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译丛:平静的革命

大家译丛:平静的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贝内迪克特·马尼耶 著,王天宇,盛莹莹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政治学
  • 革命
  • 非暴力
  • 社会运动
  • 和平转型
  • 公民不服从
  • 政治哲学
  • 文化研究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22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9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2013年法国环境图书大奖。革命不一定非要暴力,“平静的革命”同样能改变世界。本书的出版引来了西方同类书的大量跟风,,其中一些创意更是被收入纪录片,如由西里尔?迪翁和梅拉妮·洛朗执导的《明天》(2015)以及菲利普·博雷尔拍摄的《放慢节奏,刻不容缓》(2014)。

内容简介

  从纽约到东京、从巴塞罗那到印度的农村,数百万普通人民为了保护全球生态,改变自己的自然环境,在社团、金融、经济、就业、共享社会、城市菜园方面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作者深入全球各大洲的民众当中,了解他们如何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如何摆脱贫困和改善人际关系,呼吁普通公民行动起来,停止过度消费,重建生态环境,改变消费方式,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环保的现代社会。
  本书于2012年初版,首次描述了全球范围内普通公民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做出的创造性改变,受到了致力于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人的关注,并于2013年荣获“环境书籍图书奖”。它不仅推动了其他书籍的写作,其中一些创意更是被收录进纪录片,如由西里尔·迪翁和梅拉妮·洛朗执导的《明天》、菲利普·博雷尔所拍摄的《放慢,刻不容缓》。“平静的革命”这个词甚至成了一个通称,用来形容公民社会做出的贡献。拯救城市就是拯救世界,但谁能拯救城市?
  本书为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对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能源危机也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对世界不少城市作了深入解剖,揭示了人口密度与资源消耗的关系。

作者简介

  贝内迪克特·马尼耶,法国记者,社会发展问题专家,她在法国、美国、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柬埔寨等国进行过许多实地采访,长期以来观察公民社会的各种创意。主要著作有《印度制造——全球生态实验室》《迫不及待的新印度》《全球童工问题》《假如妇女从世界上消失》等。

目录

第一章 水,共同的财富 / 001

第一节 低科技,但有效的解决方法 / 003

还水于地 / 003

民主共治 / 006

未来之路 / 008

第二节 布基纳法索的“赤脚”农学家 / 010

第三节 民众又有了水资源 / 012

自我分配 / 012

公共水道 / 015

第二章 农业,城市新边界 / 017

第一节 底特律,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典范 / 019

第二节 纽约,绿色游击战的诞生之地 / 024

第三节 公共的食物空间 / 028

第四节 相互依存的菜园 / 034

第五节 灾后恢复元气的地方 / 040

第六节 明天,为城市提供食物 / 047

城市绿色产业 / 047

水培带来的收获 / 051

第七节 重获城市空间 / 053

第三章 新的生活方式 / 055

第一节 重归本地化消费 / 056

短距离供应,农业支持协会 / 058

消费者合作社 / 062

第二节 团结合作商店 / 064

第三节 减少浪费 / 067

捐赠经济 / 069

维修、回收、升级再造 / 072

第四节 合作型社会 / 076

分享、交换、租赁…… / 076

修补、旅行、学习:服务交换 / 083

分享知识 / 086

专业性公民社会的时代:合作科学 / 088

集体智慧 / 090

自由社区,开源 / 092

创客一代 / 094

分享工作 / 097

第五节 走向新的生态系统 / 098

第四章 建立可持续性农业 / 101

第一节 土地共同管理 / 102

团结储蓄,保障农业发展 / 104

由居民共同管理的食品加工业 / 105

第二节 消除饥饿:钱德拉玛的故事 / 107

为全世界提供粮食 / 110

一种解放模式 / 113

模式比对 / 114

第三节 生态农业发展 / 117

第四节 生态农业:永续生活设计和

森林农业 / 119

保护生物多样性 / 122

第五节 为未来全球粮食供给提供保障 / 124

第五章 金钱的公民用途 / 127

第一节 投资实体经济:储蓄合作社 / 128

第二节 对社会负责的银行 / 131

第三节 西班牙的自筹资金贷款团体 / 135

第四节 集体银行 / 141

第五节 区域货币的全球性发展 / 142

第六节 为区域发展考虑 / 144

第六章 能源:走向地方自给 / 149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创举 / 152

印度:赤脚工程师 / 152

赤脚学院 / 155

第二节 独立分散的解决办法 / 156

沼气—尼泊尔的小型乡村革命 / 157

第三节 法国的公民风力发电 / 159

第四节 能源合作社 / 161

欧洲的例子 / 162

联合新能源 / 167

第五节 能源分散模式 / 169

第七章 合作模式 / 173

第一节 阿根廷的工人自主管理公司 / 175

第二节 一个生机勃勃的领域 / 178

第三节 消灭贫穷 / 180

第四节 独立的工具 / 182

第五节 合作领域的扩展 / 184

第六节 另一种经济的力量 / 189

第八章 别样群居 / 191

第一节 居民合作社的飞速发展 / 192

第二节 共同居住,共享房产 / 197

第三节 一起变老 / 198

第四节 生态村 / 201

第五节 生态小村庄 / 203

第六节 集体所有制协会 / 207

第七节 为穷人建高质量的环保房 / 208

第九章 更加公民化的民主 / 213

第一节 居民自己管理城市 / 214

经济地方化 / 217

可复制模式 / 219

第二节 参与性试验的飞速发展 / 220

第三节 公民候选人 / 226

第四节 “公民科技”的飞速发展 / 229

第十章 公民医疗中心 / 233

第一节 美国的免费诊所 / 234

第二节 比利时的自我管理医馆 / 236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赤脚医生 / 238

第四节 小额保险与村镇互助会 / 239

结 语 重新掌握世界 / 241

第一节 行动的一代 / 242

第二节 迈向新社区 / 245

后 记 新世界正以小规模出现 / 247

致 谢 / 252


精彩书摘

  远处,密歇根湖湖水湛蓝,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镜面般闪耀,而底特律的主城却呈现出一派荒凉的景象。市中心,荒芜的大道两侧,十几座办公大楼被木板封锁,数千座房屋被弃置,窗户都大开着,如同一双双空洞的眼眸,一片死寂。不远处的大片荒地上,还孤零零地矗立着一些老旧的工厂—它们也不过是砖头搭的空壳。
  过去的底特律却是一座传奇之城。它曾是汽车城,福特和凯迪拉克之城。然而,随着工厂关闭 ,底特律成了“铁锈地带”去工业化城市名单中的一员。“我曾是通用汽车的一名工程师。”居住在底特律近郊的一位非裔美国人马克?T?赫德森说道,“工厂关闭时,他们对我说:‘如果你愿意去中国从事生产,那你就留下来。’我回答说不能:‘我的妻子在这里工作,我还有5个孩子。我已经买好房子了。’因此,像其他几千人一样,我被解雇了。”绝大部分被辞退的员工并没有重新找到工作,能到其他地方试一试的人都走了,这在美国造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口迁徙 。“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房子卖出去,有时只是为了象征性的一美元。但没有人会来买:整个城市都空了。”马克接着说,“一些人甚至为了领取保险金放火烧了自己的家,他们想拿着这笔钱去别处生活。”
  这座过去为200万人建造的大都市如今只剩下了71.4万人。留下的人,尤其是一些黑人家庭,几乎什么都没有了: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上,比美国其他城市高出了三倍。慢慢远离市中心,一切人类活动似乎都已消失。岛景是底特律城外的一个社区,它因居民失业而被废弃,在那里,唯一营业的就是卖酒的商店。“在这里,时常发生食物紧缺的状况 。”地球城市农场的协调员沙恩?贝纳多说。该协会在岛景区建立了一个占地数公顷的农场,志愿者负责种植果蔬,每天为失业者供餐2000顿,还教当地居民种植蔬菜,并每年送来10万棵植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随着汽车产业的衰落,底特律重新创造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即转变为一座农业城市:工业废墟、空地以及绿色空间都被居民们种上了农作物。“大约共有1600块种植地,其中大部分是空地上的社区菜园。”马利克?雅基尼说。这位老校长戴着小小的眼镜,花白的头发结成了长发绺,他是底特律黑人社区食物安全网络创始人:其宗旨是以食物公平为名,为仅有汉堡包和薯条可以吃的穷人提供健康的食物。
  ……

前言/序言

  本书于2012年初版,首次描述了全球范围内公民社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改变,受到了致力于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人的关注,并于2013年荣获“环境保护图书奖”。它不仅推动了其他同类书籍的写作,其中一些创意更是被收入纪录片,如由西里尔?迪翁和梅拉妮·洛朗执导的《明天》(2015)以及菲利普?博雷尔拍摄的《放慢节奏,刻不容缓》(2014)。“平静的革命”这个词甚至成了一个统称,来形容公民社会做出的改变。现在的第二版,我们继续来到各大洲民众当中,了解他们如何解决环境恶化问题、摆脱贫困、改善都市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处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还是生活在亚非的小村落里,大家总能找到一些新的解决办法:或是让沙漠重现绿意,或是帮助一些地区恢复生态系统、解决饥饿问题、创造工作岗位、发展
  可持续性农业,抑或是促进当地民主革新。同时,数以百万的民众也决定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停止过度消费、重建生态环境、改变消费方式,以便更好地生活。
  这本书将对世界上的这些变化做一个回顾,但并非面面俱到(变化多达百万),而只选取其中最有意义的来详细描述,谈一谈如果这些措施在各地推行,是否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由于许多大型非赢利性机构的工作早已广为人知,所以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主要关注无名者所付出的努力,他们或凭一己之力或以非正式团体的形式,通过自身的经济活动、农业劳动、消费或是工作,用简单而又极易复制的方法改变了无数民众的命运。民众如何改变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生活,这将是本书的主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行动遍及全球,形成一个由小小的革命组成的巨大网络。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远方的呼唤:在流动的时代寻找内心疆域》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仿佛被卷入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被各种声音、观点、潮流裹挟着向前,来不及审视,更遑论沉淀。在这场“流动的时代”的喧嚣中,内心是否还能寻得一片宁静的疆域?《远方的呼唤:在流动的时代寻找内心疆域》一书,正是献给所有在时代的浪潮中感到迷失、渴望找回自我定位的读者。它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入内省的旅程,探索如何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变化中安顿心灵,在外部的纷扰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切入。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那些闪烁的屏幕、推送的消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它们像无数细小的沙粒,一点点堆积,有时让我们感觉充实,有时却又造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作者指出,这种“信息过载”并非全新的问题,但其规模和速度在现代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的大脑被不断地训练去追逐新奇、应对变化,却可能因此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专注的能力。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名为“拨开迷雾:重拾专注的力量”,便是要帮助读者辨识信息洪流中的噪音,学会过滤、筛选,并重新找回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管理,更是关于精力管理和意识管理。作者引用了古老的哲学智慧和当代的心理学研究,阐释了专注的价值——它是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度学习的基石,更是内心平静的源泉。他鼓励读者尝试“数字排毒”,寻找“无干扰时段”,甚至练习正念冥想,去感受当下,去体会“在做什么就是什么”的简单力量。 随着我们逐渐学会拨开信息迷雾,下一步便是要面对“流动的时代”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的变迁、关系的重塑、价值观念的更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脚下的土地似乎在不断移动。本书的第二部分,题为“锚定自我:在不确定中寻根”,便是探讨如何在持续的变动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作者认为,真正的稳定并非来自外部环境的固定,而是源于内在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的清晰。他带领读者审视那些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成功标准”,反思它们是否真正符合我们内心的需求。我们是否在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还是在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故事讲述,展现了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忠于内心召唤的人们,他们如何在看似“不稳定”的道路上,反而获得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满足感。他强调了“找到你的北极星”的重要性——那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短期得失的内在驱动力,是你真正关心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一切。这可能是一项事业,一种信仰,一种对人类的贡献,或者仅仅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独特追求。 然而,即便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北极星,生活中的挑战依然不可避免。《远方的呼唤》并没有回避困难和痛苦,反而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本书的第三部分,名为“拥抱起伏:炼就内在韧性”,聚焦于如何在逆境中成长。作者认为,所谓的“平静”并非没有风浪,而是能够在风浪中保持航行的能力。他深入分析了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构成要素,包括积极的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的自我调节以及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他引用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从失败、创伤和挫折中站起来,并从中汲取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作者提出的并非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而是基于对人性深层力量的洞察。他提醒读者,痛苦和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逃避只会加剧痛苦,而接纳和理解则能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养分。他鼓励读者去“看见”自己的脆弱,并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部分,而非需要被掩盖的弱点。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反思,读者可以学习如何从挑战中提取经验,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关系网络,从而在生活的起伏中更加泰然自若。 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流动的时代”对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影响。名为“连接与共生:在广阔天地中安放灵魂”,这一部分探讨了在个体不断寻求内心疆域的同时,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在社交媒体营造的“连接”看似普遍的时代,真正的亲密和深刻的理解反而变得稀缺。作者反思了过度强调个体主义可能带来的疏离感,以及如何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不放弃对他人的关怀和对他物的责任。他提倡一种“有边界的亲密”,一种既能保持自我独立,又能温暖他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状态。从“同理心”的培养,到“社区”的构建,再到对环境的敬畏和珍视,本书的结尾部分,旨在引导读者将内心的安宁外化为对世界的善意和积极的行动。作者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安顿内心,并从中生发出连接他人的力量时,我们所处的这个“流动的时代”将不再是单向的裹挟,而会成为一个充满可能性、互相滋养的共同体。 《远方的呼唤:在流动的时代寻找内心疆域》是一本陪伴性的书籍。它不提供速成的魔法,不承诺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像一位老友,在你迷茫时与你静静对话,在你困顿时与你一同探索。它鼓励你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理解那些被时代洪流掩盖的珍贵品质。它是一场邀请,邀请你勇敢地驶向心灵的远方,在那里,你会发现,即便世界依旧流动,你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永恒疆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完后能够记住多少名言警句,而在于它能否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唤醒你内心深处的力量,让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勇敢、更加平和地,去面对这个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世界。它是一次关于“回归”的旅程,回归那个最真实、最强大、最宁静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精妙,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之间切换,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被牵引着向前探索的欲望。它没有那种一上来就抛出重磅炸弹的急躁,而是像一位老练的讲故事者,娓娓道来,逐步搭建起一个宏大的背景框架。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叙述会突然变得紧凑有力,仿佛快进到了关键的对决时刻,但很快又会放慢,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我常常因为太投入以至于忘记了周围的环境,直到合上书页,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沉浸了数个小时。这种叙事技巧,是很多当代作品所缺失的,它需要作者对材料的绝对掌控力和对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人”的刻画入木三分,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角色,即便是短暂登场的配角,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鲜明的动机。他们不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人性瞬间——比如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个人无意中流露出的善良,或者是在权力诱惑面前,道德底线的悄然崩塌。这些细节的描摹,使得整个叙事不再是冰冷的史实陈述,而是充满了情感的共鸣。每当一个人物做出艰难的决定时,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沉重与无奈,仿佛自己就是身处其境的见证者。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是深入剖析了深层次的因果链条。作者在提出观点时,总能辅以大量的、经过严格筛选的佐证材料,无论是档案记录、统计数据还是第一手访谈,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互相印证,构建起一个难以撼动的知识体系。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陷入专业术语的泥潭,而是将复杂晦涩的理论用清晰、甚至可以说是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核心思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顶级的学者进行了一次思维的深度漫步,每走一步,都充满了被启迪的惊喜。它挑战了许多我原有的认知,迫使我去审视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前提假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是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颜色搭配非常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简约美学。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用心,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柔和的米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译者的名字在封面上被置于一个非常显眼但又不突兀的位置,让人对译文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字体排版上的细节处理,行距、字距都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非常流畅顺滑,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而且,这本书的整体尺寸拿在手中非常舒适,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如其分,完全符合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严肃读物的标准。单是这份精致的外观和手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缓慢而持久的震撼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立马拍案叫绝的快餐式阅读,而更像是一杯经过时间沉淀的老茶,初品平淡,回味悠长。合上最后一页,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从那个构建起来的世界中抽离出来,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书中的场景和观点。它成功地在我的认知地图上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地,让我对某些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持久的影响力,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物品,而是会留在我的思考框架中,影响我未来看待世界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它真正做到了“开卷有益”,而且是那种能改变人思维惯性的益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