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耀君 著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西方管理学
  • 经典著作
  • 提要
  • 管理思想史
  • 商业管理
  • 经济学
  • 学术著作
  • 图书摘要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17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13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入29篇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大致有三类,产生和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及产生于“二战前后直至现在的当代管理理论,介绍全面,分析独到,是系统了解西方管理学的较好读本。
  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学术经典,任何人竭毕生之力也无法读尽。由各学科专家学者主编的西方学术名著提要丛书,为读者铺就了通向西方学术宫殿的捷径。《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被中央党校及多所地方党校选为辅助教材,发行量超过5万;《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也已被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选为素质教育教程的参考教材,初版发行即逾万册。本书共有提要管理学名著29种。这些提要包含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当代各种管理理论(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的主要代表作。

精彩书评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到下个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再继续前进。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改进和加强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所阐明,也被我国和国外的经济现实所证实,无需我们多讲了。现在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同我们编写这本《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

目录

前言
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 1979
厄威克 管理备要 1956
孔茨 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
孔茨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1980
泰罗 科学管理原理 1911
法约尔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1916
梅奥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945
马斯洛 人类动机理论 1943
赫茨伯格 工作与人性 1966
赫茨伯格 再论如何激励职工 1968
麦克利兰 渴求成就 1966
麦克利兰 权力的两面性 1970
劳勒 波特 工作绩效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 1967
麦格雷戈 企业中人的方面 1957
阿吉里斯 个人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 1957
利克特 管理的新模式 1961
弗鲁姆 管理决策新论 1973
布莱克 穆顿 新管理方格 1978
本尼斯 组织发展与官制体系的命运 1966
西肖尔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1965
大内 z理论 1981
巴纳德 经理人员的职能 1938
巴纳德 组织与管理 1948
西蒙 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1977
德鲁克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1974
戴尔 伟大的组织者 1960
卡斯特 罗森茨韦克 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 1979
洛希 组织结构与设计 1970
菲德勒 让工作适合管理者 1965
豪斯 米切尔 关于领导方式的目标--途径理论 1974
坦南鲍姆 施米特 如何选择领导模式 1958
伯法 生产管理基础 1975
明茨伯格 经理工作的性质 1980
后记

精彩书摘

  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这个学派的学者非常注重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尤其是作为社会心理学对象的个人和激励个人的事物。这一学派的成员,有的把处理人际关系看成只是管理者职务的一部分,只是一种工具。管理者借助于这种工具可以理解人们的需要,并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和进行激励来使人们作出最大的贡献。另一些成员则把个人和团体的心理学行为看成是管理学的全部内容。
  这个学派中的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当很好地加以领会和运用的一种技能。另外有些人则集中注意于管理者的领导职能,有时甚至把管理等同于领导。这样实际上就是把一切群体活动都看成是“受到管理的状况”。有的人把对群体动态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干脆看成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关系的研究。
  无可否认,研究人际关系,无论对管理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很有用,很重要。但是,不能说人际关系就包括了管理的一切。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公司所有的管理人员都精通心理学,但就是不会进行有效的管理.美国一家大公司的一个主要的分公司,对上下各级管理人员都施以敏感性训练(讥者称之为“心理上的脱衣舞”),结果发现这些管理人员只不过学到许多有关人的感情的知识,而对于如何进行管理,所得无几。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单只有人际关系的研究,远不足以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科学。
  (三)群体行为学派。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有时则按切斯特。巴纳德的用法,用来表示人们间的协作关系。而所谓正式组织则指一种有着自觉的精心筹划的共同目的的组织。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组织”一词来概括“集体事业中所有参加者的所有行为”。
  不难想见,实际管理人员是不会同意让“组织”包括如此广泛的群体行为类型的。可是,管理人员碰到的许多问题又的确是由群体行为类型、态度、愿望、偏见所引起的。有些问题来自企业内部的群体,更多的问题来自公司、部门、机构之外人们的文化环境。这个学派的最大问题也许是它的成员总想把“组织行为”和“管理活动”人为地等同起来。群体行为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等同于管理。
  (四)经验(咸案例)学派.这个学派通过分析经验(常常就是案例)来研究管理。其依据是,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各色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雕。自然地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这个学派有时也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但往往只不过是把它当成一种向实际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学者传授经验的手段。典型的情况矗,他们把管理学或管理“策略”看成是对集例进行分析研究的手段,或者采用类似欧内斯特·戴尔的气比较法”。
  端也不否认研究管理经验成分析过去管理过程的重要意义。伹是,管理学毕竟不是法律学,不能,以前例为依据,顸且未来的情况同过去正好相似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过于根据未经提炼的过去的管理实践经验是很危险的。理由很简单;过去行之有效的技术或方法,不见得适用于来来的情况。只有以探求基本规律为目的去总结经验,才有勘于管理原则或理论的提出或论证。
  经验学派的倡导者们可能会说;他们分析实例或历史,实质上正是要从中得出某些一般性的销论?用来有效地指导未来的思想和行动。事实上歐内斯特,戴尔在声称*万能论者吁(指管理过程学派)所标榜的原理“很少实用价值’以后,却又很奇怪地从他自己对许多伟大的组织者的很有价值的研究中拇出一些尸结论’和“准则”来。人们不禁要问。除了在提炼基本道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以外,究竟戴尔的“比较法”同他所贬斥的“万能论者”的观点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
  由于经验学派强调研究经验,由此而进行的研究和产生的思想的确可以促进对管理原理的验证。而且垃个学派的成员所提出的原理,可能比管理过程学派所提出的原理更为有用。可是,只要经验学派是在从它的研究中探求普遍性的结论(由于经验学派的人满足于交流毫无意义的未定形的经验,他们就不能不这样做),那么他们就是在干同管理过程学派所干的一样的事情。
  (五)社会协作系娩攀派。它与行为学派关系密切荫且常常互相混同。有些人,如马奇和西蒙,把社会系统(即一种文化的相互关系系统)只限于正式组织。把“组织”这个词同企业等同起来。而不是指管理学中最常用的那项职权活动概念。另外一些人则不区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把所有人类关系的各种系统都包括进来。
  这个学派带有浓厚的社会学气味。社会学所进行的各种研究它都进行。它确定各种社会团体的文化关系的性质,井设法把这些关系作为山个相觅联暴而且常常妊结成一体的系统表示出来。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切斯特。巴纳德·他富宁思想、热情善辩。他为了从根本上说明管理过程,提出了一种协作理论。其依据是。个人需要通过协作来槐服他自己及其环境在生物,物理,社会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他们发现,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这样,这个学派的著作大都集中于论述生产、办公室工作等技术系统与人及其工作关系等方面,因而它也特别注意工业工程问题。这个学派虽然不像其倌奉者所认为的那样包含管理的一切,但的确对管理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并非本书的全部内容,本书实际上涵盖了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诸多里程碑式著作,深入剖析了它们的核心观点、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对这些著作的简单概括,更是一次对西方管理智慧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 一、管理思想的起源与奠基:从科学到效率 本书首先将我们带回到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洪流中,生产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吹响了对传统管理方式的革命。本书将详细阐述泰勒如何通过“时间动作研究”来发现“最佳工作方法”,如何提倡“分工与合作”,以及其“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机制。我们会看到,科学管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因其忽视人的情感需求而受到后世的批评。 紧随其后,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尽管不直接是管理学理论,却是科学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本书会探讨福特如何通过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和高工资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以及这一模式对现代工业生产的深远影响。 二、人本主义的曙光:关注人,释放潜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技术和效率提升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霍桑实验的发现,如同一场思想的地震,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机器”转向了“人”。本书会详细解读梅奥及其团队如何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工作场所中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情感因素等对员工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巨大影响。我们能从中理解到,员工并非是简单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人”。 基于霍桑实验的启示,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本书将深入介绍其代表人物,如玛丽·帕克·福利特,她提出的“领导就是协作”的观点,以及她对组织中权力、冲突和沟通的独到见解。我们还将看到,这个学派如何强调团队合作、员工参与和领导的沟通能力,为后来的员工激励和组织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走向系统的思维:组织的复杂性与互动 当单一因素的分析不足以解释组织现象时,管理思想的触角便延伸至对整个系统的理解。系统管理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会深入探讨“系统”这一概念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即组织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其运作并非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将了解系统理论如何帮助管理者认识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以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 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权变管理理论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组织复杂性的理解。本书将重点阐述权变理论的核心观点:不存在普适的最佳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应根据具体的环境、组织特点和情境进行调整。我们会看到,该理论如何鼓励管理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管理策略。 四、决策与理性:智慧的运用与局限 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决策中,如何做出更优的选择,一直是管理学关注的焦点。本书将深入探讨决策理论的发展。从早期强调理性、最优决策的理性决策模型,到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即认识到决策者信息、时间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满意”原则的引入。我们能理解到,现实中的决策往往是一个在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寻求“足够好”而非“绝对最优”的过程。 五、战略与竞争:企业长青的制胜之道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战略规划成为其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本书将详细解析战略管理的经典理论。我们将深入安索夫的增长战略,理解其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多元化战略的四大增长方向。还会探讨波特的竞争战略,特别是其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以及五种力量模型如何帮助企业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资源基础观,即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拥有的独特、稀缺、难以模仿且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分析企业竞争优势、制定并执行有效战略的方法。 六、领导力的艺术:激励与影响 领导力是组织能否有效运作的灵魂。本书将全面审视西方管理学中关于领导力的不同理论。从早期的领导特质论,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天生具备某些特质,到领导行为论,将领导力归结为一系列可以学习和培养的行为模式。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权变领导理论,如费德勒的权变模型和赫塞-布兰查德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它们都强调领导风格应与下属的成熟度和任务情境相匹配。更深入的,我们将探讨变革型领导,即领导者如何通过愿景激励、魅力感召、智力激发和个性化关怀来激发员工的潜能,推动组织变革。 七、组织文化与变革:软实力与适应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将深入剖析组织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我们将理解到,组织文化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由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仪式所构成,它能够塑造员工的行为,影响决策,并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 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组织变革的管理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明茨伯格的组织结构类型,如简单结构、机器式官僚制、专业式官僚制、事业部制和创新型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我们还将学习卡特·麦金西的八步变革模型,理解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应对策略,从而提升组织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八、创新与学习型组织:面向未来的管理 进入21世纪,创新和持续学习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探讨创新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创新的类型、创新流程以及如何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 同时,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将引领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能够不断学习、适应和成长的组织。本书将介绍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以及这些修炼如何帮助组织实现持续学习和创新。 总结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并非一本简单的著作索引,它是一次对西方管理思想精华的提炼与升华。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系统、全面的管理知识体系,理解管理学是如何从最初的效率追求,一步步演进到对人的关注,对系统性思维的重视,对战略与竞争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领导力、文化与创新的不懈探索。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汲取他们智慧的养分,从而在当前的商业实践中,具备更深刻的洞察力、更卓越的决策力、更强大的领导力,以及更持久的创新力。它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读物,适合所有渴望提升管理能力、理解组织运作规律的管理者、学生和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未知,寻求深度理解的期待。我深知,管理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进的智慧结晶。我希望这本提要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访那些在管理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们,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提出的独到见解。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书名和作者,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每一部经典著作的核心理论,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是如何重塑生产效率的,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又如何引领了现代企业战略思考,以及波特的竞争战略模型如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管理理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精髓,并思考它们在现实商业世界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能主动地去思考这些经典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行业背景下的适用性。这本提要,应该是一扇通往更广阔管理学视野的窗口,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

评分

我对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的期许,是一种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渴求,希望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为系统和严谨的管理学知识体系。我之前零散地阅读过一些管理学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但总觉得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像是散落的珍珠,难以串联成项链。我希望这本提要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将西方管理学发展历程中的“珍宝”——那些开创性的经典著作——一一呈现在我面前,并且能够为我解读它们的历史地位、核心思想以及它们所提出的重要管理理论。我期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演进关系,例如从科学管理到人际关系学派,再到系统管理和权变管理,这种演进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更希望它能引导我认识到,那些经典理论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表面的原则,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和哲学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探寻管理学“根基”的旅程,我希望通过它,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管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从而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地基。

评分

我购买《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是希望它能成为我快速掌握管理学精髓的捷径。我平时工作繁忙,很难有大量时间去研读那些洋洋洒洒的原著,但我又深知,缺乏对管理学经典理论的理解,很容易在工作中陷入瓶颈,或者做出低效的决策。因此,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以一种高效的方式,将西方管理学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和最核心的管理思想提炼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快速了解这些著作的作者是谁,它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管理实践。我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明了的,避免过多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理论。我希望它能为我节省大量的筛选和阅读时间,让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西方管理学最全面的概览。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个书单的堆砌,而应该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知识导图,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性认识,从而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一直对管理学这个领域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汗牛充栋的各类管理学书籍,常常让我无从下手,或者读了许多后仍然觉得知识零散,缺乏体系。这本《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一盏明灯。我期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为我梳理出西方管理学发展脉络的精华,让我能快速地瞥见那些奠定管理学基石的经典著作,了解它们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贡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明白不同管理学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构建起自己对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初步认知。这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介绍,更关乎智慧的传承。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那些管理学大师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洞察企业运营的本质,如何提出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并这些观点如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究竟哪些管理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哪些理论在当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成为我深入学习管理学的起点,帮助我建立起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让我不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与“管理”相关的场景。我是一家小型创业公司的负责人,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从团队建设到市场营销,从财务规划到战略决策,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我深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但现实是,我往往是在问题出现后,才匆忙地去寻找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能够成为我的“速效救心丸”,又或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囊团”。我期待它能够将那些奠定管理学基石的经典著作,以一种高度概括、直击要害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告诉我,在面对团队协作难题时,应该参考哪位管理学家的理论?在思考企业战略时,又有哪些经典模型可以借鉴?我更期待它能够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提供一些思考角度,让我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管理智慧,巧妙地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这本书,对我而言,代表着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一种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希望。

评分

已经开始看了,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

还没有看,看过后再追评

评分

《c西egj方管lm理o学名著提要》(孙耀君)【摘要 书评 试读】-U 京Y东Z图书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这本书是了解西方管理学思想、发展史的通俗便捷渠道,内容清晰简练,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的学生和老师参考。

评分

还可以,需要慢慢研读

评分

13-64123215

评分

这本书还是适合晚上或是静下心来好好品读。

评分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