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休谟对于人类理智情感和伦理道德独树一帜的观点,并阐释了休谟的观点如何承前启后,对唯理主义的影响和对经验派的传承。其经验主义,心理学导向的观点为读者在阅读纯理性派传统哲学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本书广泛采用当代政治,哲学,道德生活中的例证,使读者对休谟哲学的现实应用意义有更生动的体会,并会将休谟的思想置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框架中讨论,使读者不会觉得乏味,且不仅对哲学,乃至对当时的社会变迁有更深的理解。
大卫?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英国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英国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代表著作:《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小书未必非经典
文/詹学伟
大部头可称经典,小书未必不经典。
经典不经典,要看图书本身的价值和选家的眼光。只要去图书城或者书市看看,砖头厚的经典作品,扑面而来,简直要让人窒息。内容好,“超薄”的书有没有,或者说能不能浓缩一些精华部分,让时下高节奏的生活里撒一些清凉的作品有没有?
回答应该是有的。
这套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师思想集萃”系列丛书便是此类书,可以说是经典作品中的“小清晰”。本套书收录了卢梭、黑格尔、弗洛姆、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休谟等大师的智慧结晶,力图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yin领读者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感悟人生真谛、关注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
这种展示可以说是成功的。定准了当下阅读时间的有限,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做一次高性价bi的阅读体验,可见编辑们的良苦用心。上述每一个作者著述庞杂,思想面广,远非是一本小书可以概括完的。但对于感兴趣者,是在是难得的“作料”。深夜里,闲暇之余,只要翻上几页,便可以把思想触角一一打开,和这些大师们做个“八分钟约会”,有何不可呢?
这套丛书的主题几乎是百年来的经典话题,也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这套丛书的选编,都找到了这些思想大师的“痛楚”——他们的核心部位。
所谓“不买贵的,只买对的”,这套丛书当然也只是基础和入门,甚至为兴趣起点,真正要升入探讨这些思想大师的灵魂深处和思想魅力,肯定需要继续“挖掘”他们。而这套丛书便是一条必经之路——由此才能开启,心灵的觉醒。
这可不是“心灵鸡汤”,诸多市面上的“鸡汤”多半是化工条理,有其味而无其营养。但这套书,确实编辑和翻译者联合高温熬出来的“鸡汤“,每日闲暇之余,喝上一小碗,开胃,醒脑。让我等芸芸众生更加明了生活,以及生活之外的东西。比如文艺、思想、心理等这些玩意。
闻过,尝过,自然对精神味蕾大有裨益。
当然作为个人或者人类,不能单纯满足喝这些“鸡汤”,喝了“鸡汤”提精神,更应该不忘前行赶路,而卢梭、黑格尔、弗洛姆、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休谟等这每一个名字背后,将隐藏着无数的宝藏,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挖掘了。
第一讲 休谟的人性及道德原理
第二讲 人性与人类理解的基本概念
12 一、哲学的不同种类
23 二、论人类思想观念的起源
29 三、论思想关联
32 四、论观念的“必然联结”(第一部分)
44 五、论观念的“必然联结”(第二部分)
第三讲 论人类的情感与激情
50 一、主题的划分
52 二、论骄傲与谦卑——它们的对象和原因
56 三、这些对象与原因从何而来
59 四、论印象与观念的关系
62 五、论这些关系对骄傲与谦卑的影响
68 六、这个系统的限制
73 七、论美德缺失与美德
77 八、论美与丑
83 九、论对名誉的喜爱
第四讲 论爱与恨
94 一、论爱与恨的对象和成因
98 二、确认这个体系的几个实验
113 三、论亲友关系之爱
120 四、论仁慈与愤怒
123 五、论同情(或怜悯)
127 六、论尊重和轻视
132 七、论情爱或两性之间的爱
136 八、论习惯的结果
第五讲 人类认知与理解
140 一、关于人类认知问题的疑虑(第一部分)
148 二、关于人类认知问题的疑虑(第二部分)
157 三、关于这些疑虑的怀疑性解决(第一部分)
163 四、关于这些疑虑的怀疑性解决(第二部分)
171 五、论可能性
174 六、关于自由与必然(第一部分)
188 七、关于自由与必然(第二部分)
196 八、关于动物的理性
201 九、关于学院哲学或怀疑哲学
第六讲 论道德
218 美德与道德缺陷
附录
240 附录一 休谟与霍布斯
244 附录二 洛克、贝克莱与休谟
247 附录三 《人性论》摘要
258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第四讲 论爱与恨
四、论仁慈与愤怒
人的观念可以比作物质的延展和坚实性,而印象,尤其是具有反思性质的印象,却可以被比作是颜色、味道、气味和别的可以被感知的一种性质。观念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可以联合起来的整体,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不可以贯穿、渗透的性质,因为这种性质不同的观念之间互相排斥,它们在两者相遇之时可以成为一种复合物,但无法成为可以融合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印象和情感是可以完全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并且就像颜色一样,可以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们每一个都可以失去其自身的颜色,唯一的作用就是改变了整体的印象。人类心灵当中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由这种情感的性质而产生的。
在考察能够联结爱与恨的成分时,我常常感到,在我所见到的所有现存的哲学体系当中,都存在不幸的一点。我们通常可以发现,在我们尝试对自然的运作活动给出假设时,在这些实验当中,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我们想要去确立的那个准则总是有一些差距,总有一些现象,使得它们更加固执,并不屈服于我们的证明目的。我们不必震惊,这在自然哲学当中时有发生。外部事物的本质和构成是这样模糊不清,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矛盾和荒谬。但是因为心灵的感受是完全被我们所感知的,我已经在探索结论的过程当中用到了所有我可以想到的小心和谨慎,我希望避免这些矛盾——这些在别的哲学体系当中所出现的矛盾。我所看到的这一困难,与我的体系之间是没有什么矛盾的,仅仅是稍微偏离了至今是这个体系主要的力量和美感的那种简洁。
爱和恨永远伴随着慈善与愤怒产生,或者说它们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是区分这些情感与骄傲和谦卑的主要的一点。因为骄傲与谦卑完全是灵魂当中纯粹的情感,没有与任何别的欲望或情感相结合,也没有立刻刺激我们的行动。但是爱与恨不仅仅是在它们自身之内的,不仅仅是停留于自身产生的这种情感,而是将心灵带到更远的某处。爱总是被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能够幸福快乐的希冀所跟随,以及对他受苦受难
的抵触和厌恶。反之,恨产生出一种对自己所恨之人受苦的希望和一种对其厌恶的希望。所以骄傲与谦卑、爱与恨这两组情感在别的方面都互相符合,却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序言 我自己的人生?(大卫?休谟自传)
一个人在描述自己的生平的时候,若是说得太长太多了,那么毫不带着虚荣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决定要保持它的简短。也许我叙述我自己的人生这件事本身就可以被认作是虚荣心的表现,但是这一叙述仅仅是我的写作历史、著作的记载,以及少量的一些别的东西。实际上我几乎将我所有的人生都投进了文字方面的追求与工作。另外,我的大部分作品的首次成功也不足以成为虚荣的对象。
我是旧历1711年4月26日,在爱丁堡出生的。我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不论是父亲的那一边,还是母亲的那一边:我父亲的家庭是何谟伯爵,或者休谟伯爵的一支;我的祖先曾经是我兄弟所有产业的拥有者。我的母亲是发尔康诺爵士、民事高法庭主席的女儿,她的兄弟世袭了赫尔克顿勋爵的名头。
但是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而且根据我家乡的习俗,作为一个较小的兄弟,我所可以领受的遗产是非常微薄的。我父亲被看作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在我还是个婴儿时就去世了,留下我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由母亲来照顾。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凡的人,她年轻而貌美,却完全将自己投入对我们这些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之中。我顺利通过了寻常普通的教育,在早年就被对文学的热情所支配,这种乐趣是令我保持愉悦的源泉。因为我的好学的心性、冷静和勤勉,所以我的家人认为法律是一个适合我的行业,但是在对除了哲学与通识学问的追求之外,我对所有别的东西都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抵触,因此当他们认为我在熟读富特和维尼乌斯的时候,我实际上却在偷偷地如饥似渴地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这些作者的作品。
但是我微薄的财富,实在不适于这样的生活安排,并且我的健康也因为我过于用功而略为有些衰弱了。
这本书的出版质量,从装订到校对,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这在当前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字体选择恰当,行距和页边距的设置也充分考虑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面对大段的引文和注释,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注释系统处理得非常得体,它们大多置于页脚,既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考证,又不会过度打断主文的阅读流畅性。我翻阅了数次,几乎没有发现明显的印刷错误或排版疏漏,这对于一本学术性极强的著作来说,是衡量其严肃性的重要指标。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思想的交锋上,而无需分心于文本本身的瑕疵。这本实体书的最终呈现,充分彰显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应有的尊重,也确保了它能够长期保存和被反复研读。
评分我不得不提到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背景的梳理工作做得极其到位。它并非孤立地抛出理论,而是将每一个思想的萌芽和发展都置于其所属的历史洪流之中进行考察。作者对相关哲学流派和时代思潮的掌握之广,令人叹服。他不仅熟知主流观点,更能深入到那些边缘的、容易被忽略的学者的论述中去挖掘线索,并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特定时代困境和知识积累的必然产物。这种“历史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层次,让我们从一个静态的观点审视,转变为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的观察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本身,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张详尽的“思想地图”,指引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知识的真正源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逻辑推演能力深深折服。他似乎总能找到事物间最细微的联系,并将其用一种异常清晰、几乎不容置疑的链条串联起来。尤其是在阐述一些极为抽象的概念时,他并没有采取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类比和历史典故作为锚点,使得复杂的理论也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叙事策略的成功,在于它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我时常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精妙的转折点所震撼,需要时间消化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珍贵的,它提供了一种思维的训练,强迫读者走出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既有的观念。这本书无疑是需要耐心和专注力来对待的,但投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重塑了我理解某些基本哲学问题的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内敛的学术气息。初拿到手时,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明显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材质,这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封面设计上没有采用那些花哨的图案,而是以极简的排版突显了书名,仿佛在向读者传达一种“内容为王”的严肃态度。我尤其喜欢扉页上引用的那句拉丁文小引,虽然我不太精通,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阅读的快餐读物,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沉思和探索的姿态,从外在的包装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把控,非常符合我个人对一本严肃哲学读物的所有期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对话体”与“论证体”的融合。作者仿佛不是在单向度地灌输观点,而是在与一个假设的、足够聪明的对手进行一场持续的、高强度的智力交锋。他不断预设潜在的反驳意见,然后逐一进行有力且优雅的回应。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活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论点处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的美感,他从不夸大其词,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论据之上,如同精密的建筑结构,层层递进,密不透风。然而,这种严谨性并没有牺牲掉语言的魅力,作者在关键时刻会迸发出一些极富洞察力的警句,像黑夜中的灯塔,瞬间照亮整个论证的路径。这种文本的内在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确保了即使在最密集的论证部分,读者的注意力也能被牢牢锁住,不会产生丝毫的倦怠感。
评分一直想买的书,印刷精良,纸张不错,好好看,希望能从中获得益处
评分服务态度很好,东西重量都不错。具体也不错。
评分荣格的潜意识研究很特么
评分一起买了两本罗素的书,这本还没开始读。书包装挺好的。
评分京东的速度没得说啊,赶上活动超值了,最主要还是正版
评分叔本华哲学大师,买过好多本了!
评分停停读读,当消磨时间用的,别以为能学到什么哲学精髓,要功底
评分一起买了两本罗素的书,这本还没开始读。书包装挺好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