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理论与实践》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为研究主线,围绕学校校长、学校中层管理团队、教师群体这三个主体展开研究。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理论与实践》分一篇六章节,内容包括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看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模型、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
作者简介
孙祯祥,出生于1953年,山东莱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执导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信息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专业。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负责人,课程教学论硕士点信息技术教育学方向负责人,职业教育学中职硕士导师组组长,电视传播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科研处处长,计算机科学学科带头人。
学术影响力:国内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网络信息环境无障碍、教育技术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地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成果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专家等。
主要学术成果:在CSSCI、EI、TSTP等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十余部;获得各级科研奖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以及省部级课题多硕。
内页插图
目录
开篇:教育信息化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第一章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校长层面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第二节 教师层面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第二章 从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看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
第一节 计算机教育阶段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阶段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10年)
第四节 信息化教育深化阶段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展望(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起)
第三章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相关概念
第二节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第三节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学校中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 学校中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四节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项目调查的前期工作
第五节 调查数据分析及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的提出
第六章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
第一节 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策略
第二节 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专项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长治市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4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研究
附录5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6 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学校中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8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索 引
后记
前言/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引发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猛烈而又广泛的影响,人类社会从此步人了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各种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内部领导系统的环境条件与状态,从而引发了领导结构和领导方式的变革,而这两方面的变革必然促进领导力的改变,人们把由信息化引起的领导力新变化称为信息化领导力(E-lcadership)。尽管目前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在传统领导学领域受到的关注还不多,研究者多数是信息管理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霍国庆、孟建平、刘斯峰,2008),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和人类组织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传统的领导力观必将被新的信息化领导力观所取代。正如美国研究者Pulley、Sessa和Molloy(2002)所预测的那样,到21世纪20年代,人们就不需要在“leadership”前面加“E”了,因为那时的“领导力”就是“信息化领导力”。
在教育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却是比较关注的。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管理学和教育领导理论的影响,其关注的焦点则更多的在校长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上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对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开展研究的主力军也同样不是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而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从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和目标出发,就如何提升校长在信息化进程中的领导力问题而展开研究。
本书是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BHA110042)的主要结题成果之一,体现了五年来课题研究的心路历程。在课题立项前一年多以及课题立项后一年的时间里,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仅仅研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不够的。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校长的领导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并非校长一人的责任,仅靠校长个人的能力来推进教育信息化也是不现实的。学校是一级组织,在组织管理的架构下全体组织成员都有责任推动组织的发展。无论是从团体动力学的角度,还是从分布式管理理念的角度,都应当充分关注其他群体成员的领导力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校长一个人的领导力作用。因此,我们的研究开始转向学校层面的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恰巧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从而坚定了我们把研究方向由原来的校长层面扩展为学校层面的信心,于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不能不提到的是,在我们开始研究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之前,国内外有关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都集中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上面,没有更多的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我们不得不向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学习借鉴,最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试验研究的“小白鼠”,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来更多的学者对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这一研究课题的关注,从而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探寻教育新篇章:信息化浪潮下的学校变革与未来展望》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如今的智能白板、在线课程、虚拟现实教学,信息技术的渗透不仅改变了教学工具和方法,更对学校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乃至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探寻教育新篇章:信息化浪潮下的学校变革与未来展望》正是聚焦于这一宏大主题,旨在为教育工作者、管理者以及所有关心教育未来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见的视角,共同探寻在信息化时代下,学校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下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的应用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背后的核心驱动力、面临的关键挑战以及潜在的巨大价值。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出发,首先审视信息技术对全球教育格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教育资源的普惠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治理的智能化等多个维度。例如,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兴起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触达更广泛的学习者;大数据分析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规律,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干预依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则有望实现个性化辅导、自动化评估,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然而,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伴随着阵痛与挑战。本书也将重点探讨在信息化进程中,学校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数字鸿沟的挑战,即如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信息化教育资源;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困境,随着学生数据的大量收集与使用,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和学生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中,始终坚守育人的初心,避免技术工具的泛滥与对人文关怀的忽视。本书将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翔实的案例研究,为这些挑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将分为几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对“信息化学校”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图景与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顾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到如今的智慧校园、人工智能教育,梳理技术演进与教育理念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前主流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例如建构主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应用,认知主义如何指导信息化课程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理论如何解释信息化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点。此外,还将引入一些新兴的教育理论,如连接主义(Connectivism)对网络化学习的解读,以及后现代教育思潮如何看待技术对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重塑。通过对这些理论基石的梳理,为理解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智慧校园的构建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信息化技术如何在学校的日常运营和教学活动中得到具体应用。我们将详细阐述智慧校园的内涵,包括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网络、云计算平台)、教学管理(如教务系统、学籍管理)、教研活动(如教学资源库、在线备课)、学生管理(如学生行为分析、心理健康预警)以及家校沟通(如家长APP、在线家长会)等方面的应用。本书将重点介绍一系列前沿技术在教育场景下的创新实践,例如: 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并据此推送定制化的学习内容、练习题和辅导建议,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大数据分析在教学决策中的价值: 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帮助管理者了解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置,甚至预测学生学业风险。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沉浸式学习中的潜力: 如何利用VR/AR技术创造生动逼真、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历史课上“亲历”古代事件,在生物课上“解剖”虚拟人体。 在线协作平台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模式的优势,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参与度。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与智能化: 如何构建集约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提升学校运营效率。 第三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 信息化的浪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将深入探讨教师在信息化教育中的转型与角色重塑。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本部分将重点关注: 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 如何系统性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信息伦理与安全意识,以及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探索线上研修、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挑战与应对: 分析教师可能面临的职业倦怠、技术焦虑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四部分:信息化教育的育人目标与未来展望 技术是手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回归教育的初心,探讨信息化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将深入思考: 培养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以培养这些能力。 科技伦理与数字公民素养: 在信息爆炸和技术迭代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遵守数字伦理,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教育评价的重塑: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更科学、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摆脱“唯分数论”的窠臼,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与核心素养。 教育公平与包容性的实现: 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特殊需求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探寻教育新篇章:信息化浪潮下的学校变革与未来展望》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入探讨前沿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国内外成功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这些案例将从不同维度展现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创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读物,帮助教育从业者深刻理解信息化浪潮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拥抱变革,共同开创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为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