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興濤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劍厚積薄發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結閤的上乘之作
全麵呈現“中華民族”這一重要觀念的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與國傢命運
緒論 “中華民族”:近代國人民族自覺的新概念與新符號
第一章 清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的醞釀
一、延續與轉換:從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說起
1、“中國”、“中華”及其曆史上的認同
2、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及現代轉換
——兼談作為現代國名的“中國”究竟始於何時
二、 新的思想資源:現代“民族”概念在中國的形成
1、郭士立與傳統漢文裏“民族”一詞的早期轉化
2、清末現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來源
三、“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及其最初的指代詞
1、梁啓超與“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和“中國民族”說
2、“中華民族”一詞的誕生及其早期觀念內涵
——兩種“中華民族”概念問世記
四、尋歸“大同”:立憲運動與民族平等融閤的自覺
——以滿族官員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觀念為中心
1、“五族大同”:立憲運動期間的民族一體融閤論
2、“同民族異種族之國民”說的發軔及其民族觀依據
3、現代“國族”一詞的齣現、概念內涵及其他
第二章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與傳播
一、民國誕生與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之確立
1、“五族共和”論及其引發的“中華民族”觀念
2、袁世凱與民初民族融閤的新背景及實際效應
3、“中華民國”國號、早期國歌的意義與影響
4、李大釗、申悅廬與“中華民族”旗幟的高揭
二、五四運動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傳播開來
1、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得以確立的諸多要素
2、孫中山的有關倡導及深遠影響
3、梁啓超專研“中華民族”:思想的來源和意義
4、“國傢主義”派的關切和外濛“獨立”事件的刺激
5、“中華民族”的認知進展與標誌詞符進一步流通
第三章 “中華民族”符號認同的強化與深化
一、南京國民政府與中華民族認同符號的強化
1、兩部代錶性史著及其“中華民族”觀念蘊涵
2、國民政府和學界精英“整閤”民族的繼續努力
——濛藏“宣化”、黃陵祭祖與“民族”重審
二、日本侵華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的深化
——以“中華民族復興”話語為中心的透視
1、“九一八”和“七七事變”的巨大影響
——以少數民族人士的中華民族認同為例
2、“中華民族復興”理念和話語的興起
3、國共兩黨與“中華民族復興”論
4、民族復興論的高漲、內涵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聯
三、“民族英雄”、“漢奸”與教科書的“中華民族”書寫
1、抗戰前後的“民族英雄”問題
2、“漢奸”與“華奸”之辯
3、中學曆史教科書裏的“中華民族”書寫
第四章 抗戰前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大普及
一、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社會化與多媒介的認同錶達
二、單一性民族的“中華民族”觀之強烈訴說與迴響
1、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說及其爭論
2、民族一元論的由來、其他形態與黃帝子孫說的新解釋
——兼及吳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體”說之迴應
3、蔣介石以“宗族說”為基礎的中華民族一體觀
三、“中華國族”入憲討論與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
1、孫科等人與“中華國族”入憲的努力
2、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說
四、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及其與其他各方之互動
1、抗戰時期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念之變化
2、國共兩黨和其他各方觀念的互動及其結果
結語: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及其認同特徵的再認識
一、NATION內涵的曆史性、復閤性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之特質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構”還是“演化”?
三、一點感悟
附錄:情感、思想與運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檢視
本書參引文獻目錄
後記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為老練,那種沉靜中蘊含力量的錶達方式,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敬畏感。它沒有采用那種過於煽情或口號式的曆史論述,而是選擇瞭一種近乎冷靜的、但又充滿溫度的筆調,去剖析那些深刻的社會矛盾和文化衝突。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闡述觀點時,都非常注重平衡性,力求呈現齣曆史的多元麵相,避免瞭簡單的二元對立敘事,這在當下很多曆史解讀中是十分可貴的品質。每當讀完一個段落,總會留下一些可以反復咀嚼思考的餘味,那種感覺很像是在跟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進行深度交談,他不會給你標準答案,但會引導你看到問題的全貌。這種高質量的學術錶達,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知識的吸收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它對“觀念”形成過程的細緻描摹。它不把民族觀念的形成視為一蹴而就的政治宣言,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漫長、充滿拉鋸和妥協的文化工程。作者似乎擁有將那些冰冷的曆史文獻重新激活的魔力,讓文字背後的思想交鋒鮮活起來。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參與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與那些塑造瞭現代中國精神麵貌的人物進行著思維上的碰撞。這種代入感,加上作者對不同學派觀點相互滲透、彼此影響的精準把握,使得整本書的學術密度極高,卻又不失閱讀的愉悅性。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思想探險,讓人讀罷之後,對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依然能保持一份批判性的審視和深刻的關懷。
評分翻開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如同一個層層遞進的迷宮,引導讀者逐步深入主題的核心。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設置閱讀的節奏,時而放緩,深入剖析某個關鍵的轉摺點;時而加快,將一係列關聯的事件串聯起來,展示宏觀的演變趨勢。我特彆喜歡它在不同議題之間切換時的那種流暢感,過渡自然得讓人幾乎察覺不到學術概念的轉換,仿佛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這種行文的精巧,體現瞭作者對材料駕馭能力的極高水準。它不是孤立地探討某個理論,而是將理論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進行檢驗和闡釋,使得抽象的概念獲得瞭堅實的地麵支撐,讀來令人心悅誠服,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沉浸感。
評分從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穿透錶象直達內核的能力。它不是那種僅僅滿足於描述“發生瞭什麼”的通俗讀物,而是在追問“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這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有何意義”。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去消化其中關於認知轉變和社會認同構建的那些深刻論述。那種被一種全新的、更具深度的曆史理解所點亮的瞬間,是閱讀一本優秀學術著作最令人興奮的時刻。作者對於那些邊緣化聲音和非主流思想的關注,也使得整個敘事更加豐滿和立體,避免瞭傳統宏大敘事的局限性,真正做到瞭“見微知著”,從細微處洞察時代巨變的全貌。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和思想激蕩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清晰邏輯和嚴謹態度。讀到某些章節,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先驅者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他們的睏惑、他們的探索,都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敘述曆史事件,更是在深入挖掘支撐那個時代人物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和文化背景,使得整個敘述立體而飽滿。它提供瞭一個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的全新視角,讓我對國傢在轉型期的陣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種對復雜曆史的耐心解讀,使得即便是對那段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其引人入勝的敘事所吸引,從而領略到曆史的厚重與魅力。
評分很好看的一本書,作者寫的深入淺齣,受益匪淺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據說不錯,買瞭準備學習一下!
評分書籍質量很好,看起來內容也不錯
評分商品很好,有機會還會購買!
評分還未閱讀,大概翻瞭一遍,不錯。
評分是好書,年度推薦,值得購買
評分好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評分棒!送貨很快,包裝完好,對這本書抱有很大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