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多角度研究

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多角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家合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副词
  • 程度副词
  • 历史语言学
  • 语义演变
  • 语用学
  • 词汇研究
  • 历时研究
  • 对比研究
  • 汉语语法
  • 语言演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1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2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汉语程度表达的zui重要手段之一,程度副词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程度副词不断更新,构词法日益丰富,句法组合能力逐步增强。结合句法和语义特征,程度副词可分为zui类、太类、甚类、更类和略类等5个类别。本书结合词汇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从系统发展的观点对历史汉语中的程度副词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详细考察历史汉语程度副词的面貌和特征,对汉语程度副词的组合功能及其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探讨和研究,对几组很有特色的汉语程度副词作“个案”式研究,总结汉语程度副词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讨汉语程度副词的形成条件以及程度副词与人类认知的关系等。

作者简介

张家合,1977年9月生,河南商城人,2008年6月获南京大学汉语发展史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9月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及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多项。在《中国语文》、《汉语学习》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緒論…………………………………………………………………… (1)
一 程度副詞研究概況………………………………………… (1)
二 研究價值、語料來源、研究方法及相關說明…………… (13)
第一章 上古漢語程度副詞面貌…………………………………… (23)
第一節 最類程度副詞…………………………………………… (23)
第二節 太類程度副詞…………………………………………… (27)
第三節 甚類程度副詞…………………………………………… (29)
第四節 更類程度副詞…………………………………………… (38)
第五節 略類程度副詞…………………………………………… (43)
小結………………………………………………………………… (46)
第二章 中古漢語程度副詞面貌…………………………………… (48)
第一節 最類程度副詞…………………………………………… (48)
一 沿用上古的最類程度副詞………………………………… (49)
二 新興的最類程度副詞……………………………………… (51)
第二節 太類程度副詞…………………………………………… (54)
第三節 甚類程度副詞…………………………………………… (56)
一 沿用上古的甚類程度副詞………………………………… (57)
二 中古新興的甚類程度副詞………………………………… (59)
第四節 更類程度副詞…………………………………………… (68)
一 沿用上古的更類程度副詞………………………………… (68)
二 中古新興的更類程度副詞………………………………… (70)
第五節 略類程度副詞…………………………………………… (74)
一 沿用上古漢語的略類程度副詞…………………………… (75)
二 此期新興的略類程度副詞………………………………… (76)
小結………………………………………………………………… (78)
第三章 近代漢語程度副詞面貌…………………………………… (81)
第一節 最類程度副詞…………………………………………… (81)
一 沿用前期的最類程度副詞………………………………… (82)
二 近代新興的最類程度副詞………………………………… (84)
第二節 太類程度副詞…………………………………………… (87)
一 沿用前期的太類程度副詞………………………………… (87)
二 近代新興的太類程度副詞………………………………… (88)
第三節 甚類程度副詞…………………………………………… (91)
一 沿用前期的甚類程度副詞………………………………… (93)
二 近代新興的甚類程度副詞………………………………… (95)
第四節 更類程度副詞………………………………………… (113)
一 沿用前期的更類程度副詞……………………………… (114)
二 近代漢語新興的更類程度副詞………………………… (116)
第五節 略類程度副詞………………………………………… (120)
一 沿用前期的略類程度副詞……………………………… (120)
二 近代漢語新興的略類程度副詞………………………… (121)
小結……………………………………………………………… (124)
第四章 程度副詞的組合功能及其發展………………………… (126)
第一節 程度副詞修飾形容詞性成分………………………… (126)
一 上古漢語………………………………………………… (127)
二 中古漢語………………………………………………… (129)
三 近代漢語………………………………………………… (132)
第二節 程度副詞修飾動詞性成分…………………………… (137)
一 心理動詞………………………………………………… (137)
二 非心理動詞……………………………………………… (142)
三 動詞短語………………………………………………… (153)
第三節 程度副詞修飾體詞性成分…………………………… (162)
一 上古漢語………………………………………………… (163)
二 中古漢語………………………………………………… (163)
三 近代漢語………………………………………………… (164)
第四節 相關問題討論………………………………………… (166)
一“程度副詞+被飾成分” 表達意義的差異……………… (166)
二 程度副詞組合能力的差異……………………………… (167)
第五章 個案研究………………………………………………… (174)
第一節“過” 系程度副詞……………………………………… (174)
一 過………………………………………………………… (174)
二 過於……………………………………………………… (180)
三“過” 和“過於” 句法功能上的差異………………… (185)
第二節“越” 系程度副詞……………………………………… (189)
一“越” 系程度副詞的來源考察…………………………… (189)
二“越” 和“越發” 在近代漢語的使用情況…………… (193)
三“越” 的功能轉變和“越發” 的衰落………………… (204)
第三節 怪 生 挺 滿 蠻………………………………… (208)
第六章 程度副詞系統的發展特點……………………………… (221)
第一節 穩定性………………………………………………… (221)
第二節 發展性………………………………………………… (225)
第三節 不對稱性……………………………………………… (235)
一 主要成員的演變和主導詞的更替……………………… (236)
二 單、複音詞使用頻率的不對稱………………………… (239)
第四節 差異性………………………………………………… (240)
一 兩種文獻都使用的上古程度副詞……………………… (243)
二 中土文獻使用而佛經不用的上古程度副詞…………… (247)
三 中土文獻不用而佛經使用的上古程度副詞…………… (248)
四 兩種文獻共同使用的中古新興程度副詞……………… (250)
五 中土文獻使用而佛經不用的中古新興程度副詞……… (252)
六 中土文獻不用而佛經使用的中古新興程度副詞……… (254)
小結……………………………………………………………… (257)
結語………………………………………………………………… (259)
附表 漢語程度副詞的句法組合功能表………………………… (274)
主引書目錄………………………………………………………… (281)
主要參考文獻……………………………………………………… (288)
後記………………………………………………………………… (305)

《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多角度研究》:一部探索语言深层肌理的学术力作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文明传承的纽带。在语言的浩瀚星空中,副词以其独特的“修饰”功能,宛如点缀夜空的繁星,为句子的意义增添色彩与深度。而“程度副词”,更是副词家族中尤为特殊的一员,它们直接关乎事物的程度、范围、状态,是理解和表达细微差别、把握语境精髓的关键。本书,《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多角度研究》,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探索汉语程度副词这一重要语言现象的学术著作。它不仅聚焦于程度副词本身,更将目光投向了其在漫长历史河流中的演变轨迹,并尝试从多维度、多层次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填补学术空白,深化汉语语法研究: 尽管已有不少关于汉语副词的研究,但专门针对程度副词的历史演变进行多角度、系统性探讨的著作相对稀缺。本书的出版,将为汉语语法学界,特别是汉语历史演变研究领域,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进一步深化对汉语语法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勾勒语言变迁的生动画卷: 语言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流变的有机体。程度副词,作为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表达主观判断、情感色彩的重要工具,其演变往往能折射出社会文化、思维方式、乃至政治经济的变迁。本书通过对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研究,犹如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汉语语言变迁的生动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汉语使用者是如何感知和表达程度的,他们的表达方式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提供精细的分析工具与研究范式: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语言学理论与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试图构建一套更具操作性和解释力的研究范式。这不仅为其他学者提供了借鉴,也为未来的汉语语言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服务于汉语教学与推广: 深入理解程度副词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的使用特点,从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学习者提供更系统、更具辨析性的指导。这对于提升汉语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本书将围绕“汉语程度副词的历史演变”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其研究内容预计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程度副词的界定与分类: 在深入探讨历史演变之前,对“程度副词”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至关重要。本书将首先梳理学界关于程度副词的定义、特征以及与其他副词类别的区分,明确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将根据不同的语义功能和语法特点,对程度副词进行细致的分类。例如,根据其表达的程度高低(如“很”、“最”)、程度的范围(如“几乎”、“完全”)、程度的程度相对性(如“比较”、“稍微”)等,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这将为后续的历史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研究的聚焦性和严谨性。 二、 程度副词的历史溯源与早期发展: 本书将追溯程度副词的起源,考察其在汉语早期(如先秦时期)的出现与发展。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分析早期文献,如《诗经》、《尚书》、《左传》等,挖掘当时存在的程度副词,分析它们的构词方式、语义特点以及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同时,也将考察早期汉语中是否存在一些非副词性词语承担程度副词的功能,以及这种现象是如何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为专职程度副词的。这一阶段的研究,将帮助我们理解程度副词的“生命起源”,揭示其最初的面貌。 三、 历代程度副词的演变轨迹: 本书的核心在于勾勒程度副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如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系统考察各时期程度副词的面貌。 词汇层面: 分析新出现的程度副词,消亡的程度副词,以及原有程度副词在语义上发生的演变(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变化等)。例如,某些原本表示“数量大”的词语,在历史演变中可能逐渐演变为表示“程度高”的副词。 语法层面: 考察程度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形容词、动词等词类的搭配关系、以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例如,某些程度副词可能从最初的修饰单一词语,发展到能够修饰整个句子或短语。 语音层面: (若有相关文献证据)探讨程度副词在语音上的演变,如音变、声调变化等,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其使用和认知。 四、 程度副词演变的多角度分析: 本书将打破单一的语言学视角,尝试从多个维度审视程度副词的演变: 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程度副词的演变往往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例如,社会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程度副词的褒贬色彩。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变迁,也可能促使新的程度表达方式的产生。 认知心理因素: 人类对程度的感知和理解存在共性,但不同语言在表达程度上也会有独特的认知方式。本书将尝试探讨程度副词的演变是否受到人类认知模式的影响,以及汉语使用者是如何在感知和表达程度上进行语言化的。 语言接触与影响: 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语言发生接触。本书将审视是否存在其他语言对汉语程度副词演变的影响,例如外来词的引入、借用,或是在表达方式上的启示。 文献语料与统计分析: 本书将大量运用古籍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并可能结合语料库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以量化的方式揭示程度副词的使用频率、搭配情况等,为历史演变的判断提供实证支持。 五、 典型程度副词的个案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展现程度副词的演变过程,本书可能还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程度副词,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例如,“很”、“极”、“最”、“甚”、“颇”、“尚”、“稍”、“乃”、“则”、“皆”、“悉”等,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语义演变、语法功能变化等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明星词”的“传记”式梳理,将使读者对程度副词的演变有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认知。 六、 程度副词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在对大量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梳理之后,本书将尝试总结程度副词演变的普遍规律和内在机制。例如,是否存在词义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是否存在程度副词不断丰富、细化的倾向?是否存在某些程度副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现象?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揭示,本书将对汉语程度副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展望。 结语 《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多角度研究》不仅是一部语言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汉语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它试图通过对一个看似微小但至关重要的语言元素的细致考察,来折射出整个汉语系统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变迁的轨迹。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汉语语法学、汉语史、语言学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必将引起语言爱好者和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广泛关注。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研究视野和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向我们展示了语言演变的神奇力量,以及汉语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著作,甫一翻开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学术气息。作者显然在语言史料的梳理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从古籍中细致入微地挖掘出那些指示程度的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用法及其意义的微妙变化。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甚”、“极”、“殊”等核心词汇的考证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词义演变记录,更像是一幅描绘汉语思维模式变迁的画卷。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唐宋与近现代文献中对同一副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论证了社会文化变迁对程度表达的结构性影响,这使得原本枯燥的词源学研究变得生动起来。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严谨与周密。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概述,而是真正深入到语言结构的肌理之中,试图探寻其“何以如此”的深层动因,对于严肃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表达虽然保持了学术的精确性,但在行文的节奏把控上却有着大师级的韵味。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相反,作者擅长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进行富有洞察力的总结和概括,如同在蜿蜒的河流中设置了清晰的里程碑。例如,书中对“程度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功能趋于“语法化”的讨论,其论述脉络清晰,论据扎实,使得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将历史的演变与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语言状态联系起来。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了这场持续了数千年的语言变革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答案”,更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对语言世界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处理原始材料的精细程度。许多地方,作者似乎对某一特定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或明清白话小说时期)的文献进行了地毯式的扫描,只为捕捉到一两个关键例证来确立其论点。这种近乎“考古”般的工作态度,体现了治学者的严谨与执着。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章,它专门讨论了受佛教翻译文学影响,一些源自梵语或西域语言的表达方式如何被汉语的程度副词系统所吸收、改造,并最终固化下来。这个案例展示了汉语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强大包容性和自我修正能力。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汉语内部动态机制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一手线索,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意犹未尽。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稿时,我原本预期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理论著作,毕竟“历史演变”和“多角度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门槛。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启发性。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开阔,它并未将研究局限于传统的词汇学范畴,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视角来佐证其观点。比如,书中关于“程度副词”在口语与书面语中“强度稀释”现象的分析,就结合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群体的交际习惯进行讨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这类基础功能词汇的理解。这使得本书不仅对专业人士有价值,对于对汉语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也具有相当的可读性。那种跨学科的视野碰撞,让原本单一的语言现象焕发出了多维度的光彩,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其结构设计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组织能力。它并非采用线性时间轴式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功能重叠与分化”、“句法位置的移动规律”以及“受方言影响的程度差异”这几条主线贯穿始终,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清晰的研究框架。这种多角度的切入,极大地避免了以往同类研究的单调性。特别是作者在论述程度副词的“弱化趋势”时,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量化数据支持,还辅以生动的历史情境模拟,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微小的词汇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和使用的。阅读完毕后,我对“程度”这一概念本身都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无疑成功地将一个基础的语法点提升到了语言哲学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