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游民文化”,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
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刘、关、张桃园结义前,为何关羽张飞要杀掉对方一家老小?
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一种介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器具?
杀人放火可以当官?穷人靠着力气和胆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团都要拜关二爷?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名人推荐:
要研究游民问题,实际上不能不研究整个中国社会与全盘中国历史,学泰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
作为一个学者,学泰声明“本书不会介入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但是我认为,像本书这样的对游民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对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及其未来的走向也有很大的意义。
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饮食文化简史》《监狱琐记》《发现另一个中国》《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么是游民?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
第三章 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什么是“脱序”?
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
宋代以前,虽然不能说没有江湖艺人,如《酉阳杂俎》之中就有“市人小说”的记载,[《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但是其数量极少,还不能构成有着大体相近的思想意识和具有社会影响的群体。到了宋代,江湖艺人的数量急剧增多,其根本原因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讲过,这里只强调一下其直接的原因,便是大城市的畸形繁荣过程中的迫切需求。北宋的汴京与南宋的临安及许多中小城市(如扬州、建康、明州、永嘉之类),都有许多供江湖艺人大显身手的瓦子。瓦子是江湖艺人展现与发展自己艺术的最佳场所,这里也培养了足够水平的观众。瓦子又称为瓦肆或瓦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瓦肆”条中云: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
“瓦肆”,指这里原是买卖成交的地方,因为瓦子里不仅有各种通俗文艺演出,也还有行商坐贾在这里做生意;“瓦舍”,大约是指这里可以遮风避雨,非同一般的晴天聚、风雨散的露天市场。瓦子是城市中大型的综合性的文艺演出场地,带有临时性质。《东京梦华录》提到的瓦子有9个。而据《梦粱录》、《武林旧事》和《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记载,可以知道杭州有瓦子17处,后来增加到23处。从瓦子的综合功能和带有临时性来看,它很像旧北京的天桥、护国寺、白塔寺,天津的三不管等。在这些地方,不同艺术品种的艺人各自围成一个个小圈子,这些圈子或用栏杆,或用绳索,或用帷幕互相隔离开,这便是“勾栏”。一个勾栏便是一个独立的演出场所。勾栏大小不等,《东京梦华录》讲到汴京的勾栏时说: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现在的大型剧场也不过就容纳数千人,而汴京就有四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勾栏。总共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如果平均算每勾栏容纳800人,假如一天满员一次,那么每天就有四五万人在观看演出。《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录了南宋中期临安瓦子和勾栏的情况: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和“深刻”。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一个庞杂且易被忽视的课题,梳理得井井有条,引人入胜。从古至今,中国社会中的“游民”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特征、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都被作者一一呈现。我特别佩服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还能紧密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比如,书中对现代社会中一些新兴的“游民化”趋势的探讨,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游民现象并非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而是持续存在并不断变化的社会动态。书中对“游民文化”的界定和分析,也相当到位,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个体为了生存和适应而形成的,具有流动性、边缘性和变异性的文化形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引用的史料和案例所吸引,它们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让我的理解更加具象化。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群体有了更人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社会肌理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必须承认,《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社会的一些固化认知。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者的深邃思考。我一直对那些构成社会“背景”的群体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并且以一种非常学术、非常系统的方式呈现。作者从历史的维度出发,将“游民”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界定,让我理解到,这不仅仅是指那些无家可归的个体,更是一系列与社会主流结构处于某种张力状态的社会群体。书中对游民文化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历史分析,也有微观的个体案例,使得论证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游民视为社会的“病灶”,而是揭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尤其是在“增修版”中,作者对当下社会一些与游民现象相关的议题进行了探讨,这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历史层面,触及了现实的痛点。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流动的生命力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这是一种非常震撼且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坦白讲,在读《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之前,我对“游民”的理解是很片面的,甚至带着一些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既有认知。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理解“游民”现象在中国社会长期演变中的根源与脉络。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游民出现的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文化心理层面的动因。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游民文化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的习俗和行为,而是挖掘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那些看似边缘的群体,在作者的笔下,拥有着他们自己的生存智慧和价值判断,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回应着整个社会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增修版”中对当下中国社会游民现象的补充和深化,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阅读,我开始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其根源都可能与历史上长期的游民现象及其文化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在中国土地上流转不息的生命进行交流,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必须说,《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社会某些角落的认知。它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和乡村田野下的生存现实,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游民”形象变得鲜活而具体。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关怀,但又克制着不落入廉价的煽情。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更是鲜活的个体故事,讲述着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定位。书中所探讨的“游民文化”,并非是单一的、静止的文化形态,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化、融合、甚至产生新的变异。我从书中看到了游民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构建社群、维系情感,如何在缺失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依靠人情和互助来度过难关。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游民现象背后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以及传统价值观的松动等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中国社会的另外一个维度,看到了那些不常被关注的生命轨迹,也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这本《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真是一部让我大开眼界的作品。我一直对那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群体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猎奇的视角,而是以一种冷静、深入的学术态度,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游民”群体置于历史的长河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从书中,我了解到“游民”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变迁、经济动荡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游民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古代的流民、乞丐,到近代因战乱、饥荒而形成的逃荒者,再到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边缘人群,作者都试图去理解他们的生存逻辑和文化特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游民简单地妖魔化或神化,而是呈现了他们生活中的无奈、智慧、甚至是他们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独特回应。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社会”和“文化”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促使我反思,那些被贴上“非主流”标签的群体,是否也拥有着我们不曾察觉的价值和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历史上的“游民”和当下的某些群体,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究竟在哪里?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比任何单一的答案都来得更有意义。
评分蛮好看的,蛮好看看的
评分快递包装太差 商品受到损毁 每次都这样
评分好书,增长知识,提升素养。
评分好…………………………………………………………………………………………
评分刚收到,看了后再来评价。
评分多快好省,和商品介绍一样好。
评分不错……虽然很贵囧rz
评分帮朋友买的。山西人民近年出了些不错的书。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给力,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