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古代哲学
第一讲 哲 学
一 哲学的定义
二 哲学与人生
第二讲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一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二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讲 老 子
一 老子略传
二 革命家之老子
第四讲 孔 子
一 孔子略传
二 孔子的时代
第五讲 墨 子
一 墨子略传
二 墨子的哲学方法
三 三表法
第六讲 杨 朱
第七讲 别 墨
一 墨辩与别墨
二 墨学结论
第八讲 庄 子
一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二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九讲 《大学》与《中庸》
第十讲 孟 子
第十一讲 荀 子
一 荀子
二 天与性
第十二讲 古代哲学的终局
一 前三世纪之思潮
二 所谓法家
三 古代哲学之中绝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一讲 中古时代
第二讲 齐 学
一 思想混合的趋势
二 齐学的正统
第三讲 汉之哲学
第四讲 道 家
一 道家的来源与宗旨
二 七十年的道家政治
第五讲 儒 家
一 儒教在汉代被确立为国教考
二 无为与有为
第六讲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第七讲 佛 教
一 佛教的输入时期
二 佛教在中国的演变
三 禅学的最后时期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一讲 近世哲学
第二讲 理学时期
一 周敦颐
二 邵雍
三 程颢
四 程颐
五 朱子
第三讲 清代思想史
第四讲 反理学时期
一 顾炎武
二 颜元
三 戴震
四 吴稚晖第一章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一) 明变。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甲)个人才性不同。
(乙)所处的时势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甲)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乙)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丙)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
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西支也分希腊、犹太两系。初起的时候,这四系都可算作独立发生的。到了汉以后,犹太系加入希腊系,成了欧洲中古的哲学。印度系加入中国系,成了中国中古的哲学。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势力渐衰,儒家复起,遂产生了中国近世的哲学,历宋元明清直到于今。欧洲的思想,渐渐脱离了犹太系的势力,遂产生欧洲的近世哲学。到了今日,这两大支的哲学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竟能发生一种世界的哲学,也未可知。
中国哲学史的区分 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三个时代:
(一)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哲学 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甲)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得力于道家,性论折衷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更不用说了。
(乙)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印度的经典,次第输入中国。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名学、宗教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生面,别放光彩。此时凡是第一流的中国思想家,如智顗、玄奘、宗密、窥基,多用全副精力,发挥印度哲学。
那时的中国系的学者,如王通、韩愈、李翱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们所有的学说,浮泛浅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故这个时期的哲学,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时期是仔细咀嚼的时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时候了。吃的东西消化时,与人身本有的种种质料结合,别成一些新质料。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质料,便是中国近世的哲学。我这话初听了好像近于武断。平心而论,宋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学说的影响的。这种影响,约有两个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尽心”“养心”,到《大学》的“正心”,是直接的影响。一面是反动的。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出世的,是“非伦理的”。宋明的儒家,攻击佛家的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入世主义。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这是反动的影响。
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为一尊。于是又生反动力,遂有汉学、宋学之分。清初的汉学家,嫌宋儒用主观的见解,来解古代经典,有“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种种流弊。故汉学的方法,只是用古训、古音、古本等等客观的根据,来求经典的原意。故嘉庆以前的汉学、宋学之争,还只是儒家的内讧。但是汉学家既重古训古义,不得不研究与古代儒家同时的子书,用来作参考互证的材料。故清初的诸子学,不过是经学的一种附属品,一种参考书。不料后来的学者,越研究子书,越觉得子书有价值。故孙星衍、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俞樾诸人,对于经书与子书,简直没有上下轻重和正道异端的分别了。到了最近世,如孙诒让、章炳麟诸君,竟都用全副精力,发明诸子学。
于是从前作经学附属品的诸子学,到此时代,竟成专门学。一般普通学者,崇拜子书,也往往过于儒书。岂但是“附庸蔚为大国”,简直是“婢作夫人”了。综观清代学术变迁的大势,可称为古学昌明的时代。自从有了那些汉学家考据、校勘、训诂的工夫,那些经书子书,方才勉强可以读得。这个时代,有点像欧洲的“再生时代”(再生时代西名Ponaissance,旧译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到了“再生时代”,昌明古希腊的文学哲学,故能推翻中古“经院哲学”(旧译烦琐哲学,极不通。原文为Scholasticism,今译原文)的势力, 产出近世的欧洲文化。我们中国到了这个古学昌明的时代,不但有古书可读,又恰当西洋学术思想输入的时代,有西洋的新旧学说可供我们的参考研究。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这两大潮流汇合以后,中国若不能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那就真是辜负了这个好机会了。
第二章 哲学与人生
前次承贵会邀我演讲关于佛学的问题,我因为对于佛学没有充分的研究,拿浅薄的学识来演讲这一类的问题,未免不配;所以现在讲“哲学与人生”,希望对于佛学也许可以贡献点参考。不过我所讲的有许多地方和佛家意见不合,佛学会的诸君态度很公开,大约能够容纳我的意见的!讲到“哲学与人生”,我们必先研究他的定义:什么叫哲学?什么叫人生?然后才知道他们的关系。
我们先说人生。这六月来,国内思想界,不是有玄学与科学的笔战么?国内思想界的老将吴稚晖先生,就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一篇《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中下了一个人生的定义。他说:“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这种动物在演时,就有人生;停演时就没人生。所谓人生观,就是演时对于所演之态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摇旗呐喊;凡此种种两脚两手在演戏的态度,就是人生观。不过单是登台演剧,红进绿出,有何意义?想到这层,就发生哲学问题。哲学的定义,我们常在各种哲学书籍上见到;不过我们尚有再找一个定义的必要。我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上所下的哲学的定义说:“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去找根本的解决。”但是根本两字意义欠明,现在略加修改,重新下了一个定义说:“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现在举两个例来说明他: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现在哲学家多凭空臆说,离得人生问题太远,真是上穷碧落,愈闹愈糟!
现在且说第一个例:二千五百年前在喜马拉亚山南部有一个小国——迦叶——里,街上倒卧着一个病势垂危的老丐,当时有一个王太子经过,在别人看到,将这老丐赶开,或是毫不经意的走过去了;但是那王太子是赋有哲学的天才的人,他就想人为什么逃不出老、病、死,这三个大关头,因此他就弃了他的太子爵位、妻孥、便嬖、皇宫、财货,遁迹人山,去静想人生的意义。后来忽然在树下想到一个解决:就是将人生一切问题拿主观去看,假定一切多是空的,那末,老、病、死,就不成问题了。这种哲学的合理与否,姑不具论,但是那太子的确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他以为比较普遍适用的意义。
我们再举一个例,“譬如我们睡到夜半醒来,听见贼来偷东西,我那就将他捉住,送县究办。假如我们没有哲性,就这么了事,再想不到“人为什么要作贼”等等的问题;或者那贼竟苦苦哀求起来,说他所以作贼的原故,因为母老,妻病,子女待哺,无处谋生,迫于不得已而为之,假如没哲性的人,对于这种吁求,也不见有甚良心上的反动。至于富于哲性的人就要问了,为什么不得已而为之?天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有多少?为什么社会没得给他做工?为什么子女这样多?为什么老病死?这种偷窃的行为,是由于社会的驱策,还是由于个人的堕落?为什么不给穷人偷?为什么他没有我有?他没有我有是否应该?拿这种问题,逐一推思下去,就成为哲学。由此看来,哲学是由小事放大,从意义着想而得来的,并非空说高谈能够了解的。推论到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也无非多从活的人生问题推衍阐明出来的。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时所保持的那种审慎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面对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思想,作者没有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武断态度,而是展现了一种兼容并蓄的胸怀。他总是先完整地呈现原典的精神实质,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述,即便是批判性的观点,也建立在对原意的充分尊重的基石之上。这种严谨的治学风范,让人感到非常信服。读完之后,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对待传统智慧应有的谦逊和探究精神。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维框架”。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以前看到社会现象或人际冲突时,往往停留在表象,但现在,我的大脑会自动搜索与之对应的哲学原理进行对照和反思。它像一把万能钥匙,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却教会了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稳定和有深度的认知体系。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是极其有益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一种素雅的米白色,搭配着简洁有力的黑色宋体标题,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不失格调的感觉。那种厚重感和纸张本身的纹理,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打磨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又不张扬的气质,放在书架上,不喧宾夺主,却又自有其分量。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去翻开它,一探究竟。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注重细节和质感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罗列思想家,而是更侧重于主题的串联和思想体系的构建。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和继承关系时,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条思想演进的脉络。比如,他将“心性论”和“理气论”放在一起比较时,那种对比和分析的力度非常到位,让人明白了后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前者的回应和深化。这种宏观把握全局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教学智慧。
评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古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一般哲学著作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读者。他擅长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来阐释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比如在谈到“道”的时候,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术语辨析,反而从日常的自然现象入手,让人豁然开朗。我发现自己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很多以前觉得难以理解的哲学流派,经过他的梳理,脉络变得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缺乏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一般的存在。
评分非常不错,快递非常给力!
评分挺好的不错还会再来的服务态度好
评分大师作品,虽然是专业书籍,读来文字优美,配以手工插图,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是受益良多,民国大师。
评分已经习惯了在京东购物,足不出户,送货到家,太方便了。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均价十块钱一本 还是很超值啊 以后会再买
评分《碟形世界》特别有助于提升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能让孩子获得智慧和力量。
评分做活动,很优惠,也挺好的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京东配送超快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价格合适,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