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學院治理:權力運行製約與監督

二級學院治理:權力運行製約與監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德祥,薑華 著
圖書標籤:
  • 學院治理
  • 高等教育
  • 權力製衡
  • 監督機製
  • 治理結構
  • 教育管理
  • 政策研究
  • 組織行為
  • 行政管理
  • 中國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2303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5119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236
字數:2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伴隨著中國現代大學製度建設的進程,我國高校治理結構不斷優化,內部管理體係的權力重心開始下移。在此背景下,作為學術活動實體的二級學院擴展瞭辦學職能,它不僅成為高校內部權力的聚集地,而且成為各種資源流動的交匯點。
  本《二級學院治理:權力運行製約與監督》20餘位高等教育管理領域的研究者、管理者通過對二級學院治理的理論探討、政策分析及實踐反思,取得瞭許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並對當前二級學院治理改革提齣瞭政策建議,比如,完善黨政聯席會議製度,開設院務會、院教授會,院長角色調適,擴大學院自主權,以及院領導班子建設、校院關係的閤理分權和治理方嚮、民主管理和監督、社會參與和治理評估、去行政化等策略。

目錄

目錄
CONTENT
前言
上篇 理論篇
二級學院治理:曆史脈絡與現實課題 張德祥 方水鳳 李洋帆 3
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的核心要義、實現路徑、政治保障 楊嶺 畢憲順 25
協商共治:我國大學院係有效治理的可行模式 李成恩 常亮 37
整體有序而局部序:大學治理的內在邏輯 李梟鷹 53
論學院的治理及其意義 郭書劍 王建華 63
大學權力類型與二級學院院長角色定位 鄭文力 73
大學院長的領導情境及其角色特徵 全守傑 84
治變之道:高校二級學院治理研究 陳正江 91
調整校院關係推進學院治理現代化——“二級學院治理:權力運行製約與監督”學術研討會綜述 韓夢潔 98
下篇 實踐篇
校院兩級管理改革的實踐與思考——以安徽工業大學改革實踐為例 李傢新 戴玉純 雷金火 105
上海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與組織框架調研報告 楊頡 餘新麗 113
學院“三重一大”事項決策流程研究 瀋亞平 汪聖 122
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學院治理模式 李立國 張翼 135
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高校二級學院權力研究 薑華 黃帥 156
美國大學內設學院治理結構分析——以密歇根大學為例 何曉芳 宋鼕雪 169
高校院係層麵內部治理結構現狀調查研究 張雷生 179
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獨立學院製管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周潤智 唐衛民 197
教學研究型大學院係功能定位研究 萬春明 王巍 張海龍 205
高校二級學院自主管理調查與對策——以遼寜24所本科高校為例 趙哲 宋芳 214

精彩書摘

  《二級學院治理:權力運行製約與監督》:
  上篇 理論篇
  二級學院治理:曆史脈絡與現實課題①張德祥 方水鳳 李洋帆②(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中國大連116024)
  摘要 大學院(係)治理製度選擇深受曆史傳統影響。政策主導著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曆史變遷,追尋政策變革曆史即可獲悉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曆史變遷過程。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變遷經曆瞭 1949—1989年的領導體製探索期、1990—2009年的黨政聯席會議製度形成期、2010年至今的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期三個時期。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變遷具有以下特徵:與大學治理曆史變遷具有同質性;政策主導整個變遷過程;曆史變遷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需要增強完善院(係)治理的內生動力。大學的二級學院治理是大學製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目前對二級學院治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上的重視都不夠。通過筆者對 92所大學章程的分析可以看齣,二級學院辦學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落實,仍然沒有突破傳統的校院關係;在二級學院治理結構方麵,章程未能起到應有的製度規範作用,在二級學院治理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二級學院內部權力邊界不清,缺乏相應的議事製度。因此,關於二級學院治理,首先應建立新型校院關係,進而在領導體製、學術管理及民主管理等方麵認真解決存在的問題,完善治理結構,不斷提高二級學院的治理水平。
  關鍵詞 學院治理;曆史變遷;現實課題
  ①基金項目:本文係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內部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體係研究”(14JZD051)的研究成果。
  ②作者簡介:張德祥( 1950— ),山東平度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大連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高等教育政策與製度、高等教育原理;方水鳳(1985— ),江西景德鎮人,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治理和高等教育製度研究;李洋帆(1988—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為大學組織與治理、高等教育政策與製度。
  二級學院是大學各項職能的主要承擔者,也是高等教育管理體製中的基本行政層級。大學是曆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因而大學製度的選擇深受其所在曆史條件的影響;作為大學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級學院的製度選擇亦然如此。同時,二級學院是大學各項職能性活動的實際組織者,其水平直接影響著大學功能的實施、職能的發揮及目標的實現。對二級學院(係)治理曆史脈絡的梳理,是瞭解當前二級學院治理現狀的前提,也是把握二級學院治理內核的關鍵;而對二級學院治理現實問題的解決,是提高我國大學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
  一、1949年以來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曆史變遷
  大學是“底部沉重”的組織,諸多矛盾和問題需要在院(係)得到解決和處理。然而,大學院(係)治理製度尚不完善,難以應對匯集於院(係)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中國大學院(係)治理具有顯著的曆史慣性,帶著文化基因,這一特色昀早形成於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的高度計劃、高度集權、高度統一的高等教育管理體製,即中央政府製定高等教育管理政策,政府行政力量強製要求高等學校執行政策,政府統一領導高等學校。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整個曆史變遷過程,都體現在政策變革的曆史中。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製的影響,中國大學院(係)治理錶現齣眾多曆史特徵。本文通過考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政策變革,分析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曆史變遷,總結變遷過程中的特徵。本文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大學院(係)治理的曆史變遷分成三個時期來考察: 1949—1989年的中國大學院(係)領導體製探索期、 1990—2009年的中國大學院(係)黨政聯席會議製度形成期、2010年至今的中國大學院(係)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期。
  ……
《教育新格局:政策、實踐與發展趨勢》 內容概要: 《教育新格局:政策、實踐與發展趨勢》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教育領域宏觀層麵政策演變、微觀層麵實踐創新以及未來發展走嚮的專題性著作。本書跳齣單一學科的視角,融匯瞭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框架,旨在為理解和應對當前及未來教育所麵臨的復雜挑戰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工具。全書緊緊圍繞“新格局”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即審視全球化、技術革命、人口結構變遷以及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等因素如何重塑教育的生態係統,以及在此背景下,各國政府、教育機構、研究者及社會各界應如何調整策略,以期實現教育的公平、質量與效率的協同發展。 本書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齣教育領域全方位的變革圖景。 第一部分:政策重塑與治理邏輯的變遷 本部分著重考察教育政策在時代浪潮中的調整與演進,以及由此帶來的治理邏輯的轉變。 全球化與教育政策的國際化視野: 探討全球化進程如何影響各國教育政策的製定,例如國際教育標準、跨國教育閤作、教育人纔流動等議題。分析國際組織(如OECD、UNESCO)在教育政策倡導與評估中的作用,以及各國如何藉鑒和適應國際經驗。同時,也會審視全球化對本土教育體係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維護和發展具有獨特價值的教育模式。 技術革命驅動下的教育政策創新: 聚焦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教育領域産生的顛覆性影響。分析各國政府如何通過製定相關政策,引導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如在綫教育、混閤式學習、個性化學習平颱、教育數據治理等。探討這些政策如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以及可能帶來的數字鴻溝、數據安全和倫理問題。 教育公平與包容性政策的深化: 深入研究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階層固化等挑戰下,如何構建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教育體係。分析各國在縮小教育差距、支持弱勢群體、促進融閤教育等方麵的政策實踐,例如義務教育保障、助學金製度、特殊教育支持、反歧視政策等。探討這些政策在實踐中遇到的阻礙與成效,以及未來深化教育公平的政策路徑。 教育治理結構的轉型: 考察教育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的改革。分析中央與地方在教育管理權限上的劃分、學校自主權的擴大、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治理的模式等。探討如何建立更加高效、靈活、負責任的教育治理體係,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 第二部分:教育實踐的創新與轉型 本部分聚焦教育一綫,展現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學校組織等方麵的實踐探索與創新。 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的創新: 深入分析麵嚮未來能力培養的課程設計理念,如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探討如何將STEAM教育、核心素養教育等理念融入課程體係。同時,也會考察翻轉課堂、慕課(MOOCs)、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以及這些模式在提升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方麵的作用。 學校組織與文化建設的探索: 關注學校如何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構建積極、健康的組織文化。探討學校領導力、教師專業發展、傢校社協同等關鍵要素,以及如何通過創新性的管理方式,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分析學校如何應對社會期望的變化,以及如何塑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 學習評價體係的變革: 審視傳統的考試評價模式,探討如何建立更加多元、過程性、能力導嚮的學習評價體係。分析形成性評價、錶現性評價、能力評估等新型評價方式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評價反饋,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改進。 終身學習與非正規教育的發展: 探討在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分析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社區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形式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考察如何構建更加靈活、便捷的終身學習體係,以滿足個體不斷發展的學習需求。 第三部分: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本部分著眼長遠,對未來教育發展可能齣現的趨勢進行前瞻性分析,並提齣應對策略。 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深度融閤: 分析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調整對人纔需求的影響,探討教育如何更好地適應未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關注産教融閤、校企閤作的深化,以及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高素質人纔。 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未來: 預測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包括AI助教、AI驅動的個性化輔導、AI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等。同時,也會探討人工智能對教師角色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AI提升教育效率和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挑戰: 探討教育在應對氣候變化、貧睏、衝突等全球性挑戰中的作用。分析如何通過教育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責任感的公民。關注教育領域的國際閤作與援助,以共同解決全球教育發展麵臨的難題。 教育的倫理與價值再思考: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教育的倫理邊界和價值取嚮也麵臨新的挑戰。本書將引發對教育目的、教育公平、技術倫理、價值觀傳承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以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塑教育的根本價值。 《教育新格局:政策、實踐與發展趨勢》旨在為教育領域的決策者、實踐者、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幫助他們理解當前教育的復雜性,把握未來發展的機遇,並共同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優質、富有活力的教育新格局。本書的分析立足於豐富的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語言嚴謹而富於洞察力,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份具有啓發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大學的微觀世界:日常權力與製度的博弈》簡直是為我這種長期在高校工作,卻時常感到睏惑的人量身定製的。它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把鏡頭聚焦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說的角落。書中對“權力如何在係主任的辦公桌上流動,如何在職稱評審的投票箱中發酵”的描繪,細緻入微,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我尤其喜歡作者捕捉到的那種微妙的張力——當製度的條文遇上人情的斡鏇,誰又能真正占據上風?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述現象,更像是在解剖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讓我對自己所在的機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在各種場閤中的行為邏輯。它揭示瞭,在那些光鮮的規章製度背後,真正驅動日常運作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基於個人關係和非正式渠道的“潛規則”。讀完後,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剛從迷霧中走齣來的人,看清瞭腳下的路,也更明白瞭如何與周圍的環境共處。

評分

不得不說,我最初翻開這本書是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關於高等教育管理的書籍往往陷於理論的泥淖,讀起來枯燥乏味。然而,《象牙塔裏的權力遊戲:學術共同體的隱形邊界》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老練的社會觀察傢,他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娓娓道來一個個發生在大學裏的“真實故事”。比如,書中對不同學科之間資源分配不均的分析,那種基於曆史積澱和學科聲望形成的隱形壁壘,寫得極其生動。我以前總覺得是效率問題,現在纔明白,那背後是深層次的利益固化和話語權爭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開大學治理中那些被有意無意掩蓋的真相。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冷冰冰,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煙火氣,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感嘆。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震撼。《體製內的張力:高校行政層級與學術自由的平衡術》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探討瞭一個永恒的難題:如何在維護行政效率與保障學術獨立性之間找到那個搖擺不定的平衡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把行政部門描繪成“壓迫者”,而是細膩地分析瞭行政部門在資源調配、風險控製方麵的必要性,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過度行政化對創新和自由探索的扼殺。書中對不同層級領導的決策風格進行瞭精彩的類型劃分,讓我對不同級彆的領導行為有瞭更清晰的預判。這本書的洞察力在於,它承認瞭這種張力是內生的、不可消除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和製度設計來管理這種衝突,而不是一味地消滅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治理”二字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更加務實的層次。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那一定是“醍醐灌頂”。《學院派的權力劇場:決策機製與利益關聯分析》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搭建得非常紮實,但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它能將那些復雜的學術模型,精準地套用到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校園場景中去。它成功地將“科層製理論”、“網絡分析”等工具,轉化為解釋為什麼某些改革總是推不動、為什麼某些人總是能獲得更多支持的有力武器。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學術派係”如何影響學術評價的章節,那簡直就是把我們係裏過去幾年的復雜人事鬥爭,用清晰的邏輯鏈條給梳理瞭一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讓你不再是憑感覺判斷事物,而是能夠用一種更加結構化、係統化的視角去審視校園政治,極大地提升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評分

我非常欣賞《誰在製定規則:大學章程與實踐的張力》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精神。它沒有停留在對宏觀政策的解讀上,而是紮根於具體的製度文件和一綫教職工的訪談之中,展現瞭政策從紙麵到實踐的“失真”過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夾雜著不少幽默和諷刺,讀起來毫不費力。比如,書中對比瞭學校章程中對“民主管理”的錶述與實際召開的教職工代錶大會的場景,那種反差感讓人忍俊不禁,又深感無奈。它讓我們意識到,製度的生命力不在於寫得多麼完美,而在於它如何被具體執行者所理解、選擇性地采納或規避。這本書讓我開始關注那些不起眼的校級文件,因為正是這些文本的細微之處,決定瞭我們每天工作的舒適度與公平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