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

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垚 著
图书标签:
  • 农民文化
  • 乡村社会
  • 文化表达
  • 主体性
  • 农业
  • 中国农村
  • 民俗学
  • 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乡土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1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2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重返1949年以来的传播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皮影戏与社会主义文艺和新自由主义不断碰撞。农民是文化的主体,他们在彼时与当下分别是如何表达文化变迁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中国农民的文化是什么,以及他们的表达具有何种当代价值。在范式层面,《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将传播史研究延伸到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农村场域,同时引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民族志,尝试着在方法论层面打通这三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学术脉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作者简介

  沙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著有《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新农村:一部历史》两本专著。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乡村传播学
第三节 传播学民族志

第二章 田野调研概貌
第一节 关中
第二节 农村
第三节 皮影戏

第三章 1956
——重新发现农民的文化
第一节 为什么是1956年?
第二节 江湖人唱戏:文化表达的延续
第三节 农民文化表达的意义再生产
第四节 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 1963
——农民文化的社会主义表达
第一节 为什么是1963年?
第二节 转折:从“鬼戏”到“现代戏”
第三节 表达的双重形式
第四节 农民艺人:表达何以可能
第五节 新传统的形成

第五章 1984
——生产队解体与文化的式微
第一节 为什么是1984年?
第二节 演出与学艺的高潮
第三节 皮影戏的盛极而衰
第四节 复合的表达

第六章 2006
——“非遗,,话语下农民文化幻象的繁荣
第一节 为什么是2006年?
第二节 华县皮影的复兴
第三节 作为民族主义的民间文化
第四节 作为市场经济的历史文化
第五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农民文化
第六节 细腻的实践

第七章 传播学:重新发现乡村
第一节 谁的传播:农民的文化主体性
第二节 如何传播:乡村文化的内生性视角
第三节 回到20世纪:历史的连续性
结语 蚌病成珠,未完的故事
参考文献

附录A 田野工作主要日程
附录B 主要档案材料明细
附录C 博士论文致谢
后记 多情唯是灯前影

精彩书摘

  《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
  第二节 江湖人唱戏:文化表达的延续
  如果时间倒回1956年,农民艺人会说:“娱乐么,不觉得乏,深夜排戏,不睡觉。”文艺工作者会说:“老戏1956年之后还在演,因为农村需要。这是农人的精神食粮。农人端个碗,在家门口传个新闻,听个笑话,这都是精神食粮,这东西一天都不能少。”普通农民会兴奋地说:“戏多得很。”罗开江回忆:“我还是七八岁(1956年)的娃娃,剧团来街道(王什字村主干道)卖戏,主要是冬季,人闲,听得多了,小时候我都能哼哼,不标准,也差不多吧。”
  毋铁娃是一位乡村草台班社的皮影艺人。难得他这么好的记忆力,将自己大半辈子的演戏搭班情况记得如此准确。他1931年出生,1945年学皮影,1948年出师。刚刚出师就遇到国共两党的拉锯战,戏少得很,他回家务农,去秦岭里砍柴为生。在他的记忆中,解放意味着局势稳定,局势稳定意味着可以唱戏。魏君旭、张房娃等人找到他一起演戏,但那时候货币不稳定,报酬是麦子,一晚上戏一石麦子,约300斤。到1951年和潘京乐搭班,在赤水镇等地卖戏,但经济困难不太好卖,仅仅能维持生活。1952年,老戏不让演了,正好家里分到地,就回家种地了。1953年被李俊民叫去在渭南等地卖戏,1954年正月开始在西安的一家建筑公司下苦力,直到1958年,才又跟着吝水娃的班子在渭南唱戏,跟赵振才的班子隔天轮换着唱。
  从毋铁娃的故事中,可以简单看出20世纪50年代关中农村皮影戏的演出生态。那么问题出现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唱戏的艺人和听戏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傅瑾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民间戏班虽然在不同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他们的边缘地位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张炼红认为,新中国成立对于农民艺人“不过是又一次改朝换代”,“戏里戏外见惯了兴亡成败、世道变迁,他们相信哪个时代都少不了看戏听曲找乐的……心说这天底下唱戏卖艺的还不是照样凭本事吃饭?”
  我在关中地区调研20世纪50年代皮影戏的情况,发现从形式和内容上看,皮影戏不仅繁荣,而且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清代以来的传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组织方式。从毋铁娃一边务农、一边演戏的案例中可知,皮影戏班半农半艺的组织方式没有改变,即农民有戏时演戏,没戏时就在家种地。这种组织方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所有以农民艺人为主体的民间戏班,难以保证每天都有演出,农忙季节更是顾不上演出。所以,他们将戏班的组织方式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保证两不误。新中国成立前,除“地主家班”外,大多数民间草台班社按此方式组织。20世纪50年代,农民逐渐获得土地,于是这种组织方式在农村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至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民则是有戏时演戏,向生产队交钱代工;没戏时上工务农,符合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
  第二,演出方式。演出方式包括演出的名义和舞台分工。几百年来,关中农村皮影艺人演出时的分工协作方式,被称为“五人忙”,即五个人一台戏,各司其职,这在第二章中有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这种舞台分工并未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中断,且一直延续至今。
  ……

前言/序言

  我觉得,为沙垚这本书作序是一个仪式。
  因为这本书和我一起见证了沙垚的学术成长,从一个完全沉浸于田野调查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努力贯通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民族志的青年学者。
  认识沙垚是在什么时候,我已经不记得了,应该是我某次在清华讲学间。但第一次和他交流,却让我难忘。那是2013年8月,一个炎热的午后,我在北京大学参加新闻史学会的青年论坛,茶歇处和他小坐,没想到一下子聊了3个多小时,他丰富而生动的田野资料,敏捷的思维,踌躇满志激情澎湃的学术信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个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一直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当时我不断追问,中国农民究竟有没有文化?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直接关系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合法性。没想到,后来这竞成了本书的主要研究问题。可见他对学术的敏锐与敏感。甚至可以说,是这个问题把他从积累了9年的浩瀚而细碎的田野中拽出来,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和高度,来重新梳理分析20世纪农民的历史文化实践。
  从此之后,沙垚告诉我,他一直在寻求政治经济学和民族志的交叉融合。他能有这样的学术自觉,我既吃惊,又欣慰。转型期中国的问题极为复杂,他走过上百个村庄,在其中几个村庄驻点调研四五百天,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再加上政治经济学的素养,一定会有所建树。
  我常常感慨,当下,在西方大学里访学的中国博士生可能比在中国农村做田野研究的博士生更多。我并不是反对国内博士生到国外“联合培养”,可是,我总觉得,学生到国外学习一年前后最好有一年的田野调研经验。沙垚在出国之前已有多年的乡村调研经验,这是我从没有碰到过的最理想的“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因为有共同的学术兴趣,我毫无保留地与他分享我自己的学术观点,包括自己的最新想法。大概是2014年初,沙垚到我所在的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接受一年的“联合培养”不久,就发给我一篇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乡村转型的文章,让我指点。观点我完全赞同自不必说,我还惊喜地看到一条文献,Political Economy and Ethnography:Transfor-mations in an Indian Viltage(《政治经济学和民族志:一个印度村庄的转型》),作者是我的加拿大师兄Manjunath Pendakur(彭达库)。这篇文章来自2007年我与他人合编出版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这并不是一篇经常被引用的文章,而且作者也只是以他自己在印度的家乡村庄为例,提供了一个研究设想,我把它人选文集,推荐给国内有志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正是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符合我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兴趣,而且是英文传播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与中国最相关的一篇。他找到并且吃透这篇文章,在跨学科融合的尝试中,能够主动与学术脉络续接,可见他的诚心与努力。
  我给他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表达我的欣喜之情。
  2016年年底,我们在浙江缙云县,我家乡的一个民宿吃饭,他来给我敬酒,讲了一个关于“打电话”的故事。他说,刚到温哥华时,开通了39刀的电话包月套餐,可是整个月都没有人给他打电话,两个月后,他取消了套餐,换成了pre-pay,就是预存话费,打一分钟算一分钟钱的电话业务,很贵,每分钟0.4刀。没想到一改完我就每周都给他打电话,每个电话都很长,最多时打100分钟,每次都打到他欠费。他说,光是接我的电话,就花了500刀。
  这个现在看来堪称是一段学术佳话的故事,直到3年之后,他才讲起。我听得既开心又尴尬:我自己用的是每月付费的固定电话,哪里想到他那头的状况!我怪自己粗心,又怪他太有修养,不直接给我说明情况,要求我与他面谈。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把自己批判一番,这就是我们之间经济条件的不平等和传播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呀!
《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农民丰富文化生活和独特主体性意识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农民的习俗或故事,而是旨在揭示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农民如何通过多样的文化实践,在抵抗、适应与重塑中,确立和表达属于自身的价值与身份认同。 全书的研究视角是多层次、跨学科的。作者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学批评以及历史学的交叉地带出发,力图勾勒出农民文化表达的深层逻辑及其演变轨迹。摆脱了以往研究中常见的将农民视为被动接受者或单一文化群体的窠臼,本书将农民置于动态的社会变迁之中,审视他们如何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以及这种主体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乃至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得以彰显。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开篇即点明主题,确立了“文化表达”与“主体性”作为研究的两大核心命题。作者认为,农民的文化表达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存在于他们的语言、信仰、节庆、艺术、婚丧嫁娶、生产劳动等方方面面。这些表达既是对传统的回溯与传承,更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观照与回应。而主体性的确立,则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仅关乎个体意识的觉醒,更与农民在集体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连。 在具体的章节安排上,本书首先从宏观视角梳理了中国农民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民文化表达的特点及其社会语境。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的文化更多地承载着维系宗族、道德教化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而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土地改革、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表达方式和主体性诉求也随之涌现。 接着,本书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现了农民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与创造力。其中,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作者分析了农民创作的歌谣、故事、谚语、戏曲、剪戏、剪纸、绘画等艺术形式,揭示了这些作品如何承载着农民的情感、愿望、经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例如,某些歌谣可能在劳动间隙传唱,蕴含着对丰收的祈盼和对辛劳的宣泄;某些故事则通过寓言的方式,折射出农民的处世智慧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这些艺术形式并非只是简单的娱乐,而是农民在集体记忆的构建、情感的抒发以及价值观的传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本书特别强调了信仰在农民文化表达与主体性形成中的作用。作者探讨了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以及祖先崇拜等信仰体系如何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他们应对生活压力、寻求精神慰藉、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庙会、祭祀、神话传说等的研究,本书展现了农民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和符号,与超自然力量沟通,同时也在这种互动中 reaffirming 自身的社会地位和道德秩序。 在探讨主体性方面,本书并没有回避农民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困境与挑战。作者分析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身份焦虑、文化失落以及边缘化等问题。但同时,本书也着重指出,农民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通过积极的文化实践,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一些农民在进入城市后,依然保留着对故土的眷恋,并通过节庆活动、乡音乡情等方式维系着与家乡的联系;另一些农民则在城市生活中,积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认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本书还关注了农民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角色。作者探讨了农民在集体行动、抗争以及维权过程中的文化表达,分析了他们如何运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象征符号以及集体记忆来凝聚力量、表达诉求。通过对农民集体抗争的文化解读,本书揭示了农民在争取自身权益时,所展现出的集体智慧和文化韧性。 《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的研究方法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的田野调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生活,收集一手资料。这种扎根于实践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研究结论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说服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作者在呈现复杂的理论概念时,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同时,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又能准确捕捉到农民文化表达的精髓,展现出对农民生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理解中国农民的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也为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处境和命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的出版,对于促进学术界对农民文化的研究,以及增进社会各界对农民群体的理解和尊重,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农民作为文化主体和价值创造者的重要地位,他们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意识,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整本书后,我感到内心深处被一种强烈的敬意所充盈,那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赞美。作者笔下的“他们”,不是符号化的“他者”,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自己保留了一方精神的净土。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所打动。它们是抵抗遗忘、维持身份认同的无声武器。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或宏大的乌托邦蓝图,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在资源匮乏和外部压力巨大的环境下,人们如何运用文化资源进行自我赋权和意义建构。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是全书中最具力量感和感染力的部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于最不易被察觉的角落,存在于那些被主流叙事长期忽视的声音之中。

评分

从学术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显然不是基于二手资料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在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成果。作者似乎非常精通如何平衡质性研究的深度与量化分析的广度,即便是在讨论复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时,也能巧妙地穿插生动的个案研究来支撑论点,使得理论框架不至于空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表达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这种跨时空、跨区域的对比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理解中国农村文化复杂性的维度。它没有给出一个单一、扁平化的定义,而是展现了文化表达的多元性、流动性和地方特殊性,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都提供了一个极为严谨和富有启发性的范本。这种对基础研究的敬畏和投入,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长久保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持续至今的问题: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如何理解和珍视那些根植于土地的、非物质的遗产?作者的叙述策略非常高明,它巧妙地避开了将文化表达“浪漫化”或“标签化”的陷阱。相反,它毫不回避地展示了文化在适应、抵抗乃至妥协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每一次的文化重塑,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取舍与阵痛,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描绘,使得这本书的观点显得尤为成熟和深刻。它迫使读者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文化主体性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被持续协商和创造,这对于理解当前社会中发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提供了一个极其有价值的理论工具和情感基础。读完后,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回想书中的某些场景,思考它们与我自身生活经验的关联,这证明了这本书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回味价值。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叙事策略,它完全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去俯视和解构“农民”这个群体。相反,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近乎平视的姿态,用极其细腻和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精神图景。那种对民间故事、谚语、甚至是日常劳作中蕴含的文化密码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我能想象作者是如何在田间地头,在昏黄的灯光下,与那些淳朴的讲述者促膝长谈,才得以挖掘出这些深埋地下的“活态文化”。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时而如山间的清泉般潺潺流淌,描绘生活细节的琐碎与美好;时而又如暴雨骤至般有力,揭示出结构性压力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变迁熔铸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其中,感受那种挣扎、坚韧与希望的复杂情绪,从而使得结论的得出更具说服力和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深沉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拿到手里,立刻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粗糙却又韧性十足的触感,仿佛能从中触摸到泥土的芬芳和劳作的温度。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作者在选择插图时也颇为用心,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定格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瞬间,每一张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让人不禁驻足凝视,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精心构建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预示着里面蕴含的内容同样是经过精心打磨、值得细细品味的。光是翻阅和触摸这个过程,就已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意与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用心地去感受和消化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