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edia Literacy:Research and Practice]

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edia Literacy:Research and Practi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月莲(Alice Y.L.Lee),张开,陈家华(Kara Chan) 编
图书标签:
  • 媒介素养
  • 媒体教育
  • 跨学科研究
  • 传播学
  • 教育学
  • 信息素养
  • 批判性思维
  • 数字素养
  • 媒体分析
  • 实践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1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65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edia Literacy:Research and Practi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11月5-6日,中国传媒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合办了“第四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媒介素养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超出单一的、狭隘的研究视角,从多学科的维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拓宽研究视野和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推动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创新。
  作为会议成果,《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书聚集学界和教育界精英们有关媒介素养的学术成果,以及相关实践研究的新发现。
  《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有七个章节,分别从“新闻语境下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中的新媒体视角”“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和语言艺术”“健康与媒介素养”“文化及教育语境下的媒介素养”“不同视角下的全球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这七个专题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索和思考。

内页插图

目录

I 新闻语境下的媒介素养
1 Use ofMelodramatic Animation in News and Its Effects on News Appreciation among Older Children in Hong Kong
2 Media Representation ofMigrant Workers in English Newspapers in China: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3 How to Make Media More Relevant to Younger Audiences through Higher Participation
4 中国大学生学习新闻素养的重要性
5 青少年新媒体新闻消费与新闻素养探析

II 媒介素养中的新媒体视角
6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Tool to Prevent Hate Propaganda Transmitted through Traditional and Social Media: Lessons From the Arab World
7 Third-Level Agenda Setting on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8 Challenges and Ways of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under New Media Context: A Case Study oflntegrating Social Media with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9 Media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Teaching
10 Digital Literacy and Growth of Children in Urban China in the New Media Age
11 Challenges in Parental Mediation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ing of the Field
……

III 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和语言艺术
IV 健康与媒介素养
V 文化及教育语境下的媒介素养
VI 不同视角下的全球媒介素养
VII 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发展

前言/序言

  2015年11月5-6日,中国传媒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举办了“第四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媒介素养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超越单一的、狭隘的研究视角,从多学科的维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拓宽研究视野和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推动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此,第四届研讨会中心议题是“全球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多学科路径研究”,下设十个分论坛,包括:新闻语境下的媒介素养、中国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新参与式传媒环境中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及语言艺术、多视角的环球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新媒体视角、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数码时代的媒介素养、健康与媒介素养、科技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印尼、捷克、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瑞典、加拿大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项目官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经过90年的发展,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已渐趋成熟,并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范性特点的研究领域。如今这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学术领域,吸引了来自传播学、教育学、新闻学、文化研究、健康传播、语文学、艺术、新媒体等方面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耕耘,缔造多元化的发展。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多国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也积极发挥了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作为会议成果,《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一书聚集学界和教育界精英们有关媒介素养的学术成果,以及相关实践研究的新发现。本书有七个章节,分别从“新闻语境下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中的新媒体视角”“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和语言艺术”“健康与媒介素养”“文化及教育语境下的媒介素养”“不同视角下的全球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这七个专题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索和思考。尽管文章可能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坚信,它对于促进媒介素养在全球的发展一定是有帮助的。现在出版这本书,欢迎更多的学者专家参加讨论,为提高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现代人类文化水平而一起努力。
《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导言 在一个信息爆炸、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媒介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中。从新闻报道到社交媒体,从电影电视到广告宣传,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理解媒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媒介参与社会,已经成为个体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然而,媒介素养并非仅是技术操作层面的熟练,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媒介的运作机制、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媒介如何构建我们的现实。 《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一书,正是基于这一深刻洞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和提升媒介素养。本书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以跨越学科的视野,将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本书并非孤立地探讨媒介素养的某个单一面向,而是强调其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多样性。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演进 媒介素养的理论根基深厚且不断演进。本部分将追溯媒介素养概念的起源,从早期对印刷媒介的认知和批评,逐步过渡到对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分析,直至今日对数字媒介、社交媒体、算法文化等新兴媒介形式的深入探讨。我们将审视不同学派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和理解,例如,从传播学视角关注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效率,到文化研究视角强调媒介文本的意义生产和意识形态建构,再到教育学视角侧重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书将详细阐述媒介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这包括: 媒介认知与理解: 认识不同媒介的特性、功能、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例如,理解视觉媒介(如电影、图片)如何通过构图、色彩、剪辑来传递情感和信息,而文字媒介(如新闻报道、书籍)则依赖语言的组织和逻辑。 批判性分析与评估: 培养辨别信息真伪、识别偏见、分析论证逻辑、评估信息来源可靠性的能力。这涉及到对媒介内容进行“谁说的”、“为谁说的”、“说了什么”、“为何这样说”的深入追问。 媒介创作与表达: 掌握运用不同媒介工具进行信息表达、创意创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技术的熟练运用,更包含如何根据受众和传播目的选择合适的媒介形式和内容策略。 媒介伦理与责任: 理解媒介使用中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以及作为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涵盖了隐私保护、版权意识、反对网络欺凌、负责任地分享信息等议题。 媒介参与与行动: 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设和发展中,利用媒介发声、推动社会进步、参与公共事务讨论。 同时,本部分还将深入探讨技术发展如何重塑媒介素养的内涵。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算法如何推荐内容?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如何挑战真实性?虚拟现实如何改变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和拓展媒介素养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跨学科视角下的媒介素养研究 媒介素养的研究绝不能局限于传播学或教育学,它天然地具有跨学科的特性。本部分将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分析框架: 社会学视角: 考察媒介在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例如,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群体认同的形成?数字鸿沟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社交媒体在集体行动和抗议运动中扮演的角色。 心理学视角: 探讨媒介信息如何影响个体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例如,广告的心理说服策略,新闻报道的情绪感染力,社交媒体成瘾的心理机制,以及媒介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政治学视角: 分析媒介在政治传播、公共舆论形成、民主参与中的作用。例如,政治宣传、假新闻的传播与干预、政治议程设置、以及公民如何通过媒介参与政治讨论和决策过程。 文化研究视角: 审视媒介如何生产、传播和挑战文化价值、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例如,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在媒介中的呈现进行分析,理解媒介如何构建性别、种族、阶级等身份表征,以及如何识别和解构媒介中的意识形态操纵。 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视角: 探讨信息检索、信息组织、数据分析、以及算法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社交媒体平台的推荐算法、以及如何利用信息科学的工具来提升媒介素养,例如,通过数据可视化来理解信息传播的模式。 哲学视角: 从认识论、伦理学、语言哲学等角度,探讨媒介与真实、知识、意义、权力之间的关系。例如,媒介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世界?信息过载对我们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理解“主观性”与“客观性”。 艺术与设计学视角: 分析媒介内容的艺术形式、审美特征以及其在情感传达和意义构建中的作用。理解视觉叙事、声音设计、互动体验等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通过跨学科的对话,本书旨在揭示媒介素养的复杂性,挑战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并鼓励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实践媒介素养。 第三部分:媒介素养的实践应用与教育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本部分将聚焦于媒介素养在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应用,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体系中的媒介素养: 探讨将媒介素养纳入各级教育课程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辨别能力和数字创作能力。例如,设计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制作和传播媒介内容。 面向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倡导: 介绍如何通过社区项目、公益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特别是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特定群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引导。 媒介产业与媒介素养: 讨论媒介机构、平台运营商、内容创作者如何在内容生产、信息分发、用户互动等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并与用户共同构建一个健康、负责任的媒介生态。例如,平台如何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减少虚假信息传播,如何支持原创内容创作者。 公民参与与媒介素养: 强调媒介素养在现代公民生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如何利用媒介进行有效的公共讨论,参与社会治理,监督权力,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数字权利。 应对新兴媒介挑战的策略: 针对深度伪造、网络谣言、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当前突出的媒介挑战,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和行动方案。例如,开发识别深度伪造的技术工具,建立有效的谣言识别和辟谣机制,鼓励跨平台、跨群体的交流对话。 媒介素养的评估与研究方法: 探讨如何科学地评估媒介素养水平,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有效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媒介素养实践观。我们不仅是被动的媒介消费者,更是积极的媒介生产者、参与者和塑造者。通过掌握媒介素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表达自己,更负责任地参与社会。 结语 《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是一本面向所有关注信息时代未来的人们的著作。无论您是学生、教师、研究人员,还是普通公众,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和深刻的启示,帮助您在这个日益复杂和互联的媒介世界中,成为一个更具辨别力、更富创造力、更负责任的媒介公民。通过跨越学科的界限,融合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更普适、更具操作性的媒介素养框架,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塑造更美好的信息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改革的研究者,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课程设计和评估标准的讨论。许多现有的媒介素养课程设计,往往因为对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反应迟缓而显得陈旧。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元素养”的构建思路,即培养学习者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媒介技能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教授特定平台的操作指南。书中对评估体系的批判性审视也十分到位,它挑战了传统标准化测试在衡量复杂认知技能上的局限性,转而提倡基于项目、基于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评估。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无疑为我们重塑未来教育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份指导未来十年媒介教育发展的蓝图,其深度和远见令人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如果期望从中找到快速解决当前热点问题的“速效药”,可能会感到一丝不满足,因为它提供的更多是深刻的反思和长期的结构性分析。但对于那些愿意沉下心来,探究媒介现象背后深层文化、社会和认知机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富矿。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采取了一种极其审慎的立场,没有简单地贴标签或做出道德评判,而是呈现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张力。这种成熟的学术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于如何在一个日益碎片化、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自我定位,获得了更坚实的心灵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肃而现代的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学术探讨上的深度与广度。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信息时代社会变革的读者,我对于那些能够提供扎实理论框架和前沿案例的著作总是充满期待。这本书的标题——“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它没有将媒介素养仅仅局限在批判性思维或技术操作层面,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社会、文化和认知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全景式的视角,尤其是在探讨数字鸿沟、算法偏见以及后真相时代的身份构建时,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所展现出的细致与严谨,他们似乎深谙,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语境来谈论素养是空泛的。从叙事结构上看,该书的推进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问题的剖析,层层递进,即便是对媒介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沿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最终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认知地图。

评分

初读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其案例选择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巧妙平衡。许多关于媒介素养的讨论往往过于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字生态,但这本书却成功地引入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鲜活实例,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例如,其中关于社交媒体在特定发展中国家如何重塑政治动员和社区认同的章节,其分析的细腻程度远超一般的新闻报道。作者们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媒介实践,比如非正式信息传播网络、地方性数字平台的使用惯例等,这些地方性的洞察力是构建真正有效、普适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的关键。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的每一项“实践”建议都显得有理有据,而非空中楼阁般的宏大叙事。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一线教育或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深度田野调查式的支撑无疑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实践”层面时,并没有落入那种浮于表面的“工具箱”陷阱,即仅仅罗列各种软件或技巧。相反,它深入挖掘了媒介素养在个体心智结构深层的影响。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认知负荷与信息过载下的注意力经济学”的讨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们敏锐地指出,在算法不断优化以攫取注意力的时代,媒介素养的核心不再是辨别真假,而是重建个体对自我认知资源的控制权。这种将心理学、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跨界尝试,使得全书的理论厚度陡然增加。它的论述风格时而如同严谨的学术论文,引用扎实的实验数据支撑观点;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充满启迪性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自身的媒介消费习惯。这种文风的跳跃性反而增强了阅读的活力,避免了纯理论著作的枯燥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