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普鲁塔克集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普鲁塔克集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利时] 胡芙(Lieve,Van,Hoof) 著,张文涛,罗晓颖 编,万永奇 译
图书标签:
  • 普鲁塔克
  • 古典哲学
  • 伦理学
  • 西方哲学
  • 希腊哲学
  • 历史
  • 传记
  • 实践哲学
  • 社会思想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2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85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鲁塔克一生著作浩如烟海,除了大量名人传记为人所熟知外,更有七十多篇著作组成的《伦语》(Moralia),激励读者反思美德、幸福以及人当如何生活。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普鲁塔克集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集中关注其中带有强烈实践倾向的那部分作品,以一种新的阅读进路提出“哲学的社会动力”概念,向我们展示他如何写作以吸引他心目中的精英读者,使文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发挥作用。这些文本本身构成了作者本人能动的社会实践。

目录


致谢
版本、译本与缩略语
导言

第一部分 哲学的社会动力
第一章 哲学与社会
第二章 推行哲学的策略
第三章 普鲁塔克作为社会中的哲人

第二部分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
第四章 《论感觉好》
第一节 帕西乌斯,或再议《论感觉好》
第二节 普鲁塔克关于感觉良好的哲学建议
第三节 普鲁塔克、帕西乌斯及读者
第五章 《论流放》
第一节 流放与政治
第二节 流放与哲学
第三节 回答读者的关注
第四节 作为哲人的普鲁塔克的政治学
第六章 《论饶舌》
第一节 语词、语词、语词,或:名称中有什么?
第二节 作为一部实践伦理学作品的《论饶舌》
第三节 《论饶舌》作为对饶舌的实践治疗:伦理学与礼仪
第四节 普鲁塔克的饶舌
第七章 《论好奇》
第一节 《论好奇》:一个令人好奇的标题
第二节 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实践哲学解释
第三节 打一场读者的零和比赛
第四节 普鲁塔克的哲学治疗
第五节 观察普鲁塔克观察旁观者
第八章 《健康呵护准则》
第一节 开胃菜:建立“饮食-伦理学”
第二节 附加菜:解释饮食伦理学的原理
第三节 主菜:普鲁塔克的饮食伦理学建议
第四节 餐后甜点:普鲁塔克饮食伦理学的社会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希腊词索引
一般索引
位置索引

精彩书摘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普鲁塔克集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
  第二章 推行哲学的策略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看到,普鲁塔克向他的精英读者们呈现了一种非常实践性的、非系统的、不僵化的(non-rigorous)哲学,这种哲学旨在引起读者的内在转变,从而帮助他们在希腊—罗马帝国社会中更加成功地过他们的生活。然而,如何说服这些品第高贵的(high-profile)读者采纳一种更哲学的态度?换句话说,普鲁塔克试图如何将他的哲学推行给他的读者们?
  按照导言的方法,我们来看《论制怒》中的一段:
  我不知道我做的是否正确,但就个人而言,我通过观察别人身上的愤怒而开始了自己的治疗过程,就像斯巴达人在希洛人(Helots)身上观察到醉酒是多么糟糕一样。首先,希波克拉底说过,最坏的疾病是下面这种疾病——在病中病人的脸变得最不像它平常的样子。与此相似,我注意到人们被愤怒弄得心烦意乱,他们的眼神、面色、步伐与嗓音发生了改变。我自己构想出了情绪的这幅画像,并对下述念头感到厌恶:我在朋友、妻子或[42]女儿们面前显得如此糟糕、失常,不仅看上去野蛮、不正常,而且发出刺耳、粗粝的声音——正如我遇到我的其他朋友,他们在愤怒的影响下,无法保持他们品性、仪表、言谈的优雅,甚至无法保持谈话中的可信与愉快。(《论制怒》455E-F)
  这一段显示,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著作部署了高度复杂的策略将读者牵涉进来。一开始,这一段中说话的人是方达努斯(Fundanus),一位罗马政治家,他日后将成为执政官。方达努斯说话的对象是他的朋友苏拉(Sulla),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迦太基人。当然,写这篇文本的人是普鲁塔克,但他没有以他自己的声音发言。那么,方达努斯与苏拉这两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并没有提供直接的教导:尽管《论制怒》很明显聚焦于激励并帮助读者控制其愤怒,变得更加温和,但这一段中并没有命令或明确的鼓励。那么,普鲁塔克在他的实践伦理学著作中向他的读者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最后,方达努斯呈现的不是对愤怒的内在之恶(intrinsical badness)的哲学评价,而是在描述情绪所引起的外在改变以及在他人身上产生的印象。接下来,普鲁塔克又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来说服他的读者?下文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及类似的其他问题。
  普鲁塔克的每篇实践伦理学著作中都呈现出如下场景:他自己或其他某个人正对着或正在与一个或多个人说话,有时候则正在谈论一个或多个人。表面上看,这些文本因此应当首先且首要地引起文中提到名字的收信人、题献对象、叙述者或受述者的兴趣。毕竟,普鲁塔克为之写下《论流放》这篇文章的人在流放中过得不幸福,或菲洛帕普斯自大到无法分辨朋友与谄媚者,这些事实要读者操什么心呢?尽管文本为其中提到名字的人提供帮助或表示敬意,这一点可能往往是正确的,但我想,这些人物还有更多意蕴,我建议首先把他们当作戏剧角色来阅读。这不是说这些戏剧角色必然是虚构的(确实,人们会期待他们看起来与现实对应);毋宁说,戏剧角色的概念是为了强调下述事实:普鲁塔克文本中描述的这些人物的首要作用是驾驭真实读者的反应。例如,在对话《论制怒》中,苏拉向方达努斯赞扬了他在控制愤怒方面的进展——由此对读者暗示,控制自己的愤怒在希腊—罗马精英的眼中是值得赞扬的事情:如果读者模仿方达努斯的话,他将会受到同侪的称赞。换句话说,方达努斯被呈现为读者的榜样人物。方达努斯被要求说出他如何达到这一结果,他首先给出许多发怒之人的例子,说明愤怒是多么可怕与荒谬。紧接着就是本章开头引用的那一段,在那里方达努斯重述了他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愤怒来开始自己的治疗过程。因此,在这一段中,方达努斯向读者建议了应当如何阅读普鲁塔克的文本:如果方达努斯通过观察他人的愤怒开始了这一显然非常成功的治疗过程,那也就是强烈建议读者将普鲁塔克文本中给出的愤怒的不当行为的例子作为起点,开始自己的治疗。因此,方达努斯不仅是控制愤怒的榜样人物;他也向读者表明,读者可以怎样阅读普鲁塔克的文本并将其用于自身。
  ……

前言/序言

  在二十一世纪充满压力的世界中,许多行动活跃的人都需要接受些建议,来调和抱负与幸福、工作与家庭、友谊与竞争的冲突。如在细节上作必要的变更(Mutatis mutandis),这句话对罗马帝国也同样适用。正如过去十多年来许多研究所强调的那样,在罗马帝国时期,精英阶层皆需要持续奋斗来赢得权力与荣誉。本书研究的是相对来说被忽视的一系列文本,该系列文本旨在帮助杰出的希腊人和罗马人航行于帝国社会的汹涌波涛之中:喀罗尼亚的普鲁塔克(Plutarch of Chaeronea)的实践伦理学。
  本书现在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是本人在埃克塞特大学古典学与古代历史系担任讲师两年期间集中工作的结果。我深深地感谢那里所有同事的清晰建议与温暖支持,特别是Christopher Gill(他阅读了文本的多份草稿)、Stepher Mitchell和John Wilkins。没有他们的激励性批评和建议,本书成不了现在的样子。鲁汶大学(比利时)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四年博士研究奠定了本书第二部分的基础。我深深感谢我的导师luc Van der Stockt和Tim Whitmarsh,感谢他们对我的鼓励与中肯评论。我要感谢Philipp Stadter,因为他使我能够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延续我的部分研究。我也要感谢Ewen Bowie、Tim Duff、Heinz - Gerd Ingenkamp、Rudi Laermans、Judith Mossman、Christopher Pelling、Toon Van Houdt和Jelle Zeedijk,我受惠于他们的思想和评论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最后,我还想表达一些更个人性的谢意:感谢Henke神父、Rita Suy和Rita Van de Wiele,他们在我心中激起了对古典学的热爱;感谢Antonio Luis Chavez Reino、Gertrud与Hartmut Dietze - Mager、Hans Hauben和Angelos Kritikos,因为他们显示出学术卓越、特别的慷慨与强大的幽默感如何能够同时并存;感谢Lieselotte Claessens、Rowan Fraser、Matthias和Iris Reiss - Golumbeck,他们是如此伟大的朋友。然而,我欠负最多的是我的父母和我的丈夫彼得,他们给了我维克多·雨果所说的生活中最大的幸福:被爱的确定性。我怀着满满的爱把这本书题献给他们。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普鲁塔克集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 译者序 在西方思想的长河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巨擘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普鲁塔克,这位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却怀揣着希腊精神的伟大传记作家和哲学家,正是这璀璨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实践意义的伦理世界。《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一书,正是对这一宝贵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系统呈现。 本书的缘起,并非为了孤芳自赏地解读古老文本,而是希望借由普鲁塔克跨越时空的思想,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考路径。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伦理困境、价值冲突以及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等诸多挑战。普鲁塔克的哲学,恰恰以其对人类情感、道德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细致入微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困惑,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选择普鲁塔克,是因为他的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脱离世俗的理论构建。相反,他是一位真正关心“人”的哲学家,他的伦理学,与其说是形而上的思辨,不如说是对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行动、如何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个体的实践指南。他关注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而不仅仅是“什么是善”。这种实践的转向,使得他的哲学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哲学的社会动力”这一核心命题。普鲁塔克并非孤立地看待哲学,他深刻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少数智者在象牙塔中的沉思,更是能够影响社会结构、塑造个体行为、推动文明进程的强大力量。他的许多著作,如著名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便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记述,来阐释和传播伦理思想,以此来激励和引导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社会动力”的生动体现。 我们相信,理解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将有机会接触到普鲁塔克对勇气、节制、公正、智慧等核心美德的深刻阐释,以及他对愤怒、贪婪、恐惧等负面情绪的精辟剖析。更重要的是,读者将看到这些哲学思考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指导我们的言行,如何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本书的翻译过程,力求忠实于普鲁塔克的原文意蕴,同时兼顾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将普鲁塔克思想的精髓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编排上,我们遵循了清晰的逻辑脉络,力图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普鲁塔克伦理思想的全局。 值此之际,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思想之旅。愿本书能够激发您对哲学与生活的深刻思考,愿普鲁塔克的智慧之光,照亮您前行的道路。 导论:普鲁塔克的伦理学:在实践中找寻哲学 在西方哲学漫长而辉煌的图景中,普鲁塔克(Plutarch, 约公元46-120年)以其独特的方式占据着一席之地。他不是亚里士多德那样系统性地构建形而上学体系的理论家,也不是斯多葛学派那样宣扬绝对理性主义的道德布道者。普鲁塔克的哲学,更多地体现在他鲜活的笔触下,体现在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叙述来揭示人生智慧的艺术中。他的伦理学,并非一套抽象的教条,而是一种根植于生活、关怀个体实践的哲学。本书《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正是要深入探讨普鲁塔克如何将哲学转化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实践哲学如何成为一股塑造社会个体和社会关系的强大动力。 普鲁塔克生活的时代,正是罗马帝国辉煌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价值观变迁的时代。一方面,希腊文化和哲学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另一方面,罗马帝国的世俗力量和实用主义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鲁塔克作为一名希腊哲学家,却活跃在罗马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他既是柏拉图学院的成员,也曾担任过德尔斐神庙的祭司,甚至接受过罗马皇帝的委托。这种跨文化的身份和经历,塑造了他哲学思想的独特性——他能够融汇不同哲学流派的智慧,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实践指导。 “实践伦理学”并非普鲁塔克原创的术语,但它却精准地概括了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与某些侧重于构建普遍道德法则的伦理学不同,普鲁塔克的伦理学更关注个体如何在具体的、千差万别的生活情境中做出道德的选择。他认为,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生活的艺术”(ars vivendi)。他热衷于通过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情感的作用以及习惯的养成,来阐释道德的养成过程。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看不到太多艰深的逻辑推理,更多的是对人物性格、动机和行为的细致描绘,并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来揭示普遍的道德原则。 举例而言,在《论愤怒》(On Anger)中,普鲁塔克并非仅仅列举愤怒的危害,他深入探讨了愤怒产生的根源,分析了不同类型愤怒的表现,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控制和化解愤怒的方法。他并非否定情感本身,而是强调理性在驾驭情感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情感就像一匹烈马,如果缺乏理性的缰绳,就会带来灾难;而一旦被理性所控制,就能成为推动我们追求善行的力量。这种对情感与理性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是其实践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鲁塔克的伦理学之所以具有“社会动力”,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公共事务紧密相连。他并非仅仅关注个人的道德完善,更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他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便是最鲜明的例证。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他通过对比并列希腊和罗马的杰出人物,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传递了勇气、忠诚、节制、审慎等一系列对于构建健康社会至关重要的美德。他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伟大人物的模仿和学习,普通人可以获得道德上的激励和指引,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这种“哲学的社会动力”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普鲁塔克认为,哲学教育具有塑造公民品格、提升公民素质的功能。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和教学,试图将哲学思想普及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使其成为一种影响社会文化和政治风尚的力量。他相信,一个充满智慧和美德的公民群体,是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其次,普鲁塔克强调了理性在公共事务中的重要性。在处理政治问题、制定法律、进行公共辩论时,他都倡导以审慎、公正和长远的眼光来考量。他反对盲目的激情和短视的决策,主张通过理性的讨论和协商来解决社会矛盾。这种对理性在公共领域作用的强调,实际上是在构筑一种以哲学为指导的政治文化。 再者,普鲁塔克的哲学也揭示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意义。他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并且积极地促进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对话。他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能够带来新的思想和视角,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本身也蕴含着一种“社会动力”,即通过文化融合来构建更强大的社会共同体。 本书《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哲学的社会动力》正是旨在发掘普鲁塔克哲学思想中这些被低估的社会维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普鲁塔克的德性伦理学:从“知”到“行”的转化 我们将深入探讨普鲁塔克对各种核心德性的理解,例如勇气、节制、公正、智慧、虔诚等。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定义,普鲁塔克关注的是这些德性如何在人的性格中生根发芽,如何在具体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道德智慧在于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在面对挑战时付诸实践。我们将分析他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德性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和自我反省来培养的。 二、 情感的哲学:理性与情感的辩证统一 普鲁塔克对人类情感的洞察是其伦理学的重要亮点。他并非主张压抑或否定情感,而是强调理性在引导和控制情感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他对愤怒、恐惧、悲伤、爱欲等各种情感的细致分析,以及他提出的化解负面情绪、培养积极情感的实用方法。这种对情感的理性驾驭,是实现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三、 模仿与榜样:塑造社会道德风尚的力量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是其“哲学的社会动力”的最直接体现。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传达伦理思想,塑造社会价值观。他认为,伟人的榜样能够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培养高尚的品格。这种对榜样力量的重视,揭示了普鲁塔克将哲学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独特方式。 四、 哲学与政治: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实践 普鲁塔克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参与者。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将哲学智慧应用于政治实践,强调理性、公正和审慎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他反对民粹主义和非理性的政治冲动,主张通过哲学思考来指导政治活动,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五、 跨文化对话与社会融合:哲学的普遍关怀 普鲁塔克身处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他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包容与对话。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吸收和融合希腊与罗马的文化精华,来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伦理观。这种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我们理解哲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普世价值,以及它在促进社会融合和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呈现普鲁塔克实践伦理学的丰富内涵,并着重揭示其“哲学的社会动力”这一核心命题。我们希望通过对普鲁塔克思想的解读,为当代读者提供一种审视自身、认识社会、指导实践的独特视角。在日益复杂和变化的现代社会,重温普鲁塔克的智慧,不仅是对古典哲学的致敬,更是对人类理性与道德力量的信心重申。 第一章:德性的养成:如何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 普鲁塔克的伦理学,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聚焦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他认为,人的品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自我反省来塑造和完善的。他将哲学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其核心在于培养和践行各种德性。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普鲁塔克对核心德性的理解,以及他提出的养成这些德性的具体方法。 普鲁塔克所强调的德性,与古希腊哲学中的“areta”(美德)概念一脉相承,但他的解读更具实践性和人性化。他并非将德性视为一种抽象的理想,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能够指导我们行动、塑造我们性格的品质。他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德性。 1.1 勇气:面对恐惧与挑战的智慧 在普鲁塔克的伦理体系中,勇气无疑是最受推崇的德性之一。但他所理解的勇气,并非鲁莽的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和道德原则之上的力量。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恐惧”:一种是对真正危险的恐惧,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但需要理性来控制;另一种是对非真正危险的恐惧,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可以克服的恐惧;还有一种是对道德瑕疵的恐惧,这是一种积极的、需要培养的恐惧,即对犯错和不义的畏惧。 普鲁塔克在《论勇气》(On Courage)等著作中,详细分析了勇气的来源和表现。他认为,真正的勇气源于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源于对自身责任的清晰认知。面对危险时,有勇气的人不会因为恐惧而退缩,也不会因为冲动而冒进。他们能够审慎地评估风险,并在必要时挺身而出,捍卫正义,履行职责。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展示了勇气的不同侧面。例如,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他描绘了许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军,但也同样赞扬了那些在政治斗争中敢于直言、坚持真理的政治家。他认为,勇气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面对外敌的入侵,还是面对内部的腐败,都需要勇气的支撑。 养成勇气的方法,普鲁塔克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强调通过“习惯”来培养勇气,即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逐渐挑战自己的恐惧,从而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他还提倡通过“沉思”和“类比”来增强勇气,即通过思考那些具有勇气的人的榜样,以及理解失败的代价,来坚定自己的信念。 1.2 节制:驾驭欲望与情感的艺术 节制,在普鲁塔克的伦理学中,是实现内心平静和行为协调的关键。他认为,人作为一种情感动物,必然会受到各种欲望和冲动的驱动。如果不能有效地驾驭这些欲望,就会被其奴役,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向毁灭。节制,正是这种驾驭能力,它意味着适度和自律,能够在享乐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 普鲁塔克对节制的理解,涵盖了对饮食、性欲、财富、权力等多个方面的控制。他并非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强调“恰到好处”。例如,在饮食方面,他鼓励人们关注食物的营养和健康,而非沉溺于感官的享受。在财富方面,他告诫人们不要贪婪无度,而应满足于适度的财富,并将财富用于正当的用途。 在《论节制》(On Temperance)等篇章中,普鲁塔克详细论述了节制的益处。他认为,节制能够带来身体的健康,思维的清晰,以及内心的平静。一个过度放纵的人,往往会因为欲望的膨胀而失去自我,陷入痛苦的泥沼。而一个懂得节制的人,则能够保持身心的和谐,实现更高尚的目标。 养成节制的方法,普鲁塔克同样提供了实用的指导。他建议从“小处着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他还强调“反思”,即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此外,他认为,通过“榜样”的模仿,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节制的美德。 1.3 公正:和谐社会的基础 公正,在普鲁塔克的哲学中,是维系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石。他认为,公正不仅仅是法律的体现,更是道德的内在要求。一个人如果缺乏公正之心,就会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社会的秩序。 普鲁塔克的公正观,既包含了他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也延伸到了对社会制度的要求。他强调“各得其所”,即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自己应有的份额,无论是荣誉、财富还是责任。他反对不平等的特权和歧视,主张建立一个基于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在《论公正》(On Justice)等篇章中,普鲁塔克深入分析了公正的原则。他认为,公正需要以“理性”为基础,不能被情感或偏见所左右。同时,他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绝对的公正往往是困难的,因此,他强调了“宽容”和“审慎”的重要性,即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具体情况,避免陷入僵化和偏执。 养成公正的习惯,普鲁塔克建议从“同理心”入手,即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他还强调“诚实”和“信守承诺”的重要性,因为这些都是公正的基础。此外,他认为,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贡献,也是培养公正美德的重要途径。 1.4 智慧:认识世界与指导行动的明灯 智慧,在普鲁塔克看来,是所有德性的核心和基础。他所理解的智慧,并非仅仅是指学识渊博,更是一种能够辨别善恶、明辨是非、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这种智慧,是他实践伦理学得以实现的前提。 普鲁塔克区分了两种智慧:一种是“理论智慧”,即对抽象知识和真理的认识;另一种是“实践智慧”,即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生活,指导行动的能力。他尤其强调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认为脱离实践的理论智慧,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智慧的养成,需要通过“学习”和“反思”来实现。他鼓励人们广泛阅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从生活中的得失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普鲁塔克还强调,智慧与“谦逊”紧密相连。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自以为是,而是会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他认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是通往真正智慧的必经之路。 1.5 虔诚:与神圣建立联系,认识人生价值 在普鲁塔克生活的时代,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本人也曾担任过德尔斐神庙的祭司,对宗教和神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虔诚是连接人类与神圣世界的重要桥梁,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普鲁塔克所理解的虔诚,并非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和道德实践之上的对神圣的敬畏和尊重。他认为,通过祭祀、祈祷和遵守宗教仪式,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净化心灵,并获得精神上的指引。 他强调,虔诚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他认为,真正虔诚的人,一定是品德高尚的人,他们会以敬畏神圣的态度对待他人,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反对那些将虔诚作为伪装,以逃避道德责任的行为。 养成虔诚,普鲁塔克建议通过“学习神话和宗教经典”,来理解神圣的教诲。同时,也要通过“净化心灵”,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才能与神圣建立真正的联系。他认为,通过参与社群的宗教活动,也能增强虔诚之心,并在集体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撑。 总而言之,普鲁塔克的德性伦理学,是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哲学体系。他通过对勇气、节制、公正、智慧和虔诚等核心德性的深刻阐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何成为一个有品格、有智慧、有价值的个体的蓝图。他相信,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不懈的实践,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这种个体品格的提升,也正是构成其“哲学的社会动力”的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目录的结构,就足以看出编者在梳理普鲁塔克思想脉络时所下的苦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层次将这位古希腊思想家的诸多论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可供读者循序渐进理解的知识地图。那种将看似零散的伦理思考,通过精妙的章节划分,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体系的努力,是极其令人赞叹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实践”与“解释”之间关系的那些章节标题,它们暗示了一种将理论付诸行动、再从行动中提炼智慧的动态过程,这比纯粹的形而上学探讨要接地气得多,也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架,让我们可以稳稳地攀爬上这位巨人留下的思想高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并非源于它提供了某种惊世骇俗的全新道德准则,而是它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自身行为模式的“视角”。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马想去改变世界的宣言,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安静下来,审视自己是如何在日常琐碎中,不知不觉地塑造自己的品格的。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同冷静的分析,时而又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你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古罗马街道上的喧嚣与哲人沉思时的寂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细微的道德抉择,它们才是真正定义我们是谁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微妙的特点,那就是它成功地在“古典的庄严”与“现代的困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并没有将普鲁塔克的伦理思考束之高阁,当作只能供少数精英把玩的古董。相反,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它将那些千年前对荣誉、勇气、公正的探讨,映射到了我们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给自己紧绷的神经松了口气,提醒我,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回溯到那些关于“何以为人”的根本追问上。这是一本能让你在浮躁的世界中,重新找到精神锚点的作品,其价值绝非仅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睿智长者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法,我感觉非常克制和精准,他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点到为止,既提供了必要的学术背景和历史语境,又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把所有的结论都强行塞给你。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书中的论证充满了生命力,仿佛普鲁塔克的声音从未真正远去,而是通过这些文字,在你脑海中回响。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特定历史人物德行侧写的分析,它们不像教科书上那样脸谱化,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让人在理解何为“善”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成为善”是多么艰难的一段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古典韵味,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智慧和哲思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几个若隐若现的古希腊建筑剪影,它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拿到书的时候,我本能地去感受了一下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带粗粝却又恰到好处的触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装帧的工艺也显得非常考究,书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低调地闪烁着光芒,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快餐读物。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已经成功地搭建起了一种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氛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