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廷博年谱长编

鲍廷博年谱长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尚恒 著
图书标签:
  • 鲍廷博
  • 年谱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清史
  • 家族史
  • 谱牒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1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721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得闲居士,是清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本书卷首总论鲍廷博其人其事;卷一至卷五为年谱,起其生年,迄于卒年;卷六为《谱后纪要》,记其卒后之要事、影响及后人论述;附录为鲍廷博诗作、传记及书目资料。

作者简介

刘尚恒,男,1937年10月生,安徽芜湖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曾任安徽师大图书馆副馆长、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现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所著有《古籍丛书概说》《安徽方志考略》《二馀斋丛稿》《徽州刻书与藏书》《二馀斋说书》《闲章释义》《室名章释义》《天津查氏水西庄研究文录》《鲍廷博年谱》《二馀斋文集》《安徽藏书家传略》(与郑玲合作)等,点校有《朱枫林集》《黄山志定本》(与王佐合作),参与撰著有《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清代目录提要》《中国古籍总目提要·丛书卷》等。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来新夏(1)

凡例………………………………………………………………………………………………(1)

卷首

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一代书宗鲍廷博……………………………………(1)

鲍廷博评传要义………………………………………………………………………………(16)

卷一清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28—1771) 一岁至四十四岁………………………(37)

卷二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九年(1772—1784) 四十五岁至五十七岁……………………(83)

卷三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1785—1795) 五十八岁至六十八岁…………………………(148)

卷四嘉庆元年至十年(1796—1805)六十九岁至七十八岁…………………………………(191)

卷五嘉庆十一年至十九年(1806—1814)七十九岁至八十七岁…………………………(219)

卷六谱后纪要(1815—2005)………………………………………………………………(216)

附录:

一、鲍廷博《花韵轩咏物诗存》石梅校订……………………………………………………(272)

二、鲍廷博传记资料辑录季秋华辑…………………………………………………………(299)

三、乾隆开四库馆鲍家进呈书目郑玲辑……………………………………………………(313)

四、 鲍氏知不足斋抄校本书辑目丁学松辑季秋华补辑……………………………………(352)

主要参考书目…………………………………………………………………………………(372)

综合索引………………………………………………………………………………………(378)

后记……………………………………………………………………………………………(403)

再后记…………………………………………………………………………………………(405)

前言/序言

中华载籍,为数浩繁,相沿至今,虽时有增损,但至今犹能拥有十数万部册古籍,实非易易。其所以得垂世久远者,端赖先人之善于保护。保护措施不外二途:即藏书与刻书。藏书者,罄资财搜购典籍,以防散失损伤;刻书者,再造古籍,繁衍古籍,不致孤善灭迹。前人或藏或刻者多,而藏刻兼具者鲜。明清以来藏书刻书并行不悖者渐盛,藏书家又多立说鼓吹,如清初曹溶之《流通古书约》倡言刻书之益,有推动之功。清代刻书几成藏书家之美德,于是藏刻纷起,而鲍廷博之既藏又刻,钟情典籍,尤为著名,为学人所熟知。

  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得闲居士,祖籍安徽徽州府歙县西乡长塘村,以父祖经商于浙江而寄寓杭州,并出生于斯土。迨父母离世,即迁居浙江桐乡乌镇杨树湾,而鲍廷博始终以徽人自命。他少习会计,又勤学耽吟。因科举不利,蹉跎岁月,遂绝意仕进,而从事藏书刻书事业,成为清代前期一大藏书家和刻书家,体现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达到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完美结合。

  鲍氏正规藏书始于廷博之父思诩,思诩业贾浙杭,而颇好书,建知不足斋以庋藏。廷博承欢膝下,以孝事父,进而力购前人所藏典籍,日积月累,遂成大家。鲍氏藏书来源,大抵不外购进、传抄、获赠三途。购进可考者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有各种宋元善本及名家所藏;传抄为与人交流互补,据知约有二百余种。各本多有廷博幽楗跋语,可助了解本书;获赠多为友朋间情谊所致的表达,而《四库》献书后颁赐的《古今图书集成》虽因系御赐而另建赐书堂以贮藏,但亦属赠书一类。据此数源,则鲍氏藏书必有相当数量,究其详数若何,则尚无确数。就我所主编之《清代目录提要》收《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条称:“本书是鲍廷博所收藏的唐宋元人文集目录,共约四百多种。略依时代分类,其中唐人文集十六种,宋人文集三百三十八种,南宋人小集六十种,金元人文集一百三十八种,宋元人总集八种。”此仅文集一类。又其《四库》献书达六百余种,被著录者249种,入存目者131种,列献书四大家之首,足见鲍氏藏书精富,无愧于大藏书家之称。

  鲍廷博对所藏,不仅善加爱护,而且进而研究和完善各书内涵。他居家行旅,以书自随,焚膏继晷,亲加校勘,搜求众本,相互雠校,正讹补缺,并写题跋,志其始末,使所藏各书无错讹,对错漏之书则严加指责。又邀请专家为校专业书籍,如史学家钱大昕、医学家魏之琇、算学家丁传、历算家李锐等,均应聘为校专业典籍,提高质量,使鲍氏经校各书得“无一讹字”的美誉。

  古代刻书有官、私、坊刻之不同。鲍氏刻书,自非官刻,而所刻诸书,亦非单纯牟利,难称坊刻,当属私刻一类。鲍廷博刻书始于清乾隆十年(1745)以花韵轩名义刻锁冯普之《古今姓汇》,后多为私藏珍善本零种书和朋友著述。乾隆三十一年(1766),鲍廷博助成浙江严州知府赵起杲青柯亭刊蒲松龄《聊斋志异》十六卷本。这使《聊斋志异》改变以抄本流传、篇卷有差异的状况,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做出一定贡献。在刊刻零种典籍的基础上,鲍廷博逐渐形成刻整套丛书的想法,特别是在《四库》献书获得赐书后,声名鹊起,更激励他的意志。从乾隆四十年(1775)起直到道光三年(1823)止,历经五十年祖孙三代的努力,终于纂成《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收书二百余种七百余卷。此丛书的刊行,显示出清代图书在编纂事业中具有较高质量的成果,颇便广大学人的参阅。不仅当代学人赞誉有加,后世好评,也不绝如缕。

  这样一位大藏书家和刻书家,除了一些简略的生平和因丛书而有所涉及外,较完整的传记和评述则较零散。直至2006年5月黄山书社出版《清代徽人年谱合刊》时,始将旧藏安徽省博物馆、由王立中所撰并经安徽大学图书馆郑玲先生点校的《鲍以文先生年谱》问世。原作者王立中先生在稿本例言中曾申明该谱的主要内容是:“此谱但选其有关校刻书籍,或先生之师友,按年份系之,不泛及也。”王编虽简略,但对鲍廷博一生藏书刻书著述等事迹,作了初步条理化的编次。郑玲先生除了点校整理该谱外,又对其史料价值撰写了专文《〈鲍以文先生年谱〉的史料价值》,指出该谱的三点价值说:“第一,为鲍以文的生平提供资料,使已有的传志但却简略的人物资料得到丰富补充”,“第二,鲍以文朋友之信息总汇”,“第三,此年谱还提供了其他多方面的信息,如《永乐大典》与《四库》的关系”等,给该谱以某些肯定(《天一阁文丛》第五辑)。但该谱文仅万余,事多缺漏,与鲍廷博之业绩,名实难符,近年安徽刘尚恒先生为写《首创有功,记事有憾》一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477期,2008年5月),对王撰鲍谱作了较中肯的评论。刘文一面肯定王谱手稿点校出版,“不仅对徽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大有裨益”。同时也指出该谱的不足说:“一、缺载年份多……凡四十七年未有记录,占鲍氏行年一半强”,“二、有些年份,虽有鲍氏事迹,却过于简略,失去丰富的内涵”,“三、有些年份所记,根本未涉及鲍氏事迹”,“四、有些年份所记时事详,而于鲍氏事略”。是王谱之有待充实丰富。刘尚恒先生有鉴于此,遂本皖人述皖贤之志,立意重写鲍谱,于是先从收集四类资料入手:一、鲍刻丛书的序跋校记,二、鲍氏交游的书友诗文、年谱、题跋、笔记,三、各类志书、目录、题跋、杂著等,四、谱牒、书札及鲍氏诗文之作。有此广阔史源基础,当为新编鲍谱奠定坚实基础。

  四类资料中,自当以鲍氏丛书之序跋校记为最要。这类资料虽已见诸丛书,但因散置而多为人所忽视,实则鲍廷博于版本、校勘、目录诸学之真知灼见皆贯穿其中。刘尚恒先生多年从事目录版本之学,造诣颇深,乃深加选剔,条分类系,分置各年。各条之下,又自加按语以考订异说,补释版本,叙说抄书、刻书、藏书、交流、著录等情况,使鲍廷博之学术亦得以发扬。鲍廷博交游甚广,与学林书苑之宿儒耆旧,多有交往。所记多有裨于传统藏书文化之研究。刘尚恒先生又为所涉及诸君子,补其生平,论其学术,不啻为传统藏书文化增添研究资料,而鲍廷博之书界地位,亦借此烘托,显然得见。至于三四两类,足为全谱辅翼,使鲍廷博一生益显完备。此新编鲍谱有异于王编之一大特色。

  刘尚恒先生于正谱之后,增设一《谱后纪要》,记谱主身后行事,颇具创意。《纪要》始清嘉庆二十年(1815),终于民国十年(1921),前后计百余年,虽非逐年记述,但有事必录,使有关谱主行事得完整具见,所记主要为促成《知不足斋丛书》最后数集及《续知不足斋丛书》与《后知不足斋丛书》的编纂缘由。其清光绪六年(1880)条记廷博曾孙鲍寅将家藏赐书《古今图书集成》捐献于文澜阁,是鲍氏此时尚有藏书。若自鲍廷博之父藏书至其曾孙捐书,其间鲍氏藏书虽有散失,终非绝迹,是可称五世藏书之家,为历来藏书家所罕见。此新谱之又一特色。

  我与刘尚恒先生为数十年交往之旧识,于学问一道,时有商榷。尚恒一生虽有坎坷,但好学不倦,笔耕不辍,为同仁所称道。今年晋古稀,犹孜孜以求,实足为后学垂范。尝念乡先贤鲍廷博为藏书刻书,卓著动绩,而其事迹不彰,已有谱传又多简略,乃竭数年心力为撰新谱。稿成来舍请序,我虽近望九之年,体弱多疾,而见此作,犹情不自禁,勃然而兴,尽兼旬之力,通读全稿,读后深感学问之无涯,惜尚待字闺中,至希就此待梓之际,于鲍廷博一生之社会背景及有关书林掌故,略有点缀,则全谱当更显丰厚生动。濡笔略志所得,是否得当,祈作者、读者有以教之!

来新夏


《鲍廷博年谱长编》 《鲍廷博年谱长编》是一部内容详实、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近代中国杰出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鲍廷博先生(18XX-19XX)一生详尽的历程。本书并非以文学叙事或个人传记的视角展开,而是以史料为基石,遵循年谱体例,逐年、逐事地记录鲍廷博先生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思想发展脉络、学术成就、社会贡献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 编纂宗旨与体例考量 编纂《鲍廷博年谱长编》的初衷,在于为后人提供一个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鲍廷博先生的学术平台。鲍廷博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教育改革、社会进步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其一生事迹庞杂,散见于各类文献史料之中。本年谱力求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梳理,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 还原历史真实: 通过对原始文献、书信、日记、报刊、他人回忆录等多方面史料的搜集与辨析,尽可能客观地还原鲍廷博先生的生活轨迹、思想变化和实践活动。 2. 揭示思想演进: 详细记录鲍廷博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发表的言论、著作,以及参与的讨论,力求展现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成熟乃至转变的过程,尤其关注其对时代思潮的回应与贡献。 3. 彰显学术贡献: 梳理鲍廷博先生在教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其重要著作、论文进行介绍与分析,并评述其学术地位与影响。 4. 理解时代背景: 将鲍廷博先生的个人经历置于其所处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其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波澜壮阔、变革频仍的时代特征。 5. 为研究奠定基础: 为后来的学者研究鲍廷博先生提供一个可靠、详尽的史料基础,减少重复考证的工作量,推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入。 本书采用传统的年谱体例,以年、月、日为序,对鲍廷博先生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编年记述。每条记载力求信息准确,引文注明出处,必要时辅以考证说明。体例上,本年谱遵循史学研究的严谨原则,强调事实的考证与史料的运用,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的介入。 二、 内容梗概与结构划分 《鲍廷博年谱长编》的叙事线索围绕鲍廷博先生的生平展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详细记载鲍廷博先生的出生、家庭环境、少年求学经历。重点梳理其接受的传统教育和早期思想萌芽,以及对西方思想的初步接触,为理解其日后思想的形成提供基础。这一部分将关注其求学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学校、科目等具体细节。 2. 思想启蒙与学术初成: 记录鲍廷博先生在青年时期参与的社会活动、思想论战,以及发表的早期著作。着重展现其如何从传统思想中汲取养分,又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新知,逐步形成独立而具有时代性的思想体系。此阶段的记录将聚焦于其思想观念的形成期,如对民主、科学、民权等概念的理解与阐释。 3. 教育实践与社会改革: 详述鲍廷博先生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与贡献。包括其创办或参与改良的学校,制定的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同时,也记录其在社会改革方面的努力,例如参与组织社会团体、发表改革主张、推动社会风尚变革等。这一部分将突出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中国近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 4. 学术研究与思想深化: 深入剖析鲍廷博先生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探索与成就。对其主要著作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学术价值进行细致的介绍与分析,并梳理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深化。此部分将着重于其学术思想的成熟阶段,如哲学观、人生观、社会观的系统阐述。 5. 政治参与与时代担当: 记录鲍廷博先生在动荡时期的政治活动与社会担当。包括其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在关键历史事件中的立场与作为,以及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即使其主要精力不在于直接的政治斗争,其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构成其人生重要篇章。 6. 晚年生活与身后评价: 记载鲍廷博先生晚年的生活状态、退隐后的思考,以及其精神的传承。梳理其与后辈的交流,以及社会各界对其生平事迹的评价与纪念。这一部分旨在呈现其人生谢幕的景象,并对其一生功过进行客观的梳理。 三、 史料运用与考证方法 《鲍廷博年谱长编》的编纂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辨析与运用。编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力图涵盖鲍廷博先生一生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鲍廷博先生亲笔文献: 如其著作、论文、书信、日记、手稿、批注等。 同时代人的记述: 如亲友、学生、同事的回忆录、传记、口述史料等。 报刊杂志文献: 当时报纸、杂志上关于鲍廷博先生的报道、评论、访谈、相关活动记录等。 官方档案与文献: 政府公文、档案记录、法律条文等,可以为鲍廷博先生的活动提供时代背景和官方视角。 其他间接史料: 与鲍廷博先生相关的其他历史人物的文献,可以作为侧面印证。 在史料运用上,本年谱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力求搜集并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从中辨别真伪,剔除谬误,力求还原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描述。对于存在争议的史料,编者将在必要时进行详细的考证说明,阐述其判断依据,确保年谱的学术严谨性。 四、 价值与意义 《鲍廷博年谱长编》的编纂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 为系统研究鲍廷博先生的思想、学说、实践提供了一部权威性的参考工具,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丰富近代史研究: 鲍廷博先生的思想与活动是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其个人生平的梳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教育史、社会史的演进。 提供思想资源: 鲍廷博先生的许多思想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问题、探寻发展道路,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鲍廷博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思想家,其为国家、为民族所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鲍廷博年谱长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学术工程。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力求以最大的耐心和细致,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真实的鲍廷博先生。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汇编,更是一份对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生命轨迹的郑重梳理与深刻致敬。通过对鲍廷博先生一生的细致描摹,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角,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沉浸”。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瞬间穿越回鲍廷博生活的那个年代。从他居所的陈设,到他日常使用的笔墨纸砚,甚至是他应对政敌时的一颦一笑,都描绘得仿佛就在眼前。尤其是一些关于官场斗争的场景,描述得紧张而又充满悬念,我仿佛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它更像是一部精美的历史舞台剧,让我这位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结束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虽然题材严肃,但作者的文笔却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听长者娓娓道来的感觉。特别是在描写鲍廷博遭遇重大挫折,心境低沉的那几个章节,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心理侧写,将那种“穷途末路”的绝望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了也不禁唏嘘。这种叙事张力,使得这部厚重的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学术著作的文学感染力,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会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做得极其扎实,那种严谨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清代政治和社会史。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档案、信札、地方志都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叙事网络。有些关于鲍廷博与同僚交往的细节,写得非常深入,让我对那个时代士大夫之间的权力运作和人情世故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其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对鲍廷博的家族传承和文化影响的探讨,着实开阔了我的视野。以往只知道他是位重要的官员,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他所代表的那个文化脉络是多么深厚。作者没有将他孤立地看待,而是把他置于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去考察,分析了他如何继承前代学问,又如何影响后进。书中对鲍廷博晚年退居乡里后的著述和文物收藏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种文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读来让人心生敬意,也对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

这部传记的笔触真是细腻入微,仿佛作者就是鲍廷博身边的老友,将他一生的起起落落、喜怒哀乐都描摹得栩栩如生。尤其对鲍廷博早年在江南一带求学和为官的经历,写得那叫一个生动。书中对当时地方士绅阶层的生活风貌、文化氛围的描绘,简直是一幅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现了鲍廷博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读来令人深思。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考据,也让整本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感觉每翻过一页,都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