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東塾讀書記》
《東塾讀書記》更名前為《學思錄》,陳澧為撰寫《學思錄》,前期做瞭大規模的資料搜集積纍並“抄撮群書”的準備工作,廣泛閱讀各種經史子集,辛勤摘錄群書文獻與《學思錄》有關的各種原始資料素材,並邊讀邊抄邊隨筆劄記,這些劄記是他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在長期準備和寫作過程中,《學思錄》總體設計和體例結構逐漸醞釀成熟,日臻完善,堪稱匠心獨運。為大力提倡,標榜讀書,陳澧將《學思錄》更名為《讀書記》。此書旨在通論古今學術,探尋微言大義及經學源流正變得失,這是一部傾注瞭他畢生心血,寄托瞭他的理想、抱負、夙願和期望的大部頭著作,是研究陳澧學術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集晚清學術之大成,清代學術筆記體代錶著作。
全書雖標二十五捲,實為十五捲,乃陳氏七十歲時手訂付刊。捲一《孝經》,捲二《論語》,捲三《孟子》,捲四《易》,捲五《尚書》,捲六《詩》,捲七《周禮》,捲八《儀禮》,捲九《禮記》,捲十《春鞦三傳》,捲十一小學,捲十二諸子書,捲十五鄭學,捲十六三國,捲二十一硃子書。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七至捲二十、捲二十二至捲二十五未成。
該書整理匯編瞭陳澧幾十年的讀書心得,萃其畢生心力所得,內容廣涉清代漢學、硃學之爭,以及文字學、音韻學、地理學、曆算樂律等,考證經史,闡發義理,融閤漢宋,成為清代學術筆記體著作的代錶。
陳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學者。字蘭甫、蘭浦,號東塾,齣生於廣州木排頭,世稱東塾先生,廣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六應會試不中。先後受聘為學海堂學長、菊坡精捨山長。於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駢文、填詞、書法,無不研習,著述達120餘種,著有《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聲律通考》等。
★不為新異之論,而實事求是,甚有功於世。
——清人李慈銘
★多示人以涵詠經文,尋繹義理之法,甚有功於世道。
——李慈銘
★隱比顧亭林之《日知錄》溝通漢宋,一時學風為之丕變焉!
——支偉成
★光緒帝也將《東塾讀書記》放在書桌上,經常閱讀批覽。
——翁同穌
我對《東塾讀書記——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的印象,可以用“驚喜連連”來形容。我原本以為這套書會比較偏嚮於學術研究,可能閱讀起來會有些枯燥。但實際上,我發現其中收錄的很多材料,即便是沒有專門的學術背景,也能讀得津津有味。例如,我看到其中一些保存下來的民國初年的日記,記錄瞭一位普通女性在那個變革時代的生活點滴,她的喜怒哀樂,她的對新事物的看法,她的傢庭瑣事,都寫得非常真切。這讓我感受到瞭曆史並非隻是冰冷的事件和數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構成的。通過這些“小人物”的視角,我反而更能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對普通人的影響。這套書的選材非常廣泛,涵蓋瞭文學、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展現瞭清末民初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它提供瞭一個觀察那個時代的絕佳窗口,讓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品味那段曆史。
評分這套《東塾讀書記——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近代史研究情有獨鍾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寶藏!每次翻開,都感覺像是穿越迴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親眼見證曆史的洪流。那些塵封已久的文獻,經過精心整理和注釋,仿佛有瞭生命,娓娓道來過去的故事。我尤其喜歡其中收錄的那些士紳的筆記和地方誌,它們以一種極其真實、生活化的筆觸,展現瞭清末民初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鄉村的民俗風情到城市的市井百態,從士人的思想變遷到民間社會的抗爭與無奈,都刻畫得入木三分。不像某些宏大敘事,這套書更注重細節,那些零散的史料碎片,在編輯者的巧思下,串聯起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就沉浸在一篇關於某個縣衙處理民事糾紛的記錄裏,細節之豐富,足以讓我想象齣當時的場景,體會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而且,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用料考究,充滿瞭濃厚的學術氣息,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對於任何熱愛曆史,渴望深入瞭解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人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或缺的。
評分拿到《東塾讀書記——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的這幾冊,我第一眼就被其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這不是那種流水綫生産的快餐書籍,而是真正用匠心打磨齣來的精品。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一部分,其中收錄的各種契約、賬簿、地方碑文等,雖然看起來有些“瑣碎”,但恰恰是這些“瑣碎”的細節,纔構成瞭真實的曆史。我看到清末時期關於土地買賣的契約,裏麵詳細列齣瞭交易雙方的姓名、地點、價格,甚至還約定瞭違約的懲罰條款,這讓我對當時的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有瞭直觀的認識。還有那些地方性的賬簿,記錄瞭傢庭的收支情況,雖然數字不多,卻能反映齣當時的物價水平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文獻,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尤其是基層社會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編者在整理和注釋上的功力也讓我印象深刻,確保瞭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這些帶有時代印記的文本。
評分作為一名長年關注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變遷的學者,我可以說,《東塾讀書記——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為我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研究平颱。尤其是一些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來自地方性報刊和私人信件的文獻,它們以一種極其鮮活、生動的方式,展現瞭當時社會精英階層和知識分子群體對新思想、新觀念的接受、傳播和討論過程。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西學東漸和維新變法時期的一些材料,它們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闡述,更多的是通過普通人的視角,描繪瞭新思想如何一點點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引發瞭怎樣的爭論,又如何在不同人群中激起瞭怎樣的漣漪。有些文章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帶著鮮明的時代印記,甚至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當時內心的激蕩和掙紮。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過去那種以宏大敘事為主導的研究模式,轉而從微觀的、個體的經驗齣發,去理解和重構那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時代。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啓發,我感覺自己的研究思路也因此變得更加開闊和深入。
評分不得不說,《東塾讀書記——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在史料的挖掘和呈現上,真的做到瞭極緻。作為一名業餘的史料愛好者,我經常在搜尋各種稀有的舊籍,但很多時候都麵臨著版本錯誤、校勘不清、注釋匱乏等問題。而這套書,簡直就是一股清流。我翻閱的其中一捲,收錄瞭一些晚清時期的奏摺和奏疏,這些文本往往都極為重要,但原件保存不易,流傳也多有訛誤。這套書的編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比對瞭多個版本,對文字進行瞭嚴謹的校勘,並且配有詳盡的注釋,解釋瞭其中的一些典章製度、官職名稱以及當時的政治背景。這使得我能夠更輕鬆、更準確地理解這些奏疏的含義,也讓我對當時的政治運作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通過精心編排,將相關的文獻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的研究單元,這極大地便利瞭讀者的閱讀和理解。有時,我會發現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的視角下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解讀,這種對比本身就非常有價值。這套書不僅提供瞭原始的資料,更引導讀者進行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這一點是我最為看重的。
評分影印的。字體不好看。書還可以
評分很好
評分幫朋友買的書,他很喜歡。
評分很好很喜歡,要好好看,好好感受。思想精深。沒有買上海古籍的後悔。
評分很好很喜歡,要好好看,好好感受。思想精深。沒有買上海古籍的後悔。
評分經典學術著作!
評分很好
評分跟預想的不同,但裝幀不錯,留著吧
評分此書為影印版,有學術研究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