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一定的硬笔书法书写基础的爱好者和书法培训机构的学员来说,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事实上,当代硬笔书法高手也都是学习经典毛笔字帖而成。我们在掌握一些硬笔书写技巧和能力后,完全可以直接取法古代的毛笔字帖。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毛笔字帖,大多不适合用硬笔来临习。缘于此,我们特意编写了这套以经典毛笔字帖为范本、在九宫格中用硬笔临写的练习册,帮助大家系统深入的进行临古训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提升作品格调,强化笔法训练,加强笔锋表达,丰富作品的内涵。
不过,我建议大家在临写过程中应以把握字的结构为主要目的,对于用笔则不必“求全责备”。通过临习此书如果能达到“软硬兼施”,又何乐而不为?我也曾用此方法进行日课,颇有体会。
本套字帖的特点是:
1)传世经典古帖,硬笔学书必修教材
2)原帖原字等比例缩小,保持纯正的原帖原汁原味
3)“大道至简”抓住学书法核心的要点,那就是“练”
4)单字精临精练、原帖通篇临习、原帖放大版欣赏
系统深入的描摹临写训,辅以传统经典的米字格,精准定位点画,同步提高结构
智永是王氏书法的嫡系传人,他既能严守家法,虔诚地继承王氏书法的传统,又能继往开来,下传虞世南、陆柬之等人,开启了唐代书法的新风。他被公认为承上启下的大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丛书将碑帖的文字缩小,保留笔锋、九宫格等书法教育的精髓、在一个范例字后面放4字九宫格空格,供学生用硬笔临摹练习之用。
卢中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研究馆员,军博美术书法创作中心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第十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思想理论工程部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
金日发
曾任《书法报·硬笔书法》编辑部主任,现为《书法报》书法艺术网执行主编、书法报视频执行主编。
李波
中国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编委会成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使用建议:
如何有序地使用本套字帖,我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步,临习王羲之这是王羲之传世经典小楷,也是硬笔书法爱好者提高硬笔楷书的必修课。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曹娥碑》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第二步,通过系统的临写学习《乐毅论》和《孝女曹娥碑》,能初步具备晋人楷书的平正、清雅的风格,此时可以继续向上追溯,学习钟繇的《宣示表》,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魏晋钟王书风仍然是在为当今硬笔书坛的主流。
第三步,有了扎实的魏晋楷书的功底,就可以广设博览,兼而临习其他的经典法帖,其首推赵孟頫的《胆巴碑》和《湖州妙严寺记》。赵孟頫是“二王”书法风格忠实的传承者,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可见其楷书技法之高超娴熟。
学习了上述几种经典碑帖之后,楷书的功底就能写的很扎实了,这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一步的临习其他不同风格的经典碑帖,喜欢法度森严险峻峭拔的,可以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喜欢挺拔俊秀灵动的,可以选择明代文征明的经典小楷《草堂十志》,喜欢丰腴肥美而又飘动隽逸的,可以选择智永《真书千字文》,各具特色,各得其妙。
我们系统地临写了以上的经典碑帖以后,硬笔楷书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又能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学习硬笔行书《兰亭序》《王羲之行书集字圣教序》,就能很快上手,临写时更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了。
这套临摹帖简直是我的书法救星!我一直对智永老先生的“智永体”情有独钟,那种宁静、内敛又蕴含着磅礴气势的笔触,总让我心生向往。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在结构和用笔的连贯性上,总感觉力不从心。然而,当我拿起这本《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智永 真书千字文》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与众不同之处。首先,纸张的手感非常棒,细腻而不吸墨,无论是使用钢笔还是中性笔,都能清晰地呈现出笔锋的提按变化。其次,它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个字都有清晰的描摹格,并且留白充足,方便练习者对照和修改。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提供了整篇的摹写,还在重点笔画和结构上做了深入的解析,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冗长的文字说明,但通过精妙的图示,我仿佛能“看到”智永先生的运笔轨迹。练习了几天下来,我明显感觉自己在写“真书”时,那种端庄大方的感觉出来了,不再是东倒西歪的散乱状态。对于想要深入学习魏晋楷书,尤其是智永风格的朋友来说,这本无疑是上乘之选。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应付之作,而是真正沉淀了作者对古法的理解和对现代书写习惯的考量。
评分对于一个有一定书法基础,但想突破瓶颈的书写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临摹对象至关重要。我之所以对这本《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智永 真书千字文》赞不绝口,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智永书法的精髓,并将其有效地“翻译”成了硬笔语言。很多时候,传统帖的放大或缩小都会带来失真,但这本书的尺寸和间架结构,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字形的平衡美。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偏旁部首的结构处理,比如“人”字旁、“言”字旁,在智永的版本中,往往会显得更加修长或紧凑,这本帖子忠实地再现了这种结构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套用标准模板。这让我意识到,书法的美感在于变化和取舍。通过反复描摹,我开始领悟到,原来写字不只是“写对”,更是要“写好看”,写出它内在的气韵。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比任何枯燥的理论讲解都来得有效和深刻。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硬笔楷书字帖,大多不是临摹帖就是死板的“米字格”组合,很难抓住一种特定的风格神韵。直到我接触到这套《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智永 真书千字文》,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心手相应”。智永的真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那种笔画的起收,尤其是在“永字八法”的应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帖子在处理这些细节时,非常到位。它的字帖设计,似乎是特意将笔画的粗细变化,通过硬笔的侧锋和中锋的巧妙转换表现了出来。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波磔”处理上的细腻感,硬笔很容易写得僵硬,但在这本帖子里,我能感受到作者是如何通过控制出锋的角度和力度,模拟出毛笔的韵味。这对于我这种硬笔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强迫我去思考每一个笔画背后的动力学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我的硬笔作品会更有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尤其是对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作品,总想亲手去触摸和感受。当我看到这本《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智永 真书千字文》时,我并没有指望它能立刻把我变成书法大家,但我确实需要一本能让我沉下心来,体会古人笔意的工具书。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千字文”这种篇幅宏大的经典,通过硬笔这一载体进行了有效的转化。以往临帖,总觉得要用毛笔,对工具和环境要求较高,但这本硬笔帖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可以在通勤路上,在咖啡馆里,随时随地进行练习。更重要的是,它在“描摹”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讲究。它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镂空,而是保留了足够多的空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会“写”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描”。我发现,当我按照它的字形进行练习时,我的手腕和手指的协调性有了极大的提高,那种力量的蓄发和回转,在硬笔上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韵味,既有楷书的规范,又带有一丝行书的灵动。这对于提升日常书写质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极致体验的阅读者,对于工具书的实用性和设计感要求都很高。这本《硬笔书法临古描摹练习系列:智永 真书千字文》在装帧和内容组织上,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反复翻阅和重压临写,也不会轻易散页,这点对于高频率使用的练习册来说至关重要。内容方面,它提供的范例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我不需要去查阅大量的碑帖拓片来比对,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经过精心筛选和优化的版本。它的墨色选择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黑色,而是略带一些灰度,模仿了古代拓片的质感,让人在书写时更容易进入一种古朴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千字文”这篇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本,通过硬笔这一现代工具得以传承和练习。它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像是一次与智永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沉浸于汉字结构和笔法变化的无穷魅力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