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矢数道明 著,侯召棠 译
图书标签:
  • 汉方
  • 中医
  • 临床
  • 治验
  • 精粹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方剂
  • 医案
  • 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2319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8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矢数道明先生著作选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是当今日本汉医界重镇、世界知名学者矢数道明先生所著《汉方治疗百话》第六、七两集中有关治疗部分的综合译著,是矢数先生近十年(1980-1990)中的新治验集。全书共收治个案252例及有关内容问答46题,其病种几乎遍及内、外、妇、儿各科,且多为疑难案例。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经我国著名学者侯召棠先生编译,译文准确,文笔流畅,是一部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研究日本汉医诊疗现状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临床治验
一、头痛、偏头痛、梅尼埃症
1.十五年的偏头痛用清上蠲痛汤
2.慢性头痛及眼痛用清上蠲痛汤
3.左侧偏头痛及耳鸣用清上蠲痛汤
4.剧烈头痛用清上蠲痛汤加味方
5.二十年的头痛及内痔用清上蠲痛汤及乙字汤
6.二十年的头痛、眩晕、呕吐及高血压症用吴茱萸汤提取物粉末剂
7.剧烈偏头痛用吴茱萸汤提取物粉末剂
8.慢性偏头痛用吴茱萸汤提取物粉末剂
9.慢性头痛用桂枝人参汤
10.慢性头痛用当归芍药散合加味逍遥散
11.低血压患者的偏头痛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12.慢性眩晕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提取物粉末剂
13.五年多的眉间痛用选奇汤
14.梅尼埃症用桂枝茯苓丸料
15.梅尼埃症用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
二、眼、耳、口、齿、咽喉疾病
16.舌皲裂刺痛用清热补气汤
17.舌皲裂刺痛用清热补气汤
18.口内发白、刺痛用清热补气汤
19.牙龈及唇、颊过敏症用桂枝五物汤加味方
20.扁桃体肿大并有持续性低热用滋阴至宝汤
21.慢性扁桃体炎用驱风解毒汤及黄柏末
22.咽喉阻塞、咽下困难用利膈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23.咽下困难用利膈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24.以嗄声及咽喉不利为主诉的患者
25.声带息肉与嗄声用半夏厚朴汤及响声破笛丸料
26.嗅觉丧失症用葛根汤加味方
27.过敏性鼻炎及贫血用小青龙汤及牛黄丸
28.花粉症用小青龙汤粉末剂
29.过敏性鼻炎、咳喘、嗅觉丧失用小青龙汤提取物粉末剂
30.过敏性鼻炎用小青龙汤合芍药甘草附子汤
31.过敏性鼻炎用越婢加术汤提取物粉末剂
32.过敏性鼻炎用柴胡桂枝汤提取物粉末剂
33.鼾声及夜尿症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提取物粉末剂
34.肥胖少年的鼾声用葛根汤加味方
35.搏动性耳鸣用通明利气汤
36.视神经萎缩及全身衰弱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君子汤
37.干燥综合征用助阳和血汤
三、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
38.小儿哮喘用神秘汤
39.支气管哮喘用神秘汤
40.哮喘及高血压症用神秘汤及大柴胡汤合八物降下汤
41.支气管哮喘、白癣及鸡眼用麻杏甘石汤并外用石膏、紫云膏
42.小儿哮喘用麻杏甘石汤提取物粉末剂
43.支气管哮喘用华盖散
44.哮喘及糖尿病用华盖散合八味丸料
45.小儿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用小青龙汤提取物粉末剂.
46.小儿哮喘用小青龙汤提取物粉末剂获显效
47.哮喘性支气管炎用清肺汤
……

临床答问
编译后记
附:方剂检索

精彩书摘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20.扁桃体肿大并有持续性低热
  用滋阴至宝汤
  川某,14岁,男。初诊1981年10月8日。主诉自今年1月起有持续低热,经耳鼻科检查,告知系扁桃体化脓所致。患者曾有多次扁桃体发炎病史。1月28日接受了手术。
  术后,仍易患感冒,且低热持续不消,高时可达38℃,几经治疗仍不能愈。此外,还伴有咳嗽、盗汗,严重时睡衣尽湿透。
  舌有白苔,咽部发红。腹诊所见有明显胸胁苦满。据此投给了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并用黄柏末液含漱。三周后热感虽消失,但仍有37.1℃左右低热不消,故改用滋阴至宝汤。服后方一个月后,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体力亦复原。
  滋阴至宝汤载于《万病回春》妇人虚劳门,对外感后,微热不消,有虚弱倾向者,常用此方。《回春》日治:“诸虚百损。健脾胃、养心肺、退潮热、除骨蒸、止咳嗽、化痰涎、收盗汗。”
  处方构成为:当归、芍药、白术、茯苓、陈皮、知母、柴胡、香附、地骨皮、麦门冬各3g,贝母2g,薄荷、甘草各lg。
  从处方构成中,可以充分理解《回春》所载各主治项目之根据。
  21.慢性扁桃体炎用驱风解毒汤及黄柏末
  山某,57岁,女。初诊1983年3月。体格、营养、面色均一般。主诉5年前起易感冒,反复患扁桃体炎,易化脓,每次均发高热。近来手指发颤、躯体也有时颤抖。其他有鼻塞、口苦、口渴、恶心等。咽部诊查可见舌有白苔,扁桃体红肿,但不算很严重,故而投给了驱风解毒汤并用黄柏末溶液含漱。服用药剂1个月后,不再容易感冒了,咽痛已止,未再发热。服药3个月后,一般状态良好,生活得很愉快、安适。
  22.咽喉阻塞、咽下困难用利膈汤
  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山某,61岁,女。初诊1982年12月。体型瘦,面色不佳,苍白而带有不安表情,神经处于亢奋状态。一年前起,咽部有阻塞感,吃酸梅干最舒服,似乎食管自动张开,食物可顺畅通过;但其他食品却难于通过,总像有物阻塞,不适感长期不消除。在此影响下,一年内消瘦了7kg,目前体重仅37kg。
  医院检查未能确诊,自学汉方书后,从药店购回半夏厚朴汤试服,亦无效果。其他症状有肩凝、腰痛、轻度视物朦胧。腹部虚弱,有胃内停水。初诊时血压150/85mmHg。
  对咽头痞塞,使用半夏厚朴汤无效时,笔者多试用名古屋玄医创意研制的利膈汤。此方可用于食管癌、食管狭窄、食管息肉、食管痉挛、食管憩室以及咽头痞塞感、咽下困难等症。以本方与甘草干姜汤合方,或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而用者居多。方中的半夏有治痰饮所致呕吐、利水饮、下气、去湿痰之效。栀子则有解心胸间郁热、排除痞塞、降气之能。附子则能通阳气、散壅滞、温经。
  茯苓杏仁甘草汤可开胸中痞塞,具有去胸中水,引气下降之效,故笔者以之与利膈汤合方用之。
  处方为:半夏6g,栀子3g,附子lg,茯苓6g,杏仁4g,甘草lg。
  服药一个月后,咽及胸中感到很舒爽,痞塞感几乎已忘掉;2个月后,体重增加3kg而达40kg,血压为130/80mmHg。患者称服药后已不再感到有病。开始曾担心所患为食管癌,相信是这一处方治好了病。
  ……

前言/序言

  10年前,当矢数道明先生的代表著作《汉方治疗百话》一至五集中文摘译本《汉方治疗百话摘编》发行之际,我曾欣然地写了序,现在《汉方治疗百话》六、七集中文全译本第一部分《汉方临床治验精粹》又将出版,第二部分(汉方历史方面的研究)和第三部分(对汉方复兴及国际交流的贡献)也将陆续出版。对此,我更觉喜悦,愿再度为之作序,以表示祝贺。
  我在10年前的序中曾经表达了关于中日两国医家能够继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以推动东方医学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作出有益贡献的期望;10年来的历史表明,这一期望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实现,以中医药学为中轴的东方医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走向世界!今年10月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北京‘91),就是这些丰硕成果的集中表现。以矢数道明先生为首的日本汉方界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矢数道明先生立志汉方60余载如一日,不仅在汉方医学从低谷走向复兴及发展的艰辛历程中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而且是30年代汉方复苏运动先驱者中唯一健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历史见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严酷的斗争中或在顺利的发展中,始终把临床医疗放在第一位,孜孜不倦,治学不息。即使在86岁高龄的今天,仍然活跃在医疗、科研和教学的最前线,这种忘我献身的精神,感人至深;也为现代汉方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本书的内容虽然只介绍了他近10年来临床治验的一小部分,但却是他经验和智慧的精华,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他的高尚风格和学术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几千年来,东方医学之所以能经久而不衰、永葆青春,关键在于临床治验有稳定而令人惊奇的疗效;而良好的疗效,来源于对学理的融汇贯通、对处方的运用自如。古人云“以方为方,方遂一成而不易;以矩为方,方乃万变而不穷。”若能究心於平昔,会其所以立方之意;斟酌于临时,施其确然对证之方,则疗效自然显著。我认为这正是矢数道明先生在医疗上的一大特点,也是汉方医学必将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础。
  瞻望未来,东方医学的前景无限光明,我再一次期望着中日两国医家,进一步切磋观摩、相互学习、紧密携手、共同努力,为迎接21世纪东方传统医学的新曙光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经方应用指南:从辨证到临证的实践路径》 导言 在中医浩瀚的宝库中,经方犹如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的锤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是张仲景等先贤在对生命现象进行深刻洞察后,以精炼的药物组合,阐述的治疗疾病的根本原理。掌握经方,不仅是对经典的传承,更是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然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临床实践中,精准地辨识证候,巧妙地运用经方,从而达到“效如桴鼓”的境界,一直是困扰许多临床医生的难题。 本书《中医经方应用指南:从辨证到临证的实践路径》,正是为了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而生。它并非对某一部经典著作的简单复述,也不是对零散医案的堆砌,而是力求以一种系统性、条理化、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经方的世界,掌握经方应用的精髓。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中医临床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医生,建立起扎实的经方理论基础,培养敏锐的临床辨证能力,并最终熟练运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经方理论的基石——认识与理解 在真正进入经方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先打牢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经方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价值。 1. 经方的历史渊源与哲学思想:追溯经方诞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其背后蕴含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等中医核心哲学思想。理解这些思想,是理解经方配伍与君臣佐使原理的根本。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经典,而是尝试去理解先贤们“观象玩占”的思维模式,以及“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的灵魂如何在经方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 经方的基本构成与组方原则:详细解读经方由少至多的药物组合,分析每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君、臣、佐、使)。探讨经方配伍的精妙之处,如“十八反”、“十九畏”的理论基础,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与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等关系。本书将以大量实例,解析为何少数量的药物能够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揭示经方“以少胜多”的智慧。 3. 经方与时方(后世方)的辨析:清晰阐述经方与后世方在组方思路、药物选择、配伍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理解经方以“治病必求其本”为核心,强调辨证的精准性;而时方则更多地考虑了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药物发展。通过比较,更深刻地认识经方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4. 经方应用的思维模式:强调经方应用的“体用结合”思想。体,即理论体系;用,即临床实践。读者将学习如何从宏观的认识论出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判断。例如,如何理解“六经辨证”是经方应用的总纲,以及如何将“八纲辨证”作为具体的辨证工具。 第二部分:精准辨证的要诀——步步为营的实践 辨证是经方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地把握病机,辨识证候。 1. 四诊合参在经方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如何通过观察神色、形态、舌象、排出物等,初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病位深浅。舌诊作为重中之重,将详细解析不同舌象(舌质、舌苔、舌体形态、舌下络脉等)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以及在经方辨证中的指导作用。 闻诊:分析声音、呼吸、气味等信息,进一步明确病邪的性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 问诊:这是辨证的核心环节。我们将深入剖析各种主观症状的深层含义,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腹泻、头痛、失眠等,如何指向特定的经方证候。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问诊思路,帮助读者避免信息遗漏,抓住关键病机。 切诊:重点在于脉象的辨识。将详细解读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基本脉象的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病证中的组合意义。特别会强调如何结合其他脉象特点(如弦脉、紧脉、洪脉等),来判断病邪的性质以及脏腑的盛衰。 2. 六经辨证在经方应用中的主导地位: 太阳病证治:详细解析太阳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等核心症状,以及伤寒、中风、太阴、少阴、厥阴等不同证候的辨识要点。重点讲解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经典太阳经方。 阳明病证治:分析阳明“潮热,大汗,脉洪大”等病机,区分里实证和里虚证。重点讲解白虎汤、承气汤等阳明经方。 少阳病证治:阐述少阳“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以及柴胡汤证的辨识。 太阴病证治:解析太阴“腹痛,腹胀,吐利”等症状,以及温中散寒的理中汤证。 少阴病证治:分析少阴“脉微细,但欲寐”等症状,区分寒化和热化证。 厥阴病证治:探讨厥阴“消渴,反胃,呕吐而利”等复杂症状,以及乌梅丸证等。 3. 八纲辨证的辅助与深化: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运用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病证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深化。例如,如何将一个太阳病证细化为“太阳阳明合病,属里属实,兼有表寒”。 4. 常见临床疑难证的经方辨证思路:针对一些容易混淆或辨证复杂的病证,提供清晰的辨证思路和鉴别要点。例如,如何区分水肿与淋证,如何辨别虚劳与失眠等。 第三部分:经方的临证运用——从辨证到施治的智慧 当辨证明确之后,如何精准选用经方,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1. 常用经方的临床应用详解: 桂枝汤证:详细解析桂枝汤在感冒、产后病、胸痹等多种病证中的应用,强调其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功效。 麻黄汤证:讲解麻黄汤在闭塞不通、实证感冒中的应用,强调其宣肺平喘、发汗散寒的作用。 白虎汤证:深入分析白虎汤在壮热、大汗、口渴等阳明实热证中的应用,阐述其清热生津的功效。 承气汤系列(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细致区分不同承气汤的应用指征,以及在导滞通腑、泻下攻积中的关键作用。 柴胡汤系列(小柴胡、逍遥散等):深入剖析柴胡汤在半表半里证中的应用,以及其疏肝解郁、和解少阳的广泛价值。 理中丸、四逆汤等温里方:详细阐述这些方剂在少阴、太阴病中的应用,强调其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强大作用。 其他重要经方:如乌梅丸、吴茱萸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半夏厚朴汤、生姜泻心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等,都将结合具体病案进行详细讲解。 2. 经方加减化裁的艺术:讲解经方“随证加减”的原则,如何在原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兼证、体质、年龄、性别等)进行药物的增减、替换。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加减思路,帮助读者掌握“损益”的技巧。例如,在桂枝汤中加入生姜用于加强发汗,加入白芍以缓和芍药甘草的苦寒等。 3. 经方在内科、妇科、儿科、外感热病等各科的运用: 内科杂病:例如,如何在胃痛、腹泻、便秘、咳嗽、失眠、眩晕等常见内科疾病中找到适用的经方。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病等,经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重点讲解相关经方。 儿科疾病: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本书将探讨经方在小儿感冒、积食、泄泻等常见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外感热病: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经方在早期干预、控制病情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经典医案赏析与实践指导:精选历代名医应用经方的经典医案,从辨证、用方、加减、疗效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学习名家治验的精髓,触类旁通。 5. 经方应用的误区与注意事项:指出在经方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如“辨证不精,用方不准”、“机械套方,不知变通”、“剂量不当,药物滥用”等,并提供规避这些误区的建议。强调“审证求因,随证治之”才是经方应用的根本。 结语 《中医经方应用指南:从辨证到临证的实践路径》是一本承载着临床实践智慧的指南。它力求将晦涩的经典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临床指导,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本书的编写,既是对经方魅力的发掘与展现,也是对中医临床疗效提升的期盼与呼唤。愿本书能够成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案头必备的良师益友,帮助大家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医术,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经方之道的博大精深,尚待每一位有志者去探索和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医药的治疗方式颇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太过晦涩,难以真正掌握。然而,《汉方临床治验精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为载体,将繁复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实践,让我仿佛亲身置于诊室之中,观察医者如何运筹帷幄,妙手回春。书中对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分析都细致入微,从病因病机到证型诊断,再到方药的选择与调整,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我尤其赞赏其对经典方剂在现代应用中的阐释,它不仅展示了方剂的威力,更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治疗原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体会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态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理解中医,并从中受益。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汉方医学一直保持着一种既敬畏又有点距离的态度,觉得它博大精深,但又似乎离现代生活有点远。直到我偶然翻阅了《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这种感觉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古籍里的方剂,而是着重展现了这些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每一则治验案例都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中医大夫如何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巧妙地化解疾病的困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证型的详细剖析,不仅仅是列出几个症状,而是深入到病机、病位,再到治则治法,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碎片化,而是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而且,书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即便是不学医的人,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医的智慧,比如它在调理身体、改善体质方面的一些建议,都非常具有启发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生活指南,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这本书,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堆砌,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临床病例,向我们展示了汉方医学的无穷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的那种“故事性”,每一个案例的展开,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与健康的传奇。读着这些故事,我不仅看到了中医如何化解病痛,更感受到了医者仁心与智慧的光辉。书中对病情的分析,对症型的辨别,以及方药的运用,都详尽而清晰,让我这个对中医了解不深的人,也能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它让我明白,中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那些古老的方剂,更在于医者对生命的深刻洞见和灵活运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中医的治疗,并非只是针对疾病本身,更是针对“人”,是关于如何恢复身体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它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传统中医药认知的新世界!一直以来,总觉得中医是那种“听长辈说过,但具体怎么回事儿又说不上来”的状态。拿到《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结果完全被吸引住了。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枯燥,而是直接切入实际的临床应用,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病例,把那些看似玄乎的理论讲得明明白白,甚至可以说是“活”了起来。书里的案例分析特别细致,从病人的具体症状描述,到医生是如何辨证施治,再到最终的疗效反馈,整个过程都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方剂的时候,会把药物的配伍、君臣佐使的道理讲清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用药。而且,书里的一些治验案例,涉及的病症范围非常广,从常见的小病到一些比较疑难的杂症,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好像真的能稍微摸到中医的门道了,不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而是开始有了一些“原来是这样”的顿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医学书籍之一,强力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简直太惊喜了!我本来只是想找些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籍,没想到却意外发现了《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这本书,它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觉得中医最难理解的就是那些复杂的方剂和辨证论治的逻辑,但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让“高深”变得“亲民”。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临床案例,把复杂的理论变得异常清晰和易懂。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旁边观摩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师的诊疗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用药的考量都解释得头头是道。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里对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比如失眠、胃病、咳嗽等,它的治疗方案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而且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那种死板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医学的温度。它让我感受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抱有好奇心,或者正在寻找实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书很不错,实用。慢慢学习

评分

除了包装惊险、极不满意之外。快递非常好?!这么贵重的物品包装太随便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实践经验之书,结合理论看

评分

实践经验之书,结合理论看

评分

书很好 本书是日本汉医界矢数道明所著《汉方治疗百话》第六、七两集中有关治疗部分的综合译著,是他近十年中的最新治验集。全书共收治个案252例

评分

实践经验之书,结合理论看

评分

货物收到了,包装好,产品质量不错!

评分

物流很快,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