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5年11月5-6日,中國傳媒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閤辦瞭“第四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媒介素養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它要求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超齣單一的、狹隘的研究視角,從多學科的維度進行研究和探索,拓寬研究視野和采取多種研究方法,推動媒介素養理論與實踐創新。
作為會議成果,《媒介素養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書聚集學界和教育界精英們有關媒介素養的學術成果,以及相關實踐研究的新發現。
《媒介素養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有七個章節,分彆從“新聞語境下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中的新媒體視角”“媒介素養教育中的視覺文化和語言藝術”“健康與媒介素養”“文化及教育語境下的媒介素養”“不同視角下的全球媒介素養”“媒介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發展”這七個專題對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進行探索和思考。
內頁插圖
目錄
I 新聞語境下的媒介素養
1 Use ofMelodramatic Animation in News and Its Effects on News Appreciation among Older Children in Hong Kong
2 Media Representation ofMigrant Workers in English Newspapers in China: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3 How to Make Media More Relevant to Younger Audiences through Higher Participation
4 中國大學生學習新聞素養的重要性
5 青少年新媒體新聞消費與新聞素養探析
II 媒介素養中的新媒體視角
6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Tool to Prevent Hate Propaganda Transmitted through Traditional and Social Media: Lessons From the Arab World
7 Third-Level Agenda Setting on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8 Challenges and Ways of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under New Media Context: A Case Study oflntegrating Social Media with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9 Media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Teaching
10 Digital Literacy and Growth of Children in Urban China in the New Media Age
11 Challenges in Parental Mediation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ing of the Field
……
III 媒介素養教育中的視覺文化和語言藝術
IV 健康與媒介素養
V 文化及教育語境下的媒介素養
VI 不同視角下的全球媒介素養
VII 媒介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發展
前言/序言
2015年11月5-6日,中國傳媒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閤作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舉辦瞭“第四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媒介素養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它要求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超越單一的、狹隘的研究視角,從多學科的維度進行研究和探索,拓寬研究視野和采取多種研究方法,推動媒介素養理論與實踐創新。為此,第四屆研討會中心議題是“全球媒介素養理論與實踐多學科路徑研究”,下設十個分論壇,包括:新聞語境下的媒介素養、中國社會的媒介素養教育、新參與式傳媒環境中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中的視覺文化及語言藝術、多視角的環球媒介素養、媒介素養的新媒體視角、媒介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發展、數碼時代的媒介素養、健康與媒介素養、科技文化與媒介素養教育。本次會議吸引瞭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泰國、印尼、捷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瑞典、加拿大以及中國內地和港澳颱地區的學者,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錶處的項目官員也參加瞭此次會議。
經過90年的發展,媒介素養的研究和實踐已漸趨成熟,並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範性特點的研究領域。如今這具有跨學科特徵的學術領域,吸引瞭來自傳播學、教育學、新聞學、文化研究、健康傳播、語文學、藝術、新媒體等方麵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進行耕耘,締造多元化的發展。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多國學者搭建瞭高水平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颱,也積極發揮瞭推動媒介素養教育進一步發展的作用。
作為會議成果,《媒介素養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一書聚集學界和教育界精英們有關媒介素養的學術成果,以及相關實踐研究的新發現。本書有七個章節,分彆從“新聞語境下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中的新媒體視角”“媒介素養教育中的視覺文化和語言藝術”“健康與媒介素養”“文化及教育語境下的媒介素養”“不同視角下的全球媒介素養”“媒介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發展”這七個專題對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進行探索和思考。盡管文章可能存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堅信,它對於促進媒介素養在全球的發展一定是有幫助的。現在齣版這本書,歡迎更多的學者專傢參加討論,為提高包括媒介素養在內的現代人類文化水平而一起努力。
《媒介素養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 導言 在一個信息爆炸、媒介形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由各種媒介交織而成的復雜網絡中。從新聞報道到社交媒體,從電影電視到廣告宣傳,媒介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我們的認知、觀念和行為。理解媒介、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並能有意識地運用媒介參與社會,已經成為個體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然而,媒介素養並非僅是技術操作層麵的熟練,它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媒介的運作機製、其背後的權力關係、以及媒介如何構建我們的現實。 《媒介素養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一書,正是基於這一深刻洞察,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多維度的視角來審視和提升媒介素養。本書匯聚瞭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傢學者,他們不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瞭顯著成就,更以跨越學科的視野,將媒介素養的研究和實踐推嚮新的高度。本書並非孤立地探討媒介素養的某個單一麵嚮,而是強調其復雜性、動態性以及在不同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多樣性。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概念演進 媒介素養的理論根基深厚且不斷演進。本部分將追溯媒介素養概念的起源,從早期對印刷媒介的認知和批評,逐步過渡到對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分析,直至今日對數字媒介、社交媒體、算法文化等新興媒介形式的深入探討。我們將審視不同學派對媒介素養的定義和理解,例如,從傳播學視角關注信息傳遞和接收的效率,到文化研究視角強調媒介文本的意義生産和意識形態建構,再到教育學視角側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本書將詳細闡述媒介素養的核心構成要素。這包括: 媒介認知與理解: 認識不同媒介的特性、功能、錶達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例如,理解視覺媒介(如電影、圖片)如何通過構圖、色彩、剪輯來傳遞情感和信息,而文字媒介(如新聞報道、書籍)則依賴語言的組織和邏輯。 批判性分析與評估: 培養辨彆信息真僞、識彆偏見、分析論證邏輯、評估信息來源可靠性的能力。這涉及到對媒介內容進行“誰說的”、“為誰說的”、“說瞭什麼”、“為何這樣說”的深入追問。 媒介創作與錶達: 掌握運用不同媒介工具進行信息錶達、創意創作和有效溝通的能力。這不僅包括技術的熟練運用,更包含如何根據受眾和傳播目的選擇閤適的媒介形式和內容策略。 媒介倫理與責任: 理解媒介使用中的道德規範、法律法規,以及作為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涵蓋瞭隱私保護、版權意識、反對網絡欺淩、負責任地分享信息等議題。 媒介參與與行動: 鼓勵個體積極參與到媒介生態的建設和發展中,利用媒介發聲、推動社會進步、參與公共事務討論。 同時,本部分還將深入探討技術發展如何重塑媒介素養的內涵。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為信息傳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瞭新的挑戰。算法如何推薦內容?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如何挑戰真實性?虛擬現實如何改變我們對現實的感知?這些都要求我們不斷更新和拓展媒介素養的理論框架。 第二部分:跨學科視角下的媒介素養研究 媒介素養的研究絕不能局限於傳播學或教育學,它天然地具有跨學科的特性。本部分將整閤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為讀者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分析框架: 社會學視角: 考察媒介在社會結構、權力關係、社會分層中的作用。例如,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群體認同的形成?數字鴻溝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社交媒體在集體行動和抗議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心理學視角: 探討媒介信息如何影響個體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例如,廣告的心理說服策略,新聞報道的情緒感染力,社交媒體成癮的心理機製,以及媒介內容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 政治學視角: 分析媒介在政治傳播、公共輿論形成、民主參與中的作用。例如,政治宣傳、假新聞的傳播與乾預、政治議程設置、以及公民如何通過媒介參與政治討論和決策過程。 文化研究視角: 審視媒介如何生産、傳播和挑戰文化價值、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例如,對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在媒介中的呈現進行分析,理解媒介如何構建性彆、種族、階級等身份錶徵,以及如何識彆和解構媒介中的意識形態操縱。 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視角: 探討信息檢索、信息組織、數據分析、以及算法在信息傳播中的應用。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社交媒體平颱的推薦算法、以及如何利用信息科學的工具來提升媒介素養,例如,通過數據可視化來理解信息傳播的模式。 哲學視角: 從認識論、倫理學、語言哲學等角度,探討媒介與真實、知識、意義、權力之間的關係。例如,媒介是否能“真實”地反映世界?信息過載對我們認知能力的影響,以及在數字時代如何理解“主觀性”與“客觀性”。 藝術與設計學視角: 分析媒介內容的藝術形式、審美特徵以及其在情感傳達和意義構建中的作用。理解視覺敘事、聲音設計、互動體驗等如何影響我們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通過跨學科的對話,本書旨在揭示媒介素養的復雜性,挑戰單一學科的局限性,並鼓勵讀者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認識和實踐媒介素養。 第三部分:媒介素養的實踐應用與教育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實踐中。本部分將聚焦於媒介素養在不同領域和層麵的應用,並探討如何有效地開展媒介素養教育: 教育體係中的媒介素養: 探討將媒介素養納入各級教育課程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設計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信息辨彆能力和數字創作能力。例如,設計項目式學習,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製作和傳播媒介內容。 麵嚮社會大眾的媒介素養倡導: 介紹如何通過社區項目、公益活動、媒體宣傳等方式,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水平。特彆是針對老年人、青少年等特定群體,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引導。 媒介産業與媒介素養: 討論媒介機構、平颱運營商、內容創作者如何在內容生産、信息分發、用戶互動等方麵承擔社會責任,並與用戶共同構建一個健康、負責任的媒介生態。例如,平颱如何改進算法推薦機製,減少虛假信息傳播,如何支持原創內容創作者。 公民參與與媒介素養: 強調媒介素養在現代公民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如何利用媒介進行有效的公共討論,參與社會治理,監督權力,以及在數字時代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和數字權利。 應對新興媒介挑戰的策略: 針對深度僞造、網絡謠言、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當前突齣的媒介挑戰,提齣具體的應對策略和行動方案。例如,開發識彆深度僞造的技術工具,建立有效的謠言識彆和闢謠機製,鼓勵跨平颱、跨群體的交流對話。 媒介素養的評估與研究方法: 探討如何科學地評估媒介素養水平,以及在不同情境下開展媒介素養研究的有效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閤。 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倡導瞭一種積極主動的媒介素養實踐觀。我們不僅是被動的媒介消費者,更是積極的媒介生産者、參與者和塑造者。通過掌握媒介素養,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錶達自己,更負責任地參與社會。 結語 《媒介素養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是一本麵嚮所有關注信息時代未來的人們的著作。無論您是學生、教師、研究人員,還是普通公眾,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和深刻的啓示,幫助您在這個日益復雜和互聯的媒介世界中,成為一個更具辨彆力、更富創造力、更負責任的媒介公民。通過跨越學科的界限,融閤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廣度,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更普適、更具操作性的媒介素養框架,為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塑造更美好的信息未來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