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历史(精装)

丑的历史(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翁贝托·艾柯 著,彭淮栋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丑陋
  • 精装本
  • 纪实文学
  • 反思
  • 人性
  • 社会批判
  • 历史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02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281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梦想家·图文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央编译出版社“图文馆”书系,精挑世界一流学者,细选高品位作品。该书系编排精致、印装精美,旨在“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已出版的《时间的故事》《丑的历史》《美的历史》《色彩的性格》《圣经的历史》《人类与宗教》《阅读的女人》《书店风景》《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人危险》等图文书广受欢迎。2010年将陆续推出《钱的历史》《这是什么意思?》《女人与珍珠》《零ZERRO》《圆与方》等书。希望《丑的历史》能成为送给您和您的朋友的最佳礼物。

内容简介

《丑的历史》讲述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作者简介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艾柯作品有《美的历史》、《时间的故事》、《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哲学大师对话红衣主教》(即出),其他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还包括《玫瑰的名字》《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开放的作品》《波多里诺》《密涅瓦火柴盒》《悠游小说林》等近20本。

精彩书评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

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出版商周刊》

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更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纽约时报》

大多数艺术书值得看看,或许,在咖啡桌边即可。这部无法言喻、令人发狂的书却是要读的。
——《细节》杂志

《丑的历史》为休闲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那些希望深入探讨这个课题的人指引了门径。
——《选择》杂志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古典世界里的丑
1. 一个由美主宰的世界?
2. 希腊世界与恐怖
第二章 受难、死亡、殉道
1. 宇宙至美论
2. 基督受难
3. 烈士、隐士、忏悔者
4. 死亡的胜利
第三章 启示录、地狱和魔鬼
1. 恐怖的宇宙
2. 地狱
3. 魔鬼的变形
第四章 怪物和凶兆
1. 奇观和怪物
2. 不受节制的新美学
3. 怪物道德化
4. 奇迹异闻
5. 怪物的命运
第五章 丑、诙谐与猥亵
1. 普利阿普斯
2. 对农民的讽刺与嘉年华狂欢
3. 文艺复兴与解放
4. 漫画式讽刺
第六章 女人的丑:古代到巴洛克时期
1. 反女性的传统
2. 风格主义和巴洛克
第七章 近代世界的魔鬼
1. 从造反的撒旦到可怜的墨菲斯特菲里斯
2. 将敌人妖魔化
第八章 巫术、撒旦主义、虐待狂
1. 女巫
2. 撒旦主义、虐待狂、对残忍的爱好
第九章 对自然的好奇心
1. 开肠破肚的尸体
2. 面相学
第十章 浪漫主义以及对丑的拯救
1. 丑的哲学
2. 丑而堕入地狱的人
3. 丑又不幸的人
4. 不幸兼生病
第十一章 阴森
第十二章 铁塔和象牙塔
1. 工业之丑
2. 颓废主义和丑的放纵
第十三章 前卫运动与丑的胜利
第十四章 别人的丑、媚俗、坎普
1. 别人的丑
2. 媚俗
3. 坎普
第十五章 今天的丑
参考书目
关于本书引文
书目作者索引
艺术家索引
影片索引

精彩书摘

每个世纪都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提出“美”的定义,借助于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建构一部审美观念史。“丑”却不是这样。大多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反面,但几乎不曾有谁针对丑写一部专论。丑沦落为边缘作品顺带一提的东西。因此,美的历史可以援引范围很广的理论文献(我们由此推导出一个特定时代的品味),丑的历史则必须在关于人或事物的视觉图像与文字材料里穷搜线索。
不过,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还是有些共同特征的。首先,我们只能假定一般人的品味在某些方面与他们同时代的艺术家相同。假如一位来自外太空的访客走进一所当代艺术的画廊,看见毕加索画的女子脸孔,并且听到其他观赏者形容其为“美丽”,他可能误以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也认为毕加索画的那些女子脸孔美丽、秀色可餐。但是,这位访客看一场时装秀或环球小姐选美,目睹那里赞美其他类型的美,可能就要修正他的见解了。很不幸,我们回顾久远以前的时代,无法做到这一点。不管是谈论美还是谈论丑,我们都没有这样的参考,因为那些时代留给我们的只有艺术品。
丑的历史和美的历史另外一项共同特征是:我们讨论这两种价值的材料势必局限于西方文明。在上古文明和所谓原始民族方面,我们有出土艺术品,但没有理论文字来告诉我这些艺术品本来的用意,是要引起审美的愉悦,或是对神圣事物的畏惧,还是狂欢。
一张非洲仪式的面具会让西方人感到毛骨悚然,土著却可能视之为代表一个慈悲的神。反之,目睹基督受难、流血、遭受羞辱的画,非欧洲宗教的信徒可能心生憎厌,但这肉体之丑却会在基督徒心中引起共鸣和情感。
至于其他文化,根据为数可观的诗歌与哲学文本(诸如印度、中国或日本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象和形式。但是,我们翻译他们的文学和哲学作品的时候,几乎总是很难确定某些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西方的某些观念,虽然我们在传统上将那些观念翻译成beautiful 或ugly 之类的西方用语。即使这些翻译可靠,也不足以让我们知道某种文化是不是将具备(例如)比例与和谐的东西视为美。比例与和谐,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呢?甚至在西方历史里,其字义也有变化。将一个时期的理论陈述拿来与一幅图像或一个建筑结构彼此比较,我们注意到,一个时代认为合乎比例的东西,另一个时代却不认为它合乎比例。在比例这件事上,一位中世纪哲学家会想到哥特大教堂的层次和形式,一位文艺复兴理论家会想到依照黄金分割来建构的16 世纪殿堂。文艺复兴时代的人认为大教堂的比例是野蛮的,他们以“哥特式”一词来形容,就说明了一切。
美与丑的观念随历史时期或文化之不同而变化,色诺芬尼(前560—前478 年)不就说了嘛:“假使牛或马或狮子有手,能如人一般作画,假使禽兽画神,则马画之神将似马,牛画之神将如牛,神之形貌各如它们自己。”(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V, 110)
在中世纪,雅克? 德? 维特里(Jacques de Vitry)颂扬神的事功之美,说:“独眼怪库克罗普斯看见三眼的库克罗普斯,可能惊异,正如我们看见库克罗普斯和三只眼睛的生物而惊异一样……我们说埃塞俄比亚黑人丑,但他们自己认为最黑的人最美。”数世纪后,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里说:“问蛤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他一定会说,他的雌蛤蟆就是美,她有两只秀美的圆眼睛,从小小的头上凸出,她有宽宽平平的喉咙、黄黄的肚皮、褐色的背。问几内亚的黑人,他认为美是黑油油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询之于魔鬼,他会告诉你,美是一对角、四只爪子和一条尾巴。”
在《美学》一书里,黑格尔写道:“可能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自己妻子美丽,但至少每个年轻小伙子都说只有他的甜心美丽,此外无美女。对美的主观品味没有定则——我们可以说,这对双方都是好事……我们经常听说一个欧洲美女难令一个中国人心仪,一个南非霍屯督人亦然,因为中国人对美的观念和黑人也完全不同。事实上,我们看这些非欧洲民族的艺术作品,例如他们的神像——出自他们对崇高的想象,是他们崇敬之物,但我们也许觉得那是最丑恶的偶像。同理,我们可能觉得这些民族的音乐是可憎的噪音,他们则认为我们的雕刻、绘画和音乐毫无意义或丑陋。”
视何物为美或丑,根据的往往不是审美标准,而是社会或政治标准。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金钱如何弥补丑陋:“金钱有能够买到一切、占有一切的特性,因此是第一等值得拥有之物……我权力之大,等同于我所拥有的金钱……因此我是什么,以及我能做什么,丝毫不决定于我这个人。我长相丑,但我可以买到最美的女人,这样我就不丑了,因为丑的效果,其令人裹足的力量,被金钱消解了。作为一个人,我跛脚,但金钱给了我二十四只脚,因此我不跛了……我的金钱可不是把我的所有缺陷都变成了它们的反面吗?”
将这些关于金钱的观察延伸到权力,我们就能理解过去一些君主的画像。这些君主被一边皱眉头、一边挥毫的画家恭敬如仪地变成不朽。那些画家当然并不想极力强调君主们的缺陷,甚至可能在努力地美化他们的五官。这些人物,无疑让我们觉得非常丑(当时的人大概也认为他们丑),但他们无限的权力赋予他们天生的英气和魅力,于是臣民们带着钦慕的目光仰望他们。
最后,我们读到弗雷德里克? 布朗(Fredric Brown)的《哨兵》(Sentinel)。这是当代科幻小说的短篇杰作。我们看到,正常与幻怪之间、可接受和可怕难忍之间的关系可能随视角的不同而颠倒过来:是我们在看太空怪物,还是太空怪物在看我们?“我浑身湿透,泥泞没至双眼。我又饿又冷,离家五万光年。”
“一轮异样的太阳放出冰冷泛蓝的光。这里的重力倍于我习惯的重力,连最轻微的动作也令人疲惫而痛苦……空军很轻松,他们有上好的太空船和超级武器,可是一到了那里,占领据点就是步兵的任务。血战寸寸前进。在我们降落这个星球之前,从没听说过哪里如此血腥。这里现在变成圣地,因为敌人来过。这敌人,银河系里我们之外唯一有智能的族类——残忍、可憎、狰狞的生物,恐怖的怪物……我浑身湿透,泥泞没至双眼,又饿又冷;天色阴森,强风急刮,吹得我双眼疼痛。但敌人正企图渗入,所有据点都攸关生死。我全神警觉,蓄势开火……然后,我看见他们有一个低身朝我欺近。我瞄准,开火。这敌人发出一种怪异恐怖的号叫——他们都习惯发出那种叫声。接着,一阵死寂。听那号叫,看那尸体,我浑身颤抖。我们中的大多数习惯了,已习而不察,我不是这样。他们是恐怖恶心的生物,只有两条腿,两只手,两只眼睛,令人作呕的白皮肤,而且身上无鳞……”
说美和丑随时代与文化而不同(甚至随星球而不同),并非意味着历来的人都不曾尝试根据某个特定模型来定义美丑。
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尼采说:“在美这件事上,人以自己为完美的标准”,“在这方面,人崇拜自己……根本说来,人以事物为鉴,凡反映他的形象的东西都是美的……丑是败坏的象征和征候……一切暗示精疲力竭、沉重、衰老、倦怠,任何缺乏自由的表现,如抽搐或瘫痪,尤其尸体腐化的气味、颜色、形态……凡此都激起同样一个反应,就是‘丑’这种价值判断。人讨厌什么?毫无疑问:讨厌他自己类型的黄昏。”
尼采这个论点是人类自恋的论点,但的确告诉我们,美和丑是参考一个“特定”模型来定义的,而且物种概念还可以从人类延伸至万物。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口锅如果根据正确的艺术规则做成,就可以认定为美的。再如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I,39,8)中所说:美不但来自适当的比例、亮度或明度,也来自品德正直。因此,一个物件(人体、树、花瓶)必须具备该物件的形式要求其材料应具备的所有特征。依照此义,“丑”字不但适用于一切不合比例的东西,诸如头奇大而腿甚短的人,还可用来形容阿奎那认为过于细小因而“可耻”的生物。再看奥维尼的威廉(William of Auvergne)。按照他的《善恶论》(Treatise on Good and Evil),肢体不全或只有一只眼睛(或有三只眼睛,因为过和不及都有亏品德)也是“丑”。因此,“丑”字无情地贴在畸形的生命上,艺术家刻画畸形也经常毫不留情。动物世界里,两个物种的形状结合于一身的混杂产物,也是如此。
如此,丑还能继续单纯地定义为美的反面吗?——尽管这也是随着美的观念修订而改变的反面。丑的历史还可以视作与美的历史对称的陪衬吗?
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写于1853 年的第一部、也是最完备的《丑的美学》(Aesthetic of Ugliness)将丑类比于道德之恶。正如恶与罪是善的相反,代表地狱,丑则是“美的地狱”。罗森克兰茨援引传统概念,说丑是美的反面,是美的内在可能含有的一种错误,因此任何美的美学或美的科学都必须处理丑的观念。不过,罗森克兰茨从抽象定义谈到丑的各种化身,也就是谈到丑的现象学的时候,使我们窥知“丑是自成规律的”——这规律不只是美的否定,而是一种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规律。
罗森克兰茨详细分析自然界里的丑、精神上的丑、艺术里的丑(和艺术表现上的种种不正确),以及缺乏形式、不对称、不和谐、变形、畸形(惨苦的、堕落的、庸俗的、多余的、武断的、粗糙的)、各种可憎的形式(难看、死亡、空虚、恐怖、恶心、空洞、幽灵似的、魔鬼似的、巫婆似的、撒旦似的)。如此林林总总,使我们不能再说丑只是美(和谐、比例、品德正直)的反面而已。
检视美和丑的同义词,我们发现:美是漂亮、乖俏、悦目、引人、宜人、可爱、愉快、令人着迷、和谐、奇妙、纤细、优雅、迷人、辉煌、盛大、崇高、格外出色、神奇、美妙、极佳、魅力、可佩、细致、抢眼、壮观、超绝;丑则是令人退避、可怖、恐怖、恶心、不宜人、荒怪、可憎、可厌、不正当、污浊、肮脏、不愉快、可怕、吓人、梦魇似的、令人反胃、令人不舒服、发臭、令人生畏、不高贵、难看、令人不悦、累人、忤目逆心、畸形、变形(还没提到恐怖如何显现于传统上归于美的事物之中,如奇妙、极佳、魅力、崇高等)。
由一般人的鉴赏力可以得知,所有美及其同义词可以视为在不带利害关系下欣赏事物而产生的反应,而大部分的丑及其同义词即使不是强烈厌憎、恐怖或畏惧的反应,至少也是恶心的反应。
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情绪表现》中指出:一个文化里引起恶心的东西在另一个文化里并不引起恶心,反之亦然。但他仍然得到结论:“各种表达轻蔑和恶心的动作,在世界大部分地方似乎是相通的。”
我们肯定都见过一些浮夸的赞美方式:某件事物让人在肉体上产生欲望,我们要证实这种美打动了我们。想想美女经过时引起的粗俗评论,或贪吃之辈见到他最爱的食物时那些难登大雅的喜悦表情。不过,这些例子里出现的并非审美快感的表达,而是某种类似饱喉餍足的表现,或如某些文化里赞美食物而发出的打嗝(即使这些饱喉之声或打嗝是一种礼仪)。一般来说,美的经验引起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里界定的非关利害的快感。我们想拥有令我们惬意的东西,或想参与到看起来好的事物中,这是有利害考虑的快感。品味判断则是,看见一朵花,产生快感,但这快感中并不包含丝毫想拥有它或消耗它的欲望。
因此有些哲学家怀疑,由于丑引起达尔文所描述的恶心反应,我们对丑到底有没有可能做一种审美的判断呢?
其实,我们写丑的历史,应该在丑本身的显现和形式上的丑之间做个区分:丑的本身,例子有排泄物、腐烂中的尸体或全身烂疮的人散发的令人作呕的臭味;形式上的丑则是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均衡。
想象一下,我们在街上碰见一个几乎没有牙齿的人。令我们不安的不是那嘴唇的形状,也不是那仅剩的几颗牙齿,而是一个事实,也就是仅剩的几颗牙齿没有其他牙齿来伴齐——其他牙齿本来应该在那张嘴里的。我们不认识此人,他的丑并不牵动我们的情绪,然而,面对那个整体的不连贯、不完整,我们还是自认为可以不带情绪地说:那张脸是丑的。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一只满身黏涎的昆虫或一片腐烂的水果会产生恶心。而形容一个人不合比例,或者说一幅感觉画得很差的画像丑,则是另一回事(这是艺术之丑或形式之丑)。
谈艺术上的丑,我们要记住:至少从古希腊到近代,几乎所有美学理论都说,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448 b)中说:模仿可憎的事物,如果功夫精到,就能创造美。普鲁塔克的《诗的研究》(De audiendis poetis)中说:在艺术的呈现上,模仿出来的丑还是丑,但由于艺术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种与美相呼应的境界。
以上,我们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现象:丑的本身、形式上的丑,以及艺术对这两者的刻画。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记住,在一个特定文化里,我们几乎总是只能根据第三种现象来推知前两者所指为何。
但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会有产生很多误解的风险。中世纪时,波纳文图(Bonaventure of Bagnoregio)说:魔鬼之丑如果获得很好的刻画,魔鬼的形象会变美丽。此话有待商榷。信徒在教堂门口或壁画上看见残忍的地狱酷刑,真的会认为那些事情美丽吗?他也许应该会像看见第一种丑,会像看见极为可怕或充满威胁的可憎的东西般心生畏怖或不安吧?
理论家往往不会考虑无数个人的变数、癖好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美的经验固然是不带利害关系的静观,但一个心思不定的青少年就是看见米罗的维纳斯,也可能产生绮思骚动的反应。丑也是如此:一个小孩子在童话里看到巫婆可能做噩梦,别的孩子可能只觉得那巫婆逗趣。伦勃朗时代许多人看到他画的解剖尸体,可能不是欣赏他的大师手笔,而是生出害怕的反应,仿佛那尸体是真的似的。就像一个经历过空袭的人,可能无法带着不含利害考虑的审美心情观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是会重新陷入过去的恐怖经验之中。
因此,阅读这部丑的历史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丑的林林总总的变化、形形色色的形式,这些形式引起我们的多样反应及这些反应里的细微差别。我们还应该时时想到《麦克白》第一幕中巫婆的呼声,如果他们说的没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美就是丑,丑就是美。”

前言/序言

unll
《丑的历史》(精装)——一部触碰人性最深层角落的震撼之作 《丑的历史》(精装)并非一本歌颂美德、描绘光明前景的书籍。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剥开了人类文明表象之下那层层叠叠的阴影,将那些被遗忘、被压抑、被刻意忽视的“丑陋”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不回避,不粉饰,而是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深度,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令人不安、甚至难以启齿的侧面,从个体心理的扭曲,到群体行为的失范,再到文明进程中的黑暗痕迹。 一、个体之“丑”:人性深渊的探险 《丑的历史》首先将镜头对准了人性的幽微之处。它深入剖析了那些根植于人类天性中的阴暗面,例如: 嫉妒与怨恨的腐蚀: 书中详尽描述了嫉妒如何扭曲个体的心智,如何从一种微小的负面情绪演变成破坏性的力量,摧毁人际关系,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冲突。从古老的家族纷争到现代社会中的勾心斗角,嫉妒的影子无处不在,它是一种低沉的、持久的“丑”,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和谐。 贪婪与自私的扩张: 贪婪被描绘成一种永不满足的巨兽,驱动着个体不择手段地攫取资源,无视他人福祉。这种自私并非简单的利己,而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之上,导致剥削、压迫和不公。书中不乏历史案例,展示了贪婪如何让曾经的英雄堕落,如何让繁荣的文明走向衰败。 恐惧与偏见的固化: 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然而当它与无知相结合,便催生了偏见。本书深入探讨了各种形式的偏见,从种族歧视到宗教迫害,再到性别成见,这些偏见是如何被制造、传播和固化的。它们像无形的墙壁,将人们分隔开来,阻碍理解与共存,制造了无数悲剧。 傲慢与虚荣的陷阱: 傲慢和虚荣是人们常常自我欺骗的心理活动。书中揭示了傲慢如何让人目空一切,拒绝接受批评和改变,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虚荣则驱使人们追求表面的光鲜,而忽略内在的修养,导致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这些“丑”常常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迷惑人心。 冷漠与残忍的麻木: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个体甚至可以表现出令人心寒的冷漠和残忍。本书不回避讨论集体施暴、旁观者效应以及在战乱或灾难中人性的扭曲。它追问,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人能够对另一个人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这部分内容是对人性底线的一次严峻拷问。 二、群体之“丑”:文明裂痕的回响 《丑的历史》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群体层面,揭示了集体行为中的“丑”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战争与暴力的轮回: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普遍、最残忍的“丑”之一。本书并非简单地叙述战役,而是深入分析了战争背后的驱动力:领土争夺、意识形态冲突、资源掠夺以及原始的权力欲望。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残暴和对人类精神的摧残,以及其后长久的创伤。 压迫与奴役的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压迫和奴役构成了庞大而扭曲的社会体系。从古代奴隶制到现代的各种形式的剥削,本书揭示了这些体系是如何通过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来维护和延续的。它探讨了统治者如何利用弱者来巩固权力,以及被压迫者在绝望中可能产生的抗争与妥协。 谣言与谎言的传播: 谣言和谎言如同病毒,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制造恐慌、误解和敌意。本书分析了谣言的生成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其造成的破坏力。它指出,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辨别真伪变得尤为重要,而对抗谎言则是一场持久的斗争。 迷信与愚昧的羁绊: 迷信和愚昧是阻碍人类进步的巨大力量。本书考察了历史上各种非理性的信仰、仪式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控制民众。它反思了科学和理性精神是如何在与愚昧的较量中,一步步争取到生存空间,但这条道路却充满荆棘。 集体狂热与群体失控: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群体会表现出一种令人恐惧的狂热,例如政治运动中的非理性崇拜,或者宗教集会中的狂热行为。本书分析了这种群体失控的心理机制,以及它如何可能导致个体失去判断力,成为盲目跟从者,从而酿成大祸。 三、文明进程中的“丑”:代价与教训 《丑的历史》还将目光投向了宏大的文明进程,揭示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丑”: 殖民主义的掠夺与创伤: 殖民主义是现代历史上最显著的“丑”之一。本书不仅描述了殖民者如何以武力、欺骗和压迫来掠夺殖民地资源,更深刻地探讨了其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长久创伤,包括文化断裂、社会瓦解和经济剥削。 工业革命的代价与环境的伤痕: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但其背后也伴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丑”。书中分析了工业化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童工的悲惨境遇,以及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它提醒我们,追求进步不应以牺牲生命和地球为代价。 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与迫害: 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极端化常常导致大规模的迫害和屠杀。无论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宗教狂热还是政治理想的僵化,它们都曾将人类推向深渊。《丑的历史》回顾了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试图理解其根源,并警示后人。 文化上的霸权与遗忘: 在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霸权与遗忘。本书讨论了强势文化如何压制和取代弱势文化,以及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或销毁的。 技术进步的伦理困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不断面临新的伦理困境。从生物技术的滥用,到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本书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道德和智慧并行,否则“进步”可能会带来新的“丑”。 《丑的历史》的意义并非在于揭露和批判,而在于促使反思 《丑的历史》(精装)并非一本旨在引发恐慌或绝望的书。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通过正视那些“丑陋”的过去和当下,本书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警觉,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最终推动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反思。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人类这个复杂的物种。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文明的巅峰,那些幽暗的角落依然存在。理解这些“丑”,并非为了沉溺其中,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从而更有意识地去规避、去改变,去创造一个更少“丑”的未来。 《丑的历史》(精装)是一次思想的探险,一次勇气的考验。它将挑战你既有的认知,颠覆你对“美”与“善”的简单定义。它告诉你,人性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阴影,而只有当我们敢于直视这些阴影,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向光明。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必将成为一本让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在“批判”与“共情”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避免了陷入单纯的说教或空洞的道德审判。作者似乎深知,人类的许多行为,无论其结果多么令人不齿,其动机往往植根于生存的本能、环境的压力或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惯性。因此,在揭示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时,作者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疏离感的观察视角。这种“非批判性”的叙述,反而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我们不是被要求去谴责,而是被引导去理解,去探究“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背后的复杂驱动力。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价值的真正体现。它让人读完之后,不仅对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更对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人群,产生了一种更加审慎和包容的理解。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阅读体验,它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对“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对“被忽略之处”的关注。很多历史书会聚焦于帝王将相、重大战役或里程碑式的发明,但这本书似乎对这些主流叙事不屑一顾。它反而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殆尽的、卑微的、却又无比真实的个体生存侧面。比如,书中对于某个时期特定阶层日常饮食习惯的描述,那种详尽到令人咋舌的程度,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和腐败物的味道。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执着,并非单纯的猎奇,而是通过这些极度细小的切口,反向折射出了宏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真实的心态与挣扎。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历史认知模式,去思考,那些被史册省略掉的“日常”,是否才是构成历史基石的最本质部分?作者成功地将那些本应被遗忘的“小事”,提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层面。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发现那些本应早已石化的记忆碎片。

评分

从文字的锤炼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成熟且多变的,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作者的句式结构变化莫测,时而可见长达半页、层层递进的复合句,如同精密编织的古典乐章,每一个从句都承载着特定的逻辑重量;而下一秒,又可能切换为极其简洁、掷地有声的短句,如同突然亮起的闪光灯,精准地捕捉了某个瞬间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词汇的精准掌控力,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最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词汇,而不是使用那些陈词滥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个词组的组合方式太过精妙,让人忍不住要回味再三。这不仅仅是在阅读信息,更像是在欣赏一门高超的文字艺术。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了一般的知识获取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学鉴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廉价的印刷品。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在光线下看,那些文字的排版也显得别具匠心,既有历史的沉稳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装帧的精良程度,真的配得上“精装”二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觉像是收藏了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我通常不太关注书的物理形态,但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让人忍不住想要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即便是偶尔翻阅,那种触觉上的愉悦感也是非常直接的。而且,这种扎实的装帧,也暗示了内容的深度和严肃性,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内页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颜色偏向米白,在长时间阅读时,对眼睛的刺激性要小很多,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总而言之,从触觉和视觉上,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拿到了高分,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仪式感,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抱着一种近乎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它的。我习惯于阅读那些逻辑结构极其清晰、论证链条环环相扣的学术著作,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初看之下,似乎更偏向于一种散点式的、近乎信笔涂鸦的观察集合。它没有那种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框架,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边,随性地抛出他多年来收集的、关于人类文明某些不为人知角落的碎片。这种写作手法,起初会让人有些许迷失,因为你无法预先设定好“下一章将讨论什么”的预期。然而,一旦你调整好自己的阅读节奏,接受它这种“漫游式”的探索,惊喜便接踵而至。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通过一种更深层次的、或许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或是社会结构的隐喻,奇妙地串联了起来。作者的笔触时而辛辣,时而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幽默感,使得那些本应枯燥的论述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这是一种挑战传统阅读习惯的尝试,但对于寻求新颖视角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

评分

在东南大学旁边看到这本书就立即到京东上把它买了确实不错还没仔细看等详细看了再做评价

评分

什么是美?

评分

帮单位买的,自己还没看过,读者推荐的,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很给力喜欢

评分

和美的历史一块买的,包装精美,16开铜版纸全彩页

评分

开始以为是小说,不过书还是不错,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有所借鉴

评分

上半年大促的时候买的书还没看完1/3,这次促销又忍不住买了一批,我买的主要是些画册和摄影方面的书,此类书籍平时价格都很贵,是不舍得大批量购买的,真心感谢京东的促销活动,能够让我买到平时不舍得买的好书,感觉京东简直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次购书也有些不满:有些书断货太快,还有,我第一批买的书到现在还没到货,后面几天买的书倒是陆续到货了,已经催单,但目前为止还没回应,望尽快发货!

评分

好高兴看被黑来黑去的倒霉的苏格拉底和萨特。德行和才华再多也没法掩盖长得丑这件悲惨的事实。。“一只超生无望的丑小鸭”(也不知道译者是什么仇什么怨哈哈哈)

评分

帮单位买的,自己还没看过,读者推荐的,应该还不错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