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治·马戛尔尼,[英] 约翰·巴罗 著,何高济,何毓宁 译
图书标签:
  • 游记
  • 历史
  • 马戛尔尼使团
  • 清朝
  • 文化交流
  • 西方视角
  • 英国
  • 18世纪
  • 外交
  • 观察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59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9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字数: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使者们满怀热忱从英国出发,期望在北京与清廷达成贸易协定,并在京设立领馆。然而,在一堵封闭的墙面前,英使碰了钉子,一无所得,铩羽而归。尽管这样,使者们毕竟有幸进人这个对他们来说仍然神秘的大帝国,得以亲身观察它的方方面面,所以,上起大使、副使本人,下至使团成员,几乎都留下了出使日记、行纪等,记录这次出使过程和对中国的观感,数量之多,就一次出使而言,历史上是罕见的。

目录

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
中译本说明
风俗和品性
宗教
政府
司法
财产
人口
赋税
文武官员的等级和制度
商业和贸易
技艺和科学
水利
航行
中国语言
结论
附录基朗医生记中国的医学、外科和化学
医学和外科
化学
巴罗中国行纪
中译本说明
声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结语

精彩书摘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就我所知和观察,中国流行的疾病是由冷热交替引起的……老百姓由此发生衰弱无力现象。在火热季节流行炎症热、中暑、脑炎、肝炎和霍乱。在寒冷季节感冒和肺炎……而在穷人中痢疾、水肿、斑症伤寒是主要疾病。我没有听说中国有特殊的病症。据称本地人易害视神经毛病和瞎眼,看来这有一定根据。在我们经过的省份我观察到许多人眼肿,同时我看到几个盲人。许多作家估计并声称中国人的主食大米是产生这类眼疾的原因,但看来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大米导致眼疾,那么这类疾病应比现在出现得更加普遍,因为中国居民靠这种粮食作为他们主要的营养来源,同一因素将多少对受到影响的人产生作用。我认为更合理的解释是它是因太阳的炎热和光线而引起,他们戴的小圆帽不足以保护眼睛。我也相信这真的是眼疾的主因,因为通过观察,我发现几乎所有害眼疾的人都是劳动人民,他们不得不在户外劳动而且不断暴露在阳光下。
  在这样一个大帝国内,中国的空气和气候必定是各色各样的。但看来它们对外国人没有特殊的影响,外国人不同于那些在温度、寒冷和潮湿方面要依赖空气质量的人。在所有国家,空气质量都产生同样作用,而且始终保持其强度,尽管因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北方诸省,土壤主要由泥浆黏土构成,土地极其平坦或低洼,水质一般都很不清洁,甚至把水静止在容器里,也很难使所有杂质沉底。北直隶省水里沉淀的土渣超过在欧洲所知道的。把水烧开可以更快地使全部水中杂质沉淀,这种情况很可能使中国普遍饮用热饮料。他们通常饮用的是用开水沏杯里少量的茶叶。他们让茶水待一会儿,再趁热喝,不像我们在欧洲那样习惯加糖和奶。这一过程有双重作用。把水烧开在很大程度上澄清水里的杂质,而茶叶,除使茶水芳香外,有使水更清洁的过滤作用。如果单喝凉水,那么这种水可能导致肠胃疼痛,也往往引起痢疾。好几名士兵和仆人都出现这些症状,我不怀疑那是由于水里大量杂质所致。中国人的意见是因喝凉水之故。他们辩称,人体内血液是热的,所以喝的东西都应和我们的血液保持同样的温度,所以他们始终按他们的理论去做。但除了喝热的东西外,我不记得曾看见中国有人喝纯净的和未掺杂的水。茶一直是他们从早到晚的饮料。他们在家里总是准备有茶,来客进屋时都奉上一杯,临走时再奉一杯。许多地方都有人在大路旁摆上茶,一到三个铜板卖给过路的旅客,在不同的远近处有供贫穷旅客休歇过夜的寺庙,如果他们……它。这些寺庙里专设公仆,他们的工作一直是准备好茶水,免费供给旅客,但除茶和庇护所外没有其他的食品。遇到意外或突然生病的人也顺便送往这些地方,但没有专为他们提供的医疗救助。这些地方,就我所知,在中国是唯一像公家医院之处。看来在全国各地他们都没有医疗救助的医院和药铺。和北直隶省接境、仅被长城分开的鞑靼地区,极其荒野多山。地面陡然变化,而且空气和气候全然不同。旅行过阿尔卑斯的人立即对这个地区和瓦拉伊斯(Valais)许多地带之间普遍相似之处印象深刻。
  ……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书籍简介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隆重推出《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本书精选了18世纪末由英国马戛尔尼伯爵率领的使团成员所撰写的珍贵文献,深入剖析了他们在中国近距离的观察、体验与深刻反思。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访问的记录,更是一扇窥探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差异的窗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 历史背景下的视角 18世纪末,大英帝国正值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期,其经济实力和全球野心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地处东亚的中华帝国,以其悠久的文明和庞大的疆域,在国际舞台上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内部已显露出诸多变革的迹象。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其核心目的在于打破长期以来两国之间壁垒森严的贸易关系,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准入,并试图通过官方的外交途径,促成中国在茶叶、丝绸等商品的贸易上给予英国更多优惠。此次出访,不仅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更是东西方世界在认知和交往模式上的一次重要试探。 使团的成员来自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之中既有外交官、科学家、艺术家,也有商人、传教士,每一位成员都带着各自的视角和使命,在漫长的旅途中以及抵达中国后,用文字记录下他们所见所闻。这些记录,经过时间的沉淀,并未因历史的变迁而褪色,反而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成为研究18世纪中国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中西关系演变的宝贵史料。 观察与碰撞:社会文化层面的审视 使团成员的观感,首先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细致观察上。他们惊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中国官僚体系的层层叠叠、繁文缛节印象深刻。他们试图理解中国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文字中,不乏对中国家庭制度、宗法观念、以及民间习俗的描摹。 同时,他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落后”之处。例如,在科学技术方面,他们用自己当时的知识体系去衡量,认为中国在某些领域(如军事技术、机械制造)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西方。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他们既看到了其自给自足的稳固性,也看到了其在效率和创新上的局限性。 在文化层面,使团成员的记录则显得更加多元。有的人对中国精美的瓷器、丝绸、绘画和园林艺术赞不绝口,从中看到了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和高度的审美情趣。有的人则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特别是佛教和道教,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试图理解其精神内核。然而,文化上的差异也带来了许多误解和隔阂。例如,在礼仪方面,双方在觐见仪式上的争执(如“叩头”问题),就充分暴露了文化理解上的巨大鸿沟,以及在相互尊重和认知上的困难。 政治与经济的探究 马戛尔尼使团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寻求与中国的平等贸易关系,以及改善英国商人在华的贸易条件。因此,使团成员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们试图理解清朝政府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对外交事务的处理态度。通过与中国官员的接触,他们观察到了中国官员的思维方式、行政效率以及在谈判中的策略。 在经济方面,他们对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所生产的丰富物产,如茶叶、丝绸、瓷器等,以及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体系进行了关注。他们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商业网络、货币体系、以及在口岸城市的贸易活动。然而,他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的封闭性,以及对外国商人的一些限制,这与他们期望的自由贸易理念存在显著冲突。 使团成员在审视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将之与当时的英国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既是出于对自身国家优势的自豪,也暴露了当时西方社会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普遍认知。这种“文明优越论”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解读。 抵达与离开:行程中的观察 马戛尔尼使团的行程,从抵达澳门,到沿海北上,再至京城,最终抵达热河,全程历时数月。在这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中,使团成员们留下了大量详细的记录。他们描述了沿途的地理风貌,记录了所经之处城镇的建筑风格、居民生活。他们细致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衣着、饮食、以及日常劳作。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中国官员的热情接待和随行人员的安排,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同时也记录下了在沟通、交流中遇到的障碍。例如,语言不通、文化习俗的差异,都给双方的交往带来了不少困难。使团成员们也记录下了他们与中国普通民众的互动,从中体会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生活状态。 使团在京城和热河的经历,是此次访问的高潮。他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到清朝的宫廷生活,观察到皇帝的仪仗、朝会,以及皇室成员的日常。这些记录,为我们了解18世纪末清朝宫廷的运作,以及皇帝的统治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然而,在这些庄严的仪式和奢华的场面背后,使团成员们也看到了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以及制度上的某些僵化。 反思与启示:历史的回响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一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使团成员们在归国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中英两国的发展轨迹、文化差异、以及未来的交往模式,进行了各自的解读和预测。 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潜在的危机,如人口过剩、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虽然未必能准确预见其长期影响,但已有所察觉。同时,他们也反思了英国在与中国交往中可能存在的误判和策略失误。 这些观感,在当时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英国未来的对华政策,以及对中国的认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也为我们今天审视历史、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呈现了18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些来自不同背景、怀揣不同目的的观察者,用他们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最直接、最生动的历史文本。阅读这些文献,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其境,与当年的使团成员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它将带您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您在阅读中感受文明的碰撞,在思考中理解历史的进程,在启迪中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洞见。这本书,是对那个时代的一次忠实记录,也是对我们理解当下一次深刻的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一次外交事件的始末,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他者”的、未经本土滤镜过滤的观察窗口。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观察角度是极其独特的,他们带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和对工业革命的期待,审视着这个尚未被现代性冲击的东方古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技术和科技水平对比的记录。他们对中国在火器、航海、冶金等领域的停滞不前表现出的惊讶与不解,清晰地勾勒出了东西方在发展轨迹上的分岔口。这种对比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它让我们后人反思,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技术上的脱节,以及这种脱节对后续的国运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略带优越感,但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比如丝绸、瓷器制作的精细度)的无可匹敌,使得整个观察显得复杂而富有层次,绝非简单的“优劣论”可以概括。

评分

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要数那些对中国园林、艺术和日常风俗的细腻描摹。作者似乎对美学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他笔下的江南水乡、亭台楼榭,被赋予了一种近乎诗意的光影和氛围。这种描述与他们对政治体制的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在艺术和生活美学上达到巅峰的文明,如何在僵化的权力结构下失去了自我革新的活力。比如,对于地方官员日常宴饮的描写,那种对食材的极致追求和对餐桌礼仪的恪守,显示出一种对精致生活的执着,但同时,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关注也暗示了精神内核的空虚。读到此处,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香料、茶水和湿润泥土的气息,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其他游记难以比拟的,因为它充满了欧洲贵族特有的那种挑剔而又不得不折服的赞叹。

评分

这本《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确实让我对18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有了一次非常直观且深刻的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以一个外国使团成员的视角,去审视和记录那个庞大帝国的方方面面。首先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清朝官僚体系和民间生活巨大反差的细致描摹。书中不厌其烦地记录了沿途接待规格的繁复与虚伪,一方面是极尽奢华的排场,另一方面却是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麻木。这种双重性让读者不得不思考,一个看似强大到令人敬畏的帝国,其内部的治理逻辑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尤其是关于礼仪冲突的描述,那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尴尬,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人性层面的幽默与无奈。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远比教科书上冰冷的结论来得生动有力,它揭示了文化碰撞时,表象之下的实质张力。

评分

总而言之,阅读《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礼。它强迫我们跳出近现代史的既定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个“天朝上国”是如何在自己的历史惯性中运行的。书中对清朝社会各阶层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傲慢的权贵,还是精明世故的胥吏,抑或是淳朴而又被压迫的农民,都跃然纸上。这种对于“人”的刻画,使得这部历史文献拥有了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它不是在控诉,而是在记录,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珍贵的、未经美化的快照,让我们得以站在历史的岔路口,去理解和评判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评分

如果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批记录文本的结构安排非常高明。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穿插了大量的个人日记、通信以及随行科学家的观察报告,使得信息来源多元化,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例如,在描述皇帝接见场景时,外交官的记录侧重于礼仪的僵硬与傲慢,而随队翻译或植物学家的记录可能更关注于宫廷花园中奇异的植物种类或者官员服饰的色彩学意义。这种多声部的合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维度。我尤其喜欢那种“旁观者清”的纪录风格,许多细节,比如中国官员对待外国礼物的反应、对西方科学器械的无知或轻蔑,都以一种冷静克制的笔触记录下来,留给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评分

好书

评分

商品不错,是正品,价格还算优惠,看游记了解过去的中国。

评分

好书

评分

商品不错,是正品,价格还算优惠,看游记了解过去的中国。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很好,就是定价很高,贵了!

评分

商品不错,是正品,价格还算优惠,看游记了解过去的中国。

评分

书很好,就是定价很高,贵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