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

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君宪,李滨逊,徐朗 著
图书标签:
  • 声乐
  • 中国音乐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艺术类
  • 音乐教学
  • 试用教材
  • 合唱
  • 独唱
  • 民族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00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1420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是受教育部委托选编的。
  《声乐曲选集》的选编以一九八一年教育部印发的声乐教学大纲的曲目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思想性及艺术性较高,为各院校广泛采用的新曲目。新教材中还纳入了一些浅易的,能为中等学校选用的歌曲,以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的演唱进行独立的分析处理,并可供教学实习编写教案之用。
  《声乐曲选集》共分六册:中国作品三册,外国作品三册。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作品:五四以来革命传统歌曲及抒情歌曲,民歌;近年来创作的歌曲,歌剧选曲等。
  外国作品:第一集:古典艺术歌曲,民歌,现代歌曲。
  第二集:歌剧选曲。
  第三集:英美及亚非拉国家艺术歌曲、民歌、歌剧选曲。
  本教材由西南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负责选编。
  在选编过程中,征求和各兄弟院校意见,并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召开会议,对所选曲目进行了充分研讨。

内容简介

  

  《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3)/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祖国之爱、我的祖国妈妈、祖国,我在怀念你、但愿不再是梦里、月之故乡、半屏山、党啊,亲爱的妈妈、清晰的记忆、妈妈教我一支歌、祝酒歌、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送上我心头的思念、雪花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2.我爱你,中国
3.祖国,慈祥的母亲
4.祖国之爱
5.我的祖国妈妈
6.祖国,我在怀念你
7.但愿不再是梦里
8.月之故乡
9.半屏山
10.党啊,亲爱的妈妈
11.清晰的记忆
12.妈妈教我一支歌
13,.祝酒歌
14.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15.送上我心头的思念
16.雪花
17.我爱梅园梅
18,在希望的田野上
19.春——祖国的春天
20.春天来了
21.生活是这样美好
22.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3.打起手鼓唱起歌
24.美丽的孔雀河
25.我爱你,塞北的雪
26.大海啊,故乡
27.思乡曲
28.春天与秋天
29.三月茶歌
30.火车司机之歌
31.卖草帽
32.走向绿洲
33.塔里木河
34.驼铃
35.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36.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37.海上女民兵
38.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39.白云白云飘向哪里
40.摇篮曲
41.啊!,樱花
42.忆江南
43.忆秦娥·娄山关
44.梅岭三章
45.风萧瑟
46.冬天来了
47.金色的秋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内容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光影流转:二十世纪西方电影叙事艺术研究》 作者: [作者姓名,例如:张文博]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页码: 约5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元 --- 内容提要: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西方电影叙事艺术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西方电影在叙事结构、语言模式及文化意涵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从默片时代的蒙太奇理论萌芽,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经典叙事范式确立,再到新浪潮运动的解构主义尝试,直至后现代电影对时间与空间的重塑,系统梳理了西方电影叙事艺术的核心脉络与关键转折点。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电影史事件,而是从叙事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如何通过视听语言来构建意义。作者认为,电影叙事不仅仅是“讲故事”的方式,更是特定时代社会心理、哲学思潮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产物。 核心章节与研究重点: 第一部分:叙事基石的奠定(1900-1930年代)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电影早期对舞台剧和文学叙事手法的借鉴与突破。重点分析了格里菲斯(D.W. Griffith)的平行剪辑与时空压缩技巧如何奠定了现代电影叙事的基础。同时,苏联蒙太奇学派,尤其是爱森斯坦的“联觉蒙太奇”理论,被视为对传统线性叙事的一种激进挑战,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理论在视觉冲击与情感引导上的独特功能。 第二部分:好莱坞的古典叙事范式与类型构建(1930-1950年代) 本部分着重研究了“好莱坞体系”的成熟。通过对经典三幕剧结构的深入剖析,阐释了因果链条、人物驱动冲突以及清晰的解决机制如何成为主流商业电影的稳定模式。研究涵盖了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叙事创新,如不可靠叙述者、破碎的时间线以及对传统英雄主义的质疑,揭示了战争阴影下美国社会潜藏的焦虑。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冲击与叙事边界的拓展(1960-1970年代) 这是本书论述的重中之重。作者以法国新浪潮为起点,探讨了电影如何开始反思自身的“造假性”(Artifice)。布列松式的“间接叙事”、安东尼奥尼对“情感失语”的描绘,以及塔可夫斯基对“雕塑时间”的追求,共同构成了对线性、目的性叙事的全面反叛。本部分对“作者论”在叙事主体性建构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证。 第四部分:后现代的回响与碎片化表达(1980年代至今) 本部分聚焦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电影叙事的深刻影响。探讨了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互文性引用(Intertextuality)以及元叙事(Meta-narrative)手法,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本书特别关注了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叙事焦点从“发生了什么”转向“如何被感知”的转变,以及观众在碎片化信息流中的主体角色。 理论框架与方法: 本书采用整合性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叙事学(Narratology)、符号学(Semiotics)以及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作者不仅借鉴了普、菲斯克等经典叙事理论家的框架,更结合了德勒兹对电影影像的“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的区分,力图构建一个既能解释好莱坞经典模式的严谨体系,又能有效分析实验性电影复杂结构的分析工具。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影学、传播学、艺术理论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电影叙事艺术有深入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影迷阅读。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单纯的影片欣赏层面,深入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复杂艺术语言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 --- (此书内容完全聚焦于西方电影叙事艺术的研究,与中国声乐曲目或师范教育教材无任何关联。)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这本书,我的心情可以用“惊喜又感动”来形容。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声乐作品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收录了许多我一直想学却找不到合适版本的作品。更让我称赞的是,书中的讲解方式非常人性化,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细致的分析,将作品的精髓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作品情感表达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精美,乐谱清晰易读,文字也赏心悦目。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书中的指引,去尝试演唱这些动人的旋律。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的声乐演唱水平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也会让我更加热爱和欣赏中国声乐的魅力。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我珍藏和反复阅读的好书。

评分

这本《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一直以来,我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声乐作品精髓的书籍,很多市面上的选集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很难找到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艺术感染力的。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朴实却不失格调,封面上“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的字样,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信心。翻开扉页,一股浓郁的中国古典美扑面而来,仿佛是穿越了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歌曲,而是对每一首作品都有深入的介绍,从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到演唱技巧,都讲解得绘声绘色,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声乐老师在耳边细语。特别是其中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作品,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书中对声乐技巧的讲解,也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示范,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用书中的技巧去演绎这些美妙的旋律,相信这会是我声乐学习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声乐教材琳琅满目,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却不多。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试用教材”四个字所能概括的。它所收录的中国声乐作品,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展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和时代变迁。我特别惊喜的是,其中一些作品的挖掘和呈现,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书中的讲解,虽然定位是“试用教材”,但其深度和广度,却足以媲美许多专业的声乐研究著作。作者对于每一首作品的背景、创作意图、艺术处理手法以及演唱注意事项的阐述,都细致入微,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传统唱法的解析,这让我对中国声乐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它让我更加热爱中国声乐,也为我日后的声乐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

评分

这本《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真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作为一名长年致力于中国声乐研究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声乐作品风貌的优秀教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特别看重书中对作品的选择,既有经典名篇,又有不少创新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书中对每一首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真知灼见。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歌词的表面理解,而是深入到作品的音乐结构、旋律走向、情感表达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对演唱者在技巧和情感处理上的指导,都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一些声乐技术点的阐述,结合了中国传统声乐的特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本教材,对于即将踏入声乐教学和表演领域的师范生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声乐的基本功,更能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中国声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声乐曲选集 中国作品(三)/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声乐的发展和其独特的魅力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一本曲谱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声乐艺术的博大精深。书中的选曲非常独到,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品,这让我惊喜不已。最让我赞叹的是,每一首歌曲的编排都经过了精心考量,无论是乐谱的清晰度,还是文字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读着书中的介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的创作年代,感受着作曲家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创新。而且,书中的一些鉴赏性文字,对于我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划分和介绍,这让我对中国声乐的多元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声乐作品,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探索中国声乐艺术的热情,让我对未来学习和欣赏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