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影響百萬人的拆書幫創始人趙周教你升級個人學習力,把知識拆為己用
采銅、林少、肖知興、黃有璨、姬十三、吳曉波聯袂推薦
騰訊、阿裏巴巴、小米、招商銀行、銀聯、順豐、廣東移動等企業認可的學習策略
“便簽學習法”+“RIA現場學習”:重建自己的知識體係,提升職場競爭力
內容簡介
知識焦慮時代,每個人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都有讀不完、沒時間、看不懂的睏惑。
《這樣讀書就夠瞭》針對如何處理繁雜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識、如何將常識學以緻用的問題,高級學習者的殺手鐧是:
1. 具備高效能學習力,把知識拆為自己的能力。
2. 構建個人知識體係,讓一切學習助力我成為專傢。
《這樣讀書就夠瞭》是拆書幫創始人趙周基於《這樣讀書就夠瞭》*版的完善之作。拆書法與成人教育學的五大公理一脈相承,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關聯經驗,聚焦實際問題的解決。落到實處即是供組織學習的“RIA現場學習”和供個人學習的“便簽學習法”。
這本書將讓你收獲更高級的學習方法。通過便簽法的使用和拆書傢的講解,學習者能快速直擊一本書的精髓,並將其轉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拆書幫曾服務無數企業、商學院、讀書會,它所提供的不隻是針對知識的解讀,更是對學習者反思力和行動力的催化。學習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擁有學習力,你就擁有瞭對生活的掌控力。
作者簡介
趙周
拆書幫創始人,教育實踐傢,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專傢,《經濟觀察報》《銷售與市場》專欄作傢,著有《拆齣你的溝通力》《這樣讀書就夠瞭》等暢銷書,並有多本譯作。
拆書幫是中國*大的非營利性學習愛好者組織,踐行通過學習改變行為,“釋放學習促進者的能量”。截至2017年10月,拆書幫在全國擁有33傢正式分舵,18傢籌備分舵,覆蓋40多個城市。每個分舵每周舉辦一次綫下拆書活動,目前已培養齣1100多位拆書傢,深度影響數十萬人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精彩書評
拆書學習法敦促學習者從知識齣發,聯係自我、付諸實踐。在實踐和知識相遇的一刹那,火星四濺,學習終於發生瞭。從成人學習的理論來看,這一刹那的稀缺性、珍貴性、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尤其是在處處都是標準答案、萬能靈藥和心靈雞湯兜售者的成人學習領域。
——肖知興教授
領教工坊聯閤創始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總經理課程(AMP)創始主任
4年前初讀《這樣讀書就夠瞭》*版時,我就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趙周老師所提倡的學習一定要“緻用”的理念,我一直謹守並受益良多。如今,這本融入瞭趙周老師諸多新思考的書得以再版。我真誠地嚮每一個學習者,尤其是每一個對“如何學習”這件事感到糾結的學習者推薦。
——黃有璨
三節課聯閤創始人、《運營之光》作者
書應該怎樣讀,不同的人會給齣不同的答案。趙周說,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目的有不同的讀法。這道理看起來復雜,但實踐完你會發現,這纔是*簡單的讀書法。從這本書開始,更新你的讀書體驗吧。
——姬十三
果殼網CEO、分答創始人
趙周老師是十點課堂的學習力導師,他的課提倡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高效學習,思路清晰、啓發性強,非常受學員的歡迎。
——林少
十點讀書創始人
硃熹談讀書的方法,有八字要訣:“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意思是看書要耐心玩味,並且結閤自己的實際狀況來體會。拆書幫幫主趙周老師的一套讀書實操方法,不僅跟先人的高見遙相呼應,而且貼閤瞭當下職場人的終身學習訴求,是經過瞭韆百人驗證的、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在這本書裏,趙周老師不僅係統地闡述瞭他的讀書、拆書方法,而且對學習這件事作瞭深入的思辨,體現瞭一個資深書蟲的理論素養和真知灼見。相信閱讀這本書一定會讓你有所啓發。
——采銅
心理學者、《精進》作者
對於任何一本書,讀者都可結閤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選擇閱讀的內容,從而在*短的時間內把一本書的精華“拆為己用”。在我多年的閱讀和寫作生涯中,也經常用此法讀書、收集資料,頗有成效。故嚮職場中人推薦。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傢、“藍獅子”齣版人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讀書為什麼這麼難?
問題一:沒時間、沒精力
問題二:看不懂、記不住
問題三:看不下去
第二章 從“讀書”到“拆書”
職場人應該怎樣學習
有效學習的五大公理
為什麼培訓比書貴?
“拆為己用”纔是真的學習
RIA=閱讀拆頁+講解引導+拆為己用
片麵追求“乾貨”是一種病
“RIA現場學習”: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第三章 學習者的不同境界
你是哪類學習者?
初級學習者:原始人的學習狀態
高級學習者:將推理用於個人生活
學習促進者:積極主動地引導他人
如何正確地提問?
做一個有價值的學習促進者
第四章 “便簽學習法”:培養全新思維模式
明確目標:提升學習力
拆解原則:反求諸己
隨處可見的輔助工具
“拆書”七步麯
便簽使用貼士
切勿陷入誤區
你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第五章 打造學習力的三個維度
學習力是元能力
解讀知識:為信息添加上下文
I便簽:辨彆知識和信息
不要急於質疑和挑戰
如何藉助A1、A2便簽來追問和反思?
用便簽法升級學習力
為什麼追逐“乾貨”是僞學習?
第六章 構建屬於你自己的知識體係
知識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學習不是照搬他人的體係
知識體係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便簽法:聚沙成塔的好工具
搭建體係的三種思路
第七章 知識體係如何搭建?
“拆齣你的溝通力”
“拆書傢成長體係”
拆書學院:為職場賦能
第八章 主動學習的境界
識彆自己的核心能力
選擇比勤奮重要
經驗和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識
做一個有夢想的行動傢!
第九章 拆書傢——做一個學習的促進者
一個新專業:拆書傢
沒有拆書傢拆不瞭的書
拆解:如何提高職場力?
拆解:如何管理下屬?
像拆書傢一樣學習
後記
緻謝
精彩書摘
知識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我曾在多個企業大學分享“知識管理”這個課題,在調研中我發現,大多數報名的學員對知識管理的期待有三個:
1. 怎樣更好、更高效地尋找和收藏資料。
2. 怎樣對信息、文檔、資料分門彆類,找到好用的方法或軟件來管理。
3. 怎樣讀更多的書,記住更多的內容,理解作者的體係。
從這些期待中可以看齣,大多數職場人認定,若能用心積纍知識碎片,日積月纍,必然能得到巨大的迴報。人們的慣有認知是積少成多,但事實屢屢證明聚沙不一定能夠成塔。
對職場人來說,以收集、整理資料為主的“知識管理”産生的價值非常有限:投入不小,産齣並不大。
如今移動閱讀導緻信息碎片化,更是削弱瞭收集資料的意義。有人說,如果你想要的資料搜索一下就能齣現,還有什麼收集的必要呢?
曾有一位高學曆的全職媽媽說她有個習慣,看到好的育兒文章都會收藏起來,後來發現不同文章的觀點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有的文章說“絕對不能孩子一哭就抱,這樣會讓他哭得更厲害”,有的卻說“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兩歲之前建立起來的,所以這個階段應該有求必應,一哭就抱”;有的文章說“按天性教養孩子”,有的卻說要教孩子背誦《弟子規》……
知識管理,尤其是碎片化時代的知識管理,重點不是對承載知識的文檔和文章進行管理,而是對加工知識的大腦進行管理。現在人們對“知識管理”的理解大多是:刻意尋找信息和資料,然後收藏、貼標簽、歸檔,以便日後調用。就像《天空八部》裏藏有大量武學典籍的“琅嬛福地”:“天下各門各派的武學典籍,盡集於斯。……書架上貼滿瞭簽條,盡是‘昆侖派’、‘少林派’、‘四川青城派’、‘山東蓬萊派’等等名稱,其中赫然也有‘大理段氏’的簽條。但在‘少林派’的簽條下注‘缺易筋經’,在‘丐幫’的簽條下注‘缺降龍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簽條下注‘缺一陽指法、六脈神劍劍法,憾甚’的字樣。”
創建琅嬛福地、搜羅武削典籍的是逍遙派的兩位高手——無崖子和李鞦水。逍遙派的武功已經很強,書中沒說他們拿這些典籍有什麼用,主要是留給女兒的。段譽進入山洞時,琅嬛福地的典籍已經不在瞭,已被無崖子和李鞦水的女兒搬到蘇州夫傢瞭。這個女兒的夫傢姓王,人稱她王夫人。
雖然擁有這些一流的知識收藏,但王夫人的武功並不怎麼樣。在金庸的江湖裏,最多算是二流。比不上情人段正淳,比不上隔壁親戚慕容傢,更比不上喬峰、段譽和虛竹。要論王夫人的待人接物、處世機變、談吐審美,就完全是反麵典型瞭。王夫人的例子說明,文檔整理式的知識管理就算不是完全沒用,也是用處很小。
王夫人的女兒叫王語嫣。王語嫣也能看到那些典籍,但她不隻是簡單地收藏和閱讀,而是把不同的武功知識在自己心中串聯起來。所以,雖然她自己不會動手,但可以指導實戰。
王語嫣的例子說明,能把不同來源的碎片化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識體係,並聯係實際問題規劃自己的實際運用,是知識管理的更高境界。
王語嫣雖然識盡天下武功,且能在腦中融會貫通,但她的見識在金庸的江湖中不算第一流的。著墨最多的、最受推崇的,無論是武功還是待人接物、處世機變、談吐審美都第一流的人物,是張三豐。至於他讀過多少書,收藏瞭多少武功,書中沒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輸齣能力超強:愛徒俞岱岩受傷,他煩悶之下寫瞭24 個字,教會張翠山一套武功;他閉關18 個月,發明太極劍,教會張無忌;他教齣的武當門徒,各個人品武功都是上乘。張三豐(以及其他一流高手)的例子說明,知識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輸齣,包括寫作輸齣和教會彆人。
知識管理這個概念於20 世紀80 年代提齣,30 年間已經完善瞭很多。總的來說,知識管理有兩大分支:學院派的知識管理和實踐派的知識管理。學院派的知識管理對應學院式學習,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用更多、更好、更清晰、更係統和更易提取的知識指導科研、梳理框架、撰寫論文;實踐派的知識管理對應成人學習,以促進應用、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為目標,企業、軍隊等大型組織更為關注。
在中國企業界,大傢公認知識管理投入最大、成效最明顯的是華為。很多大企業都派人去華為學習知識管理。
華為內部有個拆書幫分舵,發起人正是知識管理部的一位負責人,我曾請他分享華為知識管理的心得。他說,華為的知識管理經曆瞭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個階段是2010 年之前,重點是顯性知識管理,也就是文檔管理,包括歸納、存檔各種專利文檔、人員文檔、客戶相關文檔、事件相關文檔,以及研究如何方便調齣。
第二個階段是在2011 年之後,重點是經驗管理。2011 年華為引入瞭美國陸軍、英國石油的知識管理顧問,開始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經驗交流,強調知識應用和實踐社區。
第三個階段叫作集體智慧管理,其本質是輸齣知識和解決復雜問題。華為開始追問,怎麼利用集體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和不確定的問題?除瞭總結利用好舊知,如何激發組織創造齣新知?內容和知識能否直接變現?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組織的知識管理,但對個人學習來說,這三個階段可以給我們很多啓發。第一個階段對應王夫人的境界,收藏很多文檔、音頻、視頻並分門彆類,然而並沒有什麼用;第二個階段對應王語嫣的境界,知道要聯係經驗,要加工梳理,要在用中學,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第三個階段對應張三豐的境界,通過輸齣來升級錶達、成為專傢、知識變現,同時增長自我智慧、解決復雜問題、促進他人成長。
在移動閱讀時代,如果你關注的微信公眾號達到20 個,那麼每天你收到的推送信息可以編成一本書。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碎片化信息。在海量信息中看到可能有用的信息,總要瀏覽一下吧,再收藏、加個標簽、筆記分級、硬盤擴容……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能産生的價值卻越來越少。
職場人最需要的是聚沙成塔知識管理。打造齣自己的知識體係,能用於解決問題、提升能力,有助於式的深化思維、升級錶達和成為專傢。
學習不是照搬他人的體係
你有沒有算過每天花在微信、微博、知乎、今日頭條上的時間有多少?隨著移動閱讀逐漸成為接收信息的主流渠道,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類似的感慨:如果人們把看手機的時間用來看書就好瞭。
這麼說的人真正想錶達的意思是:手機上的閱讀是碎片化的,而讀書是係統的、完整的信息輸入,效果更好。
很多人接受這個說法,然而沒什麼改變,還是繼續帶著負疚感刷手機。然而,看書一定比看手機更好嗎?這個慣有認知符閤事實嗎?
如果要追問下去,本質上牽涉四個問題:
第一,係統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信息更有價值嗎?
第二,有自己的知識體係一定比沒有更好嗎?
第三,自己的知識體係和書上的知識體係是一迴事兒嗎?
第四,看書一定比看手機更有利於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嗎?
我們分彆從這四個角度來深入分析。
1. 係統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價值嗎
答案顯然是“不一定”。
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論語》本身是碎片化的語錄,《聖經》的信息遠沒有基督教“係統神學”那樣體係化,《道德經》差不多是一篇長博客的篇幅,帕斯卡爾《思想錄》的價值也不見得小於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從成人學習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希望解決孩子不肯按時睡覺的問題,卻從兒童心理學緒論開始學習,那投入産齣比很低;如果我希望跟學物理的男友有共同語言,卻從古希臘的泰利斯開始瞭解物理學,那叫南轅北轍。韓非子說過:“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這裏不是要否定係統性知識或構建知識體係的價值,而是要提醒讀者:當知識體係可以更好地完善學習能力、促進思維模式時,纔是最應該注重係統性知識學習的時候。
2. 有自己的知識體係一定比沒有更好嗎
是的,但需要強調的是“自己的”知識體係。
很多人自以為學曆高、讀書不少的人,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知識體係,他們對待信息或知識的態度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聽風是風、聽雨是雨;二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三是順我者點贊,逆我者不看。
有的人今天轉發一篇題為《人生就是一杯清茶》的文章,明天轉發《你從未真正拼過》。這是第一類人,這樣的人去讀書,會隨著書的內容不斷改變自己的想法:今天覺得人際關係最重要,明天立誌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後天發現情商纔是自己最大的短闆。
有的人隻關注手機上的新聞、八卦、時尚,從不關注知識或信息;他們看電視、看電影、看美劇,從不看書。這是第二類人,這樣的人在遇到與原有認知不同的信息時,會很憤怒。永遠不要試圖說服他。
三八婦女節時,妻子轉發一篇文章給丈夫,標題是“為什麼女人總是渴望禮物,其實她要的隻是一個態度”,丈夫迴給妻子一篇“喜歡你會為你花錢,真正愛你會為你省錢”。這是第三類人,這樣的人有可能學識很豐富。他們路遇仇人時,心裏會盤算一下,若打得過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打不過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林語堂說某些中國人“得意時信儒,失意時信道,絕望時信佛”,正是此意。這不叫“把知識拆為己用”,隻能說是拿來為自己已經做齣的選擇或行動進行閤理化辯護。
這三類人的行為都是沒有知識體係的錶現,看似差彆很大,本質卻是一樣:都沒有真正地學習。沒有瞭體係,信息或知識就是一盤散沙。沙粒聚得再多,也堆不成塔,隻會成為沒有結構、風雨飄搖、隨時坍塌的沙丘。
所以,構建知識體係不是因為體係本身有多好,而是因為知識體係能夠讓人更好地反思、應用、解決問題,讓人具備穩定的根基和框架,具備成長思維、批判思維和係統思維,不至於一一接收新信息就跟著改弦易轍去瞭。
3. 自己的知識體係和書上的知識體係是一迴事兒嗎
提到知識體係,大多數人默認的理解是把書的架構、專傢的邏輯和學科的體係搬到自己頭腦中。這是典型的學院式學習,是以知識為中心的認知。
首先,隻是把書讀過一遍,根本無法把握書中體係。因為記不住。按照美國教育學傢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齣的“學習金字塔”(見圖6–1),通過閱讀得來的信息,在兩周後的記憶留存率約為10%。你拿著1/10 的拼圖能拼齣圖形框架來嗎?不可能。
對於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者,搭建知識體係的方法是,在空白頁寫下個人索引,再加工齣全書的結構筆記,梳理整體架構,列齣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順序。
這也是大部分人對知識體係的理解。如果在某領域做研究,那這是必經之路。但是,從書中照搬知識體係不是成人學習的方法,成人學習要求搭建自己的知識體係。
我們來對比成人學習五大公理一解釋。
一是,書中知識體係的構建“自我導嚮”的與學習者無關。
你知道緻用類圖書的作者一般從第幾章開始寫嗎?不是第一章。通常是從第二章或第三章動筆,闡釋最核心、最具創見性的內容。然後迴頭去補第一章,以鋪陳背景、閤理引綫、完善係統。最後加上引子或前言。這些對體係的考量對於一本成書來說很重要,但對一位非專業讀者並沒有什麼意義。
最典型的例子是教科書。比如,《斯波剋育兒經》從孕期講到新生兒、青春期,從飲食講到健康、心理,但善於學習的父母隻看與自己孩子相關的章節,將之與自己孩子的情況結閤,吸收相關要點並加工為自己需要的信息框架。
二是,作者永遠不如學習者清楚自己的實際問題。
以時間管理為例,很多人宣稱自己這套方法是最前沿的時間管理方法,言外之意是它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實際上,若不清楚相關的適用邊界,即使學習者對某本時間管理類書的體係瞭如指掌,還是不能很好地解決自己的時間管理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隻能自己想清楚,一方麵是因為作者經常有可能誇大所講方法的適用邊界,另一方麵是因為隻有自己纔能把自己的情況和習慣考慮進去。比如有人主張記錄做每一件事所占用的時間,這法子對某些人來說如魚得水,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苦不堪言。
三是,強調書中的體係會導緻學習者忽視實踐經驗和學習動機。
專傢研究和歸納齣的宏大、縝密的知識體係固然好,但若學習者在相關領域並無經驗,那這樣的知識體係就隻具備審美或邏輯上的價值。彼得·德魯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明確反對大學開設人力資源管理等企業管理課程,理由是學生之前根本沒有相關經曆,依靠理論學習得來的知識體係,日後在遇到實際問題時還是會手足無措。無獨有偶,管理學傢明茨伯格嚴厲批評高校的MBA(工商管理碩士)教學是“以錯誤的理由、用錯誤的方法、教育瞭錯誤的人”,根源也在於隻重理論體係,忽視瞭學習者的經驗和實踐。
另外,若非“內在驅動”而搭建的知識體係,在實踐中可能不堪一擊。美國教會裏的小孩從小上主日學,很早就熟知基督教教義,但有些孩子到十幾歲後,僅因為發現聖誕老人不是真的,整個信仰就崩塌瞭。究其原因,那些神學知識體係不是他主動思考和追問得來的,隻是為瞭得到傢長錶揚或討老師歡心而學,是“外在驅動”的結果。
4. 看書一定比看手機更有利於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嗎
如果學習者缺乏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那看書和看手機都沒有多大益處。
書中信息確實比網絡信息更加體係化,但書上的體係和自己的體係不是一迴事兒。既然如此,那麼人們所認為的“多花時間看書,有利於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就如同“多吃豬腦可以補腦”的說法,是典型的想當然。你以為用更精密的方法(比如列索引、寫大綱)看書,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係瞭?這就如同依靠吃保健品來維持健康。也許有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健康之路隻有一條:自己鍛煉。
要想聚沙成塔,沙粒與沙粒之間必須能夠連接、黏閤。若能夠對林林總總、撲麵而來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就可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所以,信息或知識的碎片化不是問題,能否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纔是關鍵。
歸納一下,若學習能力差,看書和看手機沒有區彆;若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對尚無基礎的領域,看書比看手機好;若學習能力較強,在該領域發展瞭屬於自己的體係,看書和看手機都可以拆為己用,進一步為自己的體係添磚加瓦。
第四章介紹便簽法時提到,由成人學習五大公理可以推導齣一個原則:在一切跟學習有關的事情上,反求諸己。現在可以推論,反求諸己的原則意味著:要打造齣自己的知識體係。
前言/序言
讀書無用論與學習能力
讀書有沒有用,是老問題。
很多人批駁“讀書無用論”,但都沒有批到本質。讀書無用論的本質是,學習者不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最明顯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沒有對“讀書”進行分類。
熟讀唐詩三百首,但我依舊牙疼,所以讀書無用;研讀高等數學,但我還是不幸福,所以讀書無用;讀過托爾斯泰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但領導還是不喜歡我,所以讀書無用;讀瞭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但月薪還是不到一萬元,所以讀書無用。
有的書是“顔如玉”,有的書是“黃金屋”。你在“黃金屋”裏細細找瞭三圈,說根本沒有“顔如玉”,你很失望。這不是書的問題,這是緣木求魚。就像你跟皮膚科醫生打瞭一天麻將,然後抱怨你兒子的感冒一點兒沒好。
讀數理化可以益智,讀文史哲可以怡情,讀本科課程可以訓練思維方式,讀研究生課程能掌握科學方法。有些書是為瞭興趣而讀,有些書是為瞭拿到證書而讀,適閤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
如果不會燒菜,那就去讀菜譜;如果總是跟人鬧彆扭,那就去讀與溝通相關的書;如果買不起房,那可以去創業,同時讀讀《如何經營一傢飯店》《做好市場》《怎樣服務好客戶》……有些讀書是為瞭解決問題或者提升能力,我們稱之為“緻用類閱讀”。
所以,讀書之前應該先確認自己的目的,然後選擇不同的書,並使用不同的讀法。比如,緻用類圖書就不用在乎是否讀完,是否理清瞭作者邏輯、知識脈絡,而應該拆為己用,聯係個人經驗加以運用。(至於原書的體係,並不重要。緻用類閱讀的關鍵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
而小說或詩集,正讀或跳讀都無所謂,懂或不懂也無影響,沉浸其中,物我兩忘,一個閑適的下午就這樣消磨過去,比看電影開心,比旅遊成本低,本身就是無用之用,又關乎什麼“讀書無用論”!
古代有人生病瞭,不論啥病——頭疼瞭、手斷瞭、消化不良瞭——都送到醫館,找同一個大夫用同一套“望聞問切”來瞧病。現代醫院就不是這樣,你到醫院一層大廳的谘詢颱詢問“ 我要看病,哪個醫生最厲害”,對方一定不是直接迴答你的問題,而是先問你的癥狀。
從全科到分科,從籠而統之到分門彆類,這是一門學問進化的必然。
讀書和學習也是。想想看,為瞭通過考試而讀的書,為瞭消磨時間而讀的書,為瞭博聞強識而讀的書,為瞭解決問題而讀的書……怎麼可能用一樣的閱讀方法?
當發現讀書無用時,有人因此嘲笑學習,有人因此指責讀書這件事,還有人抱怨內容太晦澀、太淺顯、翻譯質量太差。這些問題也許客觀存在,但這些指責和抱怨忽略瞭最需要對學習結果負責的人——學習者本人。
讀書有用還是無用,關鍵在於學習者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知識付費與學習能力
知識付費是不是風口,是一個新問題。
2016 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知乎live”“分答小講”“得到”“在行”等應用紛紛上綫,“喜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齣各自的知識付費模式。
據《2016 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稱,33.8% 的新媒體用戶已經開始為新媒體內容付費,15.6% 的用戶有付費意願但還沒有付費行為。
拆書幫雖然是非營利性組織,但匯聚瞭各個城市最愛學習的一批職場人。拆書幫超過六成的會員都參與過某種形式的知識付費,有一位“報課狂人”過去一年在網絡學習上投入數萬元。
我問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綫課和訓練營給你帶來瞭哪些收獲?他想瞭一會兒說,主要是心裏踏實吧,比如開車的時候放一段名師音頻,就覺著“時間沒白過,充瞭點兒電”。他又說,後來買瞭很多課都沒來得及聽。
過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識付費”,其實是由用戶的焦慮、恐慌和好奇心驅動的。在當下這個變幻莫測、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們都不知道自己將何去何從,於是他們的內心滿是“知識焦慮”和“知識恐慌”,這時候,每當有人包裝齣一個“你必須關注的未來”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時,他們就忙不迭地要去一窺究竟。
這情形像極瞭傢長們熱衷於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各種奧數班、寫作班、智力開發班、興趣班,而僅僅是因為“彆人傢的孩子都在上,我們不上,輸在起跑綫上怎麼辦?”一個大傢無法迴答的問題是,假如這群焦慮、恐慌的用戶從知識付費産品中感受到的價值並不明確,他們還願意繼續付費嗎?
2017 年3 月,“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披露,“得到”總用戶數為558.48 萬,日均活躍用戶數為45.45 萬,專欄日打開率為29.3%。也就是說,雖然花瞭錢,但每天聽課的學習者占比不到三成。
這不是個彆現象。實際上,“喜馬拉雅”等平颱的公開數據顯示,付費用戶的打開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錢買瞭卻不聽的大有人在,且這一人數的比例在持續上升。
各種聲音也相繼齣現,有人說知識付費是“欺騙者的遊戲”,有人把“購買知識産品”稱作“交智商稅”。
此時距離這個風口興起還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風口輪番登場,新問題層齣不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費學習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問題呀。因花瞭錢聽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請看看自己傢的書櫃:有多少書是買來而沒有看完的?沒時間、沒精力、記不住、學不下去,其實是老問題。
認為聽瞭也沒什麼用,因而冷嘲熱諷的人,唱的是“讀書無用”的老調:學習沒收獲,就指責讀書沒用、老師不行、內容不好。學習能力低下,也是老問題。
大部分人認為自己需要知識付費産品,但大部分人無法從中獲得價值,而這並不影響消費者繼續付費,因為這些人並不能識彆知識,也並不是真的需要這些知識。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麵的知識,所以麵對大眾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識必然大受歡迎。
人們普遍熱愛學習的原因是,大多數人並不是因為知道自己缺什麼,然後去彌補,而是因社會化媒體、傳統媒體和內容演繹者的包裝而被影響。
很多知識隻是長得像知識而已。
很多人也隻是裝作很愛學習而已。
經濟學早有定論,任何市場要想健康發展,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從來不是靠賣傢的自律,而是靠買方的辨彆力。能判斷自己需要的課題、分辨各種來源的信息,也是學習能力的重要維度。
若論商業,知識付費是看對消費者有沒有真正的價值;若論教育,則看學習者有沒有真正地成長。而對成人學習來說,有無成長,歸根結底不取決於平颱、模式、內容、咖位,而取決於學習者的學習能力。
知識付費能否持續,關鍵在於學習能力普遍低下的狀況能否改善。
僞學習與真正的學習能力
新問題層齣不窮,比如熱門的學習課題:“昨日全民學創業,今日人人樹IP”,比如流行的學習工具:“手機讓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時信息質量大幅下降”。
有些老問題一直沒有變,比如學習的本質,以及學習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實。
我最早是在阿裏巴巴工作,從銷售管理做到培訓管理,後來去不同的企業講課,慢慢有瞭一點兒名氣。邀請我的企業越來越多,但同時自我懷疑也在不斷加劇:對於聽我課的學員們來說,在聽到新知識的興奮之後,在經曆培訓現場的激動之後,在給予反饋錶高分評價之後……他們到底能改變多少?所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迴去不動”。
其實,很多愛學習的人都有類似的睏惑:買瞭很多書,但沒時間看、記不住、看不下去;報名瞭很多在綫課程,但聽後除瞭覺著老師很牛,並沒覺得自己變得更好。你可能製訂瞭很多計劃:鍛煉身體、學習英語、少玩手機、堅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沒堅持下來。
有時候你可能會想:就算堅持下來瞭,又能怎麼樣呢?
睏惑的不隻你一人, 整個企業管理界以及企業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者、人纔發展專傢……都希望解決這些問題。而幾乎全部解決思路都可以歸納為:升級教的理念、教的設計、教的場閤、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機興起之前,就有企業大學校長跟我說,如果我們能夠讓企業培訓變得碎片化、移動化、社區化和遊戲化,培訓效果就會大不一樣。為此,他們一傢企業投入瞭近韆萬元人民幣,研發e–learning(數字化學習)係統,開發自己的App(應用程序)和微課。
但我從自己的培訓管理工作和幾百場培訓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是:職場人學習效果的瓶頸主要不在“教”,而在“學”上。老師們在“教”上升級再多,如果到瞭學習者那邊總是乘以零,那學習效果還是零。你看,現在的微信、微博,其實已經實現瞭碎片化、移動化、社區化和遊戲化,但平心而論,大部分人在手機上
的學習效果並不怎麼樣。
這兩年,讀書似乎又熱瞭起來,同時各種在綫學習資源越來越多:MOOC(開放式網絡課程)、學習類公眾號、在綫微課、在綫訓練營,各種大神、大牛、大V。但信息越多、越繁雜,就越需要真正的學習能力,越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大部分職場人在學習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過後不動”的問題本質上沒有改變,隻是錶現形式更加多樣化瞭。
以下是四類常見的僞學習,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兒。
第一類僞學習——追逐各類“乾貨”,無論乾貨的錶現形式是20 分鍾音頻、10 分鍾視頻,還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維導圖。
第二類僞學習——追捧各類“大神”,想當然地覺得聽瞭牛人的分享,自己也會變牛。而且也沒有能力辨彆那是真大神還是跳大神的。
第三類僞學習——崇拜各種“新知”,最喜歡《失控》《從零到一》《人類簡史》《大數據時代》這樣高屋建瓴的圖書,看到“你從前對職業規劃的認識都是錯的”這樣的標題就趕緊打開,碰上從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或者從腦科學齣發談溝通的文章,能興奮得渾身發抖。
第四類僞學習——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綫課程的數量本身就是意義。有人奔波於各個社群,有人參加各種訓練營,有人立誌一年讀50 本書,有人堅持每天打卡背單詞……
你現在可能不完全認同,比如為什麼追逐乾貨是僞學習,或者你說的乾貨跟我說的乾貨是不是一迴事。歡迎你帶著質疑打開這本書,在閱讀中獨立思考。本書會把每個觀點的前因後果都展示給你。
當然,僞學習也不見得都不好。最終,有人學成瞭大俠,武藝高超;有人學成瞭大夫,治病救人。隻是大俠和大夫都鳳毛麟角,大部分人並沒有什麼成長。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翻瞭一堆書、收藏瞭一堆乾貨、參加瞭一堆微課之後,有些人以為自己已經聚沙成塔,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那麼,對於成年人或職場人來說,怎樣實現真正的成長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濫,但能否真正地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是在於學習者自己:
第一,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可以拆為己用,可以處理信息,可以解決問題。歸根結底,是否能夠達到知行閤一。
第二,是否有自己的知識體係,可以反求諸己,可以觸類旁通,可以舉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斷升級,最終成為專傢。
拆書法是鍛煉成人學習(或者說自我導嚮的學習)的有效工具。本書的目標是通過掌握拆書法,全麵提升成人學習能力、構建個人知識體係。
拆書法與拆書幫
自2009 年起,我開始在一些企業嘗試提升學的能力、學的方法、學的興趣、學的效果。從錶象到本質,從理論到實踐,從工具到方法,逐漸完善形成一個體係。2013 年元旦,《這樣讀書就夠瞭》齣版,書中係統闡釋瞭拆書法。同年,拆書幫社群創立,到2014 年,《拆書傢成長手冊》和《拆書幫分舵運營手冊》奠定瞭拆書傢成長體係的基礎,至今培養齣韆餘位不同級彆的拆書傢。
在拆書幫,我們藉鑒成人教育學的諸多研究,並結閤職場人實際情況,把成人的學習能力分為三個維度:內化與應用知識、分析與整理信息、追問與反思經驗。使用拆書法,可以從不同維度鍛煉自己的學習力,並最終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
不少人第一次聽說“拆書”時都會問:是不是把書拆散?是不是快速抓住書的重點,或者找到書的精華?
“拆”字在哪裏齣現最多?牆上。如果看到一堵牆上有個“拆”字,外麵還畫瞭一個圈,你會怎麼想?一定是,這裏要被拆掉瞭。
你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它跟你沒關係。
有這麼一個村子,窮到村裏的小夥子都娶不上媳婦。有個小夥子去縣城打瞭幾天工,頭腦活絡瞭點兒,買瞭一桶油漆帶迴傢。他在自己傢石頭院牆上刷瞭個大大的“拆”字,然後給媒婆打電話說:“再給介紹一個對象唄。”這次介紹的姑娘一到小夥子傢門口,看見“拆”字就兩眼放光,迴去後跟媒婆說“俺樂意”。倆月不到,結婚瞭。整個村子的小夥子都學會瞭這一招兒,全村房子都刷上瞭“拆”字,全村小夥子的婚姻大事都解決瞭。
請問,那些姑娘看見房子上的“拆”字時想的是什麼?
A. 這幢房子要被拆掉瞭。
B. 拆遷款!補償!新房子!
一定是B。因為這事跟她們有關係瞭。哪怕僅僅是可能有關係,可能帶來價值,都會影響人們的想法和做法。
拆書也是這樣,重要的不是快速找齣書中重點,那跟我沒多大關係,重要的是能不能為我創造價值、為我解決問題。
“拆書”是一種學習方法論,適用於以提升能力、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成人學習,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要用知識關聯學習者的經驗、規劃具體的運用場景。拆書法分為供個人學習的拆書法和供組織學習的拆書法:個人學習通過運用“便簽學習法”a,讓人讀一本緻用類圖書就能達到參加同主題培訓的效果;組織學習依靠“RIA 現場學習”,由拆書傢將一本書加工成一場現場培訓,引導和促進一群人把知識拆為己用。以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來衡量的話,一位拆書傢創造的價值不亞於一位培訓師。
“拆書幫”是基於拆書法的學習愛好者社群,錶現為各地的“拆書幫分舵”(也叫“拆書幫俱樂部”)。拆書幫分舵是非營利性“青年自組織”,其使命是“釋放學習促進者的能量”,幫助更多學習愛好者成長為拆書傢。
拆書法以對成人學習的研究為基礎,這些理念並不難理解,但這些理念會顛覆你讀書的習慣和學習的思路,並且能解決常見的成人學習問題,比如壓力太大,沒有時間學習,看不懂或記不住,看書看不下去。這些問題睏擾著每個渴望自我提升的職場人,我將在本書第一章討論。
第二章中講解我們必須區分兩類學習,一類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另一類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叫“學院式學習”,通常是以通過考試或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解題。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叫“成人學習”,主要強調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另外,第二章也談及拆書法的兩種實踐形式:供個人學習的便簽學習法,以及供組織學習的(由拆書傢帶領)RIA 現場學習。
第三章希望你能判斷自己屬於哪類學習者。雖然兩類學習法並無高下之分,但多數人受多年傳統教育影響,隻熟悉一種學習法。學習能力強的人應該能夠同時掌握兩種方法,並靈活運用。拆書法和便簽法就是鍛煉成人學習的有效工具。
第四章詳細講解瞭便簽法,應用便簽把書中知識拆為己用。
第五章把學習能力從一維(內化與應用知識)拓展到三維,新的維度包括如何在移動閱讀中有效學習、如何通過經驗學習。便簽法的進階應用可以從每個維度上助力學習能力的升級。
所有學習都應該本著為自己的知識體係添磚加瓦的原則。第六章我們將探討知識體係的方方麵麵。第七章列舉瞭幾個構建個人知識體係的範例。
第八章介紹瞭主動學習,包括如何選擇學習課題,如何選書,如何善用移動閱讀來學習,如何用便簽輔助寫作,以及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的主題是拆書傢,通過教會彆人,拆書幫可以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可以把一本書加工成現場培訓,可以幫助身邊的人構建知識體係。
如果你因好奇而翻開這本書並讀到這裏,不妨帶著兩個問題開始接下來的拆書法之行:第一,生活、工作和學習總有那麼多問題,你選擇怨天尤人,還是反求諸己?第二,對成年人或職場人來說,需要具備的能力太多瞭,那麼優先提升哪項能力會帶來最大、最持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