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霍布斯鲍姆如何看待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历程!
一部已得到英语世界长期检验的经典史册、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规律特点及经验教训的很好的门径读物!
本书英文版自1968年初版以来持续畅销、反复刊印,直至推出如今的新世纪定本!
一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工业革命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场巨变,它初期仅与一国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本书描述并解释了英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其暂时领先优势的无奈流失、其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在这部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史学大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深入探索了英国最近250年的现代化历程,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作了独到的重新解释。
既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依然是普遍追求的目标,既然发达与欠发达世界继续在博弈和分化,既然帝国的兴衰命运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工业与帝国》对新千年的读者便不失其现实意义。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备受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
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同龄人,1917年出生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孤儿霍布斯鲍姆于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战”后受创很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转赴英国,幸运地躲过之后的纳粹大屠杀,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至1946年退伍,回到剑桥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英国费边社的历史。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98年,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为其颁发了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2002年,被任命为他一生执教的伯克贝克学院校长,由于他的辞职信一直未获批准,实际上他至死都是该校校长。2003年,获得杰出欧洲史研究奖。2012年,中国国庆日凌晨,因病在伦敦谢世。
译者简介:
梅俊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员、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新华出版社2014年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初版),所撰各类学术文章广见于国内外报刊;译有《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富策: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维特伯爵:俄国现代化之父》、《科尔贝:法国重商主义之父》等作品;主编“经济史与国富策译丛”(商务印书馆)、“外国经济战略家丛书”(上海远东出版社)。
正是工业革命,将英国正式推向新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不过,令人惊叹的是,也正是新的工业革命,将跟不上革命步伐的不列颠新帝国,摔下了神坛。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工业与帝国》,为人们绘制了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画面。借此书看开去,让人全面理解工业与帝国兴衰这一论题包含的丰富内容。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任剑涛
关于英国的现代化历程,前些年国内议论已多,然而,一时热议未必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澄清。霍布斯鲍姆的《工业与帝国》当有助于摒弃有关英国现代发展的某些似是而非之论。书中就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政府的干预作用、现代化的断裂风险、帝国体系的经营、相对衰落的缘由等重大问题所发表的见解,尤其值得我们善加借鉴。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员、本书译者 梅俊杰
导读 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 任剑涛/001
译序 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的特点 梅俊杰/018
原序/027
导言/001
第一章 1750年的英国/013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起源/027
第三章 工业革命,1780—1840年/051
第四章 工业革命的人文结果,1750—1850年/077
第五章 农业,1750—1850年/097
第六章 工业化的第二阶段,1840—1895年/113
第七章 世界经济中的英国/141
第八章 生活水准,1850—1914年/163
第九章 衰落的开始/185
第十章 土地,1850—1960年/209
第十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223
第十二章 政府与经济/245
第十三章 长期繁荣/273
第十四章 1914年以来的社会/301
第十五章 英国其他地区/325
第十六章 趋于严峻的经济气候/347
结论/367
后续阅读/427
索引/433
图目录
图1英国的人口,1750—1991年/379
图2不同年份英国人口的年龄构成/379
图3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死亡率,1840—1991年/380
图4农业人口的减少/380
图5a工业化英国,1851年/381
图5b工业化英国,1851年/382
图6工业化英国,1997年3月/383
图7若干英国职业,1841—1991年/384
图8a阶级结构,1750—1961年/385
图8b英国的社会阶级,1971—1994年/386
图9中产阶级职业的变迁,1931—1951年/387
图10伦敦的成长/387
图11速度的革命:旅行时间/388
图12交通革命:铁路/389
图13交通革命:汽车/389
图14英国的客流,1965—1994年/390
图15文化:英格兰的文盲率,1840年/391
图16文化:书籍/392
图17a英国的工业生产,1811—1965年/393
图17b英国的工业生产,1966—1995年/393
图18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比,1780—1958年/394
图19占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份额,1937—1990年/394
图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0—1992年/395
图21英国在制成品贸易中的竞争力,1975—1995年/396
图22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世纪/397
图23a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80年:钢材/398
图23b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80年:电力/398
图23c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60年:车辆/399
图23d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70—1980年:车辆/400
图24不同时期英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1750—1990年/401
图25按商品类别的英国贸易,1814—1995年/401
图26英国的贸易方式,1750—1994年/402
图27英国的港口,1960年/403
图28海外贸易格局,1960年/404
图29英国的港口,1888年/405
图30英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1965—1983年的数字不含石油公司)/406
图31英国的海外投资/407
图32a英国海外投资的地域分布/407
图32b英国公司的净海外直接投资(不含石油公司)/408
图33英国的投资组合/409
图34a收支平衡,1820—1955年/410
图34b收支平衡,1955—1995年/411
图35英国的价格变动,1700—1995年/412
图36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413
图37a国防占政府总开支的份额,1820—1960年/414
图37b国防占政府总开支的份额,1960—1996年/414
图38社会保障开支的主要项目,1900—1994年/415
图39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比,1950年代/415
图40医疗总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60—1983年/416
图41富人与穷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417
图42a富人与穷人,1955年/417
图42b英国的财富分配,1976、1991年:可交易财富(包括住房)/418
图43 工人的家庭开支/419
图44茶和糖的消费/419
图45按类型和目的看私人最终消费,1993年/420
图46a平均周工资与零售价格,1900—1958年/421
图46b平均周工资与零售价格,1960—1992年/421
图47 英国的总家庭收入,1971—1991年/422
图48失业,1860—1994年/422
图49英国的雇员,1971—1997年/423
图50男女工资差距,1981—1990年/424
图51工会会员,1860—1995年/425
图52因罢工损失的工作天数,1890—1995年/426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堂关于世界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生动课程。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笔法,为我揭示了英国如何在短短几个世纪内,从一个不起眼的欧洲岛国,蜕变成一个横跨全球的庞大帝国。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没有将“工业”和“帝国”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相互激化、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 书中对于技术革新在英国社会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从蒸汽机、纺织机械到后来的钢铁、铁路,一一梳理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从而为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揭示了这种经济增长并非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与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殖民地的建立紧密相连。他用大量事实证明,正是对全球资源的渴求和对海外市场的垄断,才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国内工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至少对英国而言)的循环。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经济和政治统治的策略的解读。从早期通过贸易公司进行商品输出,到后来直接进行殖民统治,建立军事基地,作者详尽地展示了英国如何运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先进的金融体系以及精明的政治手腕,一步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殖民地政策的细微差别,以及英国如何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调整其帝国战略的描述,都让我大开眼界。 书中对于帝国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经济和政治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英国如何通过教育、宗教、法律等多种方式,试图将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于被殖民地区,以及这种尝试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和反抗。这种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蚀远不止于物质层面,更触及到一个民族的灵魂。 总体而言,《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英国历史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理解了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这本书的叙述流畅,论证严密,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启发,也有情感的共鸣,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世界历史的读者。
评分这本《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简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学术冒险!我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深深吸引,作者以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英国从一个相对边缘的岛国,一步步蜕变成那个叱咤风云的“日不落帝国”的宏大历程,以一种几乎是史诗般的叙事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他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巧妙地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维度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且脉络清晰的历史画卷。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工业革命这一核心驱动力的深入剖析。他不仅仅罗列了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的革新,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术进步背后所牵涉到的社会变革,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城市化的崛起以及阶级结构的重塑。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帝国主义视为一个独立于国内发展的外部扩张,而是将其视为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他详尽地阐释了海外市场、殖民地资源如何反哺并加速了英国本土工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的视角,让我对“工业”与“帝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书中对于英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统治体系的描写,更是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从海军的优势到贸易网络的构建,再到意识形态的输出,作者层层剥茧,揭示了帝国之所以能够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复杂机制。我读到那些关于贸易公司、殖民地行政管理、甚至是对当地文化的“改造”等等内容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宏大的历史画面。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将大量的原始材料提炼成引人入胜的叙述,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仿佛触手可及。 而且,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歌颂英国的辉煌,它同样不回避帝国主义带来的阴暗面。作者在讲述英国的经济奇迹和军事霸权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揭露了殖民地人民所承受的剥削、压迫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这种双重视角,让全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客观,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复杂。我不再仅仅看到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更看到了其崛起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它给世界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审慎的历史观,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总而言之,《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对我而言,是一次智识上的盛宴。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英国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现代化、全球化以及权力运作的深刻反思。我从中学到了太多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洞见,也对当今世界的很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经济、国际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巨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确实是一部让我拍案叫绝的佳作。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了英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国,蜕变成那个在世界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日不落帝国”的完整图景。我最惊叹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将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书中对于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飞跃的描绘,堪称精彩纷呈。作者不仅阐述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为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立刻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生产力过剩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它如何成为驱动英国向外寻找新市场、新资源的强大动力。这种由内向外的逻辑链条,清晰地解释了英国工业化与帝国扩张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尤其被作者对英国建立和维持其全球帝国策略的细致分析所折服。从早期通过贸易争夺优势,到后期直接的殖民统治,作者详尽地展示了英国如何运用其海军优势、外交手腕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一步步蚕食并控制了广阔的海外领土。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殖民政策的演变,以及英国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列强的挑战的论述,都让我对帝国主义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这本书并未回避帝国主义的阴暗面。作者在歌颂英国工业成就的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殖民者对被压迫民族的剥削和奴役,以及由此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对奴隶贸易的残忍、殖民地资源被掠夺的描述,都让我深感震撼。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具有史学价值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反思。 总而言之,《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英国历史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理解了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工业化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令人愉悦,内容翔实,论证有力,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的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英国历史的一些认知。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能力,将一个曾经偏安一隅的岛国,如何通过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最终崛起成为全球霸主的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工业”和“帝国”这两个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精妙阐释。 过去,我可能更倾向于将工业革命视为一种纯粹的技术进步,而帝国主义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扩张。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工业革命如何为英国提供强大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又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来消化过剩的商品和获取廉价的原材料。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内在驱动力,促使英国不断地向外扩张,建立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这种将经济逻辑置于帝国扩张核心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殖民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了宏观的经济驱动力,书中对英国国内社会结构变迁的描写也同样精彩。从农业社会的瓦解,到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再到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崛起,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阵痛与活力。我能感受到那些在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以及在议会中争论不休的政治家们的呼吸,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作者对阶级矛盾、社会不公以及工人运动的描绘,也让这部历史著作更加人性化,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陈述。 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深刻反思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创伤和剥削。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具有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我读到那些关于奴隶贸易、殖民地掠夺以及文化冲突的章节时,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对历史进程的震撼,也有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总而言之,《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历史著作,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英国现代化视角,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理解了工业化、全球化与帝国主义之间复杂而深刻的相互作用。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论证严谨,语言生动,读起来引人入胜,绝对值得每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近期拜读的《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一书,可以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非凡的叙事才华,将英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崛起为那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英帝国的宏大历程,娓娓道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工业革命和帝国扩张视为两件独立的事情,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逻辑严密的网。 书中对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社会经济变革的描绘,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作者深入剖析了蒸汽机的发明如何不仅仅是机械上的突破,更是对生产方式、能源利用以及社会组织的根本性重塑。我能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能量,它不仅改变了英国的城市面貌,更催生了全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社会矛盾。而这种强大的生产力,又不可避免地指向了对更广阔市场的需求,这便是帝国扩张的序曲。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述帝国主义时,所采取的“全球视角”。他清晰地展示了英国如何通过贸易、殖民、军事力量等多种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崛起,到大英帝国在北美的扩张,作者用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英国如何一步步将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这种全球性的视野,让我对“帝国”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延伸。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英国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帝国主义背后的黑暗与血腥。他对奴隶贸易的残忍,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以及由此产生的长远负面影响,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真实和可信,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不再是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包含了对人类历史复杂性的深刻反思。 总而言之,《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版)》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著作。它不仅为我理解英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理解了近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工业化和全球化对人类社会进程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信息量大却不显冗杂,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佳作。
评分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评分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评分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到货速度快,书籍包装的很好。
评分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评分个全盘工业化的工业经济体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工业化将持续往前推进。——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评分不错,到货速度快,书籍包装的很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