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

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 编
图书标签:
  • 档案
  • 记忆
  • 历史
  • 人大
  • 文献
  • 中国
  • 纪实
  • 文化
  • 社会
  • 报告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96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0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校档案馆认真梳理研究人民大学建校初期具有开创性的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基建、机构等原始档案,通过档案解读的独特视角,回顾建校初期的光辉历史,并配以相关的档案图片,结集成书,作为八十周年校庆系列图书之一。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

目录

目 录

新国家,新大学1
李惠1
一九五零年那场聚会5
李惠5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9
蒋利华9
第一份招生简章14
胡玲玲14
最早设立的“八大系”18
张萍18
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基本组织——教研室23
田永香23
首期专修科的设立27
胡玲玲27
档案专业的开办37
贺雪莹37
吴宝康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的创建42
杨文娜42
新中国高教领域函授教育的开端49
蒋利华49
开办马克思列宁主义夜大学和夜校53
刘红静53
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参与院系调整工作始末56
甄佳航56
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61
蒋利华61
早期留学生教育65
甄佳航65
英雄模范在人大69
周眙69
第一次科学讨论会74
李惠74
《人民大学校刊》78
刘甜甜78
《人民大学周报》创刊82
刘甜甜82
《教学与研究》的创办85
蒋利华85
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89
徐青89
向西,京颐公路以西93
李惠93
西直门外第一楼97
曾蒙田97
第一代图书馆102
王芳102
“高等学校的榜样”107
胡莹107

精彩书摘

1949年7、8月间,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获得胜利,新国家的建设工作即将开始,党中央开始谋划建立一个培养新国家建设干部的新式大学,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1949年8月,刘少奇访问苏联,和斯大林达成共识,并经毛泽东同意,由苏联帮助中国在北京创办一所正规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随即,党中央成立了由陆定一、钱俊瑞、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薛暮桥、陈先达、王明、谢觉哉等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筹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汇聚了中宣部、教育部、内务部和政务院文教委、政法委、财经委等相关部委负责人和党内最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在苏联顾问费辛科和菲里波夫协助下,立即开始了筹备工作。筹备委员会提议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人民大学的法律系,抽调原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部分干部,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筹备委员会拟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第一学期及第一期训练班教育方针和计划》(草案),1949年11月12日,提交刘少奇。筹备委员会为人民大学拟定的教育方针是“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规定人民大学设八个本科系和九个训练班(即专修科),学制分别为两年至四年和六个月,另附设俄文专修班和政治研究所,学制半年到一年。这个计划设计了人民大学的组织机构,即教务部、研究部、行政事务部、六个研究室(马列主义研究室、财经研究室、法律外交研究室、教育研究室、中国问题研究室、俄文研究室),就课程与教材、招生规模与生源条件也提出了具体设想。11月12日当天,刘少奇即致信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各同志,“认为这个计划的执行虽有困难,但是可以执行的”,“请政治局即日审查这个计划,并予以批准,然后提交政务院通过施行。”中央政治局基本采纳了筹备委员会的计划。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这份《决定》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方针确定为“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而筹备委员会拟定的教育方针被修正为办学途径和方法。三天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1950年1月,党中央下发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指示》,指出“人民大学的创办,是一件大事”,要求各中央局、分局令各级党委保证人民大学招生完满成功。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3月16日,教育部以厅秘字第三七五号教育部令的形式转发。
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 导言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传承、关于记忆的宏大叙事。当我们翻开《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这部厚重的作品时,所触及的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泛黄的纸张,而是穿越时空,与一群时代弄潮儿的灵魂进行对话。本书如同一个精密的时光机器,通过对人民大学珍贵档案的深度挖掘与梳理,精心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生动展现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人民大学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所承载的独特记忆。 “人民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黎明,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的神圣使命。从建校伊始,到改革开放的浪潮,再到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以其独有的视角,将这段恢弘史诗逐一铺陈开来。本书并非对人民大学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通过档案的“原声”,还原历史的肌理,探寻时代的脉搏,从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本书的“档案”二字,不仅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文献资料,更代表着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那些尘封在库房中的泛黄信件、布告通知、会议记录、学术论文、个人传记,乃至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是零散的,却是鲜活的。编纂者如同考古学家,耐心地从这些碎片中打捞出历史的真相,用严谨的态度去解读,用生动的笔触去描绘。因此,“档案”在这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群体的桥梁。 而“记忆”,则是本书的灵魂所在。记忆是流动的,是情感的载体,是精神的传承。通过对档案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无数人大人的心路历程。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选择人民大学?他们在人民大学的岁月里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成就,都汇聚成了人民大学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本书试图唤醒这些记忆,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的编纂,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它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以及对人民大学深沉的热爱。编纂者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穿越了无数文献,考证了无数细节,才将这部集史料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著作呈现给读者。本书绝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充满了人文关怀,洋溢着历史的温度。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人民大学的历史“活”了起来。 内容概述 《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是一部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人民大学发展历程的史料性文献汇编。本书以人民大学自身积累的丰富档案为核心,精选并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系统性的梳理与解读,旨在还原人民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关键事件、重要决策、学术演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师生风貌。本书并非以某一个特定主题为线索,而是力求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篇章,共同构建起人民大学立体化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奠基与开拓——人民大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本部分深入挖掘人民大学初创时期的历史档案,聚焦其孕育、诞生和早期发展的关键节点。读者将有机会通过一手资料,了解人民大学的筹备过程,包括创办的背景、指导思想、主要领导的决策过程,以及当时社会各界对这所新型高等学府的期待。 建校缘起与使命确立: 详细呈现人民大学成立的宏观历史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后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想,以及对培养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社科等领域急需人才的迫切需求。档案中可能包含相关中央文件、领导指示、以及早期学校筹备委员会的会议记录,清晰勾勒出人民大学肩负的国家使命。 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学术骨干的形成: 重点展示建校初期,如何从全国各地延揽一流学者,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部分会涉及老一辈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们怀揣报国热情,选择投身人民大学,以及他们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早期探索和实践。可能包含这些学者的聘任文件、早期教学计划、以及他们在新中国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学科的奠基与早期教学探索: 梳理人民大学早期设立的核心学科,如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哲学等,并重点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开展教学与研究。档案资料将揭示早期课程设置的特点,教材的选择与编写,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创新。这部分可能包含早期系科的设立批文、课程大纲、以及第一批毕业生的培养情况。 校园初貌与生活剪影: 通过老照片、师生回忆录、以及校园管理档案,勾勒出人民大学早期校园的景象,以及师生们在艰苦条件下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部分将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展现人民大学早期师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部分:转型与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求索与跨越 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大学如何适应时代变迁,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改革的浪潮与学科的重塑: 详细梳理改革开放后,人民大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的重大改革。这包括引入新的学术思想,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对外交流,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档案中可能包含学校教育改革的相关决议、新学科的设立报告、以及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协议。 科研的繁荣与智库功能的强化: 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其作为国家重要思想库和智库的地位的确立。这部分会突出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学术成果的涌现,以及学者们在国家重大决策咨询中的贡献。可能包含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审批文件、重要研究报告的目录、以及学者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的发言记录。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毕业生贡献: 深入分析人民大学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强化,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会重点呈现人民大学培养的大量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可能包含历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优秀校友的表彰资料、以及他们回馈母校的感人事迹。 国际化视野的拓展与国际交流的深化: 记录人民大学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逐步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与世界各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这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学术资源,选派师生出国进修,以及与国际知名学府建立合作关系。档案将展现人民大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传承与创新——新世纪的挑战与展望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新世纪,展现人民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坚持其办学宗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 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 呈现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制定的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所采取的各项举措。这可能包含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学科优势的培育、以及国际化办学的具体规划。 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前沿领域的探索: 重点关注人民大学在新世纪以来,在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与创新: 展现人民大学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这可能包含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方面的最新探索。 档案的价值与记忆的传承: 本部分也可能对人民大学档案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强调其作为历史见证、精神财富和学术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利用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记忆,让人民大学的精神血脉得以赓续。 本书特色 史料丰富,翔实可靠: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人民大学原始档案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每一项论述都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视角多元,立体呈现: 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侧面的档案资料,本书力图从多个维度展现人民大学的发展轨迹,避免单一的叙事模式。 人文关怀,饱含深情: 在客观叙述历史的同时,本书也注重挖掘和展现人民大学师生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与精神世界,饱含对教育事业和人民大学深沉的热爱。 学术严谨,可读性强: 编纂者在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使得本书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备较强的可读性,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跨越时空,启迪未来: 通过对过去的回顾与审视,本书旨在唤醒集体记忆,传承精神财富,为人民大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精神的滋养。 《人大·档案·记忆 第一辑》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所大学的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变迁史、以及关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文化发展史的生动注脚。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民大学如何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时代赞歌。这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细细品味,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过去的时光。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略显粗糙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的往事。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里面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庄重和严谨。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用心,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尤其是那些引用的文献资料,看起来非常扎实,看得出背后是下了不少功夫去考证和梳理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我常常在读到一些关键节点时停下来,反复思考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让人不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相对严肃的历史题材,也能被作者写得引人入胜,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过于学术化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笔触却非常平易近人。作者巧妙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融入到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往事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巨大的变革。读完一部分内容后,我常常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印证,这更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它激发了我对那段历史更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去记录。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展现出的那种历史观和人文关怀,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档案的整理,更像是一部充满温度的集体记忆的汇编。那种对过往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字里行间交织,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心中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敬意和感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有探索精神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非常高,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印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承载了多少厚重的内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议题时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解读,没有过度渲染或主观臆断,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历史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