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明日この世を去るとしても、今日の花に水をあげなさい]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明日この世を去るとしても、今日の花に水をあげなさ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樋野兴夫 著,程亮 译
图书标签:
  • 治愈
  • 人生
  • 哲理
  • 温暖
  • 成长
  • 励志
  • 积极
  • 希望
  • 日常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7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7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明日この世を去るとしても、今日の花に水をあげなさい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癌症病患、病患家属、陷入人生迷茫期的人
  畅销全日本,感动千万人,点亮每一个今天的希望之书,医病之外,更重医心。
  全球“癌症哲学门诊”,抛开医患身份,用暖心宁和的“话疗处方”弥补药物治疗不足,找到“活着”的意义,拯救惶惶不可终日、深陷痛苦之中的你。
  有读者称:“不只是内心烦躁郁闷的病患和身心俱疲的家属,这本书更需要推荐给所有陷入困境、迷茫不知前路的人。”
  在“丧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思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哪怕只是一天,也有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事;看似平实的日常,实则处处隐藏治愈心灵的良药;也许会有力竭之时,但人生的牵绊终会帮你脱离泥沼;……你看,世界这么美好,不要轻易放弃,更别匆匆离开。

内容简介

  突然患了病,就会对死亡产生畏惧,进而时刻生活在惶恐之中。
  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病理学与肿瘤学教授樋野兴夫,为了填补医生和癌症患者之间的空隙,让医生和患者能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讨论癌症,开设了“癌症哲学门诊”。通过为癌症患者开出“话疗处方”,让他们找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有意义地度过余下的人生。这些“话疗处方”经过收录总结,就成为了本书,其中的温馨宁和让无数读者感动落泪,继而重新振作起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作者简介

  樋野兴夫,1954年生于日本岛根县。医学博士,顺天堂大学医学部病理学、肿瘤学教授,一般社团法人癌症哲学门诊理事长,曾先后担任美国爱因斯坦医科大学肝脏研究中心、美国FoxChase癌症中心、癌症研究会暨癌症研究所实验病理部部长。
  2008年创办“癌症哲学门诊”。长期开展预约制免费私人面谈等活动,通过谈话为心怀不安的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支持与援助,填补医疗现场与患者之间的“空隙”。在肝癌、肾癌领域的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获颁日本癌症学会奖励奖、高松宫妃癌症研究基金学术奖等奖项。著作有《抱着良好的觉悟而活》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第1 章 人生的职责完成之前,人是不会死的 1
短短两个小时的生命也有职责 3
了解自己的人生所依 8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择一而行 12
慢一圈的人生恰到好处 16
承认力所不及,方知力所能及 19
“存在”比“做事”更重要 22
烦恼源自比较 25
峰顶唯一,但是通往峰顶的道路并不唯一 28
第2 章 将自己的人生视为礼物 31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33
人生是好是坏,由最后5 年决定 36
每天用一个小时考虑自己的事足矣 40
生命并非自己的财产,而是上天的赐予 43
年过花甲还只顾自己是可耻的 46
为他人牺牲自己 49
重视幽默,更重视你 53
伟大的管闲事能免去所有人的烦恼 57
第3 章 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垃圾箱里 61
真正的好东西存在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 63
竭尽全力,“偷偷”担心 66
心与心的对话,能让所有人展露笑颜 69
无论身家几何,都能赠语 73
不要期待人生,要认为人生正在期待自己 77
伟大事物的源头小得惊人 81
第4 章 生命没有期限 85
死亡是确定的,何时死亡则是有概率的 87
多半事情无须理会 91
不明白“为什么”无妨,知道“怎么办”就行 94
活鱼逆流而上 97
人在苦难中拼搏的身姿令人感动 100
最终还是需要人与人的互相接触 103
除了工作,还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106
患病未必是病人 109
第5 章 留到最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牵绊 113
在集体中才能了解“自己” 115
不要害怕独处 118
世上总会有一个关心你的人 122
即使对方错了也不要否定 125
你能夸赞一个人3 分钟吗? 128
不如怜取眼前人 132
他人的谩骂不过是蚊子的叮咬 135
不要刻意唤起爱 139
真正正确的话不会伤人 142
相遇促人成长,助人更上层楼 145
第6 章 小习惯使心灵富足 149
觉得“好”的事情就去做,不用找人商量 151
难事大家一起做 155
仔细观察每天发生的事 159
读书的收获多过亲身经历所得 162
咬紧牙关夸赞别人 165
创造一个空阔无拘、来去随意的场所 168
忙碌的模样使人心扉紧锁 171
若是觉得人生太累,不妨去墓地看看 175
出版后记 178

精彩书摘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当我不得不解剖那些“人生从今始”的年轻人,和出生不久的婴儿时,我感到人生空茫。
  “这孩子生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时我还年轻幼稚,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每次从尸体里取出内脏,望着空空如也的体腔,我就忍不住问自己:“活着究竟是怎么回事?死亡又是怎么回事?”
  人类是一种忽视自身寿命的生物。即使无数次重复病理解剖,哪怕明知道人必有一死,我也无论如何不会去想象明天就是死期的情景。
  人本来就是这样的生物。
  可是一旦患上癌症,情况就会变得不同,会在突然之间真切地感觉到死亡。实际上,半数的癌症患者都能治愈(如果提早3年发现,有70%的人可以治愈),但“癌症=死亡”这个公式会在脑海中反复掠过,然后人就会开始寻求生命的支柱:
  “我生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我希望如何度过余生?”
  “为此我该做些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思考虽死犹生是怎么一回事。大概是因为我的工作便是由死观生吧。
  然后我开始想,每个人都有其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哪怕是刚出生两个小时就不幸天折的婴儿也不例外。这样的生命,其出生乃至活过的时间,都是留给生者的礼物。
  时隔10年之后,我曾与那个婴儿的父母重逢。当时他们对我说:“正是因为那孩子的出生,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我们想连带孩子的那一份一起,快乐地度过美丽的人生。我们至今仍会时常想起、聊起那孩子。尽管他的人生极其短暂,但我们现在觉得,那孩子有他自己的职责。”
  无论人生多么短暂,只要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关键在于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谈论人生的职责时,经常有人这样问我:“您的人生职责是什么呢?方便的话请告诉我。”
  要是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就好了,可惜没那么简单。
  即使早已见过数不清的死亡,我至今仍在寻找自己的职责。一边活着、走着,一边不断寻找。
  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生吗?
  特蕾莎修女终生都在强调:“我只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
  借用她的话来说,归根结底,人生就是“磨秃的铅笔”。
  我年少时生活在乡下,勤俭节约在那里被视为美德,所以我一直耐心地、小心地用“磨秃的铅笔”写作业。
  问题并不在于“铅笔”的长短,而在于用它写了什么。那不正是我们每个人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吗?
  思考死亡是重新审视人生的契机
  人活着就有使命。
  问题并不在于寿命的长短,
  而在于做过什么。
  了解自己的人生所依
  人一旦失去目标,丧失生活的希望,就会立刻变得脆弱不堪。
  这时心扉紧闭,以前丝毫不在意的事情也会让自己想不开。
  被告知患上癌症的患者中,约有30%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然而说是抑郁,却又不是抑郁症,所以很难通过药物来缓解。
  为了让陷入抑郁的人重获生活的希望和目的,癌症哲学门诊会为患者开出话疗处方。
  例如:
  “你的定位是什么?”
  “你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怎样做才能使余生变得充实?”
  对于迷失自我的患者,我会对他们说这些触及人类尊严的话。
  顺利时,我的提问会让患者重新审视自己以前很少留意的“自我”,即我们存在的根本(根基)。
  “你在哪里?”
  人生一旦失去根基,一切便都成了空中楼阁。
  只要根基足够稳固,即使遇到暴雨、洪水、大地震,也能经受得住。
  通过每次一小时的面谈,帮助每一位患者找到各自的人生根基,是癌症哲学门诊的重要职责。
  ……

前言/序言

  一旦患上癌症,很多人就会开始在意死亡。其中,约有三成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迷失于生存的意义,深深陷入抑郁状态。
  然而说是抑郁,却又不是抑郁症,所以非药石可医。
  鼓励和支持的话虽然也有效果,但遗憾的是治标不治本,患者当时可能感觉自己变得精神振奋,心态积极,可是一回到家里独处,就会再次被不安和恐惧笼罩。
  想消除抑郁症状,就需要使患者的思想积极起来。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契机是“话疗处方”,也就是触及人类本源的提问。
  癌症哲学门诊的诞生
  2008年1月,一项以“填补医生和癌症病人之间的空隙”为目的的实验启动了。这个实验便是癌症哲学门诊。
  作为“医生和患者站在平等立场上谈论癌症”的场所,该实验性质的特殊门诊设立于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其创始人是在顺天堂大学医学部任病理学和肿瘤学教授的病理学家樋野兴夫,也就是我。
  病理学家不同于出门诊的临床医生。我们并不接触患者,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实验室里观察癌细胞,并对死者进行病理解剖(解剖遗体,查明死亡原因)。
  是癌症哲学门诊让我的研究走出了实验室。
  在癌症哲学门诊,我会表现出“悠闲的面貌”,为患者及家属进行“伟大的管闲事”。我和患者之间只有茶水和点心,没有病历本、听诊器,也没有纸和笔。
  在交谈过程中,我会以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的面貌,而不是以医生的身份去面对患者。
  面谈大概持续30分钟到一个小时,时间充足得甚至令患者感到不安:“占用这么多时间不要紧吗?”
  至于“悠闲的面貌”和“伟大的管闲事”具体何指,到正文再做交代。只要先知道,这两点正是当今的医疗最欠缺的就够了。
  在癌症哲学门诊,我既不开药方,也不采取任何医学性质的治疗手段,而是给每一位来面谈的患者开出“话疗处方”。
  处方内容因患者的状态而有所不同。正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同病症要用不同的药来治,话疗处方也是由患者的症状决定的。
  非死有大事
  本书的题目《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便是“话疗处方”之一。这句话的原型是马丁·路德(德国神学家、牧师)的名言,经过我的改编,其含义如下:
  最好不要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活着是最重要的”。
  生命诚可贵,但“有些事比生命更加重要”的观念,能让我们度过幸福的人生。
  一旦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死亡就会变得消极,成为生命之敌,使人心怀畏惧地活着。
  为了找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请把心扉打开,关心自身以外的事物。这样一来,你就能发现自己被赋予的人生职责和使命了,而一旦发现,就要贯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也就是说,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被赋予的职责和使命,也许是善待家人,也许是为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和活力,也许是帮助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甚至是改变世界等更伟大的使命。具体内容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答案。
  人生的职责和使命要靠自己寻找,我所能做的,就是提供有启迪性的良言。
  在精力充沛或诸事顺利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考虑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不琢磨这些事也能过得很好。
  可是一旦身患重病或面临难关,很多人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了,或为过往的人生而悔叹,或为今后的人生而忧虑。
  人一旦失去目标,丧失生活的意义,就会变得脆弱。
  反之,已经找到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的人是强大的,甚至寿命的长短也会因有无职责感和使命感而大相径庭。实际上,我就曾见过无数足以令人相信“人的寿命可由自己左右”的事。
  来癌症哲学门诊的患者,都能在话疗处方的帮助下恢复活力。离开时,他们的脸上神采奕奕,仿佛在身体里发现了光。迄今为止,所有来癌症哲学门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可以说,话疗处方毫无副作用。
  人活在世,总会遇到一两件或厌恶,或痛苦,或为难的事。就算不患病,也得面对严峻的问题。
  在这种时候,请回忆本书所介绍的话疗处方,它能让我们活得远比现在轻松。只要能想起那些金玉良言,就能围绕它们去思考,从而站在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问题。
  我不知道哪句话对你有效,但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能够打动你的心灵,引导你的人生走向更好的方向。
  肯定有些事只有你才能做到。很多时候,只要把目光投向自身以外的事物,就能有所发现。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
  樋野兴夫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人生,从此刻的鲜活开始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坚持,关于如何在不确定甚至残酷的现实中,依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意义的书。它不直接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不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解决人生难题的法则。相反,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审视内心,去理解那些被我们匆忙遗忘在生活角落里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 书名本身就如同一首隽永的诗,简洁却蕴含着万千思绪。“纵然明日离世”,这是一种对生命终极命运的清醒认知,它坦然地面对死亡的可能性,不回避,不恐惧,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画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碍今日浇花”,这句话则传递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使最黯淡的预兆笼罩,也无法阻挡当下此刻的行动,无法剥夺生命赋予的,微小而确切的喜悦。这是一种在绝望的阴影下,依然选择生长的力量,一种在无常的世界里,对日常的温柔坚持。 这本书并非是一部哲学论著,它更像是与一位饱经沧桑却心境澄澈的长者促膝长谈。作者以一种温润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人生诸多迷茫的时刻,触碰那些被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所遮蔽的真实。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美好,往往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藏匿于那些细微之处,藏匿于日复一日的重复,藏匿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感。 第一部分:关于“明日”的预设与“今日”的珍视 书的开篇,并非直抒胸臆地谈论死亡,而是从我们普遍存在的对“未来”的焦虑切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生活的重心寄托在“明天”——明天会更好,明天会解决现在的问题,明天会实现梦想。然而,正是这种对未来的过度期待,让我们忽略了“今天”的价值。作者以一种近乎禅意的观察,描绘了我们如何将“今天”变成为了“明天”的垫脚石,如何用“今天的隐忍”换取“明天的幸福”,却往往发现,“明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满足,反而带来了新的焦虑和更高的期待。 “纵然明日离世”的设想,并非是催人绝望的末日论,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反思。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如果生命真的只剩下有限的时间,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些日夜操劳、争名夺利、攀比炫耀,在生命的终点回望时,是否依然显得那么重要?这种思考,是一种解放,它让我们卸下不必要的负担,重新审视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今日浇花”则是一种行动的象征。它代表着那些即使在最不确定的时刻,依然可以坚持的,有意义的,甚至带有仪式感的行为。它可以是清晨的一杯热茶,可以是傍晚的一段散步,可以是陪伴家人的一餐饭,可以是阅读一本书,也可以是,如书名所言,为那些需要照料的花儿浇水。这些行为本身,并不追求某种宏大的回报,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在于它们为我们当下时刻注入的生命力与平静。 第二部分:在无常中寻找确定的力量 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莫过于生命的长度和无常。疾病、意外、变故,都可能在瞬间改变一切。然而,正是这种无常,才使得“今日浇花”的行为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对未来的乐观,也不是对死亡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最真挚的肯定。 作者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何会沉溺于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如何在这种担忧中迷失自我。我们用“如果……就……”的句式来构建生活的蓝图,却往往忘记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存在于每一个“当下”。这本书鼓励我们,将目光从遥远的、不确定的“明天”收回,聚焦于“今天”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是出于内心的选择,并且能够带来一丝平静或欣慰,它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浇花”这个意象,充满了生命力与希望。花朵需要日常的呵护,需要阳光雨露,需要耐心与关怀。它象征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生命延续的本能。即使我们知道花终将凋零,即使我们知道生命终将逝去,但在此之前,我们依然选择去呵护,去滋养,去感受生命绽放时的美丽。这种对生命过程本身的投入,才是对抗虚无和无常最有力的武器。 第三部分:那些被遗忘的仪式与日常的智慧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宏大的生死观,它更关注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仪式感。现代生活的节奏飞快,我们习惯于效率和结果,却常常忽略了过程中的体验。一杯咖啡,一项简单的家务,一次与朋友的交谈,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果带着觉察和专注去经历,都能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 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如何从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生命的智慧。他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清晨鸟儿的鸣叫,午后阳光的温度,夜晚星辰的闪烁。这些都是生命给予我们的礼物,它们无需巨大的代价,却能为我们带来片刻的安宁与美好。 “浇花”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行为,它是一种隐喻,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可以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可以是关心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是与家人朋友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这些都是在“今日”为生命注入活力的行为,它们如同给土壤施肥,给植物浇水,使得生命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茁壮地生长,即使面对风雨,也能挺直腰杆。 第四部分:活在当下,生命的光芒自会显现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活在当下”的实践。它并非提倡一种消极的享乐主义,而是强调一种积极的参与和体验。当我们将全部的注意力投注于“此刻”,我们会发现,生命的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遗憾不再成为枷锁,未来的焦虑也失去了侵蚀的力量,因为我们正真切地生活在“现在”。 “纵然明日离世”,这个前提,并非是为了悲观,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今日”的可贵。当死亡的可能性被坦然接纳,我们反而会更珍惜眼前的生命,更投入地去感受,去爱,去创造。就像园丁在知道花儿终将凋谢的情况下,依然精心呵护,因为他知道,此刻花儿的盛开,是他辛勤付出的最美的回报,也是生命本身最耀眼的光芒。 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秘诀”,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的角度,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它告诉我们,生命并非是一场遥远的马拉松,而是一系列由无数个“今天”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旅程。而在这场旅程中,每一次“浇花”的行为,都是一次对生命最深情的告白,一次对当下最真挚的拥抱。 最终,这本书传递的是一种积极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结,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爱与行动,去点亮每一个“今天”。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而庆祝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全情投入,从此刻开始,认认真真地,为生活浇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首古老的俳句,简洁而意蕴深远。它勾起了我关于存在主义哲学中“荒谬”与“反抗”的思考。在人生的宏大叙事中,个体的生命或许显得微不足道,如同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然而,正是这种微不足道,才更显出我们每一个个体选择的价值。当我们知道明天可能是终点,却依然选择给今天生命中的“花”浇水,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荒谬”命运的有力反抗,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捍卫。这种行为,并非源于对结果的期待,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对“活着”这件事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种“反抗”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哲学思考。它是否会描绘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或者,它是否是在以一种更加隐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和不确定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去滋养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喜悦的“花朵”,无论它们多么渺小,多么脆弱。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身处逆境,甚至已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却依然在认真地给他的植物浇水。这种对比,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是惯性?是习惯?还是内心深处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姿态?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一个场景,它更像是在揭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即使面对最严峻的现实,个体的生命仪式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却承载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或许在讲述,即便是在绝望的边缘,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爱与关怀去滋养生命,去维护那些我们珍视的东西,哪怕只是土壤里的水分,或是花瓣上的露珠。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故事来展现这种精神的?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还是通过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其中可能蕴含的关于勇气、尊严以及生命韧性的深刻探讨,这让我迫切想要打开这扇窗,去感受其中的温度。

评分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宁静而坚韧的气场,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慰藉。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励志书籍,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诗意的方式,触及了关于生命、死亡和日常的根本性问题。它似乎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使生命的主旋律是悲伤或无奈,我们依然有能力,也应该为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注入自己的关怀和力量。这种“浇花”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一种对当下瞬间的把握,一种在绝望中寻找意义的努力。它让我联想到,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份初心,一份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温柔?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展开叙事,去描绘一个或一群人在面对生命的终极考验时,他们如何选择去“浇花”,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与安宁。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我迫不及待想去体会它所带来的深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似乎在探讨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与我们内心深处对终极命运的感知之间,存在着怎样一种奇妙的联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未来的规划、未竟的事业、遥远的梦想所裹挟,而忽略了当下手中这杯温热的茶,窗外那片随风摇曳的绿叶,抑或是精心照料的那盆即将盛开的花。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一声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会面对最沉重的离别,今天,我们依然有权利,也有必要,去拥抱那些能带来片刻宁静与慰藉的美好。它引发了我对“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是否因为对未来的焦虑,而牺牲了对今日的感知?是否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错过了生命的鲜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具深度和触动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如何在无常的人生中,找到那份安然与坚韧。

评分

“纵然明日离世,不碍今日浇花”,这句话的意境太迷人了。它不是一种麻木不仁,也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界限的平静与专注。仿佛在说,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的质量。即使知道最终的结局,也仍然选择认真对待眼前的事情,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它让我想到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甚至生命威胁时,依然能够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中,因为他们知道,那个瞬间的投入,那个过程本身,就是他们存在的价值。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生命智慧。它或许会带领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常常被“结果导向”所束缚,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意义?是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刻,依然可以为生活中的“花朵”注入生命的力量,去感受那份由心而生的满足和意义,从而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