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绪论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第一章 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1、“中国”、“中华”及其历史上的认同
2、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及现代转换
——兼谈作为现代国名的“中国”究竟始于何时
二、 新的思想资源:现代“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1、郭士立与传统汉文里“民族”一词的早期转化
2、清末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来源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其最初的指代词
1、梁启超与“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和“中国民族”说
2、“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及其早期观念内涵
——两种“中华民族”概念问世记
四、寻归“大同”:立宪运动与民族平等融合的自觉
——以满族官员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观念为中心
1、“五族大同”:立宪运动期间的民族一体融合论
2、“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说的发轫及其民族观依据
3、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
第二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一、民国诞生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之确立
1、“五族共和”论及其引发的“中华民族”观念
2、袁世凯与民初民族融合的新背景及实际效应
3、“中华民国”国号、早期国歌的意义与影响
4、李大钊、申悦庐与“中华民族”旗帜的高揭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1、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的诸多要素
2、孙中山的有关倡导及深远影响
3、梁启超专研“中华民族”:思想的来源和意义
4、“国家主义”派的关切和外蒙“独立”事件的刺激
5、“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
第三章 “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认同符号的强化
1、两部代表性史著及其“中华民族”观念蕴涵
2、国民政府和学界精英“整合”民族的继续努力
——蒙藏“宣化”、黄陵祭祖与“民族”重审
二、日本侵华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为中心的透视
1、“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巨大影响
——以少数民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例
2、“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的兴起
3、国共两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4、民族复兴论的高涨、内涵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联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1、抗战前后的“民族英雄”问题
2、“汉奸”与“华奸”之辩
3、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第四章 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
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社会化与多媒介的认同表达
二、单一性民族的“中华民族”观之强烈诉说与回响
1、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说及其争论
2、民族一元论的由来、其他形态与黄帝子孙说的新解释
——兼及吴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说之回应
3、蒋介石以“宗族说”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一体观
三、“中华国族”入宪讨论与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
1、孙科等人与“中华国族”入宪的努力
2、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说
四、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及其与其他各方之互动
1、抗战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之变化
2、国共两党和其他各方观念的互动及其结果
结语: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一、NATION内涵的历史性、复合性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之特质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构”还是“演化”?
三、一点感悟
附录: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本书参引文献目录
后记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如同一个层层递进的迷宫,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主题的核心。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设置阅读的节奏,时而放缓,深入剖析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时而加快,将一系列关联的事件串联起来,展示宏观的演变趋势。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议题之间切换时的那种流畅感,过渡自然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学术概念的转换,仿佛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种行文的精巧,体现了作者对材料驾驭能力的极高水准。它不是孤立地探讨某个理论,而是将理论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检验和阐释,使得抽象的概念获得了坚实的地面支撑,读来令人心悦诚服,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观念”形成过程的细致描摹。它不把民族观念的形成视为一蹴而就的政治宣言,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漫长、充满拉锯和妥协的文化工程。作者似乎拥有将那些冰冷的历史文献重新激活的魔力,让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与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精神面貌的人物进行着思维上的碰撞。这种代入感,加上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精准把握,使得整本书的学术密度极高,却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探险,让人读罢之后,对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依然能保持一份批判性的审视和深刻的关怀。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激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严谨态度。读到某些章节,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先驱者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探索,都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深入挖掘支撑那个时代人物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和文化背景,使得整个叙述立体而饱满。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全新视角,让我对国家在转型期的阵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对复杂历史的耐心解读,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引人入胜的叙事所吸引,从而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穿透表象直达内核的能力。它不是那种仅仅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的通俗读物,而是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对于理解我们今天有何意义”。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消化其中关于认知转变和社会认同构建的那些深刻论述。那种被一种全新的、更具深度的历史理解所点亮的瞬间,是阅读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作者对于那些边缘化声音和非主流思想的关注,也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丰满和立体,避免了传统宏大叙事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从细微处洞察时代巨变的全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老练,那种沉静中蕴含力量的表达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感。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煽情或口号式的历史论述,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冷静的、但又充满温度的笔调,去剖析那些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阐述观点时,都非常注重平衡性,力求呈现出历史的多元面相,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这在当下很多历史解读中是十分可贵的品质。每当读完一个段落,总会留下一些可以反复咀嚼思考的余味,那种感觉很像是在跟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交谈,他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引导你看到问题的全貌。这种高质量的学术表达,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great!!!很好,很强大,很不错,可以,很棒!!!good,wonderful,perfect!!!!!!!物超所值,物美价廉!!!!!
评分了解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须追溯我们怎么走来!
评分物流快,内容佳,有优惠,好~
评分东西不错啊 推荐啊 哈哈哈啦啦啦
评分京东的发货配送速度,实在值得一赞,就是包装真的希望书籍用纸箱,不要用塑料袋子,每次收到书基本没有完好无损的。
评分最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
评分必须购买收藏的好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喜欢的书,买来认真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