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与学习能力
读书有没有用,是老问题。
很多人批驳“读书无用论”,但都没有批到本质。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最明显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没有对“读书”进行分类。
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我依旧牙疼,所以读书无用;研读高等数学,但我还是不幸福,所以读书无用;读过托尔斯泰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月薪还是不到一万元,所以读书无用。
有的书是“颜如玉”,有的书是“黄金屋”。你在“黄金屋”里细细找了三圈,说根本没有“颜如玉”,你很失望。这不是书的问题,这是缘木求鱼。就像你跟皮肤科医生打了一天麻将,然后抱怨你儿子的感冒一点儿没好。
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有些书是为了兴趣而读,有些书是为了拿到证书而读,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有些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论啥病——头疼了、手断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医馆,找同一个大夫用同一套“望闻问切”来瞧病。现代医院就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一层大厅的咨询台询问“ 我要看病,哪个医生最厉害”,对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先问你的症状。
从全科到分科,从笼而统之到分门别类,这是一门学问进化的必然。
读书和学习也是。想想看,为了通过考试而读的书,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书,为了博闻强识而读的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怎么可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
当发现读书无用时,有人因此嘲笑学习,有人因此指责读书这件事,还有人抱怨内容太晦涩、太浅显、翻译质量太差。这些问题也许客观存在,但这些指责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对学习结果负责的人——学习者本人。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知识付费与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是不是风口,是一个新问题。
2016 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live”“分答小讲”“得到”“在行”等应用纷纷上线,“喜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识付费模式。
据《2016 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称,33.8% 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开始为新媒体内容付费,15.6% 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
拆书帮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汇聚了各个城市最爱学习的一批职场人。拆书帮超过六成的会员都参与过某种形式的知识付费,有一位“报课狂人”过去一年在网络学习上投入数万元。
我问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线课和训练营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他想了一会儿说,主要是心里踏实吧,比如开车的时候放一段名师音频,就觉着“时间没白过,充了点儿电”。他又说,后来买了很多课都没来得及听。
过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于是他们的内心满是“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这时候,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时,他们就忙不迭地要去一窥究竟。
这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兴趣班,而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一个大家无法回答的问题是,假如这群焦虑、恐慌的用户从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的价值并不明确,他们还愿意继续付费吗?
2017 年3 月,“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披露,“得到”总用户数为558.48 万,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5.45 万,专栏日打开率为29.3%。也就是说,虽然花了钱,但每天听课的学习者占比不到三成。
这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公开数据显示,付费用户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钱买了却不听的大有人在,且这一人数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各种声音也相继出现,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此时距离这个风口兴起还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风口轮番登场,新问题层出不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费学习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问题呀。因花了钱听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请看看自己家的书柜:有多少书是买来而没有看完的?没时间、没精力、记不住、学不下去,其实是老问题。
认为听了也没什么用,因而冷嘲热讽的人,唱的是“读书无用”的老调:学习没收获,就指责读书没用、老师不行、内容不好。学习能力低下,也是老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需要知识付费产品,但大部分人无法从中获得价值,而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继续付费,因为这些人并不能识别知识,也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知识。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所以面对大众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识必然大受欢迎。
人们普遍热爱学习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因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和内容演绎者的包装而被影响。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经济学早有定论,任何市场要想健康发展,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从来不是靠卖家的自律,而是靠买方的辨别力。能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
若论商业,知识付费是看对消费者有没有真正的价值;若论教育,则看学习者有没有真正地成长。而对成人学习来说,有无成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平台、模式、内容、咖位,而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改善。
伪学习与真正的学习能力
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热门的学习课题:“昨日全民学创业,今日人人树IP”,比如流行的学习工具:“手机让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时信息质量大幅下降”。
有些老问题一直没有变,比如学习的本质,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实。
我最早是在阿里巴巴工作,从销售管理做到培训管理,后来去不同的企业讲课,慢慢有了一点儿名气。邀请我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同时自我怀疑也在不断加剧:对于听我课的学员们来说,在听到新知识的兴奋之后,在经历培训现场的激动之后,在给予反馈表高分评价之后……他们到底能改变多少?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其实,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看、记不住、看不下去;报名了很多在线课程,但听后除了觉着老师很牛,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你可能制订了很多计划: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少玩手机、坚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没坚持下来。
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就算坚持下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困惑的不只你一人, 整个企业管理界以及企业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者、人才发展专家……都希望解决这些问题。而几乎全部解决思路都可以归纳为:升级教的理念、教的设计、教的场合、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就有企业大学校长跟我说,如果我们能够让企业培训变得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培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为此,他们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研发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系统,开发自己的App(应用程序)和微课。
但我从自己的培训管理工作和几百场培训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职场人学习效果的瓶颈主要不在“教”,而在“学”上。老师们在“教”上升级再多,如果到了学习者那边总是乘以零,那学习效果还是零。你看,现在的微信、微博,其实已经实现了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但平心而论,大部分人在手机上
的学习效果并不怎么样。
这两年,读书似乎又热了起来,同时各种在线学习资源越来越多:MOOC(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类公众号、在线微课、在线训练营,各种大神、大牛、大V。但信息越多、越繁杂,就越需要真正的学习能力,越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部分职场人在学习时“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以下是四类常见的伪学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儿。
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 分钟音频、10 分钟视频,还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维导图。
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而且也没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还是跳大神的。
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失控》《从零到一》《人类简史》《大数据时代》这样高屋建瓴的图书,看到“你从前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都是错的”这样的标题就赶紧打开,碰上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创业,或者从脑科学出发谈沟通的文章,能兴奋得浑身发抖。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有人奔波于各个社群,有人参加各种训练营,有人立志一年读50 本书,有人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
你现在可能不完全认同,比如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或者你说的干货跟我说的干货是不是一回事。欢迎你带着质疑打开这本书,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本书会把每个观点的前因后果都展示给你。
当然,伪学习也不见得都不好。最终,有人学成了大侠,武艺高超;有人学成了大夫,治病救人。只是大侠和大夫都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成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翻了一堆书、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一堆微课之后,有些人以为自己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
那么,对于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怎样实现真正的成长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滥,但能否真正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在于学习者自己:
第一,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拆书法是锻炼成人学习(或者说自我导向的学习)的有效工具。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拆书法与拆书帮
自2009 年起,我开始在一些企业尝试提升学的能力、学的方法、学的兴趣、学的效果。从表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从工具到方法,逐渐完善形成一个体系。2013 年元旦,《这样读书就够了》出版,书中系统阐释了拆书法。同年,拆书帮社群创立,到2014 年,《拆书家成长手册》和《拆书帮分舵运营手册》奠定了拆书家成长体系的基础,至今培养出千余位不同级别的拆书家。
在拆书帮,我们借鉴成人教育学的诸多研究,并结合职场人实际情况,把成人的学习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使用拆书法,可以从不同维度锻炼自己的学习力,并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拆书”时都会问:是不是把书拆散?是不是快速抓住书的重点,或者找到书的精华?
“拆”字在哪里出现最多?墙上。如果看到一堵墙上有个“拆”字,外面还画了一个圈,你会怎么想?一定是,这里要被拆掉了。
你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它跟你没关系。
有这么一个村子,穷到村里的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有个小伙子去县城打了几天工,头脑活络了点儿,买了一桶油漆带回家。他在自己家石头院墙上刷了个大大的“拆”字,然后给媒婆打电话说:“再给介绍一个对象呗。”这次介绍的姑娘一到小伙子家门口,看见“拆”字就两眼放光,回去后跟媒婆说“俺乐意”。俩月不到,结婚了。整个村子的小伙子都学会了这一招儿,全村房子都刷上了“拆”字,全村小伙子的婚姻大事都解决了。
请问,那些姑娘看见房子上的“拆”字时想的是什么?
A. 这幢房子要被拆掉了。
B. 拆迁款!补偿!新房子!
一定是B。因为这事跟她们有关系了。哪怕仅仅是可能有关系,可能带来价值,都会影响人们的想法和做法。
拆书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书中重点,那跟我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能不能为我创造价值、为我解决问题。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a,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依靠“RIA 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拆书法以对成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理念并不难理解,但这些理念会颠覆你读书的习惯和学习的思路,并且能解决常见的成人学习问题,比如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学习,看不懂或记不住,看书看不下去。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渴望自我提升的职场人,我将在本书第一章讨论。
第二章中讲解我们必须区分两类学习,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另外,第二章也谈及拆书法的两种实践形式: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以及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 现场学习。
第三章希望你能判断自己属于哪类学习者。虽然两类学习法并无高下之分,但多数人受多年传统教育影响,只熟悉一种学习法。学习能力强的人应该能够同时掌握两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拆书法和便签法就是锻炼成人学习的有效工具。
第四章详细讲解了便签法,应用便签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
第五章把学习能力从一维(内化与应用知识)拓展到三维,新的维度包括如何在移动阅读中有效学习、如何通过经验学习。便签法的进阶应用可以从每个维度上助力学习能力的升级。
所有学习都应该本着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原则。第六章我们将探讨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第七章列举了几个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范例。
第八章介绍了主动学习,包括如何选择学习课题,如何选书,如何善用移动阅读来学习,如何用便签辅助写作,以及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的主题是拆书家,通过教会别人,拆书帮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把一本书加工成现场培训,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你因好奇而翻开这本书并读到这里,不妨带着两个问题开始接下来的拆书法之行:第一,生活、工作和学习总有那么多问题,你选择怨天尤人,还是反求诸己?第二,对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需要具备的能力太多了,那么优先提升哪项能力会带来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我之前总觉得,学习就是一种“努力”的体现,拼命地读、拼命地记,就一定能学会。但现实往往是,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收效甚微,甚至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认知。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更努力”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更聪明”地学习的书。作者用了很多非常贴近我们日常学习场景的例子,去剖析那些“无效学习”的根源,比如“浅层阅读”、“信息过载”、“缺乏目标”等等。这些问题,我几乎都经历过,也因此感到过困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跟我分享他走过的弯路,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弯路。它教会我,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连接”,而不是“死记硬背”。它让我明白,如何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让新学到的知识能够与已有的知识相互印证、相互促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套“学习导航系统”,能够更清晰地规划我的学习路径,更有效地吸收和运用知识,让我的学习真正进入了一个“升级”的阶段。
评分这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学习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但读的书很多,真正内化到自己骨子里的却不多。总感觉是在书海中打转,却未能有效抵达彼岸。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看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误区。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一堆“方法论”,而是从“为什么”开始,去解析我们学习的底层逻辑。他引导我去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深度阅读”和“知识内化”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去读一本书,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吃透”一本书,如何让书中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这需要一个主动的、批判性的过程,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和方法。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读书机器”,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聪明的“学习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成为一个持续且高效的成长过程。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市面上那些鼓吹“快速学习”、“高效学习”的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有些“拔苗助长”,而且难以真正落地。然而,《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沉稳、扎实的姿态,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夸张的承诺,没有浮夸的技巧,而是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去探讨如何提升个人的学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主动性”和“反思”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学习,但实际上只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去消化。这本书则鼓励我去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去提出问题,去探究根源,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知道”,更是“理解”和“运用”。书中的一些实践建议,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和“输出”,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让我感觉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是被它的标题吸引进来的,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汲取养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成了很多人的痛点,我也是其中之一。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点石成金”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套立竿见影的“速成秘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去探讨“学习”这件事情的本质。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其他关于学习的书籍,上来就讲各种方法论,比如“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之类的,而是先带你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无效学习”,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读了很多书,却感觉什么都没记住”。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一些经典的“学习陷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的一些学习方式,看似努力,实则是在“无效内卷”。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读”,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以及“这样读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反而比直接给出方法更具穿透力,因为它触及了学习的根本原因,让你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治标不治本。整本书的基调非常诚恳,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故弄玄虚,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你迷茫的时候,耐心地为你拨开云雾,指引方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不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开始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固步自封就意味着落后。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提升学习力的方法。在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之前,我已经尝试过不少关于学习的书籍和线上课程,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或者说,这些方法似乎只适用于特定的场景,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座桥梁,将零散的学习碎片连接了起来。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学习的困难和挑战,而是直面这些问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读书”,而是更广义地谈论“如何学习”,涵盖了从信息获取、知识内化、技能掌握到最终应用于实践的整个过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理解”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学习,但实际上只是在“搬运”信息,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连接”,如何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它让我明白,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套“学习的操作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最适合的“应用程序”,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评分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快速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是个人立足和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提升我学习能力的指导书籍。偶然间,我翻阅了《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些“高大上”的学习理论,而是从非常贴近我们日常学习经验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的时候,为你点亮前行的灯塔。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主动的探求者,如何带着问题去学习,如何质疑和反思。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输入”,更是“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身学习中的盲点,并且学会如何去规避。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学习视角,让我不再是“勤奋”地学习,而是“智慧”地学习,让我的学习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市面上这类“成功学”或者“效率指南”的书籍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有些浮夸,而且离我实际的学习需求有点远。但是,《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那种“三天学会XXX,月入百万”的诱惑性语言,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深入的姿态,来剖析个人学习力这个话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学习的惰性”和“知识的遗忘曲线”的解读,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现实难题。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坚持”,而是从根源上分析了产生惰性的原因,并提供了克服它的策略,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而且,它也不是教你如何“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理解性学习”和“结构化学习”,引导你去构建知识的网络,而不是孤立地记忆零散的信息。这对于我这种容易“学了就忘”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回顾”,以及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输出”,这些都是非常实操性的建议,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觉得它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反而开始享受这个主动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评分对于“学习”这件事,我曾经感到过迷茫和无力,总觉得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市面上关于学习的书籍也很多,但很多都停留在“技巧”层面,治标不治本。《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它不是给你一套“速成”的方法,而是带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本质,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学不好”。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去剖析那些普遍存在的学习误区,比如“信息过载”、“被动接受”等等,这些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论述,它鼓励我不再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要学会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变成了一种“建构”和“探索”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学习的地图”,能够更清晰地规划我的学习路线,更有效地吸收和运用知识。
评分我一直坚信,学习能力是个人持续成长的核心竞争力。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方向。它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学习公式,而是从更深层次去剖析“学习”这件事情的本质。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陷阱”,比如“浅尝辄止”、“信息焦虑”等等。这些问题,我深有体会,也因此感到困惑。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连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碎片化地记忆信息。它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迭代的过程,需要主动的思考和反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读书”,而是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能力的提升,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书虫”,但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合上封面,里面的内容仿佛就烟消云散了,很难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堆“方法论”,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去探讨“学习”的内在逻辑。他引导我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遗忘”,为什么我们会“浅尝辄止”,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内化”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和“知识输出”的讨论。它让我明白,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思考、质疑和创造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能力”,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连接”、“构建”和“运用”,让学习真正成为我个人成长的不竭动力。
评分还没看,先好评了再说。
评分《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
评分书是正版,包装完好,印刷很精美,送货速度很快,态度也很好,书还没有看,看了以后再评
评分真的很不错哟 满200减100还有券 哈哈哈
评分帮朋友买的,具体内容不知道,应该还可以吧。
评分在书店看到的很好的书,书店有点小贵,就来京东了!省了一本书的钱,喜欢阅读,从读好书,好读书,开始!
评分讀書的方法,幹貨幷不多,如果以前沒有接觸過類似書籍的或許覺得挺新鮮,但如果閱讀過類似書籍的話,髮現這箇方法幷不是太新鮮了,不過裏麪還有一些小技巧是值得借鑑的……
评分2.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评分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和巧夺天工的创造能力,令人佩服佩服,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点睛之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