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家佗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舌诊
  • 临床
  • 图解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诊断
  • 中医书籍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5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2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85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中医初学者及临床中医师学习和工作中使用;非专业读者,通过学习可以借助本书观察比较自身的舌象,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察舌验苔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看病的方法,古人称舌诊为“舌鉴”,将舌象比喻成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那么,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中医又是怎么通过望舌来诊病的?专业医生如何通过舌诊提高临床诊疗技能?普通老百姓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舌诊来进行体质养生和健康养护?
  本书将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中医舌诊名家深入浅出的讲解,400余幅典型舌象图像和代表性临床病例,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对中医舌诊给予全面解读。

内容简介

  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象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门和提高之书。

作者简介

许家佗,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技术信息化研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博士后,2013.6-2014.8美国密苏里大学 Bond Life Sciences center高级访问学者。科技部863计划课题组长、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负责人。近年来负责国家科研项目6项、部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相关研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
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程“费兆馥名师研究室”学术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费兆馥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 /6
第三节 望舌的内容与方法 /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6
1.舌体 /6
2.舌苔 /6
3.舌下络脉 /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 /7
1.伸舌的方法 /7
2.望舌的顺序 /8
3.望舌下络脉方法 /8
4.刮舌验苔的方法 /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9
第四节 舌象的正常与异常 /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 /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 /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 /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 /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 /14
第一节 舌质 /14
一、舌神 /14
1.荣舌 /15
2.枯舌 /15
二、舌色 /16
1.淡红舌 /16
2.淡白舌 /16
3.枯白舌 /17
4.红舌 /17
5.绛舌 /18
6.舌尖红 /18
7.舌边尖红 /19
8.青紫舌 /19
9.淡紫舌 /20
10.瘀斑舌 /21
11.瘀点舌 /21
三、舌形质 /22
1.老舌 /22
2.淡嫩舌 /22
3.红嫩舌 /23
4.胖大舌 /23
5.淡胖舌 /24
6.肿胀舌 /24
7.齿痕舌 /25
8.红瘦舌 /25
9.淡瘦舌 /26
10.红点舌 /26
11.芒刺舌 /27
12.裂纹舌 /27
附① 淡裂舌 /28
附② 红裂舌 /28
13.舌衄 /29
14.舌疮 /29
四、舌态 /30
1.正常舌态 /30
2.舌歪斜 /30
3.舌僵硬 /31
4.舌痿软 /31
5.舌短缩 /32
6.舌吐弄 /32
7.舌震颤 /32
五、舌下络脉 /33
1.正常舌脉 /33
2.舌脉粗长如网 /33
3.舌脉曲张 /34
4.舌脉瘀血 /34
第二节 舌苔 /35
一、苔质 /35
1.薄苔 /35
2.厚苔 /36
3.润苔 /36
4.滑苔 /37
5.燥苔 /37
6.糙苔 /38
7.腻苔 /38
(1)垢腻苔 /39
(2)黏腻苔 /39
(3)滑腻苔 /40
(4)燥腻苔 /40
8.腐苔 /41
9.脓腐苔 /41
10.白霉苔 /42
11.剥苔 /42
(1)淡剥苔 /43
(2)红剥苔 /43
(3)花剥苔 /44
(4)类剥苔 /44
(5)地图舌 /45
(6)镜面舌 /45
① 镜面红舌 /45
② 镜面淡舌 /46
二、苔色 /46
1.白苔 /46
(1)薄白润苔 /47
(2)薄白干苔 /47
(3)薄白滑苔 /48
(4)白厚苔 /48
(5)白厚腻苔 /49
(6)白厚腻干苔 /49
(7)积粉苔 /50
(8)白燥苔 /50
2.黄苔 /51
(1)薄黄苔 /51
(2)深黄苔 /51
(3)焦黄苔 /52
(4)黄糙苔 /52
(5)黄滑苔 /53
(6)黄腻苔 /53
(7)黄黏腻苔 /54
3.灰黑苔 /54
(1)灰黑腻润苔 /54
(2)灰黑干燥苔 /55
4.相兼苔色 /56
(1)黄白相兼苔 /56
(2)黑(灰)白相兼苔 /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 /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58
第一节 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8
1.舌的神气 /58
2.舌的胃气 /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 /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60
第二节 临床舌象综合分析 /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 /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 /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 /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 /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 /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 /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 /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 /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 /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 分析 /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 /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 /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 /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 /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 /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 /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 分析 /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 /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 /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 /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 分析 /73
第三节 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 /74
一、气虚证 /74
二、血虚证 /74
三、阴虚证(虚热证) /75
四、阳虚证(虚寒证) /76
五、津液亏虚证 /77
六、气滞证 /78
七、血瘀证 /79
八、实寒证 /81
九、实热证 /82
十、痰湿证 /83
第四节 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 /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 /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 /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 /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 /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 /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 /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 /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 /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 /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 /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 /92
14.糖尿病——阴虚火旺证 /92
15.冠心病——心阴亏虚证 /93
16.冠心病——心阳不振证 /93
17.高血压——脾虚气滞证 /94
18.心律失常——心虚痰阻证 /94
19.心律失常——心肾阴虚证 /95
20.心律失常——心气亏虚证 /95
21.乳腺癌——脾虚痰浊证 /96
22.肺癌——心肝火旺证 /96
23.肺癌——肺脾气虚证 /97
24.肺癌——肾阳亏虚证 /97
25.肺癌——痰热壅肺证 /98
26.肺癌——脾虚痰瘀证 /98
27.肺癌——心肺阳虚血瘀证 /99
28.肺癌——肺肾阴虚证 /99
29.肺癌——肝火犯胃证 /100
30.肺癌——脾肾阳虚证 /100
31.肺癌——肺脾气虚湿热证 /101
32.口腔溃疡——心火上炎证 /101
33.淋巴结炎——湿热壅阻证 /102
34.抑郁症——肝气郁结证 /102
35.抑郁症——痰浊内蕴证 /103
36.下肢浮肿——水湿内停证 /103
37.痤疮——冲任不调证 /104
38.前列腺肥大——下焦血瘀证 /104
39.儿童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证 /105
40.舌麻——肝肾亏虚证 /105
41.月经失调——心肝火旺证 /106
42.慢性疲劳综合征——寒湿困脾证 /106
43.慢性疲劳综合征——阳虚阴浮证 /107
二、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与舌象变化 /108
1.脾胃病证候与舌象 /108
2.心脑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 /116
3.内分泌疾病证候与舌象 /124
4.妇科病证候与舌象 /127
5.肿瘤病证候与舌象 /132
6.呼吸系统疾病证候与舌象 /143
7.其他杂病证候与舌象 /145
第四章
体质与舌象 /162
第一节 体质及其分类 /162
一、体质的概念 /162
二、体质的分类方法 /163
第二节 九种典型体质的舌象及其干预 /163
一、平和质 /165
二、气虚质 /167
三、阳虚质 /170
四、阴虚质 /172
五、痰湿质 /174
六、湿热质 /177
七、瘀血质 /179
八、气郁质 /181
九、特禀质 /182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是一本立足于中医理论,融汇现代医学知识,集实用性、指导性、学术性于一体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以及对中医舌诊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清晰的舌诊学习与实践指南。 一、 导论:舌诊在中医中的核心地位与发展脉络 本书开篇将深入阐述舌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性。我们将追溯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从《黄帝内经》中“察舌辨证”的萌芽,到历代医家对舌象的精微观察与理论升华,勾勒出舌诊在中医诊断体系中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历史脉络。同时,我们会探讨舌诊的生理病理基础,分析舌体各部位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解释舌质、舌苔的物质组成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机理。籍此,读者将对舌诊在中医认识人体、辨别病证中的基础地位有深刻的理解。 二、 舌的解剖生理与正常舌象标准 为了准确掌握舌诊,本书将首先详细介绍舌的解剖结构,包括舌肌、舌系带、舌乳头(菌状乳头、丝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等,并结合图示,帮助读者建立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阐述舌的生理功能,如味觉、咀嚼、吞咽、语言等,以及舌与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 紧接着,本书将详尽描述何为“正常舌象”。我们将从舌质、舌苔两个主要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正常舌的形态、颜色、润泽度、大小、薄厚、苔的颜色、质地、润燥等各个维度,并辅以高清图片,让读者清晰辨识健康的舌象。我们将强调,正常舌象是判断病理舌象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常,才能更好地识别异常。 三、 病理舌象的系统分类与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是对病理舌象进行系统、深入的分类与解析。我们将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病理舌象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舌质的变化: 颜色改变: 淡白舌: 详细分析其主证,如气血不足、阳虚、寒湿等,并提供大量临床实例图片,展示不同程度的淡白舌,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舌象特征。 红舌: 区分不同程度的红舌,如红舌、深红舌、绛舌,分析其与热证(实热、虚热)、血瘀等病理的关联。重点介绍绛舌在营血热盛、阴虚火旺等病证中的典型表现。 紫舌: 阐述紫舌的形成原因,多与血瘀、热毒、阳气衰竭有关。细致区分淡紫、深紫、瘀点瘀斑等舌象,并结合具体病案,分析其诊断价值。 青舌: 描述青舌,多见于寒凝血瘀、里寒证,甚至危重证候,强调其预后判断意义。 形态改变: 胖大舌/齿痕舌: 分析其多与脾虚湿盛、痰饮阻滞有关,展示不同程度的齿痕,以及胖大舌的形态特征。 瘦薄舌/萎缩舌: 探讨其可能预示的气血亏虚、阴液亏损、久病伤正等。 裂纹舌: 详述裂纹舌的成因,包括气血不足、阴虚、湿热等,并分类介绍裂纹的形状、深浅、分布,及其与不同病证的对应。 点刺舌: 区分舌尖、舌边、舌面点刺的不同意义,以及点刺的颜色(红点、紫点),与热盛、心肝火旺、血热毒盛等的关联。 歪斜舌: 分析舌肌运动失灵或脑病变可能导致的舌体歪斜,强调其急重症意义。 舌苔的变化: 颜色改变: 白苔: 介绍生理性白苔与病理白苔的区别。重点阐述薄白、厚白、腻白、滑白等不同舌苔与表证、寒湿、痰饮、食滞等病证的对应。 黄苔: 区分淡黄、明黄、深黄、焦黄等不同黄苔的意义,重点阐述黄苔多与热证(风热、湿热、食热、痰热)有关。 灰黑苔: 分析灰黑苔的形成,多为寒证、热证发展至深重阶段,或里寒极重。区分灰苔与黑苔,以及其预后判断价值。 厚薄改变: 厚苔: 解释厚苔多为实证、痰饮、食滞、湿邪等,分析厚苔的质地(如腻苔、腐苔)及其与病情的深浅、病邪性质的关系。 薄苔: 解释薄苔多为虚证或表证初期,分析薄苔的动态变化。 质地改变: 腻苔: 重点阐述腻苔与湿、痰、食滞的密切关系,区分厚腻、薄腻。 腐苔/垢苔: 分析腐苔多见于胃肠积滞、食积等,腐败气味,质地疏松。 剥脱苔/花剥苔: 探讨剥苔与气血阴津亏损,胃气、胃阴受损的关系。细致介绍花剥苔,结合具体病案,阐释其诊断和预后意义。 霉酱苔: 描述霉酱苔的特征,多见于里热炽盛,或感染性疾病。 润燥改变: 润苔: 解释润苔与津液充盛、寒湿内生等的关联。 燥苔: 分析燥苔多与津液亏损、热盛伤津、血虚等有关。 四、 舌象与脏腑辨证、病证结合的临床应用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舌象的孤立描述,而是强调舌象在整体辨证中的价值。我们将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深入解析舌象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病因辨证(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紧密结合的应用。 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在舌象上的体现: 心: 舌质红绛、点刺,舌尖赤,可能提示心火亢盛;舌淡,可能提示心血不足。 肝: 舌边红,可能提示肝火上炎;舌淡紫,可能提示肝郁血瘀。 脾: 胖大舌、齿痕,白腻苔,可能提示脾虚湿盛;舌淡,舌苔薄白,可能提示脾气不足。 肺: 舌边红,肺热;舌淡,肺气虚。 肾: 舌红绛,肾阴虚火旺;舌淡,肾阳虚。 病证与舌象的典型对应: 外感热病: 从风热、风寒到里热、湿热、暑湿等不同阶段的舌象变化。 内伤杂病: 虚劳、咳嗽、泄泻、水肿、痹证、癥瘕等常见病证的舌象特点。 妇科、儿科、老年病、急危重症的舌象特点: 专门开辟章节,分析特定人群和病症的舌象规律。 五、 舌诊的辅助与鉴别诊断 本书将强调舌诊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需要与其他诊法(望、闻、问、切)相结合。我们将提供如何通过舌象与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的思路与方法。同时,我们会详细讲解几种容易混淆的舌象之间的鉴别要点,例如: 红舌与绛舌的鉴别。 厚白苔与厚黄苔的鉴别。 腻苔与腐苔的鉴别。 裂纹舌与剥脱苔的鉴别。 六、 舌诊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为了体现本书的学术前沿性,我们还将简要介绍舌诊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舌象与免疫功能、消化功能、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舌诊在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潜力,鼓励读者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舌诊研究的深入发展。 七、 附录:舌诊图谱与常见问题解答 本书最后将附上精美的舌诊图谱,涵盖本书所介绍的各种典型舌象,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方便读者随时查阅与比对。同时,将收录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并给出详细解答,进一步夯实读者的知识基础。 本书特色: 理论体系完整: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层层递进,构建扎实的舌诊知识体系。 图文并茂: 大量高清、真实的临床舌象图片,直观易懂,有助于读者掌握辨别技巧。 案例丰富: 结合大量经典案例与现代病例,生动展示舌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紧密结合辨证: 强调舌象与脏腑、病证的紧密联系,突出舌诊的整体辨证意义。 语言严谨生动: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保持中医术语的严谨性,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的出版,必将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助力其在舌诊领域不断精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完全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医学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封面就很有质感,打开之后,清晰的字体,合理的段落划分,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插图的质量。要知道,舌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如果图片模糊不清,或者颜色失真,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但这本书的图片,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各种舌象的特点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典型舌象的特写,能够让我清楚地看到舌苔的纹理、舌头边缘的齿痕等等,这些都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而且,作者在图片下面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解释了舌象的含义以及对应的病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以前看一些书,光看文字要费很大力气去想象,现在有了这些高质量的图片,简直是事半功倍。整体感觉,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用心,让人觉得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参考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架子。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舌诊知识解释得明明白白。即使是一些比较晦涩的术语,作者也会用类比或者举例的方式来解释,让我这个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加入的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用“舌头像一面小镜子”来比喻舌头反映身体状况,这种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书本的距离。而且,作者在讲解时,总是会强调“望闻问切”的整体观,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舌诊。他会告诉你,舌诊只是整体辨证的一个环节,需要结合其他三诊来综合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中医整体观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舌诊技巧,更是让我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医。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位良师益友的教诲,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对于想要深入学习舌诊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舌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舌象背后的病理机制,以及不同病机在舌象上的具体体现。作者在分析一个舌象时,往往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比如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等等,并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诊断思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舌诊与情志、饮食、季节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这往往是很多普通舌诊书籍容易忽略的方面。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因素融入到舌诊的判断中,从而做出更精准的诊断。而且,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误诊情况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如何避免这些误诊,这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实践性强的舌诊著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医生,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启发性,它在传统舌诊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我一直觉得,舌诊不仅仅是辨别疾病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探究病机的深层原因。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告诉你“舌苔黄是湿热”,而是进一步分析湿热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湿热程度在舌象上的细微差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舌诊的一些“疑难杂症”,比如一些非常规的舌象,或者是一些看似矛盾的舌象,作者都尝试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和临床判断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病例的医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舌诊的精髓。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舌诊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扎实,从基础理论讲到实际应用,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作者在讲解舌象的各个方面时,都做得非常细致,比如关于舌质的颜色,从淡白、红、绛、紫,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隐藏着哪些病机,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而且,不仅仅是颜色,舌苔的厚薄、润燥、颗粒感,这些细微之处也都被一一剖析。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对舌苔颜色的描述,比如“白苔主寒,黄苔主热”,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深入下去,作者会告诉你,白苔还可以分出薄白、厚白,润白、燥白,不同的组合又代表了不同的寒邪程度和性质。同样,黄苔也不仅仅是“黄”,还可以是淡黄、鲜黄、焦黄,这些细微的色差,在临床上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变化和预后。书中大量的图片和案例,更是将这些理论形象地呈现在眼前,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舌诊,最怕的就是纸上谈兵,而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舌诊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

蓄谋已久,现在有了彩色图文并对的舌象诊断书,以供临床好好学习。

评分

很好的一本書,讚!!

评分

不错的材料。与脉诊和参,效果更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書,讚!!

评分

好质量

评分

图文并茂、简单易懂!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印刷精美,图片清晰,好好学吧

评分

字迹图片清晰,案例有借鉴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