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十一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肺病學與“十二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各傢學說、河南省中醫醫史文獻重點學科等閤作,遴選漢代至1949年中醫文獻中有關防治肺係疾病的文獻資料,曆時4年完成瞭有關數據庫的建設,為檢索中醫肺係疾病防治文獻提供瞭重要的工具。
《中醫肺病方劑辭典》根據此文獻數據庫中的方劑文獻資料,參考《中醫大辭典》《中醫方劑大辭典》《中藥大辭典》等工具書編纂而成,全麵收集防治肺係疾病的方劑,篩選防治常見肺係疾病感冒、咳嗽、喘病、哮病、肺脹、肺癰、肺痿、肺痹、肺癆、肺積、痰飲/懸飲、咯血/咳血、鼻衄、鼻淵、鼻鼽、喉喑、喉痹等的方劑8000餘首。
《中醫肺病方劑辭典》方劑以方名音序進行排序,同名方按曆史順序羅列,方劑條目包含方名、方源、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加減、方論選錄、宜忌、備注。末附參考書目,便於查閱,以滿足中醫藥防治肺係病的臨床與教研需要,並為今後編輯其他專科專病方劑辭典提供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A
a
阿魏散
ai
艾柏飲
艾葉湯
an
安喘至聖丹
安肺桔梗湯
安肺寜嗽丸
安肺散
安肺湯
安眠散
安氣湯
安神滾痰丸
安神散
安嗽膏
安嗽湯
安胎飲
安胃散
安息香湯
安息香丸
B
ba
八寶丹
八寶散
八寶飲
八風丹
八風防風散
八解散
八味地黃湯
八味款鼕花散
八味生薑煎
八味順氣散
八味湯
八味香蘇散
八味紫菀湯
八物麥門鼕飲
八仙丹
八仙散
八仙湯
八仙丸
八仙玉液
八宣湯
八珍加麥門鼕五味子湯
八珍丸
巴豆丸
巴豆煙
巴戟丸
巴橘散
叭噠潤嗽膏
bai
白扁豆散
白雌雞湯
白丁香丸
白豆頂
白礬散
白礬丸
白鳳膏
白鳳飲子
白茯苓散
……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主要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方劑是在辨證審因或辨病確定治法之後,根據組方原則,選擇適宜的中藥,並酌定用量,配伍而成,是中醫防治疾病、保障人類健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中醫藥理、法、方、藥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代先賢在長期防治疾病的實踐中,不僅積纍瞭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還創製、總結、輯錄瞭大量驗之有效的方劑,除編纂匯聚為方劑專書外,還散見於本草、醫論、醫案、養生及小說、筆記、雜談等古籍之中。據《中國醫籍通考》統計,現存先秦至清代方書2097種;《全國中醫圖書聯閤目錄》統計,現存民國時期方書734種;《中國醫籍大辭典》統計,1949年至20世紀末齣版方書647種。
方劑始見於漢代,之後曆代方書層齣不窮。隨著中醫學的長足發展,臨床需求日益提高,對中醫古籍中方劑的研究與利用成為中醫基礎與應用研究的重要熱點,但已有的方書不僅量大而且難以查找。因此,彭懷仁等曆30餘年,總結漢代至1966年的曆代有方名方劑96592首,按方名筆畫排序,撰成方劑工具書《中醫方劑大辭典》,為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做齣瞭重要貢獻。近20年來,中醫專科專病建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而編寫專科方劑工具書卻未得到足夠重視,影響瞭專科專病的發展與進步。
2009年鞦以來,在承擔建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國傢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及“呼吸疾病診療與新藥研發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過程中,通過我校的“十一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肺病學與“十二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各傢學說、河南省中醫醫史文獻重點學科等項目閤作,查閱、遴選漢代至1949年中醫文獻中有關防治肺係疾病的資料,曆時4年完成瞭有關數據庫的建設,為檢索防治中醫肺係疾病的文獻提供瞭重要的工具。在此基礎上,我們收集1949-2012年新齣版的中醫古籍近3400種、各種閤訂本340種,通過閱讀原著,核對內容、辨析書名、明確作者、界定成書年代、區分原著或析齣,匯集全書、類書、叢書、大成、集成、閤編等,編纂為《現代版中醫古籍目錄》,為讀者提供新版中醫古籍書名、作者、成書或齣版時間、主要齣版機構及全書、叢書、類書、集成、匯編、閤集所收錄的古籍書目等信息。
2011年,我們根據所建立文獻數據庫中的方劑文獻資料,決定編纂《中醫肺病方劑辭典》,並參考瞭《中醫大辭典》《中醫方劑大辭典》《中藥大辭典》等工具書,全麵收集防治肺係疾病的方劑,對其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曆經數年努力,終於篩選齣防治常見肺係疾病感冒,咳嗽、喘病、哮病、肺脹、肺癰、肺痿、肺痹、肺癆、肺積、痰飲/懸飲、咯血/咳血、鼻衄、鼻淵、鼻鼽、喉喑、喉痹等方劑8000餘首。
《中醫肺病方劑辭典》以方名音序進行排序,同名方按曆史順序羅列,方劑條目包含方名、方源、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加減、方論選錄、宜忌、備注。末附參考書目,便於查閱,以滿足中醫藥防治肺係病的臨床與教研需要,並為今後編輯其他專科專病方劑辭典提供參考。
鑒於中醫肺係疾病方劑涉及內容廣泛,編撰工作量大,加之我們水平有限,遺漏與舛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斧正並提齣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提高。
《岐黃薪傳:內科雜病證治精要》 引言 自古以來,人類便飽受疾病的睏擾。醫學的發展,如同薪火相傳,曆經數韆年風雨,終於在中華大地上孕育齣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學。其中,內科雜病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診療水平直接關係到民眾的健康福祉。本書《岐黃薪傳:內科雜病證治精要》正是這樣一部旨在梳理、總結、傳承內科雜病診療經驗的學術著作,希望能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醫學生以及對中醫養生保健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而有益的參考。 本書不落窠臼,不拘泥於單一理論體係,而是博采眾長,力求將曆代名傢治療內科雜病的精髓融會貫通,並結閤現代醫學研究的進展,對內科雜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方劑選用、臨床應用及預防調養等進行全麵而深入的闡述。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臨床常見,又常常變化多端,甚至容易被忽視的內科疑難雜癥,力圖在紛繁的癥狀背後,揭示其內在的規律,提供切實可行的治療思路。 第一部分:內科雜病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第一章:中醫認識內科雜病的基本原則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 本章將深入剖析中醫“整體觀念”在內科雜病診療中的重要性,闡述“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等核心思想如何指導我們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在此基礎上,詳細闡述“辨證論治”這一中醫獨特的思維模式,強調“理、法、方、藥”的有機聯係,以及如何通過四診閤參,對復雜的病情進行精準的辨識。我們將通過大量臨床案例,說明辨證論治在內科雜病中的應用價值,以及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麵性。 病因病機學說與現代研究: 內科雜病成因復雜,本書將係統梳理中醫關於“六淫”、“七情”、“飲食勞倦”、“外傷”等內科常見病因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嘗試將傳統病因病機學說與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學、免疫學、內分泌學等理論相結閤,探討某些傳統病因在現代醫學視角下的可能解釋,為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視野。例如,我們將探討“濕邪”在現代醫學中可能與炎癥反應、代謝紊亂等的關係;“痰”在現代醫學中是否與某些黏液分泌異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現象有所關聯。 陰陽五行與髒腑辨證: 陰陽學說是中醫認識世界和生命活動的基石。本章將重點闡述陰陽失衡如何導緻內科雜病的發生,以及如何在臨床上通過對陰陽的把握來指導辨證。五行學說作為聯係髒腑、反映生理病理變化的重要理論,也將得到詳細的介紹。我們將詳細講解五髒六腑(心、肝、脾、肺、腎,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功能,以及它們在病理狀態下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機製。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髒腑辨證”這一關鍵環節,闡述如何通過分析髒腑的功能紊亂來確立證型。 第二章:內科雜病診療的策略與方法 四診閤參與脈證結閤: “望、聞、問、切”是中醫獲取疾病信息的四大基本方法。本書將詳細介紹四診的內涵、操作要領及其在內科雜病診斷中的具體應用。我們將重點講解脈象的細緻分辨,如浮、沉、遲、數、滑、澀等,並結閤具體癥狀,演示如何通過“脈證閤參”來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特彆是一些特殊脈象,如促脈、結脈、代脈等,在內科雜病中的臨床意義將得到深入探討。 病證結閤與臨證思維: 傳統中醫強調“辨證”是核心,但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病”的客觀性。本書將倡導“病證結閤”的思路,即在深入辨證的基礎上,結閤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以期達到更精準的診療效果。我們將強調“臨證思維”的培養,即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病情時,如何靈活運用中醫理論,不受教條限製,因人、因時、因地製宜地製定治療方案。 方劑的理法方藥與加減變化: 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章將深入解析經典方劑的組方原則,闡述方劑中各味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重點講解“理、法、方、藥”的統一性,即治法是如何指導方劑的構成,藥物又是如何實現治法的。我們將著重探討方劑在臨床應用中的“加減變化”,強調根據患者體質、病情變化、兼證等因素,對經典方劑進行閤理的調整,以求得最佳療效。 治未病思想與養生保健: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即“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亂”,在內科雜病的預防與康復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書將詳細闡述“治未病”的內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等不同層麵。我們將結閤內科雜病的特點,介紹中醫的養生保健方法,如情誌養生、飲食調養、起居有常、適度運動、經絡疏導等,並結閤季節變化、地域差異等因素,提供個性化的養生建議。 第二部分:內科雜病辨證論治精要 本部分將是本書的核心內容,我們將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體係,對內科雜病進行係統性的闡述。每一個病種的論述都將遵循以下結構: 病名與概述: 明確中醫病名,並結閤現代醫學的病種進行簡要介紹,闡述其常見性、危害性及其在中醫內科中的地位。 病因病機: 詳細分析該病在中醫理論下的常見病因和病機,如屬於哪種邪氣侵犯?傷及何髒何腑?是寒是熱?是虛是實?是痰是濕?是氣滯血瘀?等。 辨證分型: 依據中醫的辨證原則,將該病細分為不同的證型,如虛實、寒熱、陰陽、髒腑等。對每一種證型,將詳細列舉其典型的臨床錶現(癥狀、體徵、舌脈)。 證治方藥: 針對每一個證型,明確其治法(如:扶正祛邪、溫陽散寒、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行氣活血等),並推薦相應的經典方劑。對每個方劑,將詳細分析其藥物組成、功效、主治,以及方解。 加減變化與臨證應用: 重點講解如何在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體質、兼證、病程長短、季節等)進行加減化裁。提供一些臨床上常見的加減組閤及其理由。 現代醫學的補充與認識: 簡要介紹該病在現代醫學中的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如藥物、手術、物理療法等),以及現代醫學對該病病因病機的研究進展。強調中西醫結閤治療的優勢和注意事項。 預防調養與康復指導: 提供該病在預防、治療過程中的飲食、起居、情誌、運動等方麵的調養建議,以及病後康復的指導。 我們將重點涵蓋以下幾個主要的內科疾病範疇,並根據具體病癥進行細化論述(例如): 第三章:呼吸係統疾病 咳嗽: 辨析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痰濕咳嗽、肺虛咳嗽、肺熱咳嗽、肝火犯肺咳嗽等。 哮證與喘證: 探討痰飲阻肺、寒邪犯肺、脾胃不和、腎不納氣等不同證型的哮喘。 胸痹(冠心病): 寒凝血瘀、氣滯血瘀、痰濁阻滯、心腎陽虛等證型的論治。 心悸: 氣血虧虛、陰虛火旺、痰飲內擾、心膽氣虛等證型的辨證。 胸悶、胸痛: 結閤心、肺、肝、脾等髒腑功能失調進行分析。 第四章:消化係統疾病 胃脘痛: 寒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虛寒、食滯不化、胃陰不足等證型。 嘔吐: 寒濕嘔吐、食滯嘔吐、肝胃不和嘔吐、虛證嘔吐等。 腹瀉: 寒濕泄瀉、濕熱泄瀉、脾胃虛弱泄瀉、肝旺乘脾泄瀉、腎陽虛泄瀉等。 積聚(腫瘤): 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熱結等導緻癥積。 黃疸: 濕熱黃疸、寒濕黃疸、瘀血黃疸、脾虛黃疸等。 第五章:循環係統疾病 水腫: 陽虛水腫、脾虛水腫、腎虛水腫、濕熱水腫等。 泄瀉(虛脫): 陰陽兩虛、亡血傷津等導緻虛脫的急救處理。 第六章:神經係統疾病 頭痛: 外感頭痛(風寒、風熱、風濕)、內傷頭痛(肝陽上亢、腎精不足、血虛、痰濁、瘀血)等。 眩暈: 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瘀血阻絡等。 不寐(失眠): 虛證(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實證(肝鬱化火、痰熱內擾)等。 健忘: 心脾兩虛、腎精不足、瘀血阻絡等。 第七章: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 消渴(糖尿病): 上消、中消、下消的辨證與治療。 肥胖: 痰濕壅盛、脾胃濕熱、肝鬱脾虛等證型。 痛風: 濕熱痹阻、脾胃濕熱、肝腎不足等證型。 第八章:其他常見內科雜病 痹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寒濕痹、濕熱痹、瘀血痹、痰濁痹、虛痹等。 鬱證(抑鬱癥、焦慮癥): 肝氣鬱結、痰氣交阻、心血不足、陰虛內熱等。 疲勞綜閤徵: 氣虛、血虛、脾虛、腎虛等。 月經不調(女性內科): 氣滯血瘀、寒凝血海、熱擾血海、肝鬱脾虛、腎虛等。 男性病(如陽痿、早泄等): 腎虛、脾虛、濕熱等證型的論治。 第三部分:臨證經驗與中西醫結閤 第九章:名傢驗案精選與臨證心得 本章將精選曆代名老中醫在治療內科雜病方麵的典型醫案,深入剖析其辨證施治的思路、方藥的配伍奧秘以及用藥的精妙之處。通過學習這些醫案,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中醫的臨床智慧,領悟辨證論治的精髓。 同時,我們將整理部分當代名中醫的臨證心得,包括他們在疑難雜癥診療中的獨到見解,以及對經典理論的創新性應用。這些寶貴的經驗將為年輕一代的中醫師提供重要的藉鑒和啓迪。 第十章:中西醫結閤治療的實踐與思考 隨著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中西醫結閤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嚮。本章將探討中西醫結閤在內科雜病治療中的優勢和特點。我們將結閤具體病種,分析如何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西醫各自的療效。 例如,在慢性病的管理中,中醫可以發揮其整體調理、扶正固本的作用,緩解西醫治療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在急性期的治療中,西醫的介入可以快速控製病情,中醫則可以作為輔助治療,促進康復。 我們將重點討論中西醫結閤治療的原則、方案設計、療效評估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與禁忌。 結語 《岐黃薪傳:內科雜病證治精要》的編撰,旨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醫學,為內科雜病的臨床診療提供一份係統、全麵、實用的參考。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問世,能幫助更多中醫從業者夯實理論基礎,提升臨床技能,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同時,也期望本書能成為廣大養生保健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引導大傢認識中醫,理解中醫,並運用中醫的智慧,提升生命質量,實現健康長壽。醫學之路,探索無涯,願我們一同在這條充滿智慧的道路上,不斷求索,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