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先生年轻时科举成绩不凡,由此可知其馆阁体水平当不低,可惜此类作口叩较难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倾力觅集各种刻石,北魏墓志尤多。有诗句说:“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巾”。可见其醉心于北魏书之深。再之后,于先生领衔组织人员,以改革汉字为己任,把草书标准化,以备文字推广,对草书的研习有意无意地促进了其书风的形成。北碑的雄强与草书笔势的盘屈跌宕奔泻,于先生腕底,如同其为人的正气凛然,和人生经历的波澜壮阔。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于右任翰墨聚珍》的出版发行将为学书者提供一份较难得的艺术大餐。
这套《历代书法大家系列》的书籍,我一口气收了好几本,每一本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窗户。就拿我最近沉迷的那一本来说吧,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泛黄,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古朴,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分量。装帧设计上,每一册都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韵味,装裱得一丝不苟,那种对传统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内容上,选取的碑帖和法帖样本,绝对是经过严格考证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盗版可比。尤其是一些罕见的拓片高清扫描件,细节纤毫毕现,即便是对着原作,恐怕也难以捕捉到如此丰富的笔触变化和墨色洇化。我常常花上几个小时,对着其中一幅小楷的“之”字反复揣摩,那提按顿挫之间的气韵生动,简直让人心驰神往。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已经超越了一般图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真正想深入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是案头上不可或缺的宝典,让人在阅读和临摹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装帧华丽但内容空泛的“大部头”敬而远之,但新近入手的一本关于“中国书法史论”的论集,却让我大为改观。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式。比如其中一节专门探讨了“书写速度与笔势的内在关联”,讨论了行书创作中“一气呵成”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学支撑,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的学术深度令人称道,引用的文献资料包罗万象,从魏晋的文人笔记到清代的书法理论,都有详实的考证和论述,这对于想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虽然内容相对专业,但编者在关键处用图示或简练的文字进行了解读,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没有让专业性成为理解的障碍。它不是一本适合速成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时常停下来回味和印证的“思想体操”。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栋的书籍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但偶然翻到的这本关于“篆隶章法探源”的书,简直是股清流。它的视角非常独特,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楷书或行书这些大家熟知的领域,而是扎根于金文和碑刻的源头。书中对不同时期简牍、钟鼎文的形制演变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那些图片和拓片,清晰度高得令人咋舌,尤其是对锈蚀斑驳处的研究,简直到了“考古”的地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隶书的“蚕头燕尾”的结构定型,书中通过大量的横向对比,展示了这种笔法是如何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激情,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不遗余力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对于想打牢基础,追溯书法源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让你在落笔之前,心里就有了万千气象的构架。
评分最近入手的一本装帧风格极其简约,封面几乎是纯白的书籍,名为《书法审美入门指南》,但它的内涵却远超其朴素的外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极其注重“个人感受”的培养。它没有过多强调某位大家的技术如何登峰造极,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书法作品中的“韵味”和“气场”。比如,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对比了不同书家作品中的“动感”差异,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则似行云流水,它教会你如何用眼睛去“听”到线条的节奏。我特别喜欢它对“空白”的论述,如何看待墨迹之间的留白,如何理解“计白当黑”的艺术哲学,这在很多技法导向的书里是很少被深入探讨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温柔、细腻,像一位知心好友在陪伴你探索未知的领域,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自我探索的思维框架。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任何一幅字帖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而非表面的形似。
评分我最近淘到的这本《书法精粹赏鉴录》,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饕餮盛宴”。首先,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大胆且具有现代感,没有被传统刻板的布局所束缚,但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元素,比如扉页上的篆刻印章图案,小小的细节却彰显了编者的用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意境”的探讨,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偏重技法分析的书籍,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书家创作时的心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乃至个人际遇,如何影响了他们笔下线条的粗细、转折的方圆。比如,书中对某一朝代盛行草书的成因分析,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佐证,论证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它在对比分析上的功力,它能将不同风格的书家作品放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点出其神韵的差异,就像一位高明的老师在耳边细细讲解,不再是冷冰冰的图解,而是充满了温度的教诲。这本书让我对“看字”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关注“写得像不像”,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