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短短30年间,华为从一个不到10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如今拥有15万员工的国际性大企业,创造了令人艳羡的企业神话。这家企业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本书华为方法论:任正非成就华为帝国的管理哲学 将以任正非为突破口,着力从华为公司内部的管理方法来挖掘华为奇迹背后的缘由,分别从人才管理、团队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创新管理、资本管理、竞争管理、危机管理、国际战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方面来分析华为的“独门绝技”,尽可能详尽地拆解华为在发展历程中的各种重要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生动的案例来挖掘华为的商业逻辑,以期对各位有志于企业管理的读者们有所启迪。
作者简介
陈昱,互联网行业资深从业者,财经作家,原度阳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多家互联网公司专家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创新企业成长和传统企业的转型,从无到有的企业品牌塑造、企业文化以及用户体验,曾出版《谁在颠覆世界:“互联网+”时代商业大变局》等。
目录
第一章 华为人才管理法:华为最重要的是人才
人才永远是让CEO最头痛的 / 002
对进取心强的人才不惜做出让步 / 005
保护略有瑕疵的优秀人才 / 008
是人才,就让他放出光来 / 011
做好解雇前的准备工作 / 014
第二章 华为团队管理法:小的成功靠个人,大的成功靠团队
团队管理的实质是留住人才、剔除庸才 / 020
构建属于自己的唐僧团队 / 023
给团队一个奋斗的目标,而不仅是钱 / 026
“干”掉团队中的“野狗”和“小白兔” / 029
团队需要认同感,能管的人才能用 / 032
找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成功的人 / 035
第三章 华为组织管理法:军队化管理,下属要绝对服从领导
军人任正非,一个有个人魅力的铁腕领导 / 040
有权力,也要有道德影响力 / 043
在矛盾与平衡中实现完美领导 / 047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适当授权 / 050
授权不是放权,授权后要能监督 / 053
授权后,让员工对自己负责 / 056
第四章 华为质量管理法:把住质量关,质量是华为的生命
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 062
质量管理有章法 / 065
始终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 068
普通客户同样不容忽视 / 072
超出预期,用户才会再次光临 / 075
不计代价的付出会为企业留下好名声 / 078
第五章 华为创新管理法:华为的创新是与明天竞争
要做就做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企业 / 084
有核心技术才能应对竞争 / 087
创新不怕“拿来主义” / 089
创造适合创新的企业环境 / 093
在研发路上坚持才会有突破 / 096
创新要“看市场脸色”行事 / 099
第六章 华为资本管理法:不要等到缺钱的时候再去借钱
企业要学会与投资共舞 / 104
财务管理的关键是避免风险 / 107
融资时先想清目标 / 111
不要被资本市场指挥 / 114
太有钱反而会导致失败 / 118
第七章 华为竞争管理法:有竞争才有成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手
世界残酷,竞争才有出路 / 122
没有狮子,羚羊也活不久 / 125
对手是最好的成长伙伴 / 128
高明的竞争是树立愿景 / 131
向对手学习并最终超越 / 134
优势应当是全方位的 / 138
第八章 华为危机管理法:没有危机感的企业,就是被吃掉的虾米
在夹缝中求生存 / 142
有危机意识才会有生机 / 145
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 147
拯救危机往往是从妥协开始的 / 150
网络世界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 153
钱是内行人赚的,吃亏也可以买到教训 / 157
第九章 华为国际战略管理法:只有经过风雨雷电,才能一飞冲天
香港,放眼世界的窗口 / 162
俄罗斯,拿下“攻坚战” / 165
非洲,让误解变成理解 / 168
印度,互相信赖搞研发 / 172
欧洲,让使用华为成为习惯 / 175
美国,“爬树摘苹果” / 178
第十章 华为客户关系管理法:做生意就像办舞会,要先有“人场”
深入了解客户,做好客户管理 / 184
免费往往是最贵的模式 / 187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 190
什么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 193
倾听客户心声的企业才会是赢家 / 196
放弃单打独斗,与伙伴共进退 / 199
第十一章 华为企业文化管理法: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
用“沟通”拴住员工 / 204
务实是华为文化的精髓 / 206
给自己的员工机会,就是善待你的企业 / 209
维系任正非帝国的是军队般的企业文化 / 212
把“全员导师”当作战略来经营 / 21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华为人才管理法:
华为最重要的是人才
人才永远是让CEO最头痛的
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所有企业领导者的梦想。人才,代表了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留住人才、剔除庸才,才能让这支部队时刻保持精锐。
无论何时,人才都是企业炙手可热的争夺目标,对华为公司而言显然也不例外。在华为每年为了招聘预热的高校宣讲会上,演讲者频频提到华为理想中的人才类型——作为一家给世界带来不同的全球化企业,华为最看好的人才就是有着改变世界梦想的青年才俊。在华为宣讲会的上海站,演讲者鼓励年轻的人才:“如果你怀有梦想,如果你渴望成长,如果你喜欢多元化,如果你乐于接受挑战,如果你想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如果你追求自我实现,想要改变世界,那欢迎加入我们,加入华为大家庭,与我们共同实现最美的梦想,与我们共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如果询问企业家们创办公司的不易之事,那么聘用到优秀人才绝对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也成为促使企业进行关键性变革的路径。麦肯锡公司有句流行的话:“如果你没花50%时间在招聘上,你已经走在失败路上。”尽管人才招聘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可依然有太多企业的负责人在尽可能逃避这个问题,最后因为人才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反而阻碍了公司的业务进程。
招聘的确令人头疼,它花费大量时间且不能立竿见影。招聘像是给正在前行的企业踩了一脚刹车,耽搁企业的业务不说,还极可能误招许多不符合要求的人,这也是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对此避之不及的原因。
此时,对他们而言可能的做法是:随便雇人进公司,或再也不想在招聘环节上花任何时间,而专注于开发产品、关注客户等。但事实上,他们在犯一个更大的错误。
作为已经成功跨过这道坎的企业创始人,任正非十分清楚这样的道理:业绩增长与招聘到能给你带来业绩的人有关。
对于不太情愿在招聘上投入精力的CEO,可以先从招聘兼职员工开始,不搞“持久战”,用一个月时间去招聘。一个月不会让一家公司垮掉,相反,如果能够吸引到真正的人才,那么不久之后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企业。
还有些CEO甚至担心招来的人比自己优秀。这种想法非常危险,一名合格的CEO应当明白:如果你周围都是聪明人,实际上只会让你变得更聪明。合格的CEO应当尽量挖掘优秀的人才,并从他们身上收获最好的东西。即使跟优秀的人一起共事没有那么“舒服”,但他们会令真正的好事开始发生。
反观华为,如果当下正在招聘数据测试工程师,负责人会很清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员工,并且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去搜寻胜任者。如此集中精力地快速突破,通常很快就能有所斩获。而一名CEO只要在某个岗位找到了合适的应聘人,也会顺利进入招聘模式,因为他能够迅速收到成效。
对于企业CEO而言,如果你无法相信优秀人才会为你工作,这将是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你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雇用一个人才,那就该好好想想自己的公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公司?你可能回答:“目前阶段,我的公司没其他公司那么好,或我给这些人提供的条件没他们目前的工作条件好。”如果你是这么想问题的,那谁会跑来为你工作呢?
同样道理,如果你发现因为条件等因素无法说服一个人为你的初创公司工作,你就该转身找其他人做这件事。很多创始人喜欢纠结自己能提供给别人的薪金是否具备竞争力,但这种想法实际会阻止你找到合适的人:如果应聘者认为相对一个前途未知的初创公司,更愿意留在薪资颇丰、风险不大的大机构的话,这人肯定不是你要找的人。
一名CEO发现其他公司有人力资源部经理正准备跳槽,并对对方的能力和人品印象都不错,但是CEO认为公司短期内不需要招聘人力资源部经理,于是放弃了良机。太多CEO受一些标准所限,而损失了未来潜在的商机。
事实上,当你开始考虑为未来招聘,你就会发现提前支付几个月薪水给那些有无限潜能的天才们是值得的。随着这个人的到来,你要及时启动那项你早就知道未来你肯定要干的事。
作为企业CEO,不可能在招聘这件事上总是亲力亲为。记住,一旦你雇用了一群专业人士,你就不再需要亲自招聘其他人,你可以让这群专业人士替你招聘人才并组建团队。
一次,华为公司需要招聘三位客户服务代表。而华为聪明地选择了认真招聘一名负责管理他们的“小组长”来管理这群人,而不是花时间去招三个人。如果华为选择了雇用三个人后再给他们找个上司,潜藏的危险就是,他们认为后来的上司干扰了他们的工作,而他们三人也随时可能分道扬镳。
对企业CEO而言,一旦你在每个领域都有了核心领导者,你还需要做的事就是时刻确保你能给予他们支持,这种支持包括资源及其组建一个团队所需要的一切帮助。
你需要一直关注公司招聘过程,并时刻与负责招聘的人紧密联系,事实上,这时你已经不需要亲自上阵,可以拿出时间去关注其他迫切需要关注的事。
所以,如果你厌烦招聘,那就马上把高层人士招聘到位,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做剩下的事。
前言/序言
解密华为背后的故事
《经济学人》杂志把它称为“欧美跨国公司的灾难”,《时代》杂志评论它是“所有电信产业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在2016年中国国产手机全球销量排名中,这家企业位列第一位。它,就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为什么大江南北的人都如此好奇华为背后的故事,以及它的创办人任正非?因为这家神秘的中国企业仅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书写了令人艳羡的神话。
如今已经无法想象世界没有华为的情景。没有华为,在西伯利亚地带居住的人们的手机就收不到信号,珠穆朗玛峰的勇士们就无法通过手机交流,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就无法向人求救,甚至在极寒的南极和北极也有华为的印记。当你乘坐飞机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打电话给亲友报平安时,背后都少不了华为基站的支持。
人们都说华为的成功是任正非的心血,任正非却把功劳分给了15万华为员工。中国企业中史无前例的奖酬分红制度是任正非的首创:不要上市,不要排名,视98.6%的股票如身外之物,全部回馈给华为员工,而任正非本人所持有的股票仅仅是剩下的1%左右。任正非的“舍”,赢得的是15万员工的心拧成一股绳。
一如领导人任正非的低调作风,华为在大众眼中太过神秘。传言里的“军式色彩”“拥有中国官方支援”“危险残酷”“狼性文化”让好奇者对华为望而却步。而事实上,华为是一家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它是著名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说它是全球通信产业龙头,华为当之无愧。
华为的技术研发能力,也超越了一般人对中国企业的固有印象。有人说,中国企业不会创新,而华为公司拥有逾30000项专利技术,其中40%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任正非说:“没有自己的科技支撑体系,工业独立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的独立。”
在那份“世界500强”企业名录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靠原物料、广泛的内需市场等优势在排行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但华为公司一枝独秀,靠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经营绩效与行业龙头老大们比肩。当曾经的通讯产业巨擘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都面临衰退危机时,华为却以震惊世人的速度傲然崛起——这家企业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说,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属于未来老板级的员工,还是仅仅是打工仔式的员工,只要你身在华为就一目了然:你的薪资说明一切。
“我们不像一般领薪水的打工仔,公司运营得好不好,到了年底会强烈地感同身受。”“你拼命的程度,直接反映在薪资收入上。”
1987年,华为不过是一家无足轻重的小企业,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能够撑过一两年。但是三十年一晃而过,华为仍旧存在,而且从最初的交换机代理商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更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任正非究竟是何许人也?《世界经理人》评价他说:“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挡的攻击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为任正非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敬。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人低调、从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经被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神秘‘教父’。”《福布斯》杂志评价他说:“任正非是一个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物,却是国际上最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家。”
华为从最初不足10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如今拥有15万员工的国际性大企业,任正非自然功不可没。但是如果将华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就会发现“华为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才是真正推动华为不断向前的主要动力。
基于以上原因,本书将以任正非为突破口,着力从华为公司内部的管理方法来挖掘华为奇迹背后的缘由,分别从人才管理、团队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创新管理、资本管理、竞争管理、危机管理、国际战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方面来分析华为的“独门绝技”,尽可能详尽地拆解华为在发展历程中的各种重要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生动的案例来挖掘华为的商业逻辑,以期对各位有志于企业管理的读者们有所启迪。
陈昱
2017年10月
《华为方法论:任正非成就华为帝国的管理哲学》 一、 历史的洪流与时代的呼唤:华为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潮中,一批富有远见和魄力的企业家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征程。任正非,这位传奇人物,正是这场浪潮中的弄潮儿。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崛起史,更是一部关于坚韧、创新与领导力的生动教材。 华为,这家在中国通讯产业中曾经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如今已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套深刻而独特的管理哲学,这套哲学凝聚了任正非的智慧、经验和对未来的洞察。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套“华为方法论”,揭示其核心理念、实践路径以及对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管理的深远影响。 回溯华为的起点,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内通讯市场被外资巨头垄断,技术落后,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任正非凭借着对技术的热情和对民族产业的责任感,毅然踏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早期的华为,如同无数初创企业一样,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质疑等重重困难。然而,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为华为后来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在这个阶段,“艰苦奋斗”成为了华为最初的基因。任正非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从代理销售到自主研发的重大跨越。他深知,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法长久。因此,对研发的巨额投入,对优秀人才的渴望,以及对技术人才的尊重,成为了华为早期最鲜明的标签。 早期华为的成长,也是在不断试错和学习中进行的。任正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班出身,但他却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华为自身发展的模式。这种“敢于引进,善于消化,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奠定了华为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基础。 随着产品的逐渐成熟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华为也开始面临着管理上的挑战。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几百人、几千人的规模,如何保持组织的活力、提高效率、激发员工潜能,成为摆在任正非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任正非开始了他的管理哲学探索,为后来更为系统化的“华为方法论”打下了最初的基石。 二、 思想的演进与体系的构建:华为管理哲学的核心支柱 “华为方法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淬炼、升华而成的。它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对人、对组织、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 (一)以客户为中心: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在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的 DNA。任正非深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取决于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这种理念驱动着华为不断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体系。 “以客户为中心”的实践,体现在华为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对客户痛点的深刻理解,以及为客户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华为的销售、研发、生产、服务等所有部门,都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而协同运作。它要求员工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将客户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这种高度一致的目标导向,是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二)以奋斗者为本:激发组织活力的引擎 与许多企业注重“以人为本”不同,华为强调“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认为,一个组织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依靠那些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承担更多责任、创造更大价值的奋斗者。这并非否定普通员工的价值,而是强调一种价值导向:贡献决定回报。 “以奋斗者为本”的体现,首先在于华为清晰的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绩效奖金、晋升通道等方式,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绑定,让奋斗者获得应有的回报。其次,华为构建了一种鼓励创新、容忍试错的企业文化,为奋斗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华为也对“不奋斗者”进行淘汰,保持组织的精简和高效。 这种机制的精髓在于,它能够持续地为企业注入活力,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最有冲劲的人才,形成强大的组织战斗力。 (三)聚焦与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双翼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保持战略定力,聚焦核心业务,是企业抵御风险、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石。华为在早期就明确了其通讯设备制造的核心定位,并持续深耕。任正非深知,“枪炮不能打蚊子”,过度的多元化往往会导致资源分散,削弱核心竞争力。 “聚焦”并非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要在聚焦的领域内,不断进行“创新”。华为的创新,是面向客户需求、面向未来趋势的持续性创新。它体现在研发投入的巨额占比,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以及鼓励内部技术竞争的机制。从2G到5G,再到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华为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聚焦与创新”的结合,使得华为能够在通讯领域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四)危机意识与自我批判:永不懈怠的警钟 任正非以其深刻的危机意识而闻名。他常常告诫华为人,即使在最辉煌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这种“狼来了”的精神,促使华为不断审视自身,寻找不足,并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自我批判”是华为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鼓励员工敢于暴露问题,勇于承认错误,并从中学习成长。任正非本人也以身作则,在公开场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这种机制能够帮助华为及时发现和纠正战略、管理上的偏差,避免陷入僵化和自满。 强大的危机意识和持续的自我批判,使得华为能够灵活地应对地缘政治、市场波动、技术变革等带来的挑战,保持组织的韧性和适应性。 三、 实践的落地与体系的运转:华为管理哲学的具体体现 “华为方法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实践能力。这些核心理念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渗透到华为的每一个管理流程和组织细节中。 (一)组织架构与人才战略:高效运转的动力源泉 华为的组织架构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始终围绕着“聚焦”、“精简”、“高效”等原则。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赋予了基层团队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同时,华为强大的干部管理体系,能够将最合适的人才放到最关键的岗位上。 在人才战略上,华为遵循“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的原则,强调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其严格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客观地识别奋斗者,并给予相应的回报。同时,华为也注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成长,通过内训、外派、轮岗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 (二)研发体系与质量管理:技术领先的基石 华为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始终保持在全球领先水平。其研发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从基础研究、技术预研到产品开发的全流程研发机制。“板凳宁坐十年冷,不为鸡毛蒜皮低头”的科研精神,是华为在技术创新上的真实写照。 在质量管理方面,华为借鉴了全球最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严格的流程和评审,确保产品的可靠性。“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质量的最终衡量标准。 (三)市场营销与渠道建设:连接客户的桥梁 华为的市场营销策略,始终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展开。其强大的销售团队,深入市场一线,了解客户需求,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华为在渠道建设上,坚持直销与分销相结合,构建了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 同时,华为也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四)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其管理哲学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狼性文化”的拼搏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创新,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华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准则中。 企业文化也体现在华为对员工的关怀和培养上。尽管以“奋斗者”为本,但华为也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员工的福利,关注员工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四、 影响与启示:华为方法论对时代的回响 “华为方法论”的影响,早已超越了通讯行业,甚至超越了中国。它为全球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一)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华为的成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树立了标杆。它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华为方法论中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聚焦与创新”、“危机意识”等理念,为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对全球管理的价值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华为方法论”所体现出的战略定力、持续创新能力、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未来的展望 “华为方法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的。面对新的技术革命和全球格局的变化,华为仍在持续探索和创新。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华为过去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这家企业持续成功的深层逻辑,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结语: 《华为方法论:任正非成就华为帝国的管理哲学》是一次对商业世界中一个非凡现象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勇气、以及永恒追求卓越的史诗。通过对任正非的管理哲学及其在华为的实践的细致剖析,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家科技巨头崛起的奥秘,并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思维,为我们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