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書係列·互聯網治理藍皮書: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2017)

皮書係列·互聯網治理藍皮書: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昕 支庭榮 吳衛南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治理
  • 網絡社會治理
  • 中國網絡
  • 藍皮書
  • 社會治理
  • 信息社會
  • 網絡空間
  • 政策研究
  • 中國報告
  • 2017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4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86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互聯網治理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頁數:412
字數:3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州市輿情與社會治理研究基地組織編撰,深入探討中國乃至全球網絡社會治理的一係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並對網絡社會治理的典型問題、典型案例(如知識産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權益保護,網絡欺詐、色情、暴力、謠言等網絡社會問題)進行剖析。對國外網絡社會治理的創新模式或經驗教訓進行考察,為發展網信事業、建設網絡強國、淨化網絡生態、推動全球網絡治理提供學術參考。

作者簡介

羅昕,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互聯網治理、網絡輿論、媒體融閤。主持多項國省部級、市級社科規劃課題,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華文摘》等刊物上發錶(轉載)論文30餘篇,齣版4部專著和教材,獲廣東省哲學社科優秀成果奬2次。。支庭榮,男,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北京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博士後。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執行院長。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15年入選廣東特支計劃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纔。係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傢、教育部“馬工程”教材編寫專傢。兼任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纔教育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傳播大數據創新聯盟理事長。主要研究方嚮為傳媒經濟學、傳媒社會學、全球傳播等。
支庭榮,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嚮為媒介管理學、傳媒經濟學、傳媒社會學。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執行院長。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15年入選廣東特支計劃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纔。係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傢、教育部“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專傢。編撰《媒介管理》《新聞事業經營管理》等入選“十一五”“十二五”國傢級規劃教材。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奬、廣東省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兼任全國卓越新聞傳播人纔教育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傳播大數據創新聯盟理事長。
吳衛南,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閤會常務理事。

目錄

序 關於現階段互聯網治理應遵循的重要原則的思考【喻國明】/001

Ⅰ 總報告
概況篇
1 中國網絡社會治理年度成就、問題與趨勢【本書課題組】/001
評價篇
2 網絡傳播平颱綜閤治理能力評價【本書課題組】/045

Ⅱ 探索篇
3 互聯網社會:新空間與新結構【彭 蘭】/069
4 新媒體低俗化的現實錶徵與治理路徑【鍾 瑛 李鞦華】/082
5 網絡暴力的社會風險分析【林嘉琳 林愛珺】/108
6 新聞聚閤平颱的侵權糾紛及法律定性探究【牛 靜】/123
7 大數據監測預警互聯網金融風險【李崇綱 賈小婧】/134
8 社會熱點事件中微博輿論的傳播規律與引導
  ——以“羅一笑事件”為例【餘秀纔 孫春玉】/152
9 特朗普“推特治國”的輿情形成與傳播特點分析
  ——以2016年12月18日至2016年12月25日的推特為例
    【徐敬宏 張佳麗 王 雪 程雪梅 侯偉鵬】/170
10 中國網絡輿情年度治理:特徵、成效與趨勢【陳 潭 龐 凱】/187
11 知識産權社會輿情應對能力建設【楊雄文 陳佳純】/203

Ⅲ 平颱篇
12 騰訊公司網絡生態安全責任實踐(2016)【金 璿 程 程】/219
13 YY直播平颱內容治理報告(2016)【歡聚時代公司】/249
14 21CN聚投訴參與網絡社會治理報告(2016)【世紀龍信息網絡有限責任公司】/262
15 56網平颱內容治理報告(2016)【廣州市韆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279

Ⅳ 海外篇
16 2016年美國網絡治理舉措及其未來動嚮【鬍文財 韋 路】/289
17 2016年英國互聯網治理與網絡安全迴顧【趙瑜佩】/310
18 2016年日本網絡社會治理狀況【張 嵐】/321

Ⅴ 附錄
19 2016年互聯網治理大事記【本書課題組】/351
20 2017年互聯網治理大事記(1~6月)【本書課題組】/367

Abstract/371
Contents/374

精彩書摘

  《皮書係列·互聯網治理藍皮書: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2017)》:
  在反詐騙實踐方麵,騰訊相繼推齣反欺詐産品“鷹眼盒子”和“麒麟係統”,並在全國閤作落地。“鷹眼盒子”憑藉內置反詐騙數據庫,通過智能引擎檢測,能夠及時嚮正在遭受詐騙的受害人發送提醒。在2016年與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的閤作中,“鷹眼盒子”在三大運營商同時上綫,每天挽迴損失達100萬元。“麒麟係統”憑藉騰訊LBS精準定位技術與黑産數據庫支持,通過機器學習識彆並找齣欺詐電話和惡意網址,對僞基站進行50米內的精準定位,幫助公安機關鎖定詐騙團夥的位置。至今,該係統已協助打掉詐騙團夥數百個,抓獲犯罪嫌疑人近400人。
  (2)“雷霆行動”打擊賭博活動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支付越來越便捷,一些綫下非法活動開始轉移到移動平颱。擁有8.06億名用戶的微信與QQ平颱,一直是不法分子覬覦的巨大利益空間。對於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的群組和微信紅包的便捷功能進行網絡賭博活動的行為,騰訊始終秉持堅決整治、從嚴治理的態度,主動打擊網絡賭博活動。一方麵,騰訊平颱利用大數據風控技術,對具有涉賭特徵的異常行為進行識彆與判定,並成立瞭專門的安全團隊,對係統識彆齣來的綫索進行核查追蹤。另一方麵,騰訊公布瞭打擊網絡賭博的三項措施:一是對於用戶舉報、經核實存在賭博行為和信息的社交群,實施永久封群;二是對於賭博組織者,長期凍結其建群資格;三是對於賭博參與者,限製其每日建群數量、支付、轉賬、紅包功能。
  ……

前言/序言

序 關於現階段互聯網治理應遵循的重要原則的思考
喻國明
喻國明,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當今世界,互聯網已經全麵融入社會生産生活,深刻改變著全球的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互聯網迅猛發展,在給國傢和人民生産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齣現一係列問題,比如,網絡攻擊、網絡暴力、網絡恐怖、網絡監聽、色情信息、造謠誹謗等等。如何更好地加強和完善互聯網治理是各國都麵臨的重要挑戰。而對中國而言,互聯網治理的關鍵就是要基於治理目標和治理訴求,建立一整套相關的規則體係以及基於這種規則體係的實踐邏輯。
在規則製定方麵,可以遵循兩個層麵的規則:一是“硬”規則,主要指那些對於中國的國傢安全、人民生活和社會秩序有著嚴重危害性影響,需要《刑法》《國傢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嚴格管控和應對的層麵;二是“軟”規則,是指當前互聯網狀態下普通公民的網絡實踐所要遵循的一般規範。
一 互聯網治理的規製構建中應該考量的幾個問題
中國互聯網治理的規製構建有如下三個特點:(1)前期滯後,後期過猛。即互聯網初起之時對它重構社會現實的本性幾乎毫無所知,所以也就缺少應有的事先的效應評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又在手足無措的焦慮當中用力過猛。(2)剛性有餘,柔性不足。即互聯網的治理嚴刑厲法的舉措較多較濫,而“以文化人”和利用“看不見的手”起作用的卻鳳毛麟角。(3)在具體的治理中,多簡單照搬傳統規製,而對互聯網治理的復雜性理解不足,規製的創新度低。
因此,中國互聯網規製構建中需要考量的幾個重要問題是:
1.治理對象。互聯網治理是要大幅度地改變存量,還是通過增量來改變互聯網的功能和結構?一般而言,“存量改革”涉及社會現實運作基礎架構的改變,貿然行事容易造成社會失穩,規製失信。中國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曆史經驗錶明,增量改革,通過新增的要素進行結構性的修補和平衡,是一條行之有效、保持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
2.問題辨識。互聯網規製所要治理的那些預設的問題,是互聯網非公經濟企業造成的,還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齣現的階段性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規製建設的失誤或不到位所造成的?解決互聯網問題應該具有統籌把握、對癥下藥的基本範式,即“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不把一切問題都簡單地歸因於非公經濟企業。
3.互聯網治理的社會屬性。互聯網治理是按照傳統的傳播內容的規管方式去規管,還是按照“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生活的基本架構、基礎設施”的認識去規管?換言之,還能不能僅僅按照管內容的方式去管互聯網?研究錶明,互聯網早已超齣瞭內容傳播的範疇,它已經是社會的基礎設施,內容管理已經與社會的政治、經濟與人民生活高度融閤,因此,內容管理在互聯網上常常錶現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效應。內容管理的政策效果評估須進行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影響度的分析與評估。
4.互聯網治理的主體。互聯網治理是單一依靠政府的那隻“看得見的手”還是綜閤運用政府的手及市場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其作用的範疇如何界定?政府的手管什麼,市場的手管什麼?我們應該知道,政府無法包辦一切。
5.互聯網治理的全球競爭力標準。互聯網的治理不能用閉關鎖國和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方式來實施,互聯網已經構成今天新的生産力,是國傢全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不能為瞭一時一地之安,而貽誤瞭互聯網發展的最佳“窗口期”。互聯網及相關産業全球競爭力的消長也應該成為互聯網規製構建的主要評價標準。
二 互聯網治理中規則邊界的製定應該盡可能放低
設想一下,如果規則邊界遵循的是高標準,高到一定程度,把每個人變成耶穌基督,那麼世界就大同瞭嗎,我們就變成美好樂園瞭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現實中的人是多種多樣的,其教育程度、所處階層、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各不相同,他們的訴求也不同,管理者製定規則時必須要有包容性,包容多種多樣的人群、多種多樣的訴求、多種多樣的價值觀,這就是中國古語所說的各美其美,和而不同(齣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此,規則製定時最基本的目標訴求,是規則的底綫應盡可能地往下降,降到能夠最大限度地包容各個層次的人們,並且人們在這個規則體係裏麵能夠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人和人有不同的訴求,這些訴求甚至水火不容,相互衝突,如果簡單地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會發生激烈衝撞,而一個好的規則體係、一個好的製度體係就是能夠把不同的事物圓滿地包容在一個規則範圍之內,就像一口鍋,把水和火分至鍋的兩端,水再多、火再猛,由於有鍋的作用,它們能相輔相成,和諧相處。
另外,從生態學和係統論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所麵對的互聯網生態現實,是一個多元、緊密、錯綜復雜地聯係在一起的生態係統,具有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和動態平衡性,牽一發而動全身。管理者麵對互聯網上不喜歡的觀點和議論,必須要用生態學和係統論的邏輯去處理,不能持非黑即白的單一思維方式,簡單地把不喜歡的、自認為有問題的內容統統剔除掉,否則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標是永遠無法達成的。因為好和壞互為依托,就像我們可能不喜歡網上那些極端化情緒化的錶達、基於想象的事實描述、漏洞百齣的邏輯推理,但是如果苛求普通網民的社會錶達像專業哲學傢一樣嚴謹、新聞記者一樣客觀,那麼90%以上的網上言論恐怕都要被刪除。如此一來,互聯網作為公共空間,其自身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會被剝奪。對於另類的包容,跟我們追求真相、追求真理可謂同等重要。
三 互聯網輿論引導的邏輯應該理性與情感並重,但訴諸情感應優先於訴諸理性
如果按一般的常識,互聯網輿論引導應該擺事實、講道理,訴求於理性和邏輯,但事實上在今天的互聯網環境下,當多元因素參與其中的時候,理性和邏輯也是多種多樣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嚴謹的道理。互聯網治理時要用什麼樣的道理去統和各方呢?實際上道理不是最重要的,管理者想要貫徹自己的意誌主張,首先要解決立場問題,要有一種訴諸情感、訴諸關係屬性的力量和凝聚能力。
2016年全國都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長徵帶給我們許多反思和啓發。當時紅軍戰士們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全心全意跟著黨、組織和領導一起排除萬難、共擔榮辱凝聚在一起。其實,大多數紅軍戰士對於共産主義的大道理所知並不多,最多隻有幾句口號式的理解,可為什麼就心甘情願跟著中央走、跟著那些被稱為領袖的精英走?很大程度上不是道理說服瞭他們,而是當年共産黨和紅軍所主張的官兵一緻、官民一緻,共創民主、平等、富強的美好明天那些有溫度、有情感的精神、信念凝聚瞭人心。
對於知識精英階層而言,更信服邏輯和理性,管理者所堅持的主張,要建立在科學、穩定、深刻的邏輯和理性的基礎之上;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管理者想要貫徹主張可能第一位是要擺正立場,端正態度,與民眾建立起一種關係認同、情感共振的社會格局,這樣纔會産生“自己人”效應,贏得民眾信任,政策和主張纔會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良性社會傳播效果。否則,縱然道理再深刻、再嚴謹,如果跟人們的立場不一緻,情感無共鳴,道理就無法說服大眾並被大眾所接受。這就是互聯網治理的邏輯,而這也恰恰是在互聯網條件之下所産生的第三種關係賦權方式。對非邏輯、非理性信息的調用,在中國過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極度缺少的,今天卻成瞭凝聚人心、形成影響力的關鍵資源之所在。管理者如果善用關係賦權範式治理互聯網,善於調用這些非理性、非邏輯的信息資源,可産生意想不到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另外,在信息溝通方麵,同樣的一個道理,同樣的一個邏輯,溝通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徑庭。今天的互聯網的社會性錶達和傳播,要兼具過去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雙重交融的特性,纔能起到良好效果,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情感信息、關係信息和基於這種情感、關係的場景構建。互聯網治理邏輯應該建立在這樣的一種關係要素、情感要素所構建的社會場景之下,纔能真正影響社會,有效落到實處。
四 國傢意誌的錶達範式不但應該訴諸價值,更應該訴諸魅力
從傳統視角來看,互聯網的社會性傳播當然應體現國傢意誌所追求的價值,但這也許是一直以來的誤區。國傢意誌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層麵,其價值不言而喻,那麼如何把這種價值落到實處,真正在接觸社會、接觸老百姓的過程當中産生應有的效果?互聯網已為我們構置瞭新的格局、新的場景、新的公共傳播係統,國傢意誌在到達老百姓、接觸社會最後一公裏的傳播渠道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物理渠道,而是基於人們社會交往的社會關係渠道。今天的老百姓已經習慣於通過手機的朋友圈等社交渠道獲得信息,而像朋友圈這類社交平颱不同於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物理渠道,它更大程度上把人、人的需要、人作為用戶的洞察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對百姓的需求和他們接收信息的特點缺少瞭解,還依然隻是重點動用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渠道,那麼對國傢意誌的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就會在今天的社會關係麵前齣現渠道中斷、渠道失聯的狀況。而任何一種價值如果不能突破今天社會關係渠道的屏障,就不能夠有效地被人們所接觸和選擇,它所錶達的社會價值也很難得以實現。
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讓國傢意誌傳播插上魅力的翅膀。所謂魅力的翅膀,即改變過去傳播中那種以物為本的邏輯,而是以人為本。任何一種價值的傳播都應該觸及人們的生活,觸及人們的訴求,觸及人們的情感,觸及人們的深層的心理需求和欲望,隻有這樣的傳播,纔是有溫度、有情感、有生活質感的傳播,價值纔有可能被人們所選擇接受。否則,再高大上的道理,價值再高,老百姓也會在互聯網提供的海量信息和豐富選擇中,視之為無物,棄之如敝屣。今天,研究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國傢意誌的錶達,應該基於用戶洞察、社會洞察、市場洞察的角度,應最大限度跟社會、跟老百姓的實際生活、實際訴求關聯在一起。
舉一個反麵的例子來說明調用情感因素在傳播中的強大作用。當年美國、英國議會決定從伊拉剋撤軍,很大程度上維護瞭自己的利益,減少瞭自己的成本,但是最終使ISIS等恐怖主義勢力重新崛起,導緻今天對世界重大的危害。今天看來撤軍的決策絕對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為什麼能通過這樣的決定?英國議會起初認為,撤軍不是簡單的事情。可英國《衛報》當時做瞭一個特彆具有情感衝擊力的大數據可視化內容,搜集瞭2700多篇在伊拉剋戰場上關於戰士傷亡事件的報道,每一個報道都幻化成一個小點,小點布滿瞭伊拉剋的地圖,每一個小點都可以點齣當時報道的原文,並且可以把犧牲瞭的年輕士兵的照片彈射齣來。人們看到充滿生機的英俊小夥子臉龐,再聯想到死亡和戰爭,産生瞭一種巨大情感衝擊力,立刻衝垮瞭整個英國社會的輿論。盡管現在看來,這種傳播是一種誤導,但我們已充分感受到,新的傳播手段調動起情感力量往往比理性邏輯的力量要大得多。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要講好中國故事。這裏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故事。故事相當於互聯網傳播中我們強調的那個場景,有瞭這種場景,我們就能夠在復雜的場域因素的影響下,接通老百姓跟社會之間的種種聯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人們浸潤在這種環境中,感受到你跟他的親密關係,你對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認同。
所以互聯網也為實現上述目的提供瞭種種技術的可能,比如說像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能更好、全方位地接通社會彼此之間的聯係,不僅要理性接通,也要情感接通;不僅要價值接通,也要關係確認。還有可視化技術,並不隻是一種簡單地將數字和抽象概念錶達得生動活潑、易於理解的轉換技術,它實際上提供瞭把理性和邏輯概念轉化為情感衝擊力和情緒衝擊力的一種利器。因此,要重視新技術轉換之後的情感力量、情緒影響力,實現真正正確、健康的有效治理。
《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2017)》:洞察數字時代的社會脈動與治理之道 2017年,中國網絡社會的麵貌愈發多元而復雜,互聯網作為現代社會運行的“神經網絡”,其治理的有效性與前瞻性,直接關係到國傢發展、社會穩定以及億萬民眾的福祉。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2017)》(以下簡稱“本報告”)應運而生。本書並非是對某個單一議題的淺嘗輒止,而是試圖以係統性的視角,深入剖析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的現狀、挑戰與未來趨勢,為理解和推動這一重要領域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一、 時代背景:互聯網的深刻變革與治理的迫切需求 2017年,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瞭新的階段。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持續攀升,智能終端成為信息獲取和互動的主要載體。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深刻地改變著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在綫教育、遠程醫療等應用催生瞭新的經濟形態,也重塑瞭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交往模式。 然而,伴隨而來的挑戰也日益凸顯。網絡謠言的泛濫、網絡暴力的問題、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網絡成癮的睏擾,以及網絡空間意識形態的復雜性,都對傳統的社會治理體係提齣瞭嚴峻的考驗。如何在保障互聯網發展活力的同時,有效規製其潛在的負麵影響,維護國傢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本報告正是基於對這一復雜形勢的深刻洞察,力求為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的實踐提供一份翔實的研究成果。 二、 研究範疇:多維度、深層次的治理探索 本報告的研究範疇廣泛而深入,力圖覆蓋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的各個關鍵層麵。 1. 網絡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石與演進脈絡: 報告首先梳理瞭網絡社會治理的概念內涵,解析瞭其與傳統社會治理的異同。通過迴顧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的發展曆程,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政策導嚮的演變,以及理論研究的重點轉移,為理解當下治理模式的形成提供瞭曆史縱深。報告也關注瞭國內外在網絡社會治理領域的先進理念和經驗,為中國實踐提供藉鑒。 2. 網絡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與協同機製: 現代網絡社會治理不再是政府單方麵的職責,而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網民等多方協同參與的復雜生態。本報告深入分析瞭不同主體的角色定位、責任邊界以及互動模式。探討瞭如何構建有效的政企閤作機製,如何發揮社會組織在信息傳播、糾紛調解等方麵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引導網民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和法律法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網絡社會治理格局。 3. 網絡社會治理的重點領域與創新實踐: 報告聚焦於2017年網絡社會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理論分析。 網絡信息傳播治理: 重點關注網絡謠言的傳播規律、治理策略,以及信息內容監管的挑戰。分析瞭平颱責任、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識彆)、社會監督等在淨化網絡空間信息環境中的作用。 網絡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 隨著網絡攻擊的多樣化和個人信息泄露的常態化,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報告探討瞭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進展,以及技術防護、用戶教育、企業責任等方麵的治理舉措。 網絡道德與文明建設: 網絡空間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場所,更是社會交往的平颱。報告關注網絡暴力、網絡欺淩等現象,探討如何通過法律、道德、教育等多種手段,培育積極健康的嚮上網絡文化,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 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引導與風險防範: 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網絡空間已成為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陣地。報告分析瞭網絡意識形態的復雜性,以及如何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防範和化解意識形態風險。 數字經濟與網絡治理的互動: 互聯網催生瞭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治理課題。報告關注平颱經濟的監管、知識産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障等問題,探討如何在鼓勵創新發展的同時,構建公平有序的網絡市場環境。 新興技術下的治理挑戰: 麵對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報告前瞻性地探討瞭這些技術可能帶來的新的治理挑戰,以及如何提前布局,製定前瞻性的治理對策。 4. 網絡社會治理的政策體係與法律法規: 報告係統梳理瞭2017年中國在網絡社會治理領域齣颱的重要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分析瞭其精神要義、適用範圍和實踐效果。強調瞭法律法規在規範網絡行為、保障閤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方麵的基礎性作用,並對未來立法走嚮提齣瞭思考。 5. 網絡社會治理的國際比較與經驗藉鑒: 瞭解國際社會在網絡治理方麵的經驗和教訓,對於提升中國網絡社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報告選取瞭部分具有代錶性的國傢或地區,對其網絡治理的模式、策略和成效進行分析比較,為中國提供可資藉鑒的思路和方法。 三、 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嚴謹探索 本報告的研究方法力求嚴謹科學,結閤瞭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文獻研究法: 廣泛搜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術文獻、政策報告、研究專著等,為理論框架的構建和問題分析奠定基礎。 案例分析法: 選取2017年中國網絡社會治理中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總結經驗教訓,提煉治理模式。 數據分析法: 運用相關統計數據,對網絡用戶行為、信息傳播趨勢、網絡安全事件等進行量化分析,以支持研究結論。 比較研究法: 對國內外網絡治理的模式進行比較,找齣異同,藉鑒有益經驗。 專傢訪談法: 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政府官員、行業代錶等進行訪談,聽取他們的觀點和建議,豐富研究視角。 四、 報告價值:為實踐提供指引,為理論貢獻力量 《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2017)》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報告係統性的研究成果,為各級政府部門製定和完善網絡社會治理政策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為行業發展提供指引: 報告對網絡企業在信息安全、用戶保護、內容管理等方麵的責任進行瞭深入探討,有助於引導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履行社會責任。 為學術研究提供支撐: 報告梳理瞭當前網絡社會治理的研究現狀,指齣瞭研究中的不足和未來發展方嚮,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和啓發。 為公眾認知提供啓濛: 報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嚮公眾揭示瞭網絡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提升瞭公眾對網絡空間安全、文明、有序發展的認知。 為社會協同提供平颱: 報告倡導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理念,有助於促進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網民之間的理解與閤作,共同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社會。 2017年的中國網絡社會,既充滿機遇,也麵臨挑戰。本報告的齣版,正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一份凝聚智慧的結晶,為推動中國網絡社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一份綿薄之力。通過對2017年網絡社會治理狀況的深刻反思與前瞻性展望,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當下,迎接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閱讀這類官方背景的年度報告,往往需要做好“啃硬骨頭”的心理準備。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方法論上的創新和數據支撐的力度。網絡社會治理研究,最怕的就是流於錶麵化的口號和缺乏實證支撐的論斷。我希望能從字裏行間捕捉到研究團隊是如何剋服數據獲取的壁壘,用紮實的數據來描繪網絡輿情的動態特徵,或是分析特定治理工具(比如算法監管或信用體係建設)的實際運行效率。如果報告能提供一些橫嚮或縱嚮的對比分析,比如與國際上其他主要國傢的治理模式進行細緻的比較,那無疑會大大提升其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畢竟,治理的有效性最終要落實在個體用戶的體驗和整體社會環境的改善上,所以,那些關於用戶權利保障和信息獲取自由度的探討,即便隻是在政策的字縫中透露齣來,也值得細細品味。總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份能讓人信服其論據和推導過程的專業報告。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恰逢中國互聯網業態經曆著深刻的結構性變革的時期。我想深入瞭解的是,在“賦能”與“規製”這兩個核心驅動力之間,2017年的治理實踐更傾嚮於哪一方。我們都知道,互聯網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去中心化和快速迭代的特性,但隨著應用場景的深化,對潛在風險的擔憂也日益加劇。因此,我對書中關於“精準治理”的論述非常感興趣。治理如何纔能做到既不過度乾預扼殺創新,又不至於放任自流造成社會撕裂或安全隱患?特彆是對於新興的社區治理模式,比如平颱社區的自治實踐,報告是如何進行界定和評估的?如果報告能呈現齣治理層麵對“技術中立性”的深刻反思,探討技術本身是如何內嵌治理邏輯的,那將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洞察。對我這樣的長期觀察者來說,最想看到的是治理的“溫度”——它如何體恤和迴應基層治理的復雜性與現實矛盾。

評分

每次翻閱此類年度報告,總有一種強烈的“時代快照”感。這本書如同一個時間膠囊,凝固瞭特定時間點中國網絡社會的精神麵貌。我更關注的是那些“軟性”層麵的治理成果和挑戰,比如網絡倫理的構建、數字鴻溝的彌閤,以及公民數字素養的提升工作進展如何。治理不應隻是冰冷的法律條文和技術工具的部署,它更關乎價值觀的引導和集體意識的培養。因此,我熱切希望看到書中對網絡“亞文化”和“圈層治理”現象的關注力度。這些看似微小但極其活躍的社群,往往是治理風險的策源地,也是創新治理理念的試驗田。報告是否觸及瞭如何引導這些自發形成的社會單元,使其在符閤主流價值框架的同時,也能保持其應有的多元性?這些關於“人心”與“文化”的治理探討,往往更能體現一份報告的深度與厚度,遠非簡單的“閤規率”統計所能概括。

評分

這本厚重的藍皮書,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信息量。我一直對中國互聯網發展中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復雜現實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網絡空間治理這個既前沿又棘手的議題。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剖析過去一年網絡社會治理實踐的絕佳窗口。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如何係統地梳理齣2017年間,從政策製定到具體執行層麵,中國在維護網絡秩序、平衡發展與安全之間所做的權衡與探索。比如,那些針對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應用的初步嘗試,究竟帶來瞭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和機遇?我更希望瞭解的是,在快速變化的數字生態中,社會各界——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組織——是如何定位和互動,共同構建起這個虛擬共同體的規則體係的。它是否能描繪齣一幅清晰的圖景,展示齣中國在網絡主權與開放共享之間,是如何進行微妙的平衡術的?那些在技術和倫理邊緣地帶發生的具體案例分析,我想會比空泛的理論更有價值,它們是理解治理邏輯最真實的切片。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技術社會學的讀者,我始終在尋找連接宏觀政策與個體經驗的橋梁。這本書的“藍皮書”定位,意味著它承擔瞭總結和指導的責任。我更傾嚮於從其對未來趨勢的研判中尋找綫索。2017年,全球信息安全和數據主權意識都在抬升,我想知道中國的治理框架是如何應對這種全球性的結構性變化。報告中是否對未來三到五年的治理焦點進行瞭前瞻性布局?例如,對於個人數據跨境流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保護,以及如何平衡國傢安全與國際閤作這些核心議題,其論述是否足夠深入且具有可操作性?我需要的不是對既有成就的簡單羅列,而是對未來可能爆發的治理“痛點”的精準預警和策略建議。一本優秀的藍皮書,理應具備為決策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效“導航圖”的能力,幫助我們在復雜的數字迷宮中,找到更清晰的前進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