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 用哲学(上下)》是按专题摘编、真实记录李瑞环同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
《学哲学 用哲学(上下)》一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顺序,结合作者本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提炼概括出十个观点,构成《学哲学 用哲学(上下)》主体的十个部分。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十个部分既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和阐发,又是对上述观点的具体应用。每个观点皆从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每个观点又接受过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的考验,体现了为民务实的风格。在精选每一章节时,编者筛选出重点反映上述观点的有关文章、论断、讲话,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学哲学 用哲学(上下)》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又体现了作者始终坚持实践第1、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修养的学风,还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言之有物、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优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
李瑞环,1934年9月生,天津宝坻人,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1951年至65年在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当工人(其间:1958年至1963年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65年至1966年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1966年至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1年至72年任北京建筑木材厂党委书记。1972年至1973年任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党委副书记。1973年至1979年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挥部指挥、市总工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1979年至1981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1981年至1982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至1984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代理市长、市长。1984年至1987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1987年8月任)。
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至1989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市长。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93年3月26日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主席。1997年9月19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四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著有:《为人民办实事随谈》(1990年出版),《学哲学用哲学》。
爱好:打网球、乒乓球、钓鱼、京剧。
我必须承认,我对《政治哲学的古典回响》最初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毕竟“政治哲学”听起来总是和僵硬的教条联系在一起。然而,我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正义”和“理想社会”这两个永恒命题的深度挖掘,而且它巧妙地将古希腊城邦的实践与当代全球化治理的需求进行了巧妙的对接。作者在讨论柏拉图的“理想国”时,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其精英主义倾向,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秩序观与和谐观。随后,他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描述,那种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洞察,读来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感到无比真实。我最欣赏的地方是,作者没有将这些思想家视为历史的遗迹,而是将他们的争论视为一场跨越千年的、正在进行的对话。每当谈及洛克对个人权利的界定,或是卢梭对“公意”的阐释时,我总能联想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些社会运动或政策辩论。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历史的纵深中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它让政治不再是报纸上的噪音,而是一场有源头、有脉络的深刻思辨。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无非是把历史上几位大哲的观点罗列一遍,然后做个简单的归纳总结,结果《形而上学的重构与伦理的边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取了一种“主题螺旋上升”的模式,而非简单的“时间线索推进”。它首先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体论问题,但着墨不多,很快就转入了“认识论”——我们如何确知我们所感知的一切是真实的?这种过渡处理得极为流畅,没有丝毫生硬的痕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伦理学部分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做价值判断,而是将功利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放在一个动态的比较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冷静的、学术性的分析,对于我这种习惯于非黑即白思考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洗礼。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来自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决策权和基因编辑的伦理困境,这让古老的哲学讨论焕发出惊人的现实活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时的滤镜都变得更厚、更复杂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而是会追问其背后的根本假设。
评分《逻辑的艺术与谬误的识别》这本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犀利”。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日常语言和非理性论证的伪装。我过去常常在争论中感到力不从心,感觉自己的逻辑链条总是断裂,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工具箱。作者对于“稻草人谬误”、“诉诸权威”、“滑坡谬误”等常见逻辑陷阱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不仅解释了这些谬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对话片段和广告语分析,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阅读体验非常像在玩一场高智商的侦探游戏,你学会了识别证据链中的每一个可疑环节。我甚至开始带着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内心独白,很多时候,我们说服自己的理由,细究之下,不过是内在的自我合理化循环,是一种精致的自我欺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你能更好地反驳他人,更重要的是,它让你拥有了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思维结构的能力。它没有宏大的哲学体系,但它却是构建任何严谨思考的基石。
评分这本《哲学入门与思辨之旅》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哲学心生好奇却又怕被晦涩理论吓跑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完全不像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他从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困惑切入——比如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然后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康德或柏拉图的思想迷宫中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怀疑论”的阐述,那种层层递进的思辨过程,让人仿佛亲手解开了一个个思维的死结。书中没有堆砌那些佶屈聱牙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他将现象与本体的关系比作舞台上的演员与幕后的导演,形象到让人过目不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盯着天花板思考很久,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自我反思的冲动。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问,如何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哲学框架。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你穿越哲学史的茂密森林,而不是直接把你扔到山顶。对于初学者而言,它建立了一种非常健康、积极的哲学阅读心态:哲学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生活方式。
评分《美学与存在的颤动》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感官解放。它完全打破了我对“美学”就是纯粹的艺术评论的刻板印象。作者将哲学的触角伸向了我们最私密的感官体验——无论是面对一幅抽象画时的困惑,还是听到一段音乐时莫名的情绪波动。他没有试图定义“什么是美”,而是探讨了“我们如何体验美”以及“这种体验对我们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书中对尼采“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区分,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狂欢与克制交织的舞蹈。阅读时,我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充满感官细节的实验室,去解剖每一次审美判断背后的心理机制。作者的文字本身就极富画面感和节奏感,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壶上好的、层次丰富的茶。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审美无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害怕显得浅薄,才对那些无法理解的艺术品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本书鼓励人们回归自己的本真感受,去勇敢地承认“我爱它”或者“我恨它”,因为这份纯粹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哲学洞见。
评分大品牌,还是很好的,值得信赖!
评分领导推荐学习的书,实在没耐心看…
评分很满意,发货快,印刷质量高
评分朋友推荐买的,包装不错,是正版,这个需要仔细看下,看完再来追评。
评分东西还行,物流挺快,可以吧,东西还行,物流挺快,可以吧
评分这东西 不好乱评价的,我不懂哲学。
评分质量十分好,用着也十分好,我感觉十分的满意,京东就是好
评分是正版,送货也很快
评分书收到了,很好,很有哲理的书,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