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1-2套裝)

城市的精神(1-2套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貝淡寜,艾維納 著,吳萬偉 譯
圖書標籤:
  • 城市文化
  • 城市精神
  • 文化隨筆
  • 城市觀察
  • 人文社科
  • 散文集
  • 城市生活
  • 文化評論
  • 社會學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 重慶齣版集團
ISBN:122553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53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城市的精神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們正在經曆人類曆史上*快速的城市化發展。

我們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員,迴不去故鄉,也離不開城市。

馬剋.吐溫說:“一個人每天都要無聊地在同一條漫無盡頭的路上走數英裏,擠過嘈雜的人群,卻看不到一張熟悉的臉孔。”

但這隻是城市的一個麵目。

孤獨、疏遠、快節奏、緊迫感、危機感,等等,是我們遠離熟人社會所必須承擔的壓力。而另一方麵,我們也享受著城市的自由和平颱,多樣的文化生活與無限的機遇可能。

我們住在城市裏,但城市也住在我們內心。

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中,行走在城市的土地上,呼吸著它的空氣,感受著它的氛圍。無論是仍然漂泊的,還是已經紮根的,唯有認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覺得它與眾不同,城市生活纔比鄉村生活更令人滿意。

我們的天性中深植著想要經曆獨特感的願望,所以,全球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寜教授和艾維納教授提齣的“城市的精神”(“市民精神”或“愛城主義”),看上去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實際上關涉我們每個個體的自豪感、認同感、歸宿感與安全感。

在全球化席捲世界之前,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而貝淡寜、艾維納教授們提齣這個新議題,是因為經濟模式的一緻,造就瞭極其相似的城市空間。重提“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獨特身份與氣質”,實際上是邀請大傢一起來迴顧和感受城市的曆史,體味城市的細節特點,並思考在挖掘和彰顯城市精神的過程中盡一己之力。

幾年前,貝淡寜、艾維納教授推齣《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時,適逢中國各個城市大力提倡“城市精神”,因而引起瞭巨大的反響,《城市的精神》一書也因此獲得“中國影響力圖書”的殊榮。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聚集瞭全球15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所探討的城市也更加多樣化:從東京到迪拜,從上海到成都,從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到檳城,無論是大型全球化城市,還是特色小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也應該擁有獨特的精神氣質。

除瞭貝淡寜和艾維納教授,15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還包括一直緻力於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研究的復旦大學的於海教授,全球暢銷書作傢、《超*版圖:全球供應鏈、超*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帕拉格.康納(《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中“迪拜:從貝都因村莊到全球大城市”一文的作者),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吉勒斯.坎帕尼奧洛(“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地方主義之城”一文的作者),希臘外交部高*特彆顧問德斯伯納.格拉羅(“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的社會融閤模式”一文的作者),等等。

書中對“城市的精神”這一議題的思考更加多元化,書中的爭議和反思,也啓發著我們將“城市的精神”思考更加深入化。

通過復旦大學於海教授風趣幽默的描寫,我們瞭解到上海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看待彆人,讀懂瞭上海人的身份認同。

在媒體人琳恩.小笠原的筆下,我們第*次瞭解到作為時尚、先鋒的“未來城市”東京,也有著類似曼榖一樣的村莊城市的特點。而日本人獨特的國民性,經曆巨大的混亂仍然保持樂觀的強大恢復能力,在全球化現實麵前保留傳統的做法,都發人深思。

學者法拉赫.哥德瑞吉對於孟買“世界主義”城市精神這一神話的解構,讓我們思考“城市精神”的名與實,還有曆代政府在打造城市精神過程中所掩飾的城市的另一麵,也是為孟買的商業主義貢獻瞭血汗的下層民眾。

齣生迪拜、作為真正的迪拜人,暢銷書作者帕拉格.康納對迪拜曆史的追述、對迪拜作為當今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地位分析、對迪拜未來的展望,讓我們打開眼界,至少掃除瞭我們過去對於迪拜浮華的印象。

而德斯伯納.格拉羅和艾維納教授對於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城市精神的分析,更是引發我們對當下國人對陌生人冷漠的反思。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不僅可以作為一部社科讀物,來提高自己對當下熱點問題的思考力度,還可以作為一本漲知識的人文旅遊圖書來閱讀,跟隨作者,一起領略青島的異域風情、東京的絢麗櫻花、伊斯坦布爾迷人的多元文化、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的山居歲月與“甜蜜生活”……

讓我們從《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這樣的文本中獲得啓迪,讓我們每個人都盡力把自己所在的城市變成“真正偉大的城市”,變成“能夠讓人活著並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內容簡介

《城市的精神1:全球化時代,城市可以安頓我們》

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全球,人類正在經曆高度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落腳城市,漂泊和鄉愁成為人類共同的命運。城市不僅要成為人們的生存空間,更要擔負起安頓人們心靈的重任。當我們脫離鄉土,如何在都市叢林中尋找歸屬感?如何在城市中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

兩位哲學傢用街頭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瞭世界*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濛特利爾、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紐約,不僅描繪瞭每個城市豐富多彩的曆史,還從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記及作者的親身經曆等多種素材中擷取資料論證其觀點,論述瞭每個城市的精神是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生活中的,闡明瞭市民對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傾嚮和遏製民族主義泛濫的主題。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

全球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寜和艾維納在成功閤著《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一書後,為展示世界更多城市的曆史文化與精神內核,他們聯閤全球十五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深入研究自己常住或常往的城市的曆史、人文和現狀,寫就成《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所選取的十四個城市,既包括中國的上海、麯阜、青島、成都,也包括具有全球聯係和遠大抱負的世界城市如東京、孟買、迪拜等,還有一些特色小城市如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這些城市規模上各有不同,卻都有獨樹一幟的身份。

在《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中,學者們以個人經曆為基礎,在大量閱讀資料的同時,以“漫步城市”這種方式獲得的感想和對當地居民的采訪和討論為創作素材,力圖描繪齣更為全麵的城市特性畫捲。大量的曆史文化知識和“此時此地”的現場經曆以通俗易懂的筆觸錶達齣來,引人共鳴,發人深思。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對“城市的精神”這一議題的思考更加多元化,書中的爭議和反思,也揭示齣在發掘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過程中,認同是復雜的,包容是需要時間的,塑造城市精神如羅馬之城的建造,非一日建成,也非一人之力可行,需要擺脫現實的一些桎梏,突破“身份認同”的地方主義局限,以包容的姿態為城市成為人們共同宜居的開放空間而努力。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貝淡寜Daniel A.Bell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與蘇世民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擁有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員。其著作包括《賢能政治》《城市的精神》《中國新儒傢》《超*自由民主》《東方遭遇西方》《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等。

艾維納.德夏裏特Avner De-Shalit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科學係主任、馬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研究所所長,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問題、貧睏、不平等和城市問題,著有《人民的劣勢和權力:在懷疑時代講授政治哲學》。


精彩書評

青島之所以美,不僅僅在於碧海藍天的自然景觀,更是因為這裏富有“異國情調”,讓人們能夠從一般熟知的生活之中稍稍跳脫齣來,提醒人們還有與當下生活完全不同的可能。

——汪沛 貝淡寜 《青島:理想之城》

不斷麵對地震和火災的威脅,東京人依然充滿活力地與人交際,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飄零的花朵和墜落的樹葉”。他們用“遊戲”精神來對麵無常,由此創造齣瞭著名的江戶時代的浮世繪。

——琳恩.小笠原(Leanne Ogasawara)《東京:花與火之城》

倫敦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提供瞭這種加強版的人間喜劇。薩繆爾·約翰遜有句名言,“一個人如果厭倦瞭倫敦,也就厭倦瞭生活。”這或許是因為倫敦正是戲劇化的生活。

——馬剋.貝維爾(Mark Bevir)《倫敦:人本主義和權力之城》

現代阿姆斯特丹對待多元化的態度可以用“奶昔”來比喻,他們認為包容是一種化閤物,而不是混閤物。人們融閤在一起,吸收同化彼此的個性、價值觀、標準和習俗。

——艾維納.德夏裏特(Avner De-Shalit)《阿姆斯特丹: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地方》


目錄

《城市的精神1》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當年輕人大量離開耶路撒冷時,令人不禁擔憂這裏納稅人群體太小,無法滿足城市需要。我的一個學生說:“崇拜上帝很好,但我們也需要公民。”實際上,這裏提齣的問題是:在沒有公民的情況下,公民精神可能存在嗎?

濛特利爾(語言之城)

用什麼語言給濛特利爾移民的孩子授課是引起社會衝突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移民都把孩子送到英語學校,這可以增加經濟機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樣可以理解的是,這種做法引起說法語的濛特利爾人的不滿,他們正在為自己語言社區的成員爭取平等的經濟前景。

新加坡 (建國之城)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放鬆瞭對公民社會的控製。或許政府最終承認充滿活力的結社生活是愛國主義的真正秘密。在傢庭和國傢之間充當中介的協會對愛國主義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打破瞭社會孤立,允許人們閤作,發現瞭本來可能被忽略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觀。

香港 (迴歸之城)

不是香港人不關心窮人,他們隻是不相信國傢福利總是或常常能保護他們的利益。過多的國傢福利破壞經濟發展。其實也存在其他方法保護有需要的人的利益,如利用(但不會破壞)普遍認同的傢庭和社會關係。在這個意義上,香港自迴歸中國以後“資本主義製度和生活方式”的加深或許與香港人的主流精神一緻。

北京 (政治之城)

北京人有強烈的公民意識,這個城市充滿瞭國傢的象徵。所以對城市感到自豪也意味著對國傢感到自豪,批評這個城市也意味著批評這個國傢。無論如何,在北京發生的事具有更大的意義。

牛津 (學術之城)

不守常規或學界人士常說的“盒子之外的思考”,是學習和研究中創造力的基礎。我在這個城市生活瞭一年多之後纔理解,不守常規不僅得到大學而且得到城市的鼓勵。五一節的慶祝活動既有傳統的莫裏斯舞蹈者;也有幾十個居民和學生組成的群體,早上5點在附近學院高塔傳來唱詩班的歌聲時,跳入查爾斯河冰冷的水中遊泳。

柏林 (寬容之城)

實際上,在訪問柏林和研究其曆史的時候,你可能對一個特彆的問題感到睏擾。有時候,它是歐洲最寬容的城市,但它常常又墮落為最不寬容的中心。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城市在態度上如此極端搖擺呢?

巴黎 (浪漫之城)

浪漫主義有兩種。我們已經討論瞭好萊塢版本的浪漫:來到巴黎愛上它。這是我們采訪的巴黎人拒絕的那種浪漫主義。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我們稱之為“非巴氏消毒”的浪漫主義,這更接近他們的精神。

紐約 (抱負之城)

公民精神的最完美體現就是在危機時刻。齣售“我愛紐約”口號的努力或許是曆史上最成功的城市品牌塑造活動。但它的成功建立在人們對這個城市及其生活方式真誠的愛的基礎上。紐約風格的公民精神限製瞭對個人抱負的追求,如果沒有瞭共同體意識,紐約早就被另外一個世界之都超越瞭。


《城市的精神2》

第一部分 中國城市

003 上海:融匯人塑造人的城………… 於海

瞭解上海精神,從上海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彆人入手,不失為一條方便的路徑。他把自己看成上海人,而其他的人都是鄉下人,這不免太過自大,但有意思的是,多數自大的上海人,原本也是鄉下人,隻是因為先來瞭大上海,自己時髦瞭,看人就自大瞭。

019  麯阜:儒傢文化之城…………孔新峰 貝淡寜

麯阜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傢孔子的故鄉。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城市像麯阜這樣,同時兼具上古文明、軸心時期偉大思想傢及其後代傢族這三大元素。這座城市的曆史和孔氏傢族的曆史交纏在瞭一起。更為重要的是,這座並不大的城市,生動地體現齣儒傢文化的現當代命運,在經曆激進的反傳統主義、商業主義等威脅之後,儒傢文化聖城似乎正迎來它的春天。

055  青島:理想之城…… 汪沛 貝淡寜

青島是一座有著悠久理想化曆史的城市。在設立這座城市之前,這片區域名叫嶗山,是政治領袖、思想傢和藝術傢理想化地錶現齣各種精神理想的地方。20世紀初,青島市成立,這裏激發齣瞭中國改革者的政治理想。

089  成都:閑適包容的花園之城………… 叢牧

安逸不僅僅是成都人的休閑方式,更是成都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淵源。這一精神或源於戰國時期興建、澤被後世數韆年的都江堰,長於道教發祥地之一的青城山,流淌在岷江支流府南河的河水之中,並貫穿於成都大街小巷市民文化的毛細血管裏。

第二部分 大型全球化城市

115 東京:花與火之城………… 琳恩·小笠原

東京是一座國際性城市,與此同時,當地文化對國際性構成瞭挑戰。琳恩·小笠原稱,東京很大,有很多麵貌,很難定義其特徵。小笠原仔細思考瞭她在這座城市裏的經曆,指齣很多東京以外的人都對這座城市有所誤解。東京經曆瞭巨大的混亂,但東京是樂觀的,具有強大的恢復能力。

145 孟買:世界主義之死………… 法拉赫·哥德瑞

據說,孟買更名代錶著世界主義之死和近來興起的反世俗和原教旨主義政治等力量的勝利,這些力量呼籲對孟買城中的少數族裔進行種族大清洗。通過曆史和文學上對孟買的描述來思考上述說法的來源,通過審視外部情況與她個人經曆之間的交會點,哥德瑞吉分析瞭這一神話創造。

173 伊斯坦布爾:多樣化和逆流之城………… 凱特瑞·卡莫拉

這裏是三大文明的首都: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座城市或許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地之一,是文明和大陸的交會處,是一個“處於中間地帶”的城市:從地理上而言,伊斯坦布爾處在大海之間;從政治上而言,它處於現代和傳統之間。

209 倫敦:人本主義和權力之城…………馬剋·貝維爾

大多數倫敦人口都居住在這一中心周圍的城市村莊,很多人每天都要去該中心區上班。他們的日常生活展現齣瞭喧鬧的人文主義,從街市的欄杆上、從歡鬧的酒吧中、從喬叟和狄更斯的文學中,都可見一斑。

239 阿姆斯特丹: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地方………… 艾維納·德夏裏特

一座城市幾個世紀以來都是猶太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避難所,為何會在猶太人大屠殺期間反而成為猶太人被殺最多的城市,並且在這之後再次成為同性戀、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族裔的避難所?他的迴答是,阿姆斯特丹的寬容特質分為兩個階段。

迪拜從貝都因村莊到全球大都市………… 帕拉格·坎納

迪拜近來躋身“全球化城市”行列,是越來越重要的貨物、服務、資本、人員和數據流通的中心和通道。迪拜在很多外人眼裏如此獨特,是因為這裏不像倫敦和紐約那樣,擁有豐富的曆史厚重感。

第三部分 小城市

297 丹佛:地方主義、閤作和後政治時代前景………… 蘇珊.E.剋拉剋

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同樣實現瞭快速發展。蘇珊·E. 剋拉剋在她的文章中稱,丹佛的精神是地方主義和閤作精神。剋拉剋稱是地理和曆史造就瞭這一精神。而且,丹佛不得不走這條路,畢竟這座城市距離美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比較遠,卻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秉持著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

313 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地方主義之城………… 吉勒斯·坎帕尼奧洛

吉勒斯·坎帕尼奧洛對法國城市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的描寫言辭犀利,卻又不失詼諧幽默,他在文章中提齣瞭兩個重要問題。第一,他將城市品牌化推廣和當地人眼中的真正城市特性區分開來;第二,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一方麵堪稱魚米之鄉,主要齣産紅酒和橄欖油,同時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地方。

347 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的社會融閤模式………… 德斯伯納·格拉羅、艾維納·德夏裏特

這座城市及其所屬國傢正處在經濟危機之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市民失業,同時還麵臨著巨大的移民潮: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讓格拉羅和艾維納極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看到整座城市都聯閤起來,堅持“愛陌生人”這一特性。

373  檳城:地緣上的一顆明珠與物質主義精神………… 彼得·紮彆勒斯剋伊斯

檳城具有如此成功的多元文化城市環境,原因在於各種族群的居民都有很多機會公開錶達他們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機會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無形的,比如食物和節日,比如官方不會通過集中規劃這樣的方式來指定或控製文化資源。


精彩書摘

狂歡與暴亂

暴力和目無法紀就潛伏在充滿小道消息和禮貌的威斯敏斯特村附近。來聽聽20世紀70年代球迷的口號吧:“你好,你好,切爾西暴力,你好”“把你的腦袋踢飛吧”。

要是切爾西隊去客場作戰,我們有時候就會去看倫敦西區其他球隊的比賽:比如富勒姆隊、女王公園巡遊者隊或布倫特福德足球隊。但去倫敦橋看切爾西隊比賽是無與倫比的體驗。我們穿得暖暖活活的,戴著切爾西隊的圍巾,然後離開傢門。走上大約十分鍾,轉彎離開北區路,經過富勒姆。其他球迷則從地鐵站裏擁齣,匯聚成一片人流越來越多的人海。

後來,球迷騷亂越發常見,就會有大量警察齣動。騎警指引我們前往球場,不過態度一點兒也不溫和。比賽結束後,富勒姆路上就會擠滿切爾西隊的球迷,他們恐嚇有時還會攻擊對方的球迷。

我和我的兄弟們去過西漢姆聯隊的主場看切爾西隊比賽。我們坐的是阿普頓公園球場的客隊球迷看颱。不知為什麼,球場工作人員竟然允許西漢姆聯隊的球迷進入切爾西隊球迷的看颱。災難接踵而至。一些切爾西隊球迷加入瞭戰鬥,另一些則試圖逃到球場上,但工作人員竟然逼迫他們迴去。我們則溜到瞭走廊上。

倫敦的人本主義和權力可能同時齣現在同一件事中,卻也會發生衝突。有權有勢的人試圖控製和監視人們的生活。企業則嘗試監督和指揮雇員的一舉一動。決策者要的是引導、控製和規範私營機構和個人,但人們總能找到空間,衝破監督和控製。人們違反的方式有輕有重:雇員早退一個鍾頭,而司機在不能掉頭的路段掉頭。權力的錶麵下潛藏著喧鬧的情緒。

狄更斯筆下的倫敦總是充斥著違法和暴力的威脅。在《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中,狄更斯描繪瞭18世紀末的倫敦:

倫敦的街道……有的寬闊氣派,有的狹窄荒涼,光綫昏暗……即使是在最明亮大道的轉彎處都有偏僻危險的地方,隨時會有賊闖齣來或是藏身在那裏,很少會有人願意走那裏……難怪有瞭這些有利條件,街頭搶劫(緻人受重傷,弄齣人命也是常有的事)會在夜裏的倫敦中心區域發生,使得溫順文雅的人都害怕在商店關門之後上街。15

當時的倫敦沒有專業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總是和外國的專製主義和對自由的威脅相關。

《巴納比·拉奇》以1780年6月的戈登暴動為背景展開。1778年的天主教救援法案廢除瞭針對天主教徒的幾條刑事法律條文,事實證明,倫敦民眾很不歡迎這個法案。年輕的政治傢喬治·戈登勛爵嘗試領導民眾進行抗議。6月2日,他在聖喬治廣場召集瞭大約6萬人,他們要從那裏遊行到威斯敏斯特,嚮議會呈送大眾請願書。抗議者分成四組,每組走不同的路綫,路上不斷有支持者加入。到瞭下午,戈登已經無法控製住抗議者瞭。周日和周一,人群洗劫瞭天主教堂,闖入愛爾蘭人居住區並實施瞭恐怖行為。周三,他們毀掉瞭全倫敦的天主教商店、酒館和房捨。英格蘭銀行也遭到瞭攻擊。該法案的富人支持者的傢被毀於一旦。暴徒打開並燒毀瞭弗利特河畔的債案犯監獄和國王長凳監獄,放走瞭大約1600名犯人。

為瞭阻止這次暴亂,英國采取瞭各種辦法。城市民兵和榮譽炮兵部隊采取瞭行動。威爾剋斯(Wilkers)帶領普通議員拿起武器捍衛英格蘭銀行。最終,到瞭周三和周四,由一萬名士兵組成的軍隊帶著可以嚮暴徒開火的命令開進首都。周四晚上,大約有300名市民死亡或性命垂危,450人(其中的25人後來被絞死)被捕,至此,這場暴亂總算畫上瞭句號。

我第一次和大哥在外麵過夜,是在他剋拉珀姆區與人同住的房子裏。我十幾歲的時候,他和他的伴侶在布裏剋斯頓買瞭一套隻有一間臥室的一樓公寓。他們的公寓經常失竊,所以,除瞭租電視之外,也盡可能去租其他東西。1981年夏天,他們布裏剋斯頓的公寓附近爆發瞭暴亂。那年夏天,我去倫敦南區,看到商店的窗戶玻璃都被打破瞭,窗戶都用木闆釘住瞭。

1983年,弟弟在聖誕假期到哈羅茲百貨公司做銷售員。一個周六,我和父親去帕森格林的一傢小酒館和一個朋友吃午飯。等我們迴到那個朋友的傢中,便聽到新聞上說愛爾蘭共和軍轟炸瞭哈羅茲百貨公司。我們連忙跑迴傢去陪母親。哈羅茲百貨公司的人事部門很快就打電話來說我弟弟很安全,但有六個人遇難瞭。爆炸現場後來建造瞭死者紀念碑。

如果倫敦的各種人為活動總是會演變成無視法紀的暴力行徑,那不滿情緒就是帝國的軟肋,會激起恐怖主義和種族暴亂。而聯閤王國(英國)本身就是這樣一個帝國。16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都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愛爾蘭民族主義對倫敦有著最暴力的影響。1867—1885年的芬尼亞爆炸運動就是較早的一個例子,在那段時間,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用炸彈炸瞭倫敦橋、議會、蘇格蘭場(警察總局)、監獄和倫敦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爾蘭共和軍發動瞭與這些轟炸類似的破壞行動。

在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初的北愛爾蘭動亂期,發生瞭更多的恐怖襲擊事件。1973年3月8日,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在英國發起瞭第一次行動,當時,恐怖分子設置瞭四枚汽車炸彈,其中兩枚炸彈引爆,緻使1人遇難,180人受傷。愛爾蘭共和軍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一直針對倫敦進行炸彈襲擊。有時候他們事先發齣警報,比如打電話給警察局,還使用密碼,藉此錶示他們的警告確有其事。但有時候他們直接行動,而且,就算他們提前預警,往往也不給警方留有足夠的時間去疏散人群。要不就是放煙幕彈,說一個錯誤的放炸彈地點。1994年,隨著和平進程日漸成功,愛爾蘭共和軍宣布停火。從那之後,主要的恐怖威脅變成瞭伊斯蘭激進分子,其中很多人都是來自英帝國的另一部分移民——巴基斯坦人。

現代倫敦的暴亂往往是仇恨和長期存在的移民叛逆性格相結閤的結果。種族事件和不滿情緒促使瞭暴亂的發生,但在酷熱的夏季,更多的移民很快就加入瞭進來——往往如此,但也並不總是這樣。

1948年夏天,大約500名牙買加移民乘坐“帝國疾風號”來到英國,定居在布裏剋斯頓區周邊。此後十年,加勒比黑人移民擁嚮倫敦,彌補瞭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尤為緩解瞭公共部門的勞動力短缺危機。後來,在20世紀60年代勞動力市場逐漸完善之後,議會通過瞭一係列措施,首先齣颱的是《1962年英聯邦移民法案》(Commonwealth Immigrants Act 1962),對移民實行更為嚴格的限製。倫敦的加勒比黑人移民遭遇瞭歧視和暴力。1958年,白人青年對當地的黑人進行瞭一係列極為殘忍的襲擊。第二年,住在黑人社區的剋勞迪婭·瓊斯(Claudia Jones)組織瞭現在每年舉行一次的諾丁山狂歡節,來緩和極度緊張的種族關係。

2011年8月4日,警察在托特納姆開槍打死瞭黑人馬剋·達根。有傳言稱他是因為膚色纔被“處死”的。8月6日,達根的傢人和另外300人一起嚮涉案警察局抗議遊行。後來,警察推搡示威人群,可能還打瞭一個年輕女性示威者,結果和平示威演變成瞭暴力事件,汽車、巴士、房屋和商店都被燒毀。騷亂和哄搶很快就蔓延到瞭倫敦的其他地方,包括布裏剋斯頓、剋羅伊登、西漢姆和哈剋尼,以及牛津廣場的購物區。暴徒來自不同的種族和階層。許多被逮捕的暴徒都是白人中産階級。司法部後來在報告中稱,在被提起訴訟的人中,41%是白人,39%是黑人,12%是混血兒,6%來自南亞。85%是男性,94%的人不到40歲。17

示威者利用黑莓手機來追蹤和逃避警方的追捕,甚至還協調組織逃跑活動。警方根本不可能有效控製這麼多起大規模騷亂。搶劫者得到瞭發威的機會。他們將電器商行、體育用品店和賣酒的商店作為目標。搶劫者不僅不遮臉,甚至還拿著搶來的東西擺造型拍照,並把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站上。有報道稱,暴徒甚至先在店裏試穿,再決定搶走哪件衣服。有傳言稱(自然不足為信)暴徒甚至排隊輪流洗劫商店。到8月10日為止,騷亂哄搶所造成的財産損失估計高達2億英鎊。

多元文化主義

我是吃母親做的燉菜長大的,但也吃過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罐頭食品和包裝食品,比如字母意麵和脆煎餅。我父親下午迴傢,用煮鍋熱牛奶,放進廉價的速溶咖啡粉中,一邊吃一包餅乾,一邊喝咖啡。他就吃這些。下館子很貴,對我們來說太奢侈。有時候我們去百貨公司和戲院裏的咖啡館。不過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自己帶吃的或是迴傢再吃。

父母都是各自傢裏的獨生子女。我母親有四個堂兄弟姐妹。一個嫁給瞭加勒比黑人詩人。另一個是個和平主義者,二戰期間在遠東當過擔架員。戰爭結束後,他娶瞭一個中國女人,並移民去瞭加拿大。在我十五歲那年,他來我傢,帶我們去伯爵宮的一傢中餐館吃飯。那是我第一次嘗試亞洲食物。

等我上瞭大學,頭一次嘗到印度美食(準確地說,應該是我嘗到瞭英國版的印度美食,使用百得牌調味醬做成,連菜名都是根據這種調味醬取的;後來我作為研究生去瞭印度,纔瞭解瞭當地的烹飪方法)。去飯館吃飯變得便宜瞭,父母便決定盡己所能,享受與我、我弟弟在一起的時光。趕上有人過生日或是每個假期的最後一晚,我們就到西肯辛頓的喜馬拉雅餐廳去。

人本主義和權力的衝突並不需要發展到難以控製的程度。有時候,有權有勢的人會嘗試保存他們認同的文化。但文化和城市並非靜態。不管精英們有何希望,主流文化始終在較量和改變,而這往往是跨國流動和交流的結果。

倫敦一嚮是個多元文化的城市。在羅馬人離開之後,又有其他群體來到倫敦,他們有的是入侵者、商人,還有的是流動工人。就這樣,到瞭10世紀,倫敦的人口可謂形形色色,有盎格魯人、比利其人、凱爾特人、威爾士人、布立吞人、丹麥人、東撒剋遜人、法蘭剋人、高盧人、硃特人、麥西亞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相對而言,倫敦一般都能很快吸收同化移民。移民通常都能得到允許,可以定居、通婚、生育子女、自己做生意。然而,倫敦和其他地方一樣,對移民的態度反映齣瞭經濟狀況。如果經濟欣欣嚮榮,移民就會被視作倫敦寬容和財富的象徵。若是趕上經濟不景氣,移民就會被指控做齣瞭不公平的商業行為。

人們移民到倫敦,往往是為瞭賺錢。商人在這裏找到瞭獲利的機會,企業則在這裏尋找不斷的生意和勞動力。倫巴第街是倫敦金融城的銀行業中心,12世紀來自意大利倫巴第的商人到此定居,這裏因此而得名。

若是無關經濟目的,人們一般都是因為宗教或政治問題而移民。17—18世紀,許多歐洲移民都是宗教難民。鬍格諾派的新教徒為瞭逃避法國的迫害而來到這裏。兩萬名西班牙係猶太人在斯皮塔佛德及其周邊地區定居下來。到瞭19世紀,倫敦接收瞭大批擁來的政治難民,包括俄國農民社會主義者亞曆山大·赫爾岑、德國共産主義者馬剋思、意大利共和主義者硃塞佩·馬誌尼以及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剋魯泡特金王子。倫敦因此成為重要的舞颱,人們在這裏創造、傳播和宣傳各種激進思想,反對歐洲獨裁統治。

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很多巴黎公社社員都逃到瞭倫敦,其中包括帕斯卡·格魯塞、查爾斯·隆蓋和阿爾伯特·雷納德。1878年,很多德國難民為躲避社會黨人法而逃到瞭倫敦,其中很多難民都是手工匠人:約翰·莫斯特是書籍裝訂工,赫爾曼·榮格是鍾錶匠,安德裏亞斯·肖依是傢具設計師。他們很熟悉馬剋思的觀點,卻相信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和夏爾·傅立葉的互助主義和無政府社會主義。

歐洲難民在倫敦的激進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扮演瞭十分重要的角色。18他們創立並加入俱樂部和辯論社團,因此和倫敦的激進分子、共和主義者建立瞭聯係。19世紀70年代末,他們組建瞭綜閤共産主義工人教育聯盟和玫瑰街俱樂部。1879年,英國染色工弗蘭剋·吉特茲組建瞭玫瑰街俱樂部英國分會,這裏很快就成為規模更大的荷默頓社會民主俱樂部的一部分。1882年警方關閉瞭荷默頓俱樂部,在那之後,玫瑰街俱樂部英國分會便轉變成瞭勞動解放聯盟,是社會民主聯盟的一部分,而社會民主聯盟是英國第一個現代社會主義組織。

自古羅馬時代就有非洲人到倫敦定居,到瞭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在大西洋奴隸交易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因此,更多的非洲人來到瞭倫敦。有一段時間,倫敦的皇傢非洲公司壟斷瞭奴隸交易。這種壟斷的局麵直到1689年纔算結束,而布裏斯托爾和利物浦則成為奴隸交易的主要城市,但倫敦依然是自由的非洲人和逃跑的奴隸的主要定居點。到瞭18世紀中葉,倫敦有1萬多名黑人。1807年,英國奴隸交易被廢止,1834年,整個大英帝國都禁止進行奴隸交易。

現在倫敦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勒比黑人。確實,“帝國疾風號”來到倫敦,船上的乘客在布裏剋斯頓定居下來,有時候人們將這一事件視作多種族社會的起始點。19從1955年到1968年,僅從牙買加來到倫敦的移民就有將近20萬。1980年,超過50萬的加勒比黑人在英國定居,其中大多數都住在倫敦。除瞭加勒比移民,還有來自印度、中非和巴基斯坦的移民。20世紀初,倫敦的有色人種達到200萬,約占倫敦總人口的1/3。根據英國國傢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在倫敦的人口中,大約70%是白人,15%來自南亞(其中印度人占6%,巴基斯坦人占3%,孟加拉國人占2.5%),10%是黑人(5%來自非洲,4%是加勒比黑人),3.5%是混血兒,中國人占2%。20


前言/序言

貝淡寜 艾維納·德夏裏特

在撰寫本篇導言之際,美國正在經曆一場有關移民的激烈討論,歐洲剛剛決定改變移民政策,從而減少進入歐洲大陸的移民數量。然而,移民問題對歐洲或美國本土居民産生的影響不可一概而論。在前往美國的移民中,有將近一半最後都定居在瞭五個大都市中,分彆是邁阿密、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和洛杉磯;前往歐洲的移民選擇的最終落腳點是慕尼黑、柏林、馬爾默、布魯塞爾、倫敦等城市。移民人數太多,因此,德國幾座城市(首先是慕尼黑)的市民稱,他們的城市已經吸納瞭足夠多的移民,現在應該允許他們的城市限製移民,從而使移民轉嚮其他地方。之所以齣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城市希望保留他們獨特的城市身份1。如此說來,城市真的有身份嗎?如果真的有,那這又意味著什麼?城市要有身份,就需要擁有其他城市不具備的特質,同一個州中的城市尤為如此。現今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超過五成的世界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而在19世紀,這個比例隻有3%,在有些歐洲國傢,比如比利時、荷蘭和英國,絕大多數人口(68%~71%)都居住在城市中——新的社區拔地而起,看起來多多少少都有些相似,讓人覺得這些城市都是一樣的,但這也許隻是臆測而已。這些城市不僅各有不同,我們還認為,應該鼓勵城市去發展它們自己的特質。

對於城市能夠擁有當地特色這個說法,中國貌似構成瞭一個特彆的挑戰。這個國傢經曆瞭人類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從1982年到2011年,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20.6%上升到瞭51.3%。據預計,這個趨勢未來還會加速提升:到2025年,預計中國將擁有15個特大城市,每個城市的平均人口將達到2500萬。中國的大型城市似乎消弭瞭所有差異;城市死氣沉沉,樣式相同,毫無多樣化可言。但正是因為多樣化,人類的社交生活纔具有價值,纔有意思。中國的城市經曆瞭30年的蘇聯式現代化發展,而在隨後的30年中,又采用瞭美國式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這兩種建築模式都沒有以不同的中國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曆史與文化為基礎。

從一方麵來看,中國對“城市各有不同”這一說法構成瞭挑戰。但從另一個方麵來看,中國迫切需要建立以特性為基礎的社群意識,因為以農為本的傳統已經弱化,人們廣泛認為需要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建立全新的社會責任感。如果人們認同他們的城市(如果能感覺到自己的城市錶現齣瞭特彆的身份,就更有可能認同),那他們就更有可能産生社會責任感,更有可能關心和文明禮待其他市民。自從我們的第一本書《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2(該書被翻譯成中文,似乎在中國尤為引起共鳴)齣版以來,中國的幾座城市便開展研究,提齣瞭它們自己的“精神”,正是這些精神構成瞭韆篇一律的建築風格的基礎;推動建立以特性為基礎的社群意識,是建立責任感的關鍵。

北京進行瞭民意調查,以確定其“精神”,調查結果對城市規劃乃至文化遺産的保護都産生瞭影響。北京的主要乾道上張貼有主要城市口號,即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上海的城市口號則與此形成瞭鮮明對比,這讓我們想到,我們往往會把“市民精神”(也就是城市所具有的自豪感)設定得與其他城市不一樣,以錶達具有明顯對比的價值觀。貝淡寜在北京和上海都任教過,他不可避免地遇到瞭“你更喜歡哪個城市”這一問題。甚至在他開始迴答這個問題之前,在北京提齣這個問題的人就會說起他們有多愛北京,有多不喜歡上海;而在上海,這種情況正好相反。這兩個城市顯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社會和政治價值,這一點體現在二者的城市布局、不同形式的經濟活動、對外開放程度,甚至是齣租車司機的對話中。貝淡寜現在在濟南和青島教書,人們與他的對話不可避免地轉變到瞭這兩座城市之間的對比(即便不是競爭)上。中國的其他城市同樣是乍一看十分相似,但事實並非如此。較小的城市專門發展土特産,大型城市則在誇耀它們的教育能力和文化吸引力。無論這些企劃有何起源,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市民”往往都會為他們所在城市的成就而驕傲。

在本書中,我們收錄瞭一係列討論城市及其特殊身份的文章。本書有關城市的身份,還有關城市居民的身份,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想要討論的。數百年來,一個人的身份由何構成,這個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課題。心理學傢、政治學者、社會學傢、哲學傢和城市規劃專傢等學者都這樣問過:哪些社會關係構成瞭一個人的身份,這些社會關係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的?當然瞭,在20世紀,國傢成為政治身份的主要來源,以及集體成員自決的場所。一個愛國主義者為他們的國傢驕傲,是因為國傢在其曆史、政治和製度方麵錶現齣瞭特彆的方式。但國傢發現越來越難以提供這種獨特的感覺,因為它們必須迎閤市場和國際協定的需要,因此,在根據其自身的價值和對善良的理解來製定政策方麵,它們就少瞭幾分自主權(除非它們像朝鮮或不丹那樣與世隔絕)。

到瞭21世紀,關於全球身份和世界主義上升的文章有很多。隨著移民、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互聯網、新社交傳媒、習俗交流等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瞭世界主義。“達沃斯人”是這一趨勢的極端體現。所謂“達沃斯人”,是指有的人超越瞭對國傢的忠誠,自視為國際主義者,自詡為“世界公民”(從更為負麵的角度來說,這樣的人將全世界看成他們用來獲利的地方)。3但“達沃斯人”有多少?事實證明,即便是在達沃斯,也很少有人把自己隻看成(或是主要看成)“世界公民”。2012年,我們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年度會議上介紹瞭我們的第一本書,並且在互為競爭城市的支持者之間引發瞭激烈討論:比如約翰內斯堡和開普敦,比如華盛頓和紐約。城市似乎也能塑造現代男性與女性的身份。想要經曆獨特感的願望似乎深深紮根於人類的天性中。隨著對國傢依附程度的降低,想要找到補充(或替代),最好是“嚮下”去城市中找尋,而不是“嚮上”,把整個世界作為基地。

那麼城市如何提供替代呢?它們能否提供獨特感,能否提供特彆的政治身份?隨著大都市成為商業、文化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城市當局開始挑戰國傢所具有的優先和優越的地位,那麼城市成為重要的研究區域,或許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瞭。相比小鎮和鄉村生活,大多數關於城市的理論往往會關注是什麼使城市生活顯得不同:城市允許經濟發展和低人均碳排放,城市是創造和創新的場所。“智能”城市或“理想”城市會根據成功矩陣,實現這些優勢的最大化。主張城市生活具有綜閤優勢的理論非常重要。然而,很少有理論從規範的觀點齣發,談到是什麼促使城市與眾不同,互有差彆,為何城市身份如此重要。因此,我們在第一本書中就這兩個問題進行瞭探討。我們遊走於美洲、歐洲和亞洲這三大洲的不同大城市中,采訪瞭這些城市裏的數百位市民,我們瞭解瞭關於這些城市的文獻和曆史,並且得齣瞭兩個主要結論。第一,“市民”會感到特彆的自豪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獨具特色的城市環境中,還因為相對於其他城市,他們所居住的城市是獨一無二的。也正是有瞭這些特點,城市生活纔比鄉村生活更令人滿意。換句話說,他們為他們的城市驕傲。我們稱這種驕傲為市民精神。人們若是覺得一座城市與眾不同,便會産生這種市民精神;如果一座城市高度推崇全球化,與其他地方彆無二緻,那麼人們是很難感覺到驕傲的,就好像人們不會為瞭街區上有麥當勞而驕傲。社群意識似乎與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一樣,都深深植根於人類的天性之中,通常都需要依附於一個錶現齣特性的社區。因此,我們的第二個結論便是,很多當代大都市都具有我們所謂的“特性”或“精神”。但我們的研究和論點有一個限製,那就是為瞭創作《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我們研究的城市僅限於我們會講通用語言的地方。因此,書中齣現的是濛特利爾、紐約、牛津、巴黎、柏林、耶路撒冷、北京、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些城市。我們自然很想弄清楚我們的論點是否適用於其他城市。齣於這一目的,我們邀請一些傑齣的知識分子寫一寫他們個人很熟悉的城市,這些城市來自不同的國傢,具有不同的文化。這些人士熟悉他們所寫的城市,或是因為他們曾經或現在居住在那裏,或是因為他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那些城市。我們委托他們撰寫文章,並在上海和耶路撒冷舉行瞭研討會,這就是本書的來曆。書中涉及上海、麯阜、青島、成都等中國城市,還涉及大型國際化城市,比如東京、孟買、伊斯坦布爾、倫敦、阿姆斯特丹和迪拜等,此外,我們還寫到瞭丹佛、普羅旺斯地區艾剋斯、塞薩洛尼基和檳城,這些城市雖小,卻在周邊區域中發揮瞭重要的市場功能。所有這些城市都具有獨樹一幟的身份,對“城市化不可避免帶來同質化”的論斷發起瞭挑戰。

當然,我們很清楚,我們的論點將麵臨一場硬仗。過去,社會批評傢撰寫文章稱,相比小鎮和鄉村生活,大城市裏的生活非常孤獨,人們彼此疏遠。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於1903年創作瞭一本有關城市的書《大都市與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被世人多次引用。在書中,他寫道,現代生活的最深層次問題在於個人嘗試在社會的主權權力之下,在曆史遺産和外部文化及生活技能之下,維持自身存在的獨立和個性;所有這些問題都齣現在城市裏,因為在城市裏,現代的人們可以錶達其自主權,但這是要付齣代價的,那就是必須忍受孤獨。城市就是“自主權”與“平淡無奇”進行鬥爭的地方。正如馬剋·吐溫在1867年所稱:“一個人每天都要無聊地在同一條漫無盡頭的路上走數英裏,擠過嘈雜的人群,卻看不到一張熟悉的臉孔。”或許城市生活在很多方麵都很吸引人,但以特性為基礎的社群意識似乎並不在其列。如果在現代城市中有任何共同的生活,那似乎就是對最新高科技産品的高度個人主義追求。當城市化與貌似不可阻擋的資本主義力量相結閤,就有可能將各種文化轉化成單一的消費主義文化。

但現代城市中齣現瞭一種不同形式的社群意識。越來越多的人都體會到瞭越發強烈的世界主義,但他們也想感覺與眾不同。我們認為,城市能讓世界主義和以特性為基礎的社群意識互相結閤。確實,我們看到市民往往為他們的城市及其所代錶的價值觀感到驕傲,同時還會促進獨特的市民文化和生活方式。濛特利爾人努力推動他們的語言身份,耶路撒冷人努力宣傳他們的宗教身份,而且,盡管經曆瞭一個世紀的“反傳統主義”,麯阜的居民仍以保存下來的儒傢文化遺産而驕傲。倫敦人以人文傳統和對外開放為傲,而相比之下,英國的鄉村居民就顯得有些故步自封瞭。阿姆斯特丹人的驕傲在於他們的開放和包容,尤其是在整個荷蘭都錶現齣排外態度的時候。“我愛紐約”是現代最有名的市場營銷口號,或許並非巧閤。全世界的城市都在模仿這一口號。在中國的首都,常常能看到人們穿的T恤衫上印著“I love Beijing”(我愛北京)。或許可以諷刺地說,這一切不過是受到金錢的驅動,但這種口號確實體現瞭真實的感情。

人們確實熱愛他們的城市。紐約的特性在於眾所周知的個人主義(我們稱之為“抱負”),但作為基礎的社群意識和城市自豪感在“9·11”這樣的危機中體現得淋灕盡緻。之所以齣現這樣的市民精神,部分原因在於紐約與美國的其他地方並不相同。紐約人常說,相比整個國傢,他們對紐約這座城市的依附感更強烈。其他美國城市則在努力將它們自己和紐約區彆開來。2011年,拉姆·伊曼紐爾當選為芝加哥市長,在對芝加哥居民的講話中,他提到:“我們和紐約人不一樣。”紐約以身為移民磁鐵而自豪,芝加哥則因為它們在美國大型城市中擁有的移民人數最少而驕傲:在芝加哥齣生或移民到那裏的人往往都會終生居住在芝加哥。因此,我們可以說,城市若是能錶現齣特殊的身份或特性,往往就可以催生齣最強烈的城市自豪感。

那看起來相對類似的中國城市又如何呢?外國遊客常說中國的城市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事實上,中國城市的相似外觀掩蓋瞭每一座城市對特性和社群意識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深植於每一座城市的獨特曆史和文化模式中。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地方——在這裏我們提齣瞭一個普遍的說法——我們的書主要基於一個樂觀的信念:城市能夠將全球化和以特性為基礎的社群意識結閤起來。而且,我們認為城市作為身份認同的場所,具有國傢的其他優勢。最重要的是,在城市層麵上追求特性,不大可能造成強烈的憎恨和戰爭。事實上,市民精神能夠抑製過度的民族主義。除瞭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傢,城市並不擁有軍隊,因此,市民的自豪感就不太可能具有危險形式。如果城市能提供形式豐富的社區和獨樹一幟的身份,就會使一些民粹主義政客無言以對,這些政治傢正是利用瞭人們對現代世界社群意識降低的擔心。因此,最好在城市這個層麵上追求以特性為基礎的社群意識。

現而今,首都城市的居民往往都是民族主義者。還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危機期間,人們往往會聚集在國旗周圍,比如遭遇外國發起的嚴重恐怖襲擊。但本書中的文章顯示,大多數“市民”都擁有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無須完全延伸到國傢的層麵。這並不是在否定民族主義所具有的閤法作用,舉例來說,把樹立強烈的中華民族感當成一項共同項目來推動,有助於人們更加努力地把財富和資源從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重新分布到西部貧睏地區。然而,民族主義若是沒有受到較為強烈的市民精神的遏製,就更有可能導緻危險,因為民族主義煽動者發現更容易從未婚單身男性中得到支持,因為這樣的人沒有強有力的傢庭紐帶。總而言之,我們的觀點並非市民精神能夠並且應該取代民族主義,成為政治認同的來源(不過未來或許會如此),我們隻是想提齣一個建議,那就是,市民精神融閤瞭地方自豪感和對外開放性,為人們提供瞭心理基礎,從而使人們成為更為溫和的民族主義者。

擁護城市特性,還有一個原因,即具有特性的城市還能完成令人滿意的政治目標,而若要在國傢層麵上來完成這些目標,就比較睏難。在美國,聯邦政府對移民的態度越來越嚴苛,而這片大陸上的幾個城市則宣布要做“庇護城市”,這些城市的主要政策否定瞭國傢的政策:它們避免施行與非法移民有關的聯邦法律,並且不會迫害這些非法移民。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優惠活動 這樣就更有購買的積極性瞭

評分

還不錯的。。。

評分

還不錯的。。。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優惠活動 這樣就更有購買的積極性瞭

評分

還不錯的。。。

評分

還不錯的。。。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優惠活動 這樣就更有購買的積極性瞭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優惠活動 這樣就更有購買的積極性瞭

評分

還不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