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傢庭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基本、重要的組成。本書以唐代農民傢庭為考察對象,研究唐代農民群體的生活環境、社會構成、日常生活狀況與國傢賦稅演變的關係等內容,對唐代農民群體的範圍界定、日常生活水平、兩稅法改革對農民經營方式的影響、唐代國傢與農民的經濟關係、農民承受閤理的稅收比例等問題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進一步豐富瞭中國農民生活史和農村經濟史的研究,並為當代農村生産和農業增收等問題提供瞭曆史藉鑒。
張安福,男,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國傢社科重大項目《環塔裏木曆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首席專傢。先後主持國傢社科重大項目、國傢社科一般項目、教育部社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項目、國際閤作項目等多項,齣版《唐代農民傢庭研究》《清代以來新疆屯墾與國傢安全研究》《西域屯墾人物論稿》《漢唐屯墾與吐魯番社會變遷研究》等著作,發錶相關論文40餘篇,目前主要從事西域史、漢唐史研究。
目 錄
序(1)
緒論(1)
第一節 選題的緣起(1)
第二節 對唐代農民生活狀況研究的迴顧(3)
第三節 唐代農民傢庭研究中有關概念的界定(8)
一 農民的界定(8)
二 傢庭的界定(13)
第一章 唐代農民生産和生活的概貌(16)
第一節 農民生産的自然環境(16)
第二節 農民生産的社會環境(20)
一 耕作製度(20)
二 經營方式(27)
第三節 農民的衣食住行(31)
第四節 農民的思想及勞作之餘的生活(39)
一 農民的經營思想(39)
二 農民的信仰與婚姻取嚮(46)
三 農民勞作之餘的生活(50)
小結(54)
第二章 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的管理與運行(55)
第一節 農民傢庭經濟的內部管理與運行(55)
一 父傢長在傢庭經濟管理中的主導地位(56)
?
二 婦女對傢庭經濟的日常管理(58)
三 農民傢庭的分傢與財産繼承(61)
第二節 農民傢庭與宗族、村社之間的經濟交往(66)
一 生産和生活互助(67)
二 賦稅和藉貸(72)
第三節 城鄉經濟之間的交往與互補(75)
一 集市、墟市(75)
二 城鎮(80)
小結(87)
第三章 唐代農民與國傢之間的經濟關係(89)
第一節 國傢與農民之間的關係概述(90)
一 良性互動(90)
二 惡性循環(92)
第二節 國傢與農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93)
一 國傢製定閤理的土地和稅收製度(94)
二 國傢及其各級官吏組織農民發展生産(98)
三 國傢賑災、救災,救助農民弱勢群體(102)
四 農民安心生産和生活是社會穩定和發展根本動因(106)
第三節 國傢與農民之間的惡性循環關係(108)
一 國傢統治成本加劇的原因分析(109)
二 國傢與農民之間惡性循環關係的錶現形式(111)
小結(114)
第四章 均田製下農民傢庭的經濟狀況(117)
第一節 均田製對農民生産的影響(117)
第二節 均田製下農民的受田情況(122)
一 農民受田的數量(123)
二 農民受田的地塊分布(128)
第三節 均田製下農民的傢庭收入(134)
一 糧食收入(136)
2 / 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研究
?
二 副業及其他收入(140)
第四節 農民的傢庭支齣(145)
一 傢庭規模(145)
二 賦稅支齣(147)
三 日常生活支齣(149)
第五節 農民經濟運行與唐代前期社會發展的關係(155)
小結(159)
第五章 兩稅法改革與唐代農民傢庭經濟(161)
第一節 兩稅法改革的農村經濟背景(162)
第二節 兩稅法前後農民傢庭負擔的變化(168)
第三節 兩稅法對農村戶口和農民傢庭結構的影響(172)
第四節 兩稅法對農民經營方式的影響(177)
第五節 兩稅法後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階層的分化(185)
一 兩稅法後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麵(185)
二 農民階層的分化(188)
小結(192)
第六章 唐代農民負擔及其曆史走嚮(195)
第一節 唐代正常年景下農民承擔的賦稅量(195)
一 中國古代社會的賦稅比例(195)
二 農民傢庭閤理負擔量分析及其意義(199)
第二節 唐代農民負擔加重的原因及其後果(203)
一 農民負擔加重的原因(203)
二 農民負擔加重後的結果分析(207)
第三節 唐代減輕農民負擔的努力及曆史走嚮(209)
一 唐代政府減輕農民負擔的努力(209)
二 農民負擔的曆史走嚮(213)
小結(217)
參考文獻(220)
後記(230)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十分樸實,但吸引我的卻是那幾個簡潔有力的字——《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研究》。作為一名對古代社會生活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支撐起宏偉曆史畫捲的普通人及其日常的點滴充滿興趣。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農民傢庭是如何維持生計?他們的收入來源有哪些?支齣又集中在哪些方麵?是簡單的自給自足,還是已經有瞭更復雜的經濟活動?這本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真實唐代底層人民生活狀態的窗口。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看似平靜的時代背景下,是否存在著我們現在能理解的“經濟壓力”?比如,他們如何應對豐年和歉年?土地的分配是否公平?有沒有相關的稅收製度對他們的經濟造成影響?甚至,他們是否有機會進行小規模的貿易,比如將多餘的農産品拿到集市上去換取生活必需品,或是銅錢?這些都是我在這本書中期待找到答案的問題。它不僅僅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分析,更是關於每一個傢庭、每一頓飯、每一分錢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曆史,感受曆史的溫度。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尤其對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非常感興趣。我偶然看到一本叫做《唐代社會分層與民生變遷》的書,這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任何時代的宏大敘事,最終都離不開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我想知道,在唐朝那個輝煌的時代,社會階層的劃分是怎樣的?作為普通民眾,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具體的錶現?尤其是“民生”這個詞,在古代的語境下,它是否包含瞭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麵?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給我一個清晰的描繪,告訴我不同社會階層的傢庭,在生活水平、居住環境、飲食習慣、娛樂方式等方麵,究竟存在著哪些差異。是貧富差距明顯,還是相對均衡?有沒有相關的社會保障製度,能夠幫助那些生活睏難的傢庭?我想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唐代社會的真實肌理,不僅僅是那些史書中記載的宮廷秘聞和政治鬥爭,更是那些構成社會基礎的廣大人民的生存狀態。
評分我對於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唐朝,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時代。我最近瞭解到一本名為《大唐的工匠精神與技術革新》的書,這讓我對該時期科技進步的背後故事産生瞭強烈的求知欲。我想知道,在那個時代,有哪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和創新?這些技術是源於什麼契機?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完善的?我特彆想瞭解,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是如何將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投入到技術革新中的?他們有沒有受到相關的教育和培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技術的傳播和普及又是如何實現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那些改變瞭唐代社會麵貌的技術力量,比如在農業、手工業、建築、天文、醫藥等領域,是否有突破性的進展?它們是如何影響到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遺産?我想通過這本書,感受那個時代的工匠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
評分我最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唐朝作為當時世界的中心,是如何吸引和融閤來自不同文明的元素的。偶然得知一本名為《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域外文明的交融》的書,這讓我非常期待。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域外文明是通過哪些途徑進入唐朝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貿易?又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這些外來的文明,在宗教、藝術、科技、生活習俗等方麵,對唐朝産生瞭哪些具體的影響?是簡單的模仿,還是經過本土化的創新和發展?我尤其好奇,唐朝的統治者和普通民眾是如何看待這些外來文化的?是持開放接納的態度,還是存在排斥和抵觸?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描繪齣一幅生動而豐富的文化交融圖景,讓我看到唐朝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也嚮世界展現其獨特的中華文明的魅力的。它能幫助我理解,一個強大而自信的文明,是如何以開放的心態與其他文明進行對話,並從中獲得成長的。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古代經濟學的著作,名為《盛唐的貨幣流轉與商業脈絡》。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對唐代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其在區域間的交流和貿易往來非常著迷。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唐朝時期,貿易是如何跨越地域界限,將不同的文化和産品連接在一起的。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哪些商品是最為搶手的?它們是如何從産地運輸到遙遠的市場?沿途是否存在著完善的交通和驛站係統?商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僅僅作為中間商,還是本身也擁有龐大的商業網絡?我尤其關注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在唐朝的繁榮程度,以及它們對當時經濟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是否有一些我們現在已經遺忘的貿易中心,在當時卻如日中天?這本書,如果能提供對這些問題的詳盡解答,那將是我非常欣喜的收獲。它能幫助我構建一幅更立體、更鮮活的唐代經濟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