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

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昊昱 著
图书标签:
  • 齐白石
  • 四川
  • 峨眉山
  • 艺术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民俗
  • 书画
  • 地方文化
  • 人文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0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2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字数: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第一部解析齐白石与四川人文艺术关系的图书

内容简介

  “始知山水有姻缘,八十年人路九千。不是衰翁能胆大,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七绝《过丰都》)。齐白石一生经历与四川人文风物有着诸多联系交集,本书是目前学术界第一部集中探讨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艺术关系的研究专著,对齐白石生平活动史所涉四川部分中一些极为重要的稀见史料与史实细节,逐一进行了发掘、整理与考释,并对现有研究中一些含混不清或有悖史实的描述,首次加以修正与纠谬。笔者力图坐实齐白石生平交游的史实过往,重构齐白石的社交关系和艺术思想,见证这位“砚田老农”在被波诡云谲的时代旋涡裹挟之下的人生抉择与命运沉浮。同时进一步理清齐派艺术在西南地区的传播源流,折射出外来艺术对川渝本土艺术的冲击与融合,展现出民国时代北平(北京)与四川两地极为密切的文化联系,最终为当下探索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人物与地域的互动关系、人物思想史与心性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具体实证、见微知著的考察样本。

作者简介

韦昊昱,1993年生,2015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获文学和历史学双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师从陈池瑜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史,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被《美术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美术观察》《艺术百家》《中国美术馆馆刊》《贵州大学学报》《荣宝斋》《齐白石研究》《中华辞赋》等期刊、文集予以刊发、转载和报道。先后3次立项主持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课题,并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唐艺术史学史研究》。曾在北京画院举办个人讲座《1936年齐白石的巴蜀之游》,连续5年参加文化部艺术司、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与“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曾参加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第三届中国批评家论坛、清华大学校级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先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考察学习。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全国“历史与现状”青年艺术理论成果奖、清华大学“钱钟书好读书奖学金” “袁运甫艺术奖学金”、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文化部“全球华人《周公赋》征文大赛”优秀奖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2
二?研究现状 5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 19
五?叙述与研究结构 22
第一章?笑嘻患难总相从
—齐白石与川籍侧室胡宝珠的相识过往
一?胡母义女 27
二?南湖知画 32
三?报公以婢 41
第二章?蜀道九千年八十
—1936年齐白石四川之行相关问题考述
一?齐白石初识王缵绪 48
二?齐白石诗《过丰都》小考 61
三?入蜀憾事 78
第三章?天下有声闻即说
—民国成都《新新新闻》所刊齐白石相关报道解读
一?《新新新闻》的背景介绍与预热宣传 85
二?《新新新闻》的专题采访与行程报道 92
三?《新新新闻》的追忆报道 146
第四章?白头从事最怜君
—齐白石《濒翁手札》研究
一?现存《濒翁手札》的基本情况 158
二?现存《濒翁手札》的释读、笺证与考释 162
结?语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85
附录一?1936年齐白石四川之行行程表 299
附录二?1936年齐白石四川之行所作书画简目 307
附录三?齐白石为四川人士所作金石篆刻举隅 317
后?记 326

前言/序言

感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对“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支持计划”的大力支持!
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
  ?——为“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所作的序
  2010年3月,我收到新闻学院的沙垚同学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告诉我:“到现在,关于皮影,我们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篇长篇通讯,出来了一个叫做《戏末》的纪录片,还有一个叫做《土门日记》的手稿,昨天刚刚写完,迫不及待地发一份给你,在工作闲暇之余,看一看,我们还会继续做后期。……”
  《土门日记》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将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文化深刻的感悟,呈现出来。我把《土门日记》转发给了同事们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讨论出版学生原创作品的事情了。
  还有另外两件事,也同样打动了我。2009年,在参加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座谈会的时候,材料系的李文韬同学送给我一本他写的《西藏支教日记》。文韬同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支教期间,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他为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所投入的热情和努力。
  关于出版学生摄影画册的事情,我与李睿同学有过若干次交流。我很多次在人人网上看到李睿同学所拍摄的清华园里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也产生了借百年校庆机会,把李睿等同学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的想法。
  为此,去年4月,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单位正式推出了“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支持计划”,由学校出资支持优秀的清华学生原创作品的出版或宣传。计划甫一推出,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收到应征作品五十余部,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内容涉及校园生活、人生感悟、历史文化、科普知识等诸多题材,其中多部佳作让参与作品评审的学生评委、教师评委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这些文字、图片、绘画闪耀着当代青年学生独特的才华和思想,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欣慰。
  优秀的学生需要鼓励和支持,需要为他们的成长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他们因此会更自信,更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未知的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优秀学生营造出最佳环境,使他们建立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才华充分施展,创造力被充分挖掘。这是清华重要的传统,也是清华百年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有太多的清华学生成长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证明了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继承清华的教育思想,并且发展清华的教育思想。我们已经为营造这个最佳环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会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的。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
2011年3月
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究了艺术巨匠齐白石先生与近代四川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简单的艺术史论述,亦非流水账式的传记,本书旨在挖掘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传统、社会变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以及他又是如何以其不朽的画作,为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人文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章:川西烟雨,初遇白石 本章将追溯齐白石先生早年与四川的首次交集。彼时,年轻的齐白石,正处于艺术探索的关键时期。他为何会来到四川?是出于求艺的冲动,还是有其他的因缘际会?我们将通过梳理史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描绘齐白石初抵四川的景象。川西的明山秀水,是否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峨眉山的雄奇,青城山的幽静,都可能成为他日后画作中意境的雏形。我们将着重探讨,这些自然景观如何在他对“红花墨叶”的探索中,注入了更深沉、更具生命力的色彩。 第二章:巴蜀风物,入画来 齐白石先生的画作,向来以其朴拙天真、充满生活气息而著称。本书将深入分析,四川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是如何具体地呈现在他的笔墨之下的。从四川的特有花卉,如蜀葵、荷花,到其独特的禽鸟,如四川的某些山雀、锦鸡,再到巴蜀人民勤劳朴实的形象,都可能成为他笔下的描绘对象。我们将通过细致的比对,找出齐白石画作中与四川风物高度契合的细节,探讨这些地域性元素如何被他赋予了普遍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会探讨四川民间艺术,如剪纸、木刻等,是否对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章:时代之声,回响画中 近代四川,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重要舞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的建立,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疑深刻地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本书将聚焦于,这些时代变迁的洪流,是如何在齐白石的画作中留下印记的。他晚年的画作,是否在无声中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关切?那些饱含深情的虾,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草虫,是否寄托了他对和平、对繁荣的期盼?我们将试图从齐白石的作品中,解读出他对那个时代四川人民精神面貌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如何用画笔记录和回应时代的召唤。 第四章:人文之光,照亮齐境 “人文”是本书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我们将探讨,近代四川丰富的人文传统,如何与齐白石的艺术理念相契合,甚至互相启发。四川历来是文化荟萃之地,文人墨客辈出。在齐白石与四川的互动中,是否存在着与其他文人、学者、藏家的交流?这些交流是否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我们还将探讨,齐白石所倡导的“衰年变法”,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是否得到了更充分的理解和发展。他画中那种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否与四川人崇尚自然、追求平和的生活哲学产生了共鸣? 第五章:峨眉春色,永恒的问语 “峨眉春色为谁妍”,这一书名本身就带有深刻的哲学意味。春色,象征着生命、活力、美好。这美好的春色,究竟是为了谁而绽放?本书将通过对齐白石艺术与四川人文的梳理,尝试回答这个关于艺术价值、生命意义的宏大命题。齐白石的艺术,是为他自己而创作,还是为四川这片土地而创作,抑或是为所有热爱美好事物的人们而创作?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到齐白石画作的永恒魅力,以及他与四川这片土地所建立的深厚情感联系,探讨这份连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试图揭示,在那片壮丽的峨眉春色中,凝结着怎样的艺术灵魂与人文光辉。 本书并非试图为齐白石与四川的关系下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以开放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的深处,在字里行间、笔墨画卷中,感受艺术的温度、人文的厚度,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它将是一次关于艺术、关于地域、关于时代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与美的哲学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这本书,真是意犹未尽。虽然书名让人联想到壮丽的山河景色和艺术大师的创作源泉,但它真正触及的,是近代四川这片土地上,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人文精神的孕育与生长。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变革背景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如何在这种变动中寻找自我价值和精神寄托的描绘所打动。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历史事件梳理,而是深入到个体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脉络,将他们的迷茫、挣扎、坚持与突破,如同细密的丝线般织入历史的长卷。那些关于四川地域文化特质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四川只是一个拥有美食和麻将的地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近代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上扮演的独特角色。从巴蜀的古老文明到近代新思潮的涌入,这种张力与融合,造就了四川独特的人文景观。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事迹的挖掘,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趣味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投入的大量心血,那种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对人物情感的体察,都显得格外真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四川人民的精神图谱,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那是近代四川人民在时代浪潮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人文底蕴。作者以一种极其宏阔的视野,勾勒出了近代四川在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原以为了解四川,只需知晓其麻辣鲜香的饮食文化和热情豪爽的民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书中对于地域文化特质与时代精神如何相互激荡,又如何影响个体命运的分析,让我深思。我尤其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行者所感动,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四川人民的心跳,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期盼与挣扎。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人文精神的深刻探寻,它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川西小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泥土的气息。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融为一体,让我深刻感受到近代四川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的脉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地域性”与“时代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四川,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孕育了怎样的精神气质?它又是如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相互激应的?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解答。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一些地域文化符号的解读,它们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又如何在艺术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文化基因的追溯和对人文精神的体悟,让我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并非脸谱化,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都显得如此真实可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书斋中伏案疾书,在课堂上慷慨陈词,在画布前挥洒色彩的模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四川人文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深层结构的探索。

评分

我曾以为,提到四川,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秀美的山水和热闹的市井,但《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近代四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一个时代、一片土地上人文精神的深沉挖掘。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近代四川在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下,知识分子、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所经历的精神探索与文化演进。我被书中对四川独特地域文化如何影响艺术创作和思想发展的分析所吸引。那些关于四川人民的坚韧、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通过书中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出来。我尤为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这种“大历史”与“小人物”的结合,使得全书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看到了四川人民如何在动荡中坚守,在变革中创新,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活力。这本书让我对四川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揭示了隐藏在壮丽山河之下的,更加珍贵的人文光辉。

评分

初读《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的标题,以为会是一本着重描绘自然风光与艺术创作关联的轻松读物,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内涵远比标题所暗示的更为深邃和复杂。本书真正将笔触伸向了近代四川这片土地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常常被忽略的人文发展历程。我被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涌动、文化转型阵痛的细腻描摹深深吸引。书中不仅呈现了历史的宏观图景,更聚焦于那些在时代变革中默默耕耘、或发出时代强音的个体。他们如何在这种剧变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而富有洞察力的回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文化传统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重塑和发展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四川独特的文化韧性与创造力。那些关于知识分子、艺术家、教育家在四川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远影响,都让我对四川的人文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四川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闪耀却又被岁月掩埋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