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本《<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John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Campbell)博士出任主编。该丛书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资深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之广,所选篇目之多,之前从未有过。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六卷收录了自1973年至198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76篇。在这期间,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实现;霍金关于黑洞辐射的提出;氯氟烃将破坏臭氧层的预言;被称为“人类祖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建立;首次实现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第六卷(下)(1973-1984):平装本》是一套自然科学论文精选集中的一卷,收录了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从1973年到1984年间发表过的经典科学论文31篇,并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翻译成中文。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十卷本《<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资深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之广,所选篇目之多,之前从未有过。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Monitoring Underground Explosions
监控地下爆炸 
DNA Replication Sites within Nuclei of Mammalian Cells
哺乳动物细胞核内的DNA复制位点 
Response of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f the Atmosphere to Removal of the Arctic Ice-cap
大气环流模式对北极冰盖消融的响应 
Deep-sea Sediment Source Areas: Implications of Variable Rates of Movement between California and
the Pacific Plate
来自深海沉积物源区的启示:加利福尼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相对运动速率的变化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f Rat Eggs
大鼠卵细胞的体外受精 
Earth-Moon Mass Ratio from Mariner 9 Radio Tracking Data
由水手9号射电跟踪数据得到的地月质量比 
Do Honey Bees Have a Language?
蜜蜂有语言吗? 
The Search for Signals from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地外文明信号搜寻 
On the Origin of Deuterium
氘的起源 
Afar Mantle Plume: Rare Earth Evidence
阿法尔地幔柱:稀土元素证据 
T and B Lymphocytes and Immune Responses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免疫应答 
Cometary Collisions and Geological Periods
彗星碰撞与地质年代 
On Estimating Functional Gene Number in Eukaryotes
真核生物功能基因数的估计 
Descent of Lithosphere beneath New Hebrides, Tonga-Fiji and New Zealand: Evidence for Detached Slabs
新赫布里底群岛、汤加-斐济及新西兰地区岩石圈的下降:拆沉板片的证据 
Fusion of Rat and Mouse Morulae and Formation of Chimaeric blastocysts
大鼠与小鼠桑葚胚的融合以及嵌合囊胚的形成 
Linkage Analysis in Man by Somatic Cell Genetics
人类体细胞遗传学连锁分析 
Non-equilibri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etween Seawater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Tests
海水与浮游有孔虫壳体间的非平衡同位素分馏
Image Formation by Induced Local Interactions: Examples Employ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诱导局域相互作用成像:核磁共振应用实例 
Iso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for Transplantation
用于移植的朗格汉斯岛(胰岛)的分离 
Seismic Travel Time Evidence for Lateral Inhomogeneity in the Deep Mantle
深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地震波走时证据 
Evidence for an Advanced Plio-Pleistocene Hominid from East Rudolf, Kenya
来自肯尼亚鲁道夫湖以东的一个高级上新世-更新世人科动物证据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针刺镇痛的实际应用                           
Experiments on Polishing of Diamond
金刚石抛光实验 
Tectono-eustatic Changes in Sea Level and Seafloor Spre
《噬菌体ΦX174的DNA核苷酸序列》编者按
至1977 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已经开发出了用于DNA 测序的“双脱氧”法。本文中,他应用这种方法对ΦX174 噬菌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使其成为第一个被完全测序的DNA 基因组。这个单链环状基因组只包含5,000 多个核苷酸。紧接着桑格的研究小组对人类线粒体DNA 进行了测序,还开发了全基因组鸟枪法破译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病毒——λ 噬菌体的基因组。桑格的工作为所有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奠定了基础,这些项目又进一步为健康、疾病、发育和进化的研究进展提供了线索。这些工作使桑格赢得了他的第二个诺贝尔化学奖,早在1958 年,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工作使桑格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汉对照的排版设计,真是太贴心了,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英文非母语的科研人员和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对照阅读的设置,极大地减少了理解复杂科学术语和句式的障碍。很多时候,一个地道的科学表达,直译过来会显得晦涩难懂,但有了原文的对照,就能立刻把握住作者的精确含义和语气。这不仅仅是翻译质量的问题,更是阅读效率的问题。我发现自己可以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卡在语言的障碍上反复琢磨。这对于快速吸收跨时代的前沿思想是非常有利的,它搭建了一座直接沟通经典思想的桥梁,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流畅而高效。
评分作为“百年科学经典”的一部分,这卷书的编辑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包含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里程碑式研究,更穿插了一些在当时影响巨大,但现在可能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的精彩工作。通过阅读这些补充材料,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细致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科学图景。比如,它如何处理了当时新兴的能源研究和社会影响的讨论,这些内容在后来的宏大叙事中往往被简化处理。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呈现,使得这套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带有丰富注释的时代编年史。
评分这套丛书的选篇眼光,简直是神来之笔,精准地抓住了那个特定年代(1973-1984)科学界最激动人心的突破点。我翻阅了其中几篇关于分子生物学和早期计算机科学的论文摘要,那种阅读顶尖科学家们刚刚揭示世界奥秘时的原始兴奋感,是教科书里永远无法给予的。它不是对既有知识的梳理,而是让你直接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感受那些尚未被定论的、充满争议和想象力的前沿探索。这种“活的科学史”的体验,远比单纯回顾已完成的发现要来得震撼得多。它迫使你用那个时代的思维框架去理解问题,挑战你对“常识”的既有认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那种经典的米色调和烫金字体,一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科学插图和图表,在这个新版本的重印中,细节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看起来既复古又专业。装订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籍,随便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将学术严谨性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的出版理念,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仪式感。对于长期阅读和收藏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即便是作为陈列品放在书架上,它的气质也能瞬间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时间的沉淀。
评分坦率地说,我更看重这套书所代表的一种精神传承。在今天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快速迭代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篇幅扎实的经典论述,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科学进步往往是漫长、艰辛且需要深厚积累的。阅读这些几十年前的文献,能让人学会如何进行深入的、系统性的思考,而不是被短期热点牵着鼻子走。这种阅读过程,是对现代浮躁心态的一种校准,它引导我们回归科学探究的本源——对真理的持久好奇和严谨求证。这套书,与其说是知识的宝库,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场。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书的质量非常好,内容理解略难。。。不过是我心中所期望的书
评分京东的物流太暴力了,书脊下端都磕裂了,好在书是正版,装订质量还不错,很厚实的一本
评分质量很不错,经典之作,涵盖各个方面。
评分。京东送货的速度和大部分自营商品质量相当可靠放心,售后也比
评分挺好的,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评分质量非常好,正在慢慢的去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