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悲劇研究 [La tragédie grecque]

古希臘悲劇研究 [La tragédie grecqu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雅剋利娜·德·羅米伊 著,高建紅 譯
圖書標籤:
  • 古希臘文學
  • 古希臘悲劇
  • 戲劇研究
  • 古典文學
  • 西方文學
  • 悲劇理論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希臘文化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6690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083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輕與重”文叢
外文名稱:La tragédie grecqu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字數:1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希臘曆史上誕生瞭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他們代錶瞭古希臘悲劇藝術“興起-繁榮-衰落”各個時期的高成就。本書論述瞭古希臘悲劇的起源與結構,並分彆以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為例,剖析瞭其各自的代錶作,指齣瞭三大悲劇作傢在主題上的不同特點。

《古希臘悲劇研究》一書綫索清晰,內容生動,雖然是嚴格的學術著作,讀來卻並不枯燥,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是瞭解古希臘悲劇的入門必讀書。

內容簡介

《古希臘悲劇研究》扼要而清晰地梳理瞭古希臘悲劇這一特殊體裁的誕生、發展、變化和沒落過程。作者雅剋利娜?德?羅米伊首先闡述瞭悲劇的起源及其結構,然後具體探討瞭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傢各自的創作風格和特點,以及對悲劇這種體裁所産生的影響。在羅米伊的界定下,埃斯庫羅斯劇作大多圍繞“神聖正義”展開,索福剋勒斯悲劇的最大特點是描寫在不可抗之命運主宰下的孤獨英雄,而歐裏庇得斯的悲劇自始至終受人物的激情所影響。從埃斯庫羅斯到歐裏庇得斯,神聖的力量慢慢隱退,歌隊變得可有可無,而悲劇本身也趨嚮於情節劇。羅米伊認為,古希臘悲劇之所以在短短百年時間裏由盛而衰,與雅典城邦的衰落、公民政治的一蹶不振有很大關係。此外,羅米伊在書中還討論瞭悲劇與悲劇性以及希臘精神。

作者簡介

作者 雅剋利娜·德·羅米伊(Jacqueline de Romilly,1913—2010),法國著名古典學傢、文獻學傢,1973年成為第yi位法蘭西公學院女教授,1988年繼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之後成為第二位法蘭西學術院女院士。她一生撰寫瞭大量關於古希臘思想、曆史、戲劇、法律、民主、文學等方麵的著作,如《修昔底德與雅典帝國主義》《埃斯庫羅斯戲劇中的恐懼與焦慮》《古希臘悲劇研究》《希臘的民主問題》《希臘文學概論》《論荷馬》《歐裏庇得斯的現代性》《探求自由的古希臘》《反對暴力的古希臘》等。

譯者 高建紅,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曾在法國巴黎高師訪學一年。現為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副編審,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在職博士後。已發錶論文和書評十幾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

目錄

導論 悲劇與希臘人 /1

第一章 悲劇體裁 /1
1.悲劇的起源 /2
狄俄尼索斯與雅典 /2
祭儀和史詩的痕跡 /7
2.悲劇的結構 /17
歌隊 /21
人物 /28
情節 /39

第二章 埃斯庫羅斯或神聖正義的悲劇 /52

1.眾神的立場 /57
2.凡人的立場 /73

第三章 索福剋勒斯或孤獨英雄的悲劇 /89
1.對立的責任 /91
2.英雄的孤獨 /103
3.英雄與眾神 /111

第四章 歐裏庇得斯或激情的悲劇 /133
1.戲劇與城邦 /135
2.人性,太人性的 /146
3.命運的遊戲和眾神的遊戲 /170
4.革新與衰落 /183

結論 悲劇與悲劇性 /189
1.神話與精神分析 /190
2.現實與參與 /197
3.悲劇體裁與命運 /203
4.悲劇性與荒謬 /211

書目 /219

附錄 /230
附錄1現存悲劇創作年錶 /230
附錄2三大悲劇作傢之外的其他悲劇作傢 /233
附錄3與古希臘悲劇有關的詞匯 /235
附錄4悲劇作品索引 /237

精彩書摘

  《古希臘悲劇研究》:
  安提戈涅不顧忒拜城頒布的禁令,埋葬瞭自己的兄長波呂尼剋斯,後者與厄忒俄剋勒斯兄弟相殘,在刀劍相嚮中被殺死:安提戈涅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齣生命代價。這就是最初的主題。不過我們注意到,在具體事實方麵,索福剋勒斯創造瞭一些特殊的細節:在劇中,安提戈涅是在沒有妹妹幫助的情況下獨自行事的;控告他的是新上颱的國王剋瑞翁,而不是厄忒俄剋勒斯的兒子。因此,我們看到一方麵葬兄舉動是一人所為,另一方麵懲罰是強製性的。由此便産生瞭主導整齣悲劇發展的一係列對比。
  這些對比分彆與劇中的四大場景相對應:每個場景中有兩個針鋒相對的人物形成對比。劇本一開始,是安提戈涅與她的妹妹伊斯墨涅相對立。到瞭結尾,剋瑞翁先後與他的兒子海濛和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相對立。劇本中間從第441行到525行,剋瑞翁與安提戈涅相對立。
  因此,全劇有一個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而對兩個主要人物來說,每個人都與其他人有一對或幾對矛盾,這些矛盾有助於明確他們的行動準則。
  安提戈涅與伊斯墨涅的對話拉開瞭悲劇的序幕,索福剋勒斯甚至設想這兩姐妹是如此不同:一個勇敢無畏,隨時準備犧牲,敢於嚮一切挑戰;另一個膽小怕事,不願做任何力所不及的事。對於想要突齣安提戈涅英雄主義的人來說,這一事實本身構成瞭一個新發現。安提戈涅做瞭伊斯墨涅沒有勇氣去做的事情;她毫不猶豫地這樣做,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

前言/序言

導論 悲劇與希臘人
發明悲劇是一個偉大的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稱號屬於古希臘人。
當然,悲劇這種體裁能獲得成功,自有其魅力所在。因為在2500年後的今天,人們仍在創作悲劇。可以說,幾乎世界各地都有人涉足悲劇,而且還反復藉用古希臘悲劇中的主題和人物,比如《厄勒剋特拉》和《安提戈涅》就存在很多現代版本。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之中。顯然,古希臘悲劇之所以顯得光彩奪目,是因為它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而這都是由悲劇作傢們所賦予的。古希臘悲劇用直指人心的語言錶達瞭一種對於人的反思。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危機與變革時期,例如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們感到有必要重新迴到悲劇這種文學體裁的最初形式。人們對古希臘研究進行抨擊,卻又在到處上演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悲劇,因為正是在他們的作品中對於人的反思閃現著原初的力量。
實際上,雖然古希臘人發明瞭悲劇,但在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與拉辛的悲劇之間,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為無論是演齣的背景還是劇本的結構,二者都不盡相同。觀眾今非昔比,[悲劇]內在的精神也已全然改變。就早期的悲劇模式而言,每一個時代或每一個國傢都有不同的演繹。然而正是在古希臘人的作品中,因為不加任何修飾,這種模式最具錶現力。
盡管如此,在古希臘,悲劇終究是曇花一現。
古希臘悲劇中的大量經典之作,僅在八十年的時間裏長演不衰。
而這八十年恰好與雅典政治的全盛時期相對應,這樣一種關聯不可能是偶然的。悲劇在酒神節上第一次上演是在大約公元前534年,當時雅典正處於庇西特拉圖的統治之下。現存的第一部悲劇(也就是古人認為值得研究的)則是在雅典打敗入侵的波斯人、取得偉大勝利之後不久上演的。它使這場勝利得以永垂青史:公元前480年,雅典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大獲全勝,從而確立瞭海上霸權;公元前472年,現存的第一部悲劇上演,這就是埃斯庫羅斯的《波斯人》。之後偉大的作品相繼齣現。人們每年都能在劇場裏看到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為參加比賽而創作的新劇上演。這三位作傢所處的時代非常相近,因而他們的人生軌跡有重閤的地方。埃斯庫羅斯齣生於公元前525年,索福剋勒斯齣生於公元前495年,歐裏庇得斯則齣生於大約公元前485年或480年。索福剋勒斯的好幾部悲劇和歐裏庇得斯幾乎全部的悲劇,都是在伯裏剋利死後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上演的。彼時雅典帝國已難以為繼,雖睏獸猶鬥,但最終還是成瞭斯巴達的手下敗將。在經曆瞭27年的戰爭之後,公元前404年,雅典徹底喪失瞭它在希波戰爭後所獲得的霸權。此時,歐裏庇得斯已去世三年,索福剋勒斯則已去世兩年。但人們還在排演他們的某些劇作,這些劇作尚未完成或上演。這就是全部。雖然《瑞索斯》也被當作歐裏庇得斯的作品流傳下來,不過其可靠性非常值得懷疑。除此之外,公元前404年之後創作的悲劇,保留下來的就隻有一些作者名或劇名、殘篇以及有時顯得語焉不詳的引述。公元前405年,阿裏斯托芬在他的喜劇《蛙》中認為,要保護悲劇這種體裁,隻能去冥府中找迴一位已經去世的詩人。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當人們用石料重建狄俄尼索斯劇場時,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雕像就被用來作為裝飾。從公元前386年起(至少這是可能的時間),人們開始把重新上演以前的悲劇列入酒神節的節目單中。雅典的全盛時期結束之時,也恰是悲劇走嚮終點之際。
換言之,我們今天談論古希臘悲劇,幾乎完全是以三大悲劇作傢的現存作品為基礎的,即埃斯庫羅斯的7部悲劇、索福剋勒斯的7部悲劇和歐裏庇得斯的18部悲劇(如果把《瑞索斯》也算在內的話)。對這32部悲劇的選定大緻可追溯到哈德良統治時期。
無論是從哪個方麵來看,這都不算多,如果把我們隻是間接瞭解、對其幾乎一無所知的所有作傢,特彆是那些偉大的前輩如泰斯庇斯、普拉提那斯,尤其是普律尼科司都考慮在內的話。何況還有三大悲劇作傢的競爭對手,如普拉提那斯和普律尼科司的兒子、開俄斯的伊翁(IondeChios)、涅奧弗翁、尼各馬可(Nicomaque)和其他很多人,這其中有埃斯庫羅斯的兩個兒子歐福裏翁(Euphorion)和埃瓦伊翁(Evaion)以及他的侄子老菲洛剋賴斯。加上歐裏庇得斯的那些後繼者們,包括索福剋勒斯的兩個兒子伊奧豐(Iophon)和阿裏斯通(Ariston),特彆是像剋裏提亞(Critias)和阿伽通(Agathon)這樣的作傢,或者晚些時候的卡爾基努斯(Carcinos),就更是如此瞭。最後,同三大悲劇作傢本人的産齣相比,32部也可說是少得可憐。因為埃斯庫羅斯大概創作瞭90部悲劇,索福剋勒斯則寫瞭100多部悲劇(拜占庭的阿裏斯托芬熟知130部,其中7部被認為是不可信的),歐裏庇得斯寫瞭92部悲劇,據其傳記所述,其中67部在當時仍是傢喻戶曉。因此散佚是巨大的。當我們談論古希臘悲劇的時候,唉,就應該意識到,自己是在1000多部悲劇中去瞭解其中的30多部。而在我們看來,毋庸置疑的是,某些失傳的悲劇與現存的同樣精彩。再者,從一開始,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或歐裏庇得斯就並非年年都能贏得競賽。
這30多部悲劇分散在不到八十年的時間裏,看上去雖有些不可思議,卻見證瞭什麼是悲劇,以及悲劇的曆史和演變過程。在悲劇發展到頂峰之時,其界限依然晦暗不明:這些界限形成瞭一道門檻,那些還配不上悲劇這個名稱或者已經名不副實的作品,都無法跨過這道門檻。在這兩者之間,在“尚未”與“最徹底”之間,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推動著悲劇進行變革。年復一年,這一變革將會變得明朗起來。在許多方麵,埃斯庫羅斯和歐裏庇得斯之間的差異要比歐裏庇得斯和拉辛之間的差異更大。
這種內部的革新錶現為兩個互補的方麵。實際上,隨著文學體裁的演變,文學手法在不斷豐富,文學的錶現形式也韆變萬化。因而寫一部一以貫之、看上去不會受城邦生活和作傢們喜好左右的悲劇史,是有可能的。但是,另一方麵,從薩拉米斯海戰的勝利到公元前404年的失敗,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這八十年都標誌著一種絕無僅有的精神飛躍和道德觀念的變化。
薩拉米斯海戰的勝利,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民主的勝利,也是那些還在受梭倫虔敬厚德的教導潛移默化影響之人的勝利。民主隨後得到瞭迅速的發展。在雅典齣現瞭智術師,這些思想的導師最初是修辭學教師,他們質疑一切,麵對各種舊學說,提齣瞭許多新的觀點。不過,由於驕傲自大、炫耀武力,希臘人內部發生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讓雅典嘗到瞭苦頭。公元前5世紀最後幾年雖然也與公元前5世紀初一樣,孕育齣大量的作品和豐富的思想,但精神氛圍和道德環境已截然不同。悲劇逐年地反映瞭這種變化。它與這些變化緊密相連,並因此得到發展。而悲劇轉變的結果就是産生瞭其他類型的文學傑作。
在文學形式所有外在的演變與思想情感的變化之間,顯然存在某種關聯。手法靈活是因為想要錶達其他的東西,興趣總是在轉移也引起錶達方式的不斷演變。換言之,悲劇在雅典的曆史境遇,與人們在文學結構或者在意蘊以及哲學啓示的層麵上所看到的如齣一轍。
隻有在其內部的衝動中理解這種雙重演變之後,我們纔有可能領會這種演變所具有的共同原則,並由此超越悲劇體裁和悲劇作傢,確定是什麼塑造瞭悲劇作品的靈魂,也就是此後我們一直稱之為悲劇性的東西。





命運的低語與人性的掙紮:一部關於古希臘悲劇的深度探索 《古希臘悲劇研究》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它是一次深入古希臘戲劇靈魂的探險,一次對人類情感最深沉角落的凝視。本書不局限於對劇本的簡單梳理,也不止步於對作者生平的浮光掠影,而是緻力於揭示那些跨越韆年、至今仍能觸動我們心靈的古希臘悲劇的本質,探討它們如何通過戲劇的形式,剖析人性的弱點、命運的無常以及社會倫理的復雜性。 一、 戲劇的誕生:神話的演變與祭祀的根源 本書將首先追溯古希臘悲劇的起源,深入探究其與古代宗教祭祀儀式的深刻聯係。在雅典,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慶典是悲劇誕生的溫床。酒神、狂歡與死亡的象徵,狄俄尼索斯崇拜的儀式性舞蹈、閤唱和模仿,逐漸演變成瞭更為復雜的戲劇錶演。我們將詳細解析從早期酒神頌歌(Dithyramb)到提斯庇斯(Thespis)引入獨白演員(hypokrites)的演變過程,理解戲劇如何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齣,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這一部分還將深入探討神話在悲劇中的核心地位。荷馬史詩(Homer)及其後續的神話傳說,為悲劇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人物原型。本書將分析這些神話故事,如俄狄浦斯(Oedipus)的宿命、俄瑞斯忒斯(Orestes)的復仇、安提戈涅(Antigone)的抗爭等,是如何被悲劇作傢們重新詮釋和改編的。我們不僅會瞭解這些故事本身,更會探究它們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古希臘人對神祇、英雄、凡人關係的理解。 二、 悲劇的結構與藝術:形式中的情感張力 在理解瞭悲劇的起源與根基之後,本書將轉嚮對其藝術形式的精細解剖。古希臘悲劇並非隨意的敘事,它擁有一套嚴謹的結構和獨特的藝術手法。我們將詳細分析悲劇的構成要素:序幕(prologos)、入場歌(parodos)、情節(episodes)、閤唱(stasima)、離場歌(exodos)。理解這些組成部分如何在舞颱上協同作用,引導觀眾的情緒,推動情節的發展。 閤唱(Chorus)在古希臘悲劇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本書將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閤唱不僅僅是背景的音樂和舞蹈,更是劇中的評論者、道德的仲裁者,有時甚至是神意的代言人。我們將分析閤唱的不同功能,它們如何通過歌唱和舞蹈來評論情節、錶達情感、引導觀眾的理解,以及它們與演員之間的互動關係。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研究古希臘悲劇的語言藝術。悲劇的颱詞並非日常的對話,而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詩性語言,充滿隱喻、象徵和修辭。我們將探討悲劇作傢們如何運用這些語言工具來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戲劇氛圍、傳遞深刻的哲理。從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莊嚴宏大,到索福剋勒斯(Sophocles)的精巧構思,再到歐裏庇得斯(Euripides)的細膩情感,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展現他們各自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成就。 三、 核心母題的深度解析:命運、自由與罪責 古希臘悲劇之所以能穿越時空,觸動人心,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對人類永恒睏境的深刻洞察。本書將集中探討幾個核心母題,並結閤具體的劇作進行深入分析: 命運(Moira)與不可抗拒的力量: 命運是古希臘悲劇中最具壓迫感的力量。本書將探討古希臘人如何理解命運,它是神祇的旨意,還是宇宙運行的必然規律?我們將分析劇中人物如何麵對他們的“命運”,是甘願屈服,還是徒勞抗爭?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將是探討這一主題的經典案例,我們將分析他的“預言”如何成為自我實現的詛咒。 自由意誌與道德選擇: 在宿命論的陰影下,古希臘悲劇中的人物是否擁有真正的自由?他們的選擇是否能夠改變既定的命運?本書將探討劇中人物在麵對道德睏境時的掙紮,他們如何在個人欲望、傢庭責任、城邦義務和神祇旨意之間做齣艱難的選擇。安提戈涅對神聖律法的堅持,與剋瑞翁(Creon)對世俗律法的固執,將是探討這一主題的絕佳例證。 罪責(Hamartia)與懲罰: 悲劇中的人物往往會因為自身的“過失”或“錯誤”(hamartia)而招緻不幸。這裏的“過失”並非簡單的錯誤,而可能是一種認知上的盲目,一種性格上的缺陷,甚至是一種無意識的衝動。本書將深入探討“hamartia”的多重含義,以及它與個人行為、神祇懲罰、以及社會正義之間的復雜聯係。我們將審視劇中人物的罪責是否是其個人所能完全承擔,還是也受到瞭外部因素的影響。 哀憐(Eleos)與恐懼(Phobos): 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在《詩學》(Poetics)中提齣的“哀憐與恐懼”是理解悲劇核心情感的關鍵。本書將深入分析悲劇如何通過塑造令人同情的人物和令人震驚的情節,引發觀眾的哀憐和恐懼。我們將探討這些情感是如何被調動起來的,以及它們在淨化(catharsis)過程中的作用。 四、 偉大的悲劇作傢及其遺産: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歐裏庇得斯 本書將逐一審視古希臘三位最偉大的悲劇作傢: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 埃斯庫羅斯: 被譽為“悲劇之父”,其作品以宏大壯闊、神話色彩濃厚、強調正義與復仇的循環為特點。我們將深入分析《俄瑞斯忒亞》(Oresteia)三聯劇,探討其對神祇權威、人類正義和法律發展的深刻思考。 索福剋勒斯: 以其人物塑造的深刻、情節的精巧和對人性的復雜描繪而著稱。我們將重點關注《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分析他如何將經典神話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戲劇。 歐裏庇得斯: 被認為是三位中最具現代精神的作傢,其作品關注個體的情感、對傳統道德的質疑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我們將探討《美狄亞》(Medea)中情感的爆發與毀滅,《特洛伊婦女》(The Trojan Women)中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扭麯。 通過對這三位大師的作品進行詳細的解讀和比較,我們將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古希臘悲劇藝術的多樣性與演變,以及它們各自的藝術貢獻。 五、 悲劇的超越性:跨越時空的思考 《古希臘悲劇研究》的最終目的,並非將悲劇僅僅視為曆史的遺跡,而是要揭示它們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普世價值。本書將探討古希臘悲劇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文學、戲劇、哲學乃至倫理思想,它們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扮演的角色。 我們將思考,為什麼那些古老的故事至今仍能引發我們的共鳴?是什麼讓這些關於命運、罪責、痛苦和抉擇的戲劇,成為我們理解自身睏境的鏡子?本書旨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嚴肅的智識探索,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反思自身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道德的抉擇以及不可預知的命運時,應有的態度與思考。 本書將是一次對古希臘悲劇進行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梳理與闡釋,它不僅是對文學經典的緻敬,更是對人類永恒主題的嚴肅探索。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古希臘悲劇的藝術魅力,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人性、理解世界所能提供的寶貴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初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是源於對其對“悲劇性”這一概念的宏大承諾。我希望得到一個結構清晰的框架,能夠幫助我係統地理解從提坦之戰到歐裏庇得斯對傳統道德的質疑,這條思想演進的清晰脈絡。但這本書提供的,與其說是一個脈絡,不如說是一團不斷自我纏繞的、稠密的思想雲霧。作者的敘述很少遵循時間順序,而是像一個外科醫生,直接剖開問題的核心,然後不斷地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劇作主題之間跳躍,尋找它們之間隱藏的“結構共振”。例如,他對“復仇女神”的討論,並未局限於《俄瑞斯忒亞》,而是立即轉嚮瞭早期神話中對“血債”與“社會和解”的原始恐懼,其論證方式充滿瞭一種後現代式的互文性關聯。這使得閱讀過程如同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攀岩,你需要不斷地尋找下一個抓手,稍有懈怠,便有墜落之虞。它固然提供瞭一種極其深刻的洞察力,但對於一個渴望得到明確曆史坐標的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張充滿未標注路徑的星圖,美麗而令人迷失。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心裏是揣著一份對特定時代背景的探究熱忱的。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古希臘戲劇在狄奧尼索斯祭祀中的原始功能,以及它如何在公民大會上扮演教育和政治教化的角色。我甚至準備好瞭記錄下所有關於“閤唱隊”在敘事和評論中的作用的詳細分析。但讀進去後,纔發現這本書的重點完全偏離瞭戲劇的社會學和儀式性功能。它更像是一份對“英雄氣概”(Arête)衰落的挽歌式書寫。作者似乎對具體哪一齣悲劇上演瞭多少次、觀眾的反應如何這類實證材料興趣寥寥,而是執著於探討“個體能動性”在麵對宿命論時的徒勞與壯烈。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討論“知識的邊界”,即英雄們因觸及神諭的禁區而遭受的懲罰,其筆觸之冷峻,仿佛在探討現代科學的倫理睏境一般。這種跨越時空的類比運用,雖然富有啓發性,卻也使得那些活生生的、充滿血肉的悲劇人物,被抽象化成瞭某種哲學符號。讀到中段,我甚至開始懷疑,作者究竟是在解讀悲劇,還是在用悲劇的骨架來重構他自己對人類睏境的理解。文字的節奏感很強,時而急促如雷霆萬鈞的審判,時而又放緩如奧德修斯歸鄉路上的漫長等待,但它始終沒有停下來給我喘息,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消耗心神”的。我原本打算把它當作工具書來查閱一些關於編劇技法的細節,比如三一律的實際應用,或者演員麵具的象徵意義,好在寫作自己的劇本時能有所參考。結果,這本書裏幾乎沒有關於“如何寫”的實用建議。它探討的是“為何必須如此書寫”的終極必要性。作者對命運(Moira)的闡釋,遠遠超齣瞭簡單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個層麵,他將其描繪成一種內在的、自我繁殖的邏輯悖論。書中反復齣現的“鏡子”與“陰影”的意象,構築瞭一個近乎諾斯替主義的悲劇圖景——我們所見的一切光明與清晰,都隻是更深層黑暗的投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不是因為生詞太多,而是因為句子結構本身就充滿瞭復雜的從句和倒裝,像是故意模仿瞭古代演講的修辭風格。每一次嘗試跟上作者的思緒,都像是在迷宮中尋找齣口,雖然最終可能沒有明確的齣口,但探索本身構成瞭閱讀的意義。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深刻的反思錄,而非一本清晰的導覽手冊。

評分

這部經典著作的譯本,初捧在手時,那厚實的裝幀和古樸的字體便已預示著一場深刻的智識之旅。我是在一個尋覓古典精神內核的雨夜,翻開它的。我原本期待著對埃斯庫羅斯的史詩性構建,或是索福剋勒斯對人性睏境的精妙剖析,能得到一種更為係統、甚至可以說是學院派的梳理。然而,書中呈現的結構,似乎並未將筆墨過多地聚焦於劇作本身的文本細讀或嚴謹的文學史分期上。相反,它更像是一係列圍繞著“悲劇”這一概念展開的哲學漫談,充滿瞭對特定曆史語境下“城邦精神”與“個體命運”之間張力的形而上追問。書中的論述風格極為凝練,有時甚至顯得有些跳躍和晦澀,像是在對話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而非教科書。比如,關於“天譴”與“僭越”的論述,並沒有給齣明確的戲劇情節支撐,而是直接切入瞭對古希臘宇宙觀中“秩序”(Kosmos)被打破後的心理創傷的探討。這種處理方式,對於習慣瞭按部就班解讀戲劇衝突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感到有些抓不住重點,但對於熱衷於挖掘文化深層結構的人,無疑是一次酣暢淋灕的洗禮。它迫使你放下對劇情的執念,轉而去感受空氣中彌漫的、那種源自雅典城邦黃昏時期的沉重感。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語言”本身的解構,這與我預想中對戲劇文本的傳統賞析大相徑庭。我期望能看到對特定詩歌格律(如抑揚格五音步)在不同情緒錶達上的精確分析,或者對荷馬史詩與早期悲劇文本之間詞匯繼承的考證。然而,作者似乎更關注悲劇語言所固有的“不完滿性”——那種試圖用有限的、受限於人類心智的詞匯,去框定無限的、神性或宇宙性的真理時所必然産生的張力和破裂感。他將悲劇的張力等同於語言的極限。我記得有一段文字,探討瞭“悲劇性知道”(Tragic Knowledge)如何通過“沉默”而非“言說”來實現,這簡直是對傳統解讀範式的顛覆。這種對語言本體論的深入挖掘,使得這本書的讀者門檻顯得異常高。它不是讓你在劇場裏感受共鳴,而是讓你坐在書桌前,體驗思想被拉伸至斷裂點的煎熬。它讓人反思,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清晰錶達”,是否恰恰閹割瞭那些最深刻的真理的原始力量。

評分

很好的一套書,值得收藏學習。

評分

收到的書封麵邊緣有磕壞,不知是産品本身,還是運送過程齣問題,不想計較瞭

評分

不錯的

評分

目前研究古希臘悲劇的唯一專著,全麵而又新穎。

評分

很不錯的圖書,快遞速度也可以。點個贊。

評分

不錯的

評分

幫書友買的,活動+券,價格不錯,書很經典。

評分

這個係列都很贊。

評分

華東師大這個係列的書都特彆特彆的值得收藏,不管是裝幀還是內容都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