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神經外科重癥護理管理手冊》共十一章,內容包括神經急重癥患者監測技術、病情觀察及評估、重要的化驗及檢查;神經急重癥患者的專科護理,包括氣道管理、皮膚管理、體溫管理、引流管的管理、營養支持、醫院相關性感染、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和康復治療。
《神經外科重癥護理管理手冊》內容全、概念新、專業性強,既注重基礎,又緊貼前沿,力求反映臨床護理和護理研究的新成果。以突齣神經重癥患者管理的整體性為特色,實用性強,能夠很好地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幫助大傢解決在神經重癥護理方麵的睏惑及難題。
作者簡介
吳欣娟,主任護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際紅十字會第43屆國際南丁格爾奬章獲得者。現任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兼任中華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北京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傢衛生標準委員會護理標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護理雜誌》《國際護理科學雜誌》及《中國護理管理》雜誌副主編等。從事護理工作30餘年,緻力於推進護理工作改革與護理學科進步,先後主編專業書籍20餘部,發錶專業論文近70篇,承擔10餘項科研課題,並作為第1完成人獲“中華護理學會科技奬”一等奬和二等奬各1項、“中國醫院協會科技創新奬”三等奬1項。
馬玉芬,北京協和醫院副主任護師,外科總護士長,本科學曆。現任中華護理學會第26屆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護理學會老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擔任《中華護理雜誌》《臨床營養雜誌》的編委。參與2015年國傢衛生行業科研專項1項,近5年科研課題6項,獲得護理成果奬6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主編及參與編寫護理專業書籍9部。
張毅,主管護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護士長。北京護理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秘書,微循環周圍血管疾病護理分會秘書長,中國神經外科重癥管理協作組常務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監測技術
第一節 顱內壓監測
一、顱內壓監測的原理
二、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意義
三、持續有創顱內壓監測的記錄
四、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護理
第二節 中心靜脈壓監測
一、中心靜脈壓監測的臨床意義
二、深靜脈穿刺部位的選擇
三、中心靜脈穿刺的配閤
附:中心靜脈壓監測技術流程
四、影響中心靜脈壓測量的因素
五、中心靜脈壓監測的注意事項
六、中心靜脈壓監測的並發癥
七、中心靜脈壓監測的護理
第三節 有創動脈血壓監測
一、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原理
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方法
三、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穿刺部位的選擇
四、Allen試驗
五、影響有創動脈血壓測量的因素
六、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並發癥
七、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護理
第四節 漂浮導管監測
一、漂浮導管監測的原理
二、漂浮導管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三、漂浮導管置管的配閤
四、漂浮導管的注意事項
五、漂浮導管的並發癥及其預防
六、漂浮導管的護理
第二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病情觀察
第一節 概述
一、意識障礙的定義
二、意識障礙的分類
三、瞳孔的觀察方法及意義
第二節 評估工具
一、格拉斯哥評分
二、RASS鎮靜評分
三、CPOT鎮痛評估量錶
……
第三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重要化驗及檢查
第四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氣道管理
第五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皮膚管理
第六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體溫管理
第七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引流管的管理
第八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第九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醫院相關性感染
第十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第十一章 神經急重癥患者的康復治療
前言/序言
神經外科作為外科領域的精細分支學科,在最近30年裏取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神經外科重癥管理是一門新興的亞專業,20世紀50年代首先在歐洲和美國興起,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設立獨立或依托於神經外科的腦外傷救治中心、神經重癥觀察室。2013年成立瞭中國神經外科重癥管理協作組,使得神經重癥專傢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神經外科重癥管理的發展邁嚮瞭一個新的颱階。
隨著神經重癥管理的發展,神經重癥患者護理也成為瞭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為瞭提供高品質的護理,重癥護理人員在知識和技能上需要不斷拓展及提升,我們組織神經重癥護理專傢撰寫瞭本書。
本書共十一章,內容包括神經急重癥患者監測技術、病情觀察及評估、重要的化驗及檢查;神經急重癥患者的專科護理,包括氣道管理、皮膚管理、體溫管理、引流管的管理、營養支持、醫院相關性感染、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和康復治療。本書內容全、概念新、專業性強,既注重基礎,又緊貼前沿,力求反映臨床護理和護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突齣神經重癥患者管理的整體性為特色,實用性強,能夠很好地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幫助大傢解決在神經重癥護理方麵的睏惑及難題。
參加本書編寫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附屬第一醫院杜春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冀蓁,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逸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馬蓉,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石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軍,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西京醫院王毓,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吳玉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袁媛,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詹昱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晶,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尹方,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張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鄭紅雲。本書由吳欣娟、馬玉芬、張毅任主編,冀蓁、王軍、魏文桂、鄭紅雲任副主編,擬定大綱並對全書進行統編和審定。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參閱瞭大量的有關書籍和文獻資料,在此對這些文獻的作者謹錶衷心的感謝!本書的編寫還得到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雖經反復討論、修改和審閱,但鑒於能力有限,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仁給予指正。
《重癥監護醫學:臨床實踐與理論前沿》 第一部分:重癥監護醫學概論 重癥監護醫學的定義與發展: 本章將深入探討重癥監護醫學(Intensive Care Medicine, ICM)的定義,追溯其起源和發展曆程。我們將分析ICM如何從傳統的圍手術期監護演變成為一門獨立的、高度專業化的醫學學科。重點將放在ICM在現代醫療體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在挽救危重病人生命、提高生存率和改善預後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迴顧ICM發展的裏程碑事件,例如呼吸機、監護儀、藥物的革新,以及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建立,強調其作為復雜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重癥監護單元(ICU)的架構與功能: 詳細闡述重癥監護單元(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設置原則、空間布局、設備配置以及人員配備。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ICU(如綜閤ICU、專科ICU)的特點及其適用範圍。深入分析ICU的核心功能,包括對生命體徵的連續嚴密監測、生命支持設備的精準操作、藥物的個體化管理、感染控製、營養支持、疼痛管理、早期康復以及心理支持。強調ICU作為高度集約化醫療資源的特點,以及其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重癥監護中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關注重癥監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倫理睏境和法律挑戰。本章將探討知情同意、撤除生命支持、臨終關懷、患者隱私保護、醫療資源的分配以及醫患溝通等關鍵倫理問題。我們將分析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指南,幫助臨床醫生在復雜情境下做齣閤乎倫理和法律的決策。此外,還將討論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以及傢屬在危重病人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 第二部分:危重疾病的病理生理與臨床管理 休剋與血流動力學紊亂: 全麵解析不同類型休剋(如低血容量性休剋、心源性休剋、分布性休剋、梗阻性休剋)的病理生理機製,包括容量、心髒功能、血管張力和微循環障礙。重點介紹血流動力學監測的技術(如無創與有創監測方法)及其在評估休剋狀態、指導治療決策中的應用。詳細闡述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正性肌力藥物等治療策略的適應癥、禁忌癥、劑量調整和監測要點。 急性呼吸衰竭與機械通氣: 深入剖析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其分類(I型和II型)。詳細介紹無創通氣(NIV)和有創通氣(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MV)的原理、模式、參數設置、適應癥和禁忌癥。本章將重點講解機械通氣的模式選擇(如容量控製、壓力控製、自主呼吸模式等)、潮氣量、呼吸頻率、吸氣時間、呼氣末正壓(PEEP)的設定原則。同時,還將討論機械通氣相關的並發癥(如氣壓傷、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的預防與處理,以及早期脫機的策略。 急性腎損傷(AKI)與腎髒替代治療: 闡述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定義、分期、病因學(腎前性、腎性、腎後性)以及其對全身多器官係統的影響。詳細介紹AKI的診斷方法,包括血肌酐、尿量、尿液分析和腎髒影像學檢查。重點講解腎髒替代治療(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的適應癥,包括各種形式的血液透析(HD)、連續性腎髒替代治療(CRRT)及其不同的模式(如CVVH、CVVHD、CVVHDF、SCVD)。深入分析CRRT的治療原理、治療參數設定、液體平衡管理以及並發癥的防治。 感染性休剋與抗菌治療: 詳細闡述感染性休剋(Septic Shock)的病原學、發病機製,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乾預的重要性。本章將重點介紹感染性休剋的核心管理原則,包括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感染竈的控製以及經驗性抗菌治療。深入討論抗菌藥物的選擇、劑量、療程、聯閤用藥的原則,以及抗生素的閤理使用和耐藥性防控。同時,還將涉及重癥感染的免疫病理學以及新型治療策略的研究進展。 腦損傷與神經重癥監護: 關注各種腦損傷(如顱腦創傷、腦卒中、腦齣血、腦缺氧)在重癥監護中的特殊性。本章將詳細介紹腦功能監測技術,包括顱內壓(ICP)監測、腦血流監測、腦電圖(EEG)監測等。重點講解顱內高壓(ICH)的病理生理及其管理策略,如頭抬高、鎮靜鎮痛、脫水治療、高通位通氣以及外科減壓術。還將討論腦卒中患者的神經保護、早期康復以及癲癇的管理。 心血管重癥監護: 涵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急性冠脈綜閤徵(ACS)、心律失常等危重心血管疾病在ICU的救治。本章將重點介紹循環支持技術,包括IABP(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和ECMO(體外膜肺氧閤)的應用。詳細闡述心律失常的識彆與處理,包括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和心髒電復律。還將討論對心源性休剋和心肺復蘇(CPR)後患者的監護與管理。 消化係統危重癥: 聚焦消化道齣血、急性胰腺炎、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等危重消化係統疾病的ICU管理。本章將詳細闡述消化道齣血的危險評估、內鏡止血的配閤以及內科保守治療。重點講解急性胰腺炎的重癥監護,包括液體復蘇、疼痛控製、早期腸內營養以及並發癥的防治。還將討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支持和肝移植的適應癥。 內分泌與代謝危重癥: 探討糖尿病急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DKA、高滲性非酮癥昏迷 HHS)、甲狀腺危象、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危象等內分泌代謝紊亂在ICU的診治。本章將重點介紹血糖的嚴密監測和調控,以及相關激素替代療法的應用。 第三部分:重癥監護支持性治療與監測技術 液體管理與電解質平衡: 深入探討液體復蘇的原則、液體類型的選擇、容量負荷的評估以及液體過量或不足的危害。本章將詳細分析各種常見電解質紊亂(如低鈉血癥、高鈉血癥、低鉀血癥、高鉀血癥、低鈣血癥、高鈣血癥)的病因、臨床錶現、監測方法和糾正策略。強調維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在危重病人管理中的基石作用。 營養支持: 強調早期營養支持在危重病人恢復中的重要性。本章將詳細介紹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的適應癥、禁忌癥、方法、營養配方選擇以及給藥途徑。討論如何根據不同疾病狀態(如休剋、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個體化製定營養支持方案,以及營養支持的監測與並發癥處理。 鎮靜、鎮痛與譫妄管理: 關注危重病人舒適度與依從性的管理。本章將詳細介紹常用鎮靜藥物(如咪達唑侖、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和鎮痛藥物(如芬太尼、嗎啡)的藥理作用、劑量、給藥方式、監測要點和潛在副作用。重點講解如何通過評估量錶(如RASS、CAM-ICU)進行個體化鎮靜鎮痛,以及如何預防和管理ICU相關的譫妄。 血液淨化技術(除CRRT外): 介紹其他血液淨化技術在ICU的應用,如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 PE)、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等,及其在特定情況下的治療作用。 重癥監護中的監測技術: 全麵介紹ICU常用的監測技術,包括心電圖(ECG)、動脈血壓監測、中心靜脈壓(CVP)監測、肺動脈導管(PAC)監測、無創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監測、呼齣氣二氧化碳監測(EtCO2)、肌電圖(EMG)、血氣分析、乳酸監測、心輸齣量監測等。詳細闡述各項監測技術的原理、臨床應用、正常值範圍以及異常結果的解讀,並強調監測數據在指導臨床決策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重癥監護中的多學科協作與管理優化 多學科協作模式(MDT): 強調ICU工作中的多學科協作模式,包括醫生、護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的有效溝通與協同工作。討論MDT在提高診療效率、減少醫療差錯、促進患者康復方麵的重要性。 質量改進與循證醫學在ICU的應用: 探討如何通過質量改進工具和循證醫學原則,不斷優化ICU的診療流程、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介紹關鍵的ICU質量指標及其監測方法。 感染控製與預防: 重點闡述ICU內常見感染(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VAP、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CLABSI、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 CAUTI)的發生機製、危險因素以及預防策略。強調手衛生、隔離措施、導管維護以及抗生素的閤理使用在感染控製中的關鍵作用。 早期康復在ICU的應用: 介紹重癥監護期間早期康復(Early Mobilization)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病情安全地進行早期活動和功能鍛煉,以減少ICU相關的肌無力、肺不張和深靜脈血栓等並發癥。 患者與傢屬溝通: 關注ICU醫療過程中有效的醫患及傢屬溝通策略。本章將提供溝通技巧和技巧,幫助臨床團隊在傳遞病情信息、解釋治療方案、處理傢屬疑問和情感支持方麵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殊人群的重癥監護: 探討兒科、老年人、孕婦等特殊人群在ICU的監護與管理中的特異性。 第五部分:前沿研究與未來展望 重癥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概述重癥監護醫學領域最新的科研進展,包括新的監測技術、治療手段、藥物研發以及疾病機製的深入探索。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ICU的應用前景: 探討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技術在重癥監護中的潛在應用,如預測模型、輔助診斷、個性化治療方案製定等。 重癥監護醫學的未來發展方嚮: 展望重癥監護醫學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精準醫療、預防性重癥監護、遠程重癥監護以及更加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 本書緻力於為重癥監護領域的醫護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旨在提升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改善預後,並推動重癥監護醫學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