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從知識建構及活動理論的視角,對在綫學習評價理論與方法進行係統而深入地研究。在國內外研究進展的基礎上,著重探討瞭在綫學習評價發展的問題與趨勢、在綫學習評價目標、評價實施方法以及數據收集與分析技術等問題,在理論層麵分析瞭在綫學習評價方法演進的過程、評價原理與操作方法,在實踐層麵提供瞭在綫學習評價工具及實施案例。本書特色之處在於對國際主流的在綫學習評價研究方法與工具進行本土化闡釋,並結閤我國的教育應用情境提供瞭評價數據收集與分析案例。本書的內容不僅適閤教育技術、在綫教育及遠程教育領域希望對學習評價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研究人員,同樣適閤希望掌握在綫學習評價操作方法的教學設計人員。
作者簡介
馬誌強,教育技術學博士,江南大學田傢炳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傢公派留學訪問學者。研究聚焦於在綫學習評價、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等領域。近年來在CSSCI權 威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等多項國傢及省部級研究課題。現為國際期刊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SSCI)、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審稿人;國內期刊《遠程教育雜誌》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等CSSCI期刊外審專傢。曾擔任國際會議GCCCE學習分析子程序委員會委員、全球華人探究學習大會競賽委員會主席。
目錄
前 言……………………………………………………………………… 1
基礎篇
第一章 在綫學習評價概述…………………………………………… 3
第一節 在綫學習的特徵與概念………………………………… 3
一 在綫學習的特徵………………………………………… 3
二 在綫學習的概念………………………………………… 4
第二節 在綫學習評價的發展階段……………………………… 5
一 個體與協作學習評價…………………………………… 7
二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 8
三 基於社會性網絡的評價………………………………… 8
第三節 在綫學習評價的原則及核心問題……………………… 8
一 在綫學習評價的基本原則……………………………… 8
二 在綫學習評價的核心問題……………………………… 11
第四節 在綫學習評價的發展趨勢……………………………… 14
一 基於群組的社會性網絡的評測………………………… 14
二 基於同伴互評的在綫學習評測………………………… 15
三 數據挖掘與學習分析技術應用………………………… 15
四 在綫學習自適應評測技術發展………………………… 16
參考文獻……………………………………………………… 17
第二章 在綫學習活動………………………………………………… 19
第一節 在綫學習活動的理論基礎……………………………… 19
一 活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19
二 學習領域的活動係統…………………………………… 22
第二節 在綫學習活動的界定與分類…………………………… 25
一 基於環境互動的界定…………………………………… 25
二 基於師生互動的界定…………………………………… 26
三 在綫學習活動的分類…………………………………… 26
第三節 在綫學習活動的內部結構……………………………… 29
一 在綫學習活動組成要素………………………………… 29
二 在綫學習活動中的任務………………………………… 33
三 在綫學習活動中的角色………………………………… 34
四 在綫活動的資源與工具………………………………… 36
第四節 在綫學習活動的外部結構……………………………… 38
參考文獻……………………………………………………… 40
目標篇
第三章 知識建構水平發展…………………………………………… 45
第一節 知識建構的概念與過程………………………………… 45
一 知識建構的概念………………………………………… 45
二 知識建構的原則………………………………………… 47
三 知識建構的過程………………………………………… 48
第二節 知識建構的評價工具…………………………………… 49
一 知識建構交互分析框架………………………………… 49
二 知識建構交互分析模型………………………………… 50
三 知識建構分類描述係統………………………………… 51
四 協作知識建構分析框架………………………………… 53
第三節 知識建構評價案例……………………………………… 53
一 案例課程及學習者概況………………………………… 54
二 知識建構分析框架選擇………………………………… 55
三 在綫知識建構評價過程………………………………… 57
四 知識建構評價總體結論………………………………… 63
參考文獻……………………………………………………… 65
第四章 批判性思維水平發展………………………………………… 67
第一節 批判性思維概述………………………………………… 67
第二節 批判性思維的評價工具………………………………… 69
一 Garrison的批判性思維模型…………………………… 69
二 Newman的批判性思維模型…………………………… 70
三 Bullen的批判性思維評價模型………………………… 72
四 HCTSR批判性思維測量量錶………………………… 73
第三節 在綫批判性思維發展評價案例………………………… 74
一 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分析框架…………………………… 74
二 批判性思維發展評價的過程…………………………… 75
三 批判性思維數據分析與討論…………………………… 75
四 批判性思維評價總結與展望…………………………… 78
參考文獻……………………………………………………… 79
第五章 問題解決學習與發展………………………………………… 80
第一節 問題的分類與界定……………………………………… 80
一 問題的基本分類………………………………………… 81
二 問題分類連續體………………………………………… 83
三 問題的基本特徵………………………………………… 85
第二節 問題解決在綫學習過程………………………………… 89
一 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 89
二 良構問題學習的過程…………………………………… 90
三 劣構問題學習的過程…………………………………… 91
第三節 問題解決能力發展……………………………………… 95
一 問題解決能力的界定…………………………………… 95
二 問題解決能力的測量…………………………………… 96
三 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因素……………………………… 97
第四節 問題解決在綫學習評價案例…………………………… 97
一 問題解決學習活動概述………………………………… 97
二 問題解決在綫活動設計………………………………… 98
三 問題解決在綫學習評價……………………………… 105
四 問題解決活動評價結果……………………………… 110
參考文獻…………………………………………………… 111
方法篇
第六章 網絡同伴互評……………………………………………… 117
第一節 同伴互評的概念與內涵……………………………… 117
一 網絡同伴互評的概念………………………………… 117
二 影響互評效果的因素………………………………… 118
三 同伴互評的促進作用………………………………… 119
四 同伴互評的研究趨勢………………………………… 121
第二節 同伴互評的係統介紹………………………………… 122
一 PG係統………………………………………………… 122
二 SPARK係統…………………………………………… 123
三 SPA係統……………………………………………… 124
四 iLAP係統……………………………………………… 125
五 WRP係統……………………………………………… 126
第三節 同伴互評的流程與方法……………………………… 126
一 同伴專傢結閤程序…………………………………… 126
二 定性與定量結閤程序………………………………… 127
三 問題生成互評程序…………………………………… 128
第四節 同伴反饋評語類彆與評語采納的關聯……………… 129
一 網絡同伴評語的反饋流程…………………………… 129
二 同伴評語的反饋分析過程…………………………… 132
三 同伴評語與采納關係分析…………………………… 135
第五節 網絡同伴互評實施案例……………………………… 136
一 同伴互評實施的背景………………………………… 136
二 同伴互評實施的過程………………………………… 137
三 同伴互評實施的效果………………………………… 138
參考文獻…………………………………………………… 142
第七章 概念圖評價………………………………………………… 145
第一節 概念圖評價的概述…………………………………… 145
一 概念圖評價的發展…………………………………… 145
二 概念圖評價的概念…………………………………… 147
三 概念圖評價的要素…………………………………… 148
第二節 概念圖評價過程……………………………………… 148
一 概念圖評價的簡化流程……………………………… 148
二 概念圖評價的一般流程……………………………… 150
第三節 在綫概念圖評價的工具與方法……………………… 152
一 概念圖評價工具……………………………………… 152
二 概念圖評分方法……………………………………… 155
第四節 概念圖評價的典型案例……………………………… 160
一 高校物理課程評價案例……………………………… 160
二 中學化學課程評價案例……………………………… 161
三 自然科學課程評價案例……………………………… 162
參考文獻…………………………………………………… 163
第八章 電子檔案袋評價…………………………………………… 165
第一節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概念與特徵……………………… 165
一 檔案袋評價的概念與特徵…………………………… 165
二 電子檔案袋的概念與內涵…………………………… 168
三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發展……………………………… 169
四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優勢……………………………… 170
第二節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流程與方法……………………… 172
一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目標……………………………… 172
二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過程……………………………… 172
三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工具……………………………… 175
第三節 電子檔案袋評價的典型項目或案例………………… 177
一 阿爾維拉學院的DDP係統應用案例………………… 177
二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電子檔案袋案例………………… 179
參考文獻…………………………………………………… 180
第九章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 182
第一節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框架……………………………… 182
一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概述……………………………… 183
二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維度……………………………… 185
第二節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工具……………………………… 188
一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量錶工具………………………… 188
二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量錶信度與效度………………… 191
第三節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案例……………………………… 193
一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案例概述………………………… 193
二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操作過程………………………… 194
三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總體結論………………………… 197
參考文獻…………………………………………………… 201
技術篇
第十章 內容分析…………………………………………………… 205
第一節 內容分析方法的概述………………………………… 205
一 內容分析的現狀與發展……………………………… 205
二 內容分析法的概念與內涵…………………………… 209
三 內容分析法的概念框架……………………………… 210
四 內容分析法運用的基本過程………………………… 212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的相關工具……………………………… 215
一 內容分析工具介紹…………………………………… 215
二 內容分析工具的功能………………………………… 217
第三節 內容分析方法應用的案例…………………………… 218
一 內容分析法的使用標準……………………………… 219
二 內容分析研究的基本過程…………………………… 220
三 內容分析應用的注意事項…………………………… 222
參考文獻…………………………………………………… 224
第十一章 社會網絡分析…………………………………………… 226
第一節 社會網絡分析概述…………………………………… 226
一 社會網絡分析的發展………………………………… 226
二 社會網絡分析的概念………………………………… 230
三 社會網絡分析的對象………………………………… 232
四 社會網絡分析的過程………………………………… 235
第二節 社會網絡分析的工具與方法………………………… 239
一 社會網絡分析工具概述……………………………… 239
二 社會網絡分析工具介紹……………………………… 241
第三節 社會網絡分析的案例………………………………… 242
一 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案例概述………………………… 242
二 虛擬學習社區社群分析案例………………………… 243
三 虛擬社區的社會臨場感分析………………………… 243
四 基於社會網絡的文獻分析案例……………………… 244
參考文獻…………………………………………………… 245
第十二章 學習分析………………………………………………… 247
第一節 網絡學習分析的研究現狀與發展…………………… 247
一 學習分析的發展脈絡………………………………… 249
二 學習分析的技術模型………………………………… 251
三 學習分析問題與挑戰………………………………… 254
第二節 學習分析過程模型…………………………………… 256
一 Siemens的學習分析過程模型………………………… 257
二 Elias的持續改進模型………………………………… 258
三 Chatti等的學習分析過程模型………………………… 258
四 學習分析過程模型總結……………………………… 259
第三節 學習分析的工具與方法……………………………… 260
一 學習分析軟件工具…………………………………… 260
二 學習分析具體方法…………………………………… 263
第四節 學習分析的典型項目案例…………………………… 265
一 CoSy-LMSAnalytics分析工具應用案例…………… 265
二 Wollongong大學的學習可視化與評估項目………… 266
三 北亞利桑那大學學生學習績效評價係統…………… 267
參考文獻…………………………………………………… 268
《新視野: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學生成長》 概述: 在信息技術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教育的麵貌正經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傳統的課堂模式在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衝擊下,逐漸顯露齣其局限性。《新視野: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學生成長》並非聚焦於某個單一的學習模式的評價體係,而是以宏觀的視角,深入探討數字技術如何重塑教育生態,以及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如何最大化地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本書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政策製定者、技術開發者以及所有關心教育未來的人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思考框架,引導我們理解並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共同構建更加公平、高效、富有活力的學習環境。 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時代之潮:教育轉型的驅動力與必然性 信息技術革命的顛覆性影響: 本章首先梳理互聯網、移動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信息技術的發展脈絡,闡釋它們如何打破時空限製,重塑知識的獲取、傳播和應用方式。我們將審視這些技術如何為教育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瞭挑戰。 社會需求的變化與教育的適應: 隨著全球化、知識經濟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社會對人纔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雇主們期望的不僅是紮實的學科知識,更是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協作精神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新視野》將深入剖析這些社會需求變化,並以此為齣發點,探討教育體係如何纔能有效地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公民。 教育公平與包容性的數字契機: 長期以來,教育公平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數字技術為打破地域、經濟、身體等方麵的壁壘,實現更加普惠的教育提供瞭可能。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數字資源,觸及偏遠地區、弱勢群體,以及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生,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教育差距。 學習者中心主義的崛起: 傳統的“教師中心”模式正逐漸被“學習者中心”所取代。數字化工具和平颱使得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本章將討論如何圍繞學習者的興趣、節奏、風格設計教育活動,激發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其主動性和責任感。 第二部分:教育重塑: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與學習新範式 智能化學習環境的構建: 本章將描繪未來智能化學習環境的圖景,包括自適應學習平颱、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沉浸式體驗、人工智能助教等。我們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即時反饋和有針對性的支持,實現“因材施教”的升級版本。 多元化學習內容的創新與呈現: 數字技術極大地豐富瞭學習內容的載體和形式。從交互式電子書、在綫視頻課程、模擬實驗到遊戲化學習,內容呈現更加生動、直觀、引人入勝。本章將探討如何設計和開發高質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以及如何將這些資源有效地融入教學過程。 協作與交流的學習新模式: 數字化平颱打破瞭傳統課堂的物理邊界,為學生提供瞭更廣闊的協作與交流空間。在綫論壇、項目協作工具、跨地域的學生交流項目等,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閤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我們將分析如何設計促進有效協作的學習活動。 基於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的數字化應用: 隨著對學習過程關注的提升,形成性評價變得尤為重要。《新視野》將探討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如學習分析工具、在綫測驗、電子作品集等,更有效地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識彆學習睏難,並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建設性的反饋,引導其不斷改進。 混閤式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結閤綫上和綫下的優勢,混閤式學習正成為一種主流的教學模式。本章將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混閤式學習模式(如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與在綫支持結閤等)的設計原則、實施策略以及最佳實踐,探討如何將其有效應用於不同學科和學段。 第三部分:學生成長:數字時代學習者的素養與發展路徑 未來關鍵素養的培養: 除瞭傳統的學科知識,數字時代對學習者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章將聚焦於諸如數字素養、信息素養、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情緒智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係統地提升這些素養。 個性化學習路徑與生涯規劃: 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潛能和發展軌跡。數字技術使得為學生量身定製學習計劃、提供個性化指導和生涯探索工具成為可能。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並為其規劃更具針對性的學習和發展路徑。 批判性思維與媒體辨彆力的養成: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者需要具備辨彆信息真僞、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鼓勵質疑與辯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媒體辨彆力。 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的塑造: 數字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瞭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但也對學習者的自律性和主動性提齣瞭挑戰。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激發內在動機、培養學習策略、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等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適應快速變化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數字公民意識與倫理責任: 隨著數字活動的日益普及,數字公民意識和倫理責任變得至關重要。本章將強調在數字環境中遵守規則、尊重他人、保護隱私、負責任地使用技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這些觀念融入到教育過程中。 第四部分:展望未來:教育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教育政策的革新與數字轉型: 推動教育在數字時代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前瞻性的教育政策。本章將探討如何調整教育政策,以適應技術變革、鼓勵教育創新,並確保教育公平。 教師角色的演變與專業發展: 在數字化教育轉型中,教師的角色並非被取代,而是需要轉型。教師將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資源的組織者、學生成長的陪伴者。本章將探討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嚮和路徑。 技術與教育融閤的倫理考量: 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深入,一係列倫理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數字鴻溝等。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倫理挑戰,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確保技術為教育服務,而非主導教育。 構建麵嚮未來的教育生態係統: 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學校、傢庭、社區、企業、政府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努力。本章將展望構建一個開放、包容、協作、創新的教育生態係統,以共同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持續創新與適應性發展: 技術日新月異,教育也需要不斷適應和創新。本書的最後,將強調持續探索、勇於實踐、擁抱變化的精神,為教育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嚮。 《新視野: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學生成長》將通過嚴謹的理論分析、豐富的案例研究和前瞻性的觀點,引領讀者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共同迎接一個更加精彩和充滿希望的學習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