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2016年第2辑 总第6辑)

区域(2016年第2辑 总第6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晖,王中忱 著,无 译
图书标签:
  • 区域规划
  • 城市规划
  • 区域发展
  • 经济地理
  • 国土空间
  • 城乡发展
  • 政策研究
  • 中国
  • 2016
  • 学术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2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18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332
字数: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内容涉及:在广阔的世界关系中阐释中国“史”的传统及其意义;讨论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背后的帝国框架,揭示西欧的多族裔国家并未分崩离析的根源;分析政治世俗主义的多元形态,阐述从欧洲之外的视野来看欧洲国家甚至不是温和的世俗国家的原因;重新思考近代以来的学科分类谱系,以及当前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介绍三位新疆学者的研究情况,增进国内不同区域知识界的相互了解;剖析、反思与批判现代日本历史撰述及其中国观;梳理、分析近年发生在日本与南非的社会运动。

作者简介

汪晖,男,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扬州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2002年起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
王中忱,男,1954年生于吉林省农安县。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大学中文系、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语言社会研究科。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编委,《国际理论空间》编委、中国丁玲学会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等。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日本现代文学、东亚近现代文化交流史。

目录

高研所讲座
中国“史”的传统和意义【〔新加坡〕王赓武】
欧洲历史中的民族与民族国家及其帝国框架
  【〔斯洛文尼亚〕沃格林策 袁先欣 译】
欧洲世俗主义足够世俗吗?
  【〔印度〕拉吉夫·巴尔伽瓦 李培艳 译】
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汪 晖】

新疆人文研究
民俗学研究的在地经验与本土实践
  ——热依拉·达吾提访谈【金 蕊】
从塔吉克民间文学到阿拉伯波斯诗学
  ——扎米尔·赛都拉教授访谈【邹 赞】
略谈乌兹别克文学研究
  ——吾尔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访谈【冯亚亚 潘 旭】

日本历史撰述与中国观
东亚之外的中国
  ——关于认同政治的若干问题【〔日〕羽根次郎】
丸山真男的“原型论”与“夏商古道”【韩东育】
作为同时代历史的文学史
  ——关于志贺直哉的小说《真鹤》【〔日〕岛村辉 陶思瑜 译】
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像
  ——日本文脉中的时代划分论【朱 琳】

世界与当代
“2015年安保斗争”在东亚的意义
  ——以“1960年安保斗争”为参照【〔日〕丸川哲史 刘清源 译】
南非“学费必须下降”运动和“人民教育”道路的失败【蒋 晖】

书 评
丸山真男的思索与追求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中译版序【〔日〕柄谷行人 赵京华 译】

编后记

前言/序言

卷首语

《区域》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Tsinghu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9年,以促进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高等研究为宗旨,其前身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2006)。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研究,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高等研究正在经历重要的变化。以往的高等研究完全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虽然也邀请少量的其他地区的学者担任研究员,但研究方案的制定多以欧洲和美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为中心。在中国设立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至少有下述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将中国和亚洲地区悠久和丰富的人文学术传统带入高等研究的范畴,为当代世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和视野;第二,有助于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和改革过程的经验带入高等研究之中,为当代世界有关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提供新的活力;第三,有助于在中国学术研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术研究之间展开对话、交流和合作,改变目前主要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的高等研究格局,为中国和亚洲学者加入国际学术对话提供重要的制度前提。
高等研究所不同于中国研究所或国学研究所,它以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跨国界的研究为特征,致力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基本理论的探索和突破。本集刊标题中的“区域”概念并不是一个特指的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体现着混杂、交往、跨界和多重认同的空间概念。《区域》发表人文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论文,尤其鼓励那些立足基础研究,提出新问题、贡献新视野和方法的作品。本集刊以亚洲研究为中心,但也鼓励跨区域的研究。欢迎投稿,我们将遵循严格的评审制度,及时向作者做出回复。


Remapping

Remapping is published by the Tsinghu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IAS). First established in 2006 as the Tsinghua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IAS was founded in 2009 to promote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field of advanced studies,particularly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s been undergoing momentous transformation worldwide. Earlier institutions of advanced studies centered on Europe and the U.S.. While some scholars from beyond these areas participated as well,research projects typically pivoted on Europe and the U.S..
Hence to set up 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creates the following possibilities:
Firstly,to introduce the long and rich tradition of scholarly research in China and in Asia into the category of advanced studies and provide new resources and perspective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econdly,to bring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history and reform in China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ced studies and inject a new dynamism into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Lastly,to promote the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s carried out in China and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transform the current Europe-U.S.-centered framework of advanced studies and construct a crucial institutional premise for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Asia to join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conversations.
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differs from institutions of Chinese studies or of“national learning”(guoxue). Characterized by interdisciplinary,cross-cultural,trans-regional and trans-national research,we aims at exploring and making breakthroughs in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notion of“remapping”in the title of this series shifts our attention from specific topographic categories to a concept of space that highlights hybridity,interaction,boundary-crossing,and multiple identification. Remapping publishes papers spanning all field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ncourages in particular works that are based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raise new problematics or adopt new methodologies. While Asian studies is emphasized,we also encourage cross-regional research. Submissions are welcome and will go through a strict peer-review process. We strive for a short review circle and provide constructive comments.
区域(2016年第2辑 总第6辑)—— 目录与思想的深度探索 编辑寄语 在信息洪流与社会变迁交织的当下,我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真理的探求,精心编织了这一辑《区域》。本辑沿袭过往的严谨与创新,力求在多元的视角下,呈现出对“区域”这一概念的深度审视。我们坚信,无论是地理上的边界、文化上的烙印,还是经济上的脉络,抑或是社会结构上的互动,都蕴含着理解世界运作规律的钥匙。“区域”并非静态的地图标记,而是动态的生命体,在历史长河中演化,在现实土壤中生长。本辑的文章,从不同的学科维度出发,对这些“区域”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去理解、去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 目录 卷首语:重塑区域认知 地域的边界与认同的构建:跨越空间的精神地图 本篇文章聚焦于“区域”概念的核心——边界。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文化、历史、社会和政治认同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作者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追溯了不同区域边界的形成过程,探讨了这些边界如何塑造了居住于其中的社群的共同记忆、价值观和归属感。文章以具体的历史案例为引,例如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如何重塑了旧有的地域划分,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区域合作与区域认同的模糊化现象,揭示了边界在动态中不断被协商、被建构的过程。更进一步,文章深入探讨了“精神地图”的意涵,即人们心中对区域的认知是如何受到社会建构、媒体传播以及个体经验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超越物理存在的内在地图。这种精神地图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也影响着区域间资源的流动与文化的交流。通过对地域边界与认同构建关系的深入分析,作者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区域”的内涵,认识到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被重塑的社会文化实体。 第一部分:空间叙事与地域变迁 从田野到数字:乡村聚落的演化轨迹 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乡村聚落作为特定“区域”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化轨迹。作者以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描绘了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迁。文章首先梳理了传统乡村聚落的物理空间布局、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模式,强调了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乡村区域的独特性。随后,文章重点关注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迁移以及新兴技术的影响,乡村聚落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包括人口结构的改变、传统农业的式微、新型产业的兴起,以及数字技术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渗透。作者特别关注了数字技术对乡村区域形态的影响,例如电子商务如何改变了乡村的商业模式,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了乡村的社会交往方式,以及智慧农业如何提升了乡村的生产效率。文章通过对这些具体变化的描述,勾勒出了乡村聚落由传统向现代、由实体向数字空间拓展的演化图景,揭示了数字时代下乡村区域的新型特征和发展潜力。 历史的印记与未来的回响:城市老街区的更新与再生 城市老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与历史文脉的独特“区域”,其更新与再生问题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城市老街区的更新与再生过程。作者首先追溯了城市老街区的历史形成过程,揭示了其建筑风格、空间肌理以及社区结构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随后,文章着重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老街区所面临的挑战,如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功能衰退以及原住民的迁离等。在再生策略上,文章分析了多种更新模式,包括修缮保护、功能置换、产业植入以及文化创意激活等,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不同模式的成效与局限。作者强调,成功的街区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以及对社区活力的重塑。在探讨未来发展时,文章提出了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老街区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成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河流与文明: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人文景观 河流作为塑造地理与文明的天然“区域”,其影响深远。本篇文章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黄河的地理特征、泥沙淤积规律及其对该区域地形地貌的塑造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独特的湿地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河流三角洲区域特有的环境演变规律。更重要的是,文章将地理与人文紧密结合,追溯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从早期聚落的形成,到古代农耕文明的兴盛,再到近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黄河的滋养与塑造始终贯穿其中。文章分析了黄河水系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活动、交通运输、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同时,文章也关注了黄河三角洲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例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第二部分:文化交融与社会互动 “方言区”的语言生态变迁与社会身份认同 语言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变迁与社会身份认同息息相关。本篇文章以“方言区”为研究单元,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背景下,方言的语言生态变迁及其对当地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文章首先梳理了不同方言区的形成历史与语言特征,强调了方言在维系地方文化、传承地域记忆中的重要作用。随后,文章分析了随着人口流动、普通话推广以及社会现代化进程,方言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方言使用者数量的减少、方言词汇的衰退以及方言在公共领域的边缘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这种语言生态变迁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社会身份认同。作者认为,方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情感联结的纽带,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与归属感。当方言面临危机时,也会引发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问和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学调查和访谈,呈现了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对方言的态度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定义自己的语言与身份。 跨文化适应中的“陌生人”:身份构建与融入的张力 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陌生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其跨文化适应过程是理解社会互动的重要视角。“陌生人”并非简单意味着“外来者”,而是指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处于边缘或暂时隔离状态的个体。本篇文章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陌生人”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章探讨了“陌生人”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构建自己的身份,包括如何理解并适应新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作者特别关注了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张力,即“陌生人”既渴望融入主流社会,又可能因为保留自身文化特征而面临排斥或误解。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了“陌生人”如何通过积极的互动、学习与调整,逐步克服文化隔阂,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并最终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入。同时,文章也探讨了社会本身如何对待“陌生人”,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对“陌生人”适应过程的影响。 社区网络与社会资本:基层治理中的人际关系资本 社会资本,特别是社区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资本,是理解基层治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本篇文章以“社区网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基层治理中社会资本的作用。作者首先界定了社区网络的概念,将其视为一种非正式的、基于信任和互惠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社区网络,例如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形成的网络,以及在现代社区中出现的兴趣社群等。随后,文章着重探讨了这些社区网络如何为基层治理提供重要的社会资本。这包括信息传递、资源调配、社会动员、矛盾化解以及集体行动的便利性。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在公共服务提供、环境治理、社区安全维护等领域,强大的社区网络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反之,如果社区网络薄弱,则可能导致治理的碎片化和低效。文章最后呼吁重视社区网络建设,强调在基层治理中,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人际关系资本,构建更加稳定、和谐、富有活力的社区。 第三部分:经济发展与区域协同 产业集群的崛起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崛起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息息相关。本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即地理上集聚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服务商、相关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文章探讨了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包括共享的劳动力、专业化知识、配套设施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动力。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产业集群如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例如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扩散、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形成规模经济等。作者以具体产业集群为例,如硅谷的科技集群、意大利的时尚产业集群等,展示了它们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显著成效。文章也讨论了产业集群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环境污染以及人才竞争等,并对如何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要素流动与市场分割: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 要素流动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但市场分割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挑战。本篇文章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在中国区域间流动的现状,以及市场分割对要素流动的影响。作者首先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包括东中西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区域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随后,文章着重探讨了导致市场分割的深层原因,例如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性障碍等。这些因素阻碍了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从而限制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和潜力。在分析了挑战之后,文章也指出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例如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些都有助于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要素的优化配置。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以期实现中国经济更均衡、更高效的发展。 跨界合作与生态共赢: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模式 流域作为天然的地理单元,其治理往往需要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区域协同。本篇文章聚焦于“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模式,探讨了如何在跨界合作中实现生态共赢。作者首先阐述了流域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即河流、水系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单纯的行政区划管理难以应对流域内复杂的生态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文章分析了流域治理中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强调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随后,文章探讨了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模式,包括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执法队伍以及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章通过具体的流域治理案例,例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治理实践,展示了区域协同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最终,文章呼吁构建更加有效的流域治理区域协同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后记 在编辑完成这一辑《区域》的最后时刻,我们深切感受到,每一个“区域”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生命力。它们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本辑的探索,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文字,能激发读者对自身所处“区域”的更深层思考,也能启发对更广阔“区域”的想象与探究。未来的《区域》,将继续秉持开放的态度,汇聚更多的声音,去记录、去分析、去反思,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中,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深刻、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次阅读《区域》,都像是一次对中国发展脉搏的集中听诊。这一辑,2016年的背景尤为关键,那一年许多中长期战略规划正在深化落地。我对其中几篇关于城市群内部职能分工的讨论印象最为深刻。有学者提出,与其盲目追求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不如着重培养次级节点的“专业化集群”,通过跨区域的产业链协作来提升整体效率。这种观点颇具颠覆性,挑战了过去十年“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主流叙事。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卫星城,数据翔实,对比清晰。不过,在阅读一篇讨论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报告时,我略感失望,因为它似乎更多地依赖了宏观统计数据,对于实际的微观个体在迁移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资本、教育资源继承等“软性”障碍,着墨不多,这使得政策建议的落地性打了一些折扣。总的来说,这本刊物是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备参考书,但对于希望寻找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权衡。

评分

这本《区域》(2016年第2辑 总第6辑)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区域发展动态的学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馈赠。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厚实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这体现了编辑部对学术质量的严谨态度。内容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关于中西部城市群协同发展策略的论文。作者们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制约这些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瓶颈和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特别是有一篇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与地方财政激励机制有效衔接的实证研究,其构建的模型和收集的数据都非常扎实,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框架。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佩服作者们那种深入一线调研的钻劲,他们对地方性知识的掌握,使得理论分析不再是空中楼阁。当然,也有一些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略显保守,似乎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估计不足,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辑的学术水准是相当高的,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它不仅仅是资料的汇编,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专注于某一特定主题的辑刊,一直抱有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保留的态度。期待的是深度,保留的是广度。然而,翻开《区域》(2016年第2辑 总第6辑)后,我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本期似乎特意安排了跨学科的视角。例如,其中一篇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防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学分析,就巧妙地引入了风险评估和博弈论的工具,这在以往的区域研究中并不多见。文章的逻辑推演非常严密,将自然科学的约束条件成功地“翻译”成了经济决策的变量。此外,还有一篇对某个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观察,虽然在量化指标上不如其他几篇硬核,但它提供的质性洞察,对于理解地方社区对外部资本流入的反应机制,至关重要。这使得整本辑刊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仿佛同时与经济学家、规划师和人类学家进行了对话。它提醒我们,区域发展绝非单一维度的线性过程,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思考这些理论如何在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得到印证或反驳。

评分

这本辑刊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但其内容的思想锐度却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非行政区划边界效应的研究。作者们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空间计量方法,量化了不同层级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偏见”是如何扭曲最优要素流动的路径。数据处理的精细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每一张图表都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例如,它清晰地展示了在某些关键技术要素上,行政壁垒如何导致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为我们理解大城市群内部的治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计量工具和实证证据。然而,我也注意到,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讨论,似乎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指标的差距上,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头部城市集聚的趋势,着墨较少,这方面的论述如果能再加深一些,结合地方人才战略的需求进行探讨,将会使本期主题更加圆满。总体而言,这是一份充满学术雄心和实证力量的优秀刊物,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者,我更关注的是政策工具的设计与实际效能的偏离。《区域》(2016年第2辑 总第6辑)中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研究,恰好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有几篇文章聚焦于“飞地经济”模式的后评估,分析了税收优惠、土地成本降低这些硬性激励,在缺乏配套人力资本和服务业支撑的情况下,如何导致产业空心化甚至“二次外流”的窘境。这些研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它们揭示了政府间竞争的负面效应,即“以价换量”的短期行为如何损害了区域的长期竞争力。阅读这些分析,我感到了一种深刻的共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政策初衷的美好与执行层面的扭曲。此外,本期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虽然篇幅不长,却非常精妙,它指出了标准化建设对地方独特性和社区认同感的侵蚀。这本刊物在关注“硬指标”的同时,没有忘记考察“软约束”,这难能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