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与“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各家学说、河南省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等合作,遴选汉代至1949年中医文献中有关防治肺系疾病的文献资料,历时4年完成了有关数据库的建设,为检索中医肺系疾病防治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中医肺病方剂辞典》根据此文献数据库中的方剂文献资料,参考《中医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编纂而成,全面收集防治肺系疾病的方剂,筛选防治常见肺系疾病感冒、咳嗽、喘病、哮病、肺胀、肺痈、肺痿、肺痹、肺痨、肺积、痰饮/悬饮、咯血/咳血、鼻衄、鼻渊、鼻鼽、喉喑、喉痹等的方剂8000余首。
《中医肺病方剂辞典》方剂以方名音序进行排序,同名方按历史顺序罗列,方剂条目包含方名、方源、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加减、方论选录、宜忌、备注。末附参考书目,便于查阅,以满足中医药防治肺系病的临床与教研需要,并为今后编辑其他专科专病方剂辞典提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A
a
阿魏散
ai
艾柏饮
艾叶汤
an
安喘至圣丹
安肺桔梗汤
安肺宁嗽丸
安肺散
安肺汤
安眠散
安气汤
安神滚痰丸
安神散
安嗽膏
安嗽汤
安胎饮
安胃散
安息香汤
安息香丸
B
ba
八宝丹
八宝散
八宝饮
八风丹
八风防风散
八解散
八味地黄汤
八味款冬花散
八味生姜煎
八味顺气散
八味汤
八味香苏散
八味紫菀汤
八物麦门冬饮
八仙丹
八仙散
八仙汤
八仙丸
八仙玉液
八宣汤
八珍加麦门冬五味子汤
八珍丸
巴豆丸
巴豆烟
巴戟丸
巴橘散
叭哒润嗽膏
bai
白扁豆散
白雌鸡汤
白丁香丸
白豆顶
白矾散
白矾丸
白凤膏
白凤饮子
白茯苓散
……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或辨病确定治法之后,根据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并酌定用量,配伍而成,是中医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中医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先贤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创制、总结、辑录了大量验之有效的方剂,除编纂汇聚为方剂专书外,还散见于本草、医论、医案、养生及小说、笔记、杂谈等古籍之中。据《中国医籍通考》统计,现存先秦至清代方书2097种;《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现存民国时期方书734种;《中国医籍大辞典》统计,1949年至20世纪末出版方书647种。
方剂始见于汉代,之后历代方书层出不穷。随着中医学的长足发展,临床需求日益提高,对中医古籍中方剂的研究与利用成为中医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热点,但已有的方书不仅量大而且难以查找。因此,彭怀仁等历30余年,总结汉代至1966年的历代有方名方剂96592首,按方名笔画排序,撰成方剂工具书《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近20年来,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而编写专科方剂工具书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影响了专科专病的发展与进步。
2009年秋以来,在承担建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及“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通过我校的“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与“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各家学说、河南省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等项目合作,查阅、遴选汉代至1949年中医文献中有关防治肺系疾病的资料,历时4年完成了有关数据库的建设,为检索防治中医肺系疾病的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1949-2012年新出版的中医古籍近3400种、各种合订本340种,通过阅读原著,核对内容、辨析书名、明确作者、界定成书年代、区分原著或析出,汇集全书、类书、丛书、大成、集成、合编等,编纂为《现代版中医古籍目录》,为读者提供新版中医古籍书名、作者、成书或出版时间、主要出版机构及全书、丛书、类书、集成、汇编、合集所收录的古籍书目等信息。
2011年,我们根据所建立文献数据库中的方剂文献资料,决定编纂《中医肺病方剂辞典》,并参考了《中医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全面收集防治肺系疾病的方剂,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历经数年努力,终于筛选出防治常见肺系疾病感冒,咳嗽、喘病、哮病、肺胀、肺痈、肺痿、肺痹、肺痨、肺积、痰饮/悬饮、咯血/咳血、鼻衄、鼻渊、鼻鼽、喉喑、喉痹等方剂8000余首。
《中医肺病方剂辞典》以方名音序进行排序,同名方按历史顺序罗列,方剂条目包含方名、方源、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加减、方论选录、宜忌、备注。末附参考书目,便于查阅,以满足中医药防治肺系病的临床与教研需要,并为今后编辑其他专科专病方剂辞典提供参考。
鉴于中医肺系疾病方剂涉及内容广泛,编撰工作量大,加之我们水平有限,遗漏与舛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斧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岐黄薪传:内科杂病证治精要》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便饱受疾病的困扰。医学的发展,如同薪火相传,历经数千年风雨,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其中,内科杂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诊疗水平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福祉。本书《岐黄薪传:内科杂病证治精要》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梳理、总结、传承内科杂病诊疗经验的学术著作,希望能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医学生以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有益的参考。 本书不落窠臼,不拘泥于单一理论体系,而是博采众长,力求将历代名家治疗内科杂病的精髓融会贯通,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进展,对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剂选用、临床应用及预防调养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临床常见,又常常变化多端,甚至容易被忽视的内科疑难杂症,力图在纷繁的症状背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思路。 第一部分:内科杂病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一章:中医认识内科杂病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医“整体观念”在内科杂病诊疗中的重要性,阐述“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核心思想如何指导我们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强调“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四诊合参,对复杂的病情进行精准的辨识。我们将通过大量临床案例,说明辨证论治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病因病机学说与现代研究: 内科杂病成因复杂,本書将系统梳理中医关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内科常见病因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将传统病因病机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理论相结合,探讨某些传统病因在现代医学视角下的可能解释,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例如,我们将探讨“湿邪”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炎症反应、代谢紊乱等的关系;“痰”在现代医学中是否与某些黏液分泌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现象有所关联。 阴阳五行与脏腑辨证: 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世界和生命活动的基石。本章将重点阐述阴阳失衡如何导致内科杂病的发生,以及如何在临床上通过对阴阳的把握来指导辨证。五行学说作为联系脏腑、反映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理论,也将得到详细的介绍。我们将详细讲解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脏腑辨证”这一关键环节,阐述如何通过分析脏腑的功能紊乱来确立证型。 第二章:内科杂病诊疗的策略与方法 四诊合参与脉证结合: “望、闻、问、切”是中医获取疾病信息的四大基本方法。本书将详细介绍四诊的内涵、操作要领及其在内科杂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重点讲解脉象的细致分辨,如浮、沉、迟、数、滑、涩等,并结合具体症状,演示如何通过“脉证合参”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特殊脉象,如促脉、结脉、代脉等,在内科杂病中的临床意义将得到深入探讨。 病证结合与临证思维: 传统中医强调“辨证”是核心,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病”的客观性。本书将倡导“病证结合”的思路,即在深入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期达到更精准的诊疗效果。我们将强调“临证思维”的培养,即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如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不受教条限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疗方案。 方剂的理法方药与加减变化: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章将深入解析经典方剂的组方原则,阐述方剂中各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讲解“理、法、方、药”的统一性,即治法是如何指导方剂的构成,药物又是如何实现治法的。我们将着重探讨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加减变化”,强调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变化、兼证等因素,对经典方剂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求得最佳疗效。 治未病思想与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乱”,在内科杂病的预防与康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将详细阐述“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不同层面。我们将结合内科杂病的特点,介绍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如情志养生、饮食调养、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经络疏导等,并结合季节变化、地域差异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 第二部分: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精要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将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对内科杂病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每一个病种的论述都将遵循以下结构: 病名与概述: 明确中医病名,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种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常见性、危害性及其在中医内科中的地位。 病因病机: 详细分析该病在中医理论下的常见病因和病机,如属于哪种邪气侵犯?伤及何脏何腑?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是痰是湿?是气滞血瘀?等。 辨证分型: 依据中医的辨证原则,将该病细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虚实、寒热、阴阳、脏腑等。对每一种证型,将详细列举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舌脉)。 证治方药: 针对每一个证型,明确其治法(如:扶正祛邪、温阳散寒、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行气活血等),并推荐相应的经典方剂。对每个方剂,将详细分析其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以及方解。 加减变化与临证应用: 重点讲解如何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兼证、病程长短、季节等)进行加减化裁。提供一些临床上常见的加减组合及其理由。 现代医学的补充与认识: 简要介绍该病在现代医学中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如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以及现代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预防调养与康复指导: 提供该病在预防、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的调养建议,以及病后康复的指导。 我们将重点涵盖以下几个主要的内科疾病范畴,并根据具体病症进行细化论述(例如): 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 辨析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肺虚咳嗽、肺热咳嗽、肝火犯肺咳嗽等。 哮证与喘证: 探讨痰饮阻肺、寒邪犯肺、脾胃不和、肾不纳气等不同证型的哮喘。 胸痹(冠心病): 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心肾阳虚等证型的论治。 心悸: 气血亏虚、阴虚火旺、痰饮内扰、心胆气虚等证型的辨证。 胸闷、胸痛: 结合心、肺、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进行分析。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 胃脘痛: 寒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食滞不化、胃阴不足等证型。 呕吐: 寒湿呕吐、食滞呕吐、肝胃不和呕吐、虚证呕吐等。 腹泻: 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胃虚弱泄泻、肝旺乘脾泄泻、肾阳虚泄泻等。 积聚(肿瘤): 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结等导致症积。 黄疸: 湿热黄疸、寒湿黄疸、瘀血黄疸、脾虚黄疸等。 第五章:循环系统疾病 水肿: 阳虚水肿、脾虚水肿、肾虚水肿、湿热水肿等。 泄泻(虚脱): 阴阳两虚、亡血伤津等导致虚脱的急救处理。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 外感头痛(风寒、风热、风湿)、内伤头痛(肝阳上亢、肾精不足、血虚、痰浊、瘀血)等。 眩晕: 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 不寐(失眠): 虚证(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实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 健忘: 心脾两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等。 第七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消渴(糖尿病): 上消、中消、下消的辨证与治疗。 肥胖: 痰湿壅盛、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 痛风: 湿热痹阻、脾胃湿热、肝肾不足等证型。 第八章:其他常见内科杂病 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寒湿痹、湿热痹、瘀血痹、痰浊痹、虚痹等。 郁证(抑郁症、焦虑症): 肝气郁结、痰气交阻、心血不足、阴虚内热等。 疲劳综合征: 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 月经不调(女性内科): 气滞血瘀、寒凝血海、热扰血海、肝郁脾虚、肾虚等。 男性病(如阳痿、早泄等): 肾虚、脾虚、湿热等证型的论治。 第三部分:临证经验与中西医结合 第九章:名家验案精选与临证心得 本章将精选历代名老中医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的典型医案,深入剖析其辨证施治的思路、方药的配伍奥秘以及用药的精妙之处。通过学习这些医案,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中医的临床智慧,领悟辨证论治的精髓。 同时,我们将整理部分当代名中医的临证心得,包括他们在疑难杂症诊疗中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经典理论的创新性应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年轻一代的中医师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第十章: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章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内科杂病治疗中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将结合具体病种,分析如何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疗效。 例如,在慢性病的管理中,中医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扶正固本的作用,缓解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急性期的治疗中,西医的介入可以快速控制病情,中医则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促进康复。 我们将重点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方案设计、疗效评估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禁忌。 结语 《岐黄薪传:内科杂病证治精要》的编撰,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医学,为内科杂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份系统、全面、实用的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问世,能帮助更多中医从业者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临床技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也期望本书能成为广大养生保健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引导大家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并运用中医的智慧,提升生命质量,实现健康长寿。医学之路,探索无涯,愿我们一同在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