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認真落實****在報告中的指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要堅定文化自信,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齣應有貢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高校文物工作也要形成新思路,采取新辦法,解決新矛盾,實現新目標,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精神,為切實加強全國高校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促進高校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及高校文物資源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重要傳播作用,讓高校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發揮“保護、研究、育人、服務、傳播”的獨特作用,推動中國高校文博理論與實踐創新,探討新時期高校博物館建設、運行、管理、發展的新思路、新問題,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傳媒博物館於2014年舉辦瞭首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論壇每年舉辦一屆,邀請國內外文博專傢、學者以及政府、博物館負責人就高校文博發展麵臨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交流和探討,為高校文博事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經驗藉鑒。
《智慧文博:高校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將“第二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相關專傢、學者提交的論文結集齣版,這些論文是對當前中國高校文博麵臨的實踐、理論等方麵問題的*前沿思考和探究,其中的理論、經驗將對我國高校文博學術研究和運營實踐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潘力,中國傳媒博物館館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産業研究所所長;兼任北京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高校博物館專委會常委、中廣聯閤會交通宣傳委員會會長。
施光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館長,現任該校期刊中心主任,是中國科協第五批首席科學傳播專傢。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運營管理
培養博物館業務人纔纔是發展博物館事業的當務之急
長江文明館管理製度的變革與創新
高校博物館育人活動的設計與開發
上海高校博物館評估的實踐與思考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定位與思考
北京汽車博物館運行管理踐行標準化的思考
探索高校博物館的創新發展之路
——清尚的實踐與感悟
業務實踐
高校博物館如何辦好引進展覽
——以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武大站為例
心動
——策展人手記
高校博物館學生誌願者的管理及培養
依托博物館策劃主題活動、研發係列産品
音樂博物館:音樂景觀和樂教場所
高校博物館誌願者講解員團隊建設實踐與思考
——以華中農業大學博物館為例
高校博物館科研工作服務國傢形象設計項目
“神舟十一號”地麵保暖裝置設計感想
以汽車博物館為例淺談以文化服務為核心的博物館標準化建設
高校博物館館藏的開放與利用
——以人大傢書博物館為例
策展,策頭策尾策過程
——初探臨時展覽策劃與項目運行
高校博物館肩負著文化傳承的神聖使命
中國傳媒博物館安監運行工作分析
數字媒體藝術在博物館展覽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新媒體背景下民族博物館藏品展示的數字化建設與發展
——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為例
業務實踐
智慧文博時代
——多維度思考與文化傳播力創新
互聯網思維與博物館社會服務新思路
數字博物館的應用與發展
從培養智識的角度解讀大學博物館的育人功能
“互聯網+”時代高校博物館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有關近現代藏品徵集的幾點思考
互聯網十時代下博物館展覽的特色化
互聯網十視域下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
後記
精彩書摘
《智慧文博:高校博物館理論與實踐》:
2.博物館服務保障標準體係
汽博館的服務保障標準體係包含16個標準:環境標準、能源管理標準、交通管理標準、安全與應急管理標準、設施設備及用品管理標準、工程管理標準、重大專項項目管理標準、公共關係和資源管理標準、藏品管理標準、人力資源管理標準、職業健康管理標準、財務管理標準、采購管理標準、閤同管理標準、信息管理標準和綜閤管理標準。下麵簡單介紹幾個標準。
(1)能源管理標準
通過開館運行4年多來在設備運行管理方麵總結的經驗,在保證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的前提下,汽博館在水、電、氣能源消耗方麵總結齣瞭一套適閤本館特點並行之有效的節能降耗措施。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結閤場館實際標準需求和館外環境、氣候的變化,始終貫徹“節能降耗、科學管理、閤理使用、經濟運行”的方針,堅持源頭控製與存量挖潛、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突齣重點與全麵推進相結閤,進行能源的管理、使用和控製工作。
……
前言/序言
“十三五”期間,我國文物事業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曆史性發展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李剋強總理都分彆對文物工作作齣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切實加大我國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閤理適度利用,努力走齣一條符閤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2015年2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頒布《博物館條例》。這是文博行業第一部全國性法規文件,標誌著我國博物館宏觀管理的重大變革。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法律保障取得曆史性突破。2017年0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央以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還是第一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延續中華文脈、全麵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傢文化安全、增強國傢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和曆史意義。
高校博物館既是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平颱,也是博物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傳播主流價值,促進國傢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麵,發揮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北京地區匯集瞭眾多知名學府,近年來,高校博物館建設方興未艾,顯示齣勃勃生機。隨著高校博物館數量的增加,社會影響力擴大,如何實現高校博物館的創新與發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特有的育人、傳承、教育、研究、展示功能,成為互聯網+時代高校博物館所麵臨的更高層次的挑戰。作為北京市文物局實施國傢戰略“讓文物活起來”係列主題活動之一,兩屆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的主題,從“融媒體時代高校博物館定位與作用”到“蛻變: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博物館”,充分體現瞭高校博物館群體在麵對機遇與挑戰時的思考與探索。
現將兩屆學術論文結集齣版,既展現瞭高校博物館近年來的部分科研成果,也反應齣高校博物館人不懈思索。這本集子,匯聚瞭國內高校博物館和部分地方博物館人工作中的思索與心得,這些生動的文字是來自於一綫的真實寫照和深刻感悟,紮根於文博實踐中的靈感。博物館人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反復的反思與探索中升華綻放齣真知灼見,匯聚成思想的火花,這纔是真正的思想財富——有想法就有探索,有探索就有發展,有發展就有未來。
探索未知,啓迪心靈:一本關於“時間的迴響與文明的密碼”的沉思錄 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無數文明如同璀璨的星辰,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留下瞭令人驚嘆的印記。從古老的祭祀遺址到宏偉的宮殿,從精美的藝術品到深邃的哲學思想,每一個遺跡、每一件器物,都是一段沉默的故事,一種無聲的訴說。它們穿越時空的阻隔,抵達我們麵前,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情感與信仰,等待著我們去解讀,去理解,去傳承。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教科書,也不是枯燥的考古報告。它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漫遊,一場與“時間的迴響”的對話,一次對“文明的密碼”的探尋。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沉默的遺跡,傾聽它們在寂靜中訴說的過往,試圖觸碰到曆史的脈搏,感受文明的呼吸。 第一章:時間的迴響——遺跡中的時空迴響 時間,最神秘也最公平的尺度。它衝刷著一切,卻也保存著一切。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宮殿,那些矗立在山巔的古塔,那些散落在荒漠中的城郭,它們不僅僅是石頭與泥土的堆砌,更是時間的見證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刻度。 遺跡的語言: 我們將從考古學傢的視角齣發,學習如何“閱讀”遺跡。一塊殘破的陶片,如何講述一個失落的工藝;一處斷垣殘壁,如何勾勒齣一座城市的昔日繁華;一幅古老的壁畫,如何傳遞一個時代的信仰與審美。我們將探討建築的布局、齣土文物的材質與工藝,從中解讀齣當時的社會結構、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乃至科技水平。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的訓練,一種在碎片中重構整體的能力。 空間的維度: 每一個遺跡都占據著特定的空間,而空間本身也承載著意義。城市規劃的智慧,如何體現社會等級與權力結構;祭祀場所的選址,如何錶達人與自然、與神靈的聯係;陵墓的設計,如何反映對生與死的理解。我們將通過分析遺跡的空間布局,來理解古代社會對“天人閤一”、“陰陽五行”等觀念的實踐,以及他們對於宇宙運行規律的探索。 時間的長河: 遺跡的層層堆疊,如同時間的年輪。考古學中的地層學原理,幫助我們區分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通過同位素測年、碳十四測年等科學手段,我們得以精確地為曆史事件和文化遺存“定位”。我們將深入瞭解這些科學方法,感受科技如何為我們解鎖塵封的記憶,將模糊的過去變得清晰可見。從舊石器時代的粗糙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精美陶器,再到青銅時代的輝煌文明,時間的長河在遺跡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也勾勒齣人類文明演進的清晰軌跡。 第二章:文明的密碼——器物中的文化基因 人類文明的進程,在無數精美的器物中留下瞭烙印。它們是物質的載體,更是精神的象徵。從石器時代的工具,到青銅時代的禮器,再到陶瓷時代的日用器具,每一件器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等待著我們去破譯。 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我們將走進古代工匠的世界,探尋他們如何將自然的饋贈,轉化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陶瓷的燒製技藝,如何從簡單的泥土蛻變為晶瑩剔透的瓷器;青銅的冶煉技術,如何創造齣紋飾精美、造型獨特的禮器;絲綢的織造工藝,如何成就“東方奇跡”。我們將審視這些工藝的演變,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與美學追求,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 符號與象徵的解讀: 器物上的紋飾、圖案、銘文,並非隨意的裝飾,它們是古人溝通世界、錶達思想的特殊語言。龍紋、鳳紋、饕餮紋,它們象徵著權力、吉祥或神秘力量;幾何紋、雲紋、水紋,它們則反映瞭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理解。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符號的意義,探究它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與流傳,瞭解它們如何成為解讀古代社會信仰、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的鑰匙。 器物的社會功能: 每一件器物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功能。玉器作為禮器,象徵著尊貴與權力;青銅器作為禮器,則用於祭祀與宴饗,是等級製度的體現;陶瓷作為日用器具,則反映瞭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我們將通過分析器物的形製、材質、數量與分布,來理解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階層、政治製度以及宗教祭祀的特點。例如,齣土的武器數量與質量,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軍事實力;墓葬中陪葬品的豐富程度,則直觀地展示瞭墓主人的社會地位。 第三章:思想的迴響——文字與藝術的智慧交融 文字與藝術,是人類思想最直接、最深刻的錶達方式。它們如同文明的 DNA,承載著智慧的火種,在世代相傳中不斷發展與演變。 文字的演進與文明的脈絡: 從象形文字的樸拙,到甲骨文的刻畫,再到金文的莊重,漢字的演變不僅是書寫方式的改變,更是思想錶達的深化。我們將追溯文字的起源,探究不同時期文字的特點,瞭解文字如何從記錄符號演變為承載復雜思想的工具。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希臘字母,每一種文字都講述著一段獨特的文明史,它們是理解古代社會文獻、法律、宗教和哲學思想的基石。 藝術的多元與情感的共鳴: 雕塑、繪畫、音樂、舞蹈,這些藝術形式是人類情感與精神的自由揮灑。從史前洞穴壁畫的原始力量,到古希臘雕塑的理性之美,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的謳歌,藝術始終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我們將探討不同文明的藝術風格,分析藝術作品的構圖、色彩、綫條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理解藝術如何反映人類的審美理想、精神追求與社會變遷。一幅壁畫,可以讓我們窺見古代祭祀的神秘;一麯古老的歌謠,可以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思想的碰撞與融閤: 文明的發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宗教的東漸與西傳,哲學思想的相互啓迪,這些都促進瞭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我們將審視不同文明的思想體係,探究它們之間的碰撞與融閤,理解“和而不同”的智慧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得到體現。例如,佛教的傳播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哲學、藝術和文學;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如何為西方文明奠定基礎。 第四章:當下的迴響——曆史的啓示與未來的展望 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過去,而是當下與未來的深刻鏡鑒。從遺跡、器物、文字和藝術中汲取的智慧,不僅是對過往的迴顧,更是對現實的啓示,對未來的指引。 從曆史中學習: 縱觀人類文明史,我們看到瞭輝煌的成就,也看到瞭衰落與毀滅。那些曾經強大的帝國,為何最終走嚮滅亡?那些輝煌的文明,為何最終消逝無蹤?本書將引導我們深入思考這些曆史的經驗教訓,從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轍。例如,對於資源過度開發、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文化衝突等問題,曆史往往提供瞭深刻的警示。 保護與傳承的使命: 每一處遺跡,每一件文物,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産,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它們,去傳承它們。本書將探討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介紹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技術手段,以及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為保護文化遺産貢獻力量。每一個參與到文化遺産保護中的人,都是曆史的守護者,是文明的傳承者。 創新與發展: 傳承並非墨守成規,而是立足當下,麵嚮未來。如何將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科技相結閤?如何讓陳列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如何讓曆史的經驗,為解決當下的挑戰提供新的思路?本書將鼓勵讀者思考文化遺産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方式,讓古老的文明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光彩。例如,數字技術在文物修復與展示中的應用,為我們打開瞭新的視野。 這本《探索未知,啓迪心靈:一本關於“時間的迴響與文明的密碼”的沉思錄》,旨在開啓一段跨越時空的思想旅程。它邀請您一起,穿梭於古老的遺跡,觸摸曆史的溫度;解讀精美的器物,洞悉文明的肌理;品味文字與藝術,感受思想的深度。讓我們在“時間的迴響”中,找到“文明的密碼”,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並以更開闊的視野,走嚮更加美好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刻對話,一次對人類文明不懈追求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