如甲骨上的契刻痕迹,青铜器上的铭文,并与同时期的岩画、陶纹等进行对比,说明汉字在萌芽时期,就已经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共享着一种朴素而强大的表现力。我们将尝试解读这些象形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先民朴素的哲学观念和对宇宙万物的早期认知。 第二章:线条的舞蹈,笔墨的诗篇——书法艺术中的汉字生命力 如果说象形是汉字的外在生命,那么书法便是其内在的灵魂升华。本章将深入探讨书法艺术如何将汉字从简单的符号提升为高度抽象的视觉艺术。我们将从篆书的婉转盘旋,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端庄严谨,到行书的流畅洒脱,草书的龙飞凤舞,分析不同书体在笔画、结构、墨韵上的独特表现。本书将不仅仅是介绍书法的历史沿革,而是着眼于分析书法家如何通过对笔墨的掌控,赋予汉字以情感、力量和节奏。我们将探讨“骨”、“肉”、“筋”、“血”等书法术语,如何体现了汉字结构内在的力学之美和生命张力。书中会引用大量经典书法作品的局部放大图,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激昂,并分析其笔法的变化如何契合情感的起伏。我们还将探讨历代书法大家如何在遵循法度的同时,融入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使得每一个汉字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第三章:形神兼备,意境互通——汉字在绘画中的隐喻与启示 汉字并非仅仅是书法的载体,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能够启迪和影响绘画创作。本章将重点考察汉字在绘画艺术中的“形”与“神”的互动。我们将探讨一些绘画作品中,如何巧妙地融入汉字的意境,例如描绘“山”的画作,是否在构图上借鉴了“山”字的金石意味;描绘“水”的画作,是否在笔触上呼应了“水”字的流畅。本书还将关注画家如何从汉字的结构中汲取灵感,例如“木”字的三横一竖,是否能启发对树木枝干的描绘;“火”字的火焰形态,是否能影响对火光表现的笔法。我们将分析一些中国画作品,如山水画、花鸟画,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笔墨的运用,传达出与汉字相似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例如,对“松”字的描绘,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其所象征的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品格同样是山水画追求的精神内核。本书将尝试揭示汉字作为一种视觉密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画的构图、笔墨和意境表达。 第四章:方寸天地,结构乾坤——建筑与雕塑中的汉字空间意识 汉字独特的方块形结构,蕴含着一种内敛而又包容的空间哲学,这种哲学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雕塑艺术。本章将从结构美学的角度,探讨汉字如何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布局和雕塑的造型。我们将分析中国古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是否与汉字的“口”字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围合与向心;分析梁柱结构、斗拱榫卯,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汉字部首之间的穿插与组合。在雕塑艺术方面,我们将探讨佛像、石刻等作品,如何在方寸之间,通过人物的姿态、衣纹的褶皱,表现出与汉字结构相似的稳定感与韵律感。例如,唐代佛像的饱满圆润,是否传递了“圆”的意象,而“圆”字本身就蕴含着天道圆融的哲学。本书还将关注一些文字雕刻艺术,如碑刻、牌匾,分析其在材料、字体、布局上的选择,如何体现了对汉字结构之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其在空间中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第五章:意境的传递,文化的传承——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视觉基因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地位。本章将超越具体的艺术形式,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汉字如何作为一种“视觉基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汉字如何将历史、哲学、伦理、情感等抽象概念,以具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后代。例如,“孝”字,其结构本身就包含了“老”与“子”的意象,直观地表达了尊敬长辈的含义。我们将探讨汉字在诗词歌赋、民间传说、节日习俗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如何使得汉字成为连接古今、沟通情感的桥梁。本书将强调,理解汉字的演变和艺术表现,就是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最后,本书将展望汉字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以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符号的价值,并鼓励读者以更开放、更深入的视角,去感受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墨韵千年:汉字流变与艺术探索》不仅是一部关于汉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精神的书。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视觉与思想交织的世界,发现汉字背后隐藏的无限魅力,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要给《方块世界的奇遇》这本书打五星,因为它彻底治愈了我对“死记硬背”的恐惧!如果说传统的识字教育是让你去背诵一堆无生命的符号,那么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奇幻冒险小说,带着读者深入方块字构建的微缩宇宙进行探索。作者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他们似乎设定了一条时间线索,让每一个汉字都成为一个“角色”,带着自己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点”依次登场。比如,当介绍“休”这个字时,书中会描绘一个劳作了一天的人,如何靠着一棵树“歇脚”的画面,然后解析“人”和“木”的组合逻辑,这种场景化的记忆方式比单纯的拆解部首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组词”和“成语”的内在逻辑。它不仅仅告诉你“水”是三点水,而是告诉你当“水”遇到“火”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组成了哪些充满张力的词语。对我这种喜欢深度挖掘事物本质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无可估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文字,其实是一个高度集成化、功能强大的信息压缩包,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微型世界观的浓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掌握的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一整套理解古代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

评分

《笔画的哲学思辨录》这本书,我敢说,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关于汉字文化书籍中最具“思想重量”的一本。它不是一本教你认字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探讨东方思维模式的哲学著作,只是它的载体恰好是汉字。作者的笔触极其深邃,他探讨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在认知结构上的根本差异。比如,书中对比了中文的“圆融性”和字母文字的“线性逻辑”,分析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直觉和方法。书中关于“形、音、义”三者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出,一个汉字的“形”不仅仅是美的载体,更是其意义的“锚点”,一旦形变,其蕴含的文化能量也会随之迁移。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它需要你带着思考去读,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框架,你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震撼。它强迫你跳出日常使用的习惯,从一个全新的、近乎人类学家的角度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系统。读完此书,我对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多了一层近乎宗教般的敬意。

评分

这本《妙笔生花:字里行间的中国风》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历史,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沉睡在甲骨文、金文里的故事娓娓道来。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字源演变,而是用极其生动的画面感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比如讲“马”这个字时,作者简直把远古先民驾驭骏马驰骋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你仿佛能听到蹄声阒阒。又比如对“礼”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儒家典籍引用,而是通过对古代祭祀场景的细致刻画,让你深刻理解“礼”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天地的和谐秩序。书中的插图更是点睛之笔,那些精妙的线条和色彩,将文字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清晰又充满艺术张力,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完全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字形时的耐心和洞察力,他们总能找到那个最能触动人心的切入点,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心底生发出对我们这套文字系统的敬畏与热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字,更是关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写照。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起《墨韵流光:汉字探秘之旅》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讲汉字的书很多,大多是学院派的,晦涩难懂。但这本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行文风格极其洒脱、甚至带有一丝文人的恣意浪漫。作者似乎不太在意传统的考据顺序,而是信手拈来,从一个现代人熟悉的物件入手,比如手机上的一个表情符号,然后奇妙地引申到古代与之相关的某个字,这种跳跃式的思维非常抓人。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格”分析——比如魏碑的刚劲、宋体的端庄、行书的飘逸,简直像是在给这些字体做心理侧写。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书法与心境”的章节,作者论述了颜真卿的忠义如何熔铸在每一个横撇竖捺中,王羲之的超脱如何体现在米字格的流转里。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它能将严肃的文化议题,转化成一场轻松愉快的下午茶对话。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书页上的某个字形冥思苦想,想象古人是如何在简陋的工具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符号系统。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日里随手书写的每一个笔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没提,但其内容散发出的气息,让我联想到一本关于“生活中的汉字美学”的指南。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其“接地气”,它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烟火气。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带着你穿梭于市井巷陌,去发现那些被现代人忽略的、隐藏在日常物件中的文字智慧。比如,书中会细致地分析传统建筑上的楹联雕刻,探讨那不同字体如何与木石的纹理完美契合;又或者分析传统食物包装上的字体设计,如何微妙地传达出“手工制作”的温度和诚意。它的行文是轻松愉快的,甚至有点幽默感,比如作者会拿现代网络用语中被滥用的汉字,进行一番趣味横生的“正名”活动。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文化是高冷的”这一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汉字的美感和智慧,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一张名片的设计,到一个菜谱的排版,都有它深刻的印记。它激发了我一种强烈的欲望:去重新观察、去细心品味我周围的一切文字符号,把它们当作生活中的艺术品来对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