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 中信出版社

平衡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格伦·哈伯德,蒂姆·凯恩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幸福感
  • 生活哲学
  • 个人发展
  • 平衡生活
  • 中信出版社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3242
商品编码:171762027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巨著、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25年之后,又一部跨度从罗马帝国到今日美国长达2000多年的大国兴衰史诞生了,这就是《平衡》。

《平衡》是一本能和《大国的兴衰》比肩的图书,两位美国政府高级智囊、知名经济学家重新深度解读大国的兴衰。

从古罗马帝国、中国明朝、奥斯曼帝国到西班牙帝国,一个个世界大国以当时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稳居霸主之位,结果到后来却纷纷土崩瓦解,只留唏嘘嗟叹。这些大国灭亡的根源何在?

虽然有些文明胜过其他文明,但这些文明的佼佼者或早或晚都衰落了。从大国的兴衰中,我们可以洞见什么,需要反思什么,又会得到什么启示?

哈伯德和凯恩将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糅合在一起,大胆提出了一种大国为什么衰落的新理论。希望了解美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美国能否逃脱衰落命运的人,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在《平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两位经济学家解释了经济失衡导致国家衰亡的原因。

从古罗马帝国、明朝时期的中国、奥斯曼帝国到西班牙帝国,一个个世界大国以当时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稳居霸主之位,结果到后来却纷纷土崩瓦解,只留唏嘘嗟叹。这些大国灭亡的根源何在?

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25年之后,经济学家格伦·哈伯德和蒂姆·凯恩犀利全面地探究那些历史上的大国不胜经济失衡的重负而纷纷解体的原因。《平衡》引入新的、深刻的经济实力测算法,剖析了大英帝国的胜利与失误、加利福尼亚的悖论、古罗马衰落的漫长历程及日本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哈伯德和凯恩将21世纪的美国与这些衰落的大国进行比较,鞭策美国有效地解决财政失衡、赤字高企的实际问题。如果不重新实现经济和政治的平衡,他们发出警告:美国必然重蹈那些大国的覆辙,走向衰亡。


作者简介

格伦·哈伯德(Glenn Hubbard),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蒂姆·凯恩(Tim Kane),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哈德逊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和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1990~1995年担任美国空军情报官。


目录

第1章 大国的兴衰

财政悬崖

福利泡沫

民主的悖论

阅读路线图

第2章 大国的经济

国家的真正财富是什么?

经济的显微镜与望远镜

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

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的基础

这次不一样!

对经济增长的误读

计算一国经济实力的公式

大国衰落的根本原因

用行为经济学解释衰落论

第3章 经济行为与制度

人的行为究竟有多理性?

社会规范与国家身份

延迟满足能力与损失厌恶心理

制度的改革与乔丹的成功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大国失衡的行为模板

第4章 罗马帝国的衰亡

古罗马经济简史

政治制度驱动经济增长

古罗马衰亡的种种证据

罗马经济的转折点——图拉真时期

通胀之殇——塞维鲁王期

计划经济体制——戴克里先时期

罗马军队的“集体行动”问题

第5章 古代中国的衰落

孔子倡导的治国之道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创新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故事

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

第6章 日落西班牙

为扩张版图而付出惨重代价

超级大国梦的破灭

债务危机导致帝国破产

消极的产权制度阻碍了创新

集权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

第7章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多元化与精英制度

保守的政治与军队制度扼杀了经济活力

税收制度引发严重的财政问题

改革为时已晚

第8章 日本的困境

从幕府统治到明治维新

亚洲奇迹与“失去的十年”

日本需要一个“新棋局”

第9章 英国的相对衰落

英国崛起的历史

亚当·斯密的预言

英国的未来

第10章 欧元区的危机

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率

欧元区的优势与风险

欧元区危机就是欧元危机吗?

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

圣诞幽灵即将出现

第11章 加利福尼亚的赤字问题

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创新能力

政府的枷锁——市政债券和养老金

愈演愈烈的财政矛盾

明显失衡的政治制度

任职期限和时间偏好的冲突

不公正的选区划分导致政治极化

加州的未来在于改革和试错

第12章 美国的窘境

日渐式微的联邦制

无处不在的极化现象

站在财政悬崖边缘的联邦政府

福利计划引爆美国债务危机

美国政治所面临的囚徒困境

竞选财务制度改革未能解决政治极化问题

第13章 大国的未来

大国衰亡的历史教训

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展望

寻找最佳的经济发展政策

对民主的质疑

财政改革的道路漫长崎岖

美国的第28条宪法修正案

美国不会衰落

精彩书摘

政权的过度集中是造成帝国衰落的一个常见原因,这种衰落往往发生在中央集权制确立的一个世纪以后。很多西方人都知道郑和7 次下西洋的故事。中国明朝如果不在15 世纪中叶实行海禁,那么可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一个世纪以前就称霸世界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1402~1424 年),一改儒家治国之术,下令不再实行海禁,开始与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国建立贸易关系。永乐皇帝斥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彻底消灭了海盗。永乐皇帝之后,由于皇权集中,明朝海外贸易政策时松时紧,变化无常。最终,一道圣旨颁布下来,好端端的大明探宝船队的船只在港口被拆毁。为了强化这次行动的象征意义,朝廷又多次下令严禁建造远洋船只,违者处死。

一些帝国和国家失去平衡,原因往往在于它们没能理解经济力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另外,即使领导者知道这些力量的作用,他们也常常不能因势利导,这种奇怪的现象跟当今大国的情况很相似。比如,来自新大陆的白银整船整船地运进西班牙,但它还是一次又一次地破产;生产力革命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西班牙的统治者却对此一直视而不见。1900 年,英国国内一片恐慌,因为在欧洲,其竞争对手的工业实力已经赶上来了。也许是不愿承认国力的相对衰落吧,英国不愿意扩大与属地的贸易范围,以及进行除自由贸易以外的合作。

倘若美国的全球经济优势走向终结,很可能要归咎于它的财政失衡,如果财政失衡,它只能重蹈历史上那些衰落的大国的覆辙。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发布的信用预警,到由债务上限引发的激烈政治斗争,种种迹象证明美国今天所面临的唯一威胁源自美国自身。

一旦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历史,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名人上演的大戏,凸显令人叹服的政策选择—事后看来这些选择常常毫无道理可言;历史还证明政治制度常常滞后,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我们的衰落理论对经济体制的关注既非原创,也不及时。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1932~1998 年)是该领域的先驱,1982 年出版《国家的兴衰》一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 年发表具有预见性的《历史的终结》一文,自此声名鹊起,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很高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达伦·阿西莫格鲁与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詹姆斯·鲁滨逊,他们的合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于2012 年出版,代表了两人几十年研究经济体制的学术成果。该书有力地解释了“包容性”体制如何战胜“攫取性”体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还解释了法治和产权等重要制度的政治根源。

本书旨在增加一种新的衡量经济实力的方式。经济实力这个模糊的概念,在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但从未有明确的定义。我们还将考察一度富有活力的社会为何在政治和经济上停滞不前,而对其经济如何增长则不予考虑。本书主要研究大国的失衡,而且无一例外都是经济方面的失衡。最后,我们会重点探讨即将在美国出现的失衡,因为我们不仅是学者,而且是政策顾问。

……

前言/序言

100 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人类的生活水平远不能和今天相比,可用数字加以说明。当时,西欧国家的个人年均收入为3 077 美元,英国、美国的个人年均收入与之相比不过多出区区1 000 美元。1913 年,电视和抗生素都还没有发明,更别提电脑。1 000 年前,人类的生存状况则更加悲惨。公元1000 年,世界所有地区的个人年均收入估计只相当于400 美元,亚洲东北部地区稍高,达到450 美元。哲学家们说,那时的人类生存状况总体上是“肮脏、野蛮、短暂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或许还不及自然界的动物。然而,在2 000 多年前出现了一个文明国度,犹如茫茫历史苦海中的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富有、快乐。恺撒·奥古斯都大帝端坐在帕拉亭山朴素的皇宫里发号施令,掌管着大理石城古罗马和与之相连的罗马帝国。此前,古罗马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内战;恺撒大帝掌权后,古罗马持续繁荣40 年。公元13 年是恺撒大帝在位的最后一个整年,他于次年8 月去世。历史学家赞誉恺撒大帝缔造了一个繁荣稳定的帝国,古罗马的和平维持了长达两个世纪。然而,古罗马并没有世世代代永相传,这也不大可能。恺撒大帝死后的三个世纪里,罗马政治长期停滞,经济实力不断下降,而古罗马的领导者们却回天乏术。这是为什么呢?

本书讲述的不是帝国,而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些经济数据和大国发展。有些历史学家用这些史实来讲述伟大领导人、强大军队和优秀文化的故事,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无数前辈学者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对这个历史谜团了解得更为深入。本书试图从独特的经济学视角对这一谜团加以分析,侧重于论述“供给与需求”、“激励与约束”,在商品和服务市场如此,在特权、安全和政治市场也同样如此。

25 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写了一本《大国的兴衰》,研究影响世界局势的深层次力量,颇具权威性。该书认为,相对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军事和外交力量的重要基础,而传统观点则大多认为军事和外交力量最重要。近年来新的历史数据大量涌现,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大国提供了良机。

就拿罗马帝国来说吧,许多人认为独霸世界而且充满智慧的罗马是当今美国的原型。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当年数以千计的日耳曼部落集结在多瑙河畔,战斧和盾牌的撞击声响彻天宇,整装待发。可是后来,罗马帝国就这样被野蛮的游牧部落打败了。这样的景象在历史上一遍遍重演:从300 位斯巴达勇士在温泉关抗击50 万波斯大军,到英雄的不列颠人民反抗黑暗的纳粹统治,再到今天我们与伊斯兰圣战恐怖分子做斗争。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英雄形象其实都是无法抗拒折点,这的确不错,但史学家们却错在混淆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即使你不同意货币流通、借记单和生产率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但你至少会同意决定国家命运的不是刀剑,也不是锄头,而是刀剑加锄头。


《星辰的低语》:一部关于宇宙起源与生命演化的宏大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凡·德·海登]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群星之巅文化] 页数: 约62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星图与分子结构图谱 --- 导言:追溯时间之河的源头 人类凝视夜空已有数千年,从最初的敬畏与恐惧,到后来的系统观测与理性探究,我们从未停止对“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的追问。《星辰的低语》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入宇宙肌理的哲学之旅,一次跨越138亿年的史诗级叙事。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又精细的宇宙图景,从奇点爆炸的瞬间,到复杂生命在蓝色行星上的绽放,探讨驱动这一切演化的基本力量与潜在的必然性。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宇宙的演化遵循着一种内在的、自我组织化的复杂性原则,即“熵增驱动下的结构涌现”。我们试图揭示,在看似随机的物理定律之下,隐藏着一种趋向于信息积累和结构精细化的深刻秩序。 第一部分:太初的火焰与物质的诞生 (The Primordial Inferno and the Genesis of Matter) 本部分将读者带回到宇宙诞生的最初一秒,以一种兼具物理严谨性和文学张力的笔触,描绘暴胀期(Inflationary Epoch)的超高速扩张。我们将详细探讨标准模型之外的理论猜想,如弦论的某些低能级表现,以及量子引力在普朗克尺度上的可能形态。 1.1 奇点与真空的觉醒: 描述早期宇宙的高能状态,探讨希格斯场如何在极短时间内赋予基本粒子质量,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如何分立。此处将穿插对“时间箭头”起源的深刻思考——为什么宇宙只向一个方向演化? 1.2 轻元素的熔炉: 聚焦于宇宙大爆炸后的三分钟——核合成时期。我们将详尽解析氢、氦以及微量锂的形成过程,并讨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如何成为我们捕捉“婴儿宇宙”影像的唯一窗口。作者会用生动的比喻,解释CMB图谱上微小的温度涨落,如何预示了后来星系的形成。 1.3 暗物质的幽灵: 深入探讨宇宙中约占27%的未知物质——暗物质的证据链。本书不会止步于中微子和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的候选模型,而是侧重于其引力效应如何塑造了早期宇宙的“结构骨架”,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引力陷阱。 第二部分:恒星的熔炉与元素的炼金术 (The Stellar Forge and the Alchemy of Elements) 当引力终于战胜了宇宙的膨胀惯性,第一代恒星开始点燃,宇宙也因此被注入了生命所需的元素。这是从简单到复杂质变的第一个里程碑。 2.1 第一批巨人的诞生: 描绘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特征:它们几乎完全由氢和氦构成,体积庞大,寿命短暂,燃烧猛烈。作者将精确推演它们核心的聚变过程,以及氦闪、碳燃烧等复杂阶段。 2.2 超新星的馈赠: 重点阐述超新星爆发(尤其是Ia型和II型)在宇宙化学演化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详细剖析R过程(快速中子俘获过程)如何高效地制造出比铁重的元素——黄金、铀、铂金等。书中提供了一张精美的“元素起源图谱”,清晰标示出每种元素在宇宙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2.3 星系的形成与宇宙网: 探讨引力如何将这些新生的元素聚集,在暗物质晕的牵引下形成原星系,并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宏伟的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构建出“宇宙网”的宏观结构。 第三部分:行星的摇篮与生命的基础化学 (The Cradle of Planets and the Foundational Chemistry of Life) 恒星死亡后留下的富含重元素的星云,成为了孕育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本部分聚焦于太阳系的形成及其独特性。 3.1 原行星盘的动力学: 详细描述恒星形成后围绕其运行的原行星盘中的物质迁移与分化。解释为什么内部的岩石行星(如地球)和外部的气态巨行星(如木星)会形成不同的化学构成。 3.2 地球的初始条件: 深入分析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宜居带”位置、月球的形成对稳定地轴倾角的重要性,以及地球磁场对保护原始大气层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后期重轰炸期”对地表水和有机分子输送的复杂影响。 3.3 从无机到有机:米勒-尤里实验的深化: 这一章将细致考察生命起源的化学前提。我们不仅重述经典的有机分子合成实验,更着眼于现代研究中的热液喷口理论、粘土催化理论,以及氨基酸和核苷酸前体的自我组装倾向。书中特别呈现了关于“核糖核酸世界假说”的最新进展,探讨RNA如何可能在DNA出现之前充当了信息载体和催化剂的角色。 第四部分:演化的阶梯与意识的黎明 (The Ladder of Evolution and the Dawn of Consciousness)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地球上的生命,探讨从原核生物到复杂智慧生命的漫长演化路径,以及“涌现性”(Emergence)在生命系统中的体现。 4.1 真核生物的革命: 阐述内共生理论(Endosymbiotic Theory)如何成为生物史上最重大的飞跃之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整合,为复杂细胞的能量供应带来了质的飞跃。我们详细分析了“雪球地球”事件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的可能因果关联。 4.2 复杂性与信息反馈: 探讨自然选择的机制,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如何成为演化优势的核心驱动力。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到动物的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不断优化其对环境信息的捕获、存储和响应能力。 4.3 智慧的成本与代价: 最终,我们审视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作者认为,人类语言、抽象思维和工具制造能力,是宇宙演化信息处理能力达到某一临界点后的必然产物。然而,我们也必须审视,这种高度的复杂性在宇宙尺度的背景下,是否带来了新的熵增挑战,即我们对环境的改造能力是否正在危及自身的长期生存。 结语:回望与展望 《星辰的低语》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结束,邀请读者进行最后的沉思:我们是否是宇宙演化中偶然的旁观者,还是其内在复杂性逻辑的必然结果?宇宙的未来是趋向于热寂(Heat Death),还是会诞生出新的、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的组织形式?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于科学证据的叙事框架,用以理解我们所处的宏大背景。它是一份对存在本身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探索的永恒邀请。 --- 推荐理由: 本书的叙事跨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在当代科学著作中实属罕见。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成功地将粒子物理学的冷硬数据与生物进化的宏伟叙事熔铸一炉。它不仅仅解释“是什么”,更深刻地探究“为什么”。对于任何一位对宇宙、对生命、对自身存在抱有终极好奇心的读者而言,《星辰的低语》无疑是一部必读的、能够拓宽认知边界的里程碑式作品。书中融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和思想深度,绝非一般教科书式的僵硬陈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近我感觉生活有点像是在走钢丝,既要努力维持工作上的表现,又要顾及家庭的责任,还要努力维系人际关系,更别提个人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追求了。每一次想在某方面多投入一点,就觉得其他地方似乎都在摇摇欲坠。就在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平衡》这本书,书名立刻像一道光,击中了我的痛点。而且,当我知道这是中信出版社出品的书籍时,我内心更是多了几分肯定,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出版社的书籍质量都很可靠。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实现“平衡”的全新视角。我不是那种只追求表面热闹的人,我更看重的是内在的稳定和持久的力量。所以我希望《平衡》这本书能引导我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帮助我找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引,让我能够真正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现生活中的“平衡”艺术。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有探索欲的人,喜欢尝试不同的体验,也喜欢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来充实自己。最近,我偶然在书店的显眼位置看到了《平衡》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在工作、家庭、社交、个人成长之间疲于奔命,想要面面俱到,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仿佛在某个方面总是欠缺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平衡”的渴望。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世界里,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着力点,让自己既能积极进取,又不至于耗尽心力;既能顾及他人,又不至于迷失自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失衡之处,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或思路,帮助我一步步地去调整,去靠近那种理想的“平衡”状态,让我的生活更加从容和有力量。

评分

老实说,我平时读的书种类很多,从历史人文到科学技术,再到一些轻松的散文小说,我都涉猎。但最近我开始对那些能够触及到人性深处,并提供一种生活智慧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到《平衡》这本书时,首先是被它那简约而不失力量的设计风格所吸引,接着目光落在了“中信出版社”的字样上,这让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安心,因为过往的阅读经历告诉我,这个出版社出品的书籍往往都有着不错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带我穿越那些日常的喧嚣,去探寻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不那么容易被言说的道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简单地告诉你“要这样做”的书,而是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自己去体悟,去消化,最终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这种期待,就像是饥渴的土地在等待甘霖,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汲取到滋养心灵的养分。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被一本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的书吸引住了,《平衡》,我拿到手里翻看了几页,感觉它的文字很有力量,也很有深度,而且从它的扉页介绍来看,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让我对它的品质又多了一份期待。当下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洪流中努力前行,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身心俱疲,似乎总是在某一个维度上失衡。这本书的题目就直击人心,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喜欢那些能引发思考的书籍,尤其是当它们能够帮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提供一些可能的方向时。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或许能成为我在迷茫中一个静谧的港湾,让我停下来,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那些被忽略的、被挤压的部分,能否找到一个更和谐的共存之道。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一次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深刻对话。

评分

我是一个容易被书籍的封面设计所打动的人,如果一本书记的封面能够传达出一种宁静、思考的氛围,我通常会忍不住拿起它。最近,我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在书店里邂逅了《平衡》这本书。中信出版社这个名字,也为这本书增添了几分值得信赖的光环。我发现自己对“平衡”这个概念有着特殊的敏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生活多元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在各种关系、各种需求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但很多时候,这种努力却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失序。我渴望找到一种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方式,并从中找到一种内在和谐的书籍。我希望《平衡》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阐述,更能带来一种实践的启示,让我能够理解如何在繁杂的世界中,为自己创造一片宁静的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让生活真正地“平衡”起来。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评分

不错,值得品鉴!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书不错,还没看。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书本非常给力,要好好学习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